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猪口蹄疫是由口蹄疫病毒所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其临诊特征为口腔粘膜、蹄部和乳房皮肤发生水疱、烂斑。1猪口蹄疫特点本病以发病率很高,传染快,流行面大为特点。口蹄疫病毒在目前有7种血清型,而每种血清型还有若干亚型,我国目前主要以O型为主,A型次之,其他型不多见。各型之间无  相似文献   

2.
口蹄疫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主要侵害偶蹄兽(牛、羊、猪),临床上以口腔黏膜、蹄部及乳房皮肤发生水疱和溃烂为特征。口蹄疫病毒已知有7个血清型,分别为A、O、C型,南非1、2、3型和亚洲I型(以下简称亚I型),而我国流行的血清型主要为A、O和亚I型。口蹄疫病毒各血清型之间无交叉免疫性,给该病的防控工作带来很大困难。目前,国内外主要采取对易感动物进行疫苗免疫的措施来预防和控制该病,疫苗免疫效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口蹄疫的防控效果。本研究利用液相阻断ELISA试验对哈密市14个乡镇的存栏家畜进行  相似文献   

3.
利用单克隆抗体技术制备抗口蹄疫病毒的单克隆抗体,特异性试验表明其只与O、A、Asia 1型3种血清型FMDV抗原结合。进而采用胶体金标记技术,以胶体金标记的抗口蹄疫病毒单克隆抗体、多克隆血清抗体和葡萄球菌A蛋白为主要材料,研制口蹄疫快速检测试纸条。该试纸条检测O、A、Asia 1型3种血清型灭活口蹄疫病毒均为阳性,检测水疱性口炎病毒、猪水疱病病毒、蓝舌病病毒、猪蓝耳病病毒4种灭活抗原及小反刍兽疫病毒疫苗株均为阴性,试验结果与口蹄疫实时荧光定量RT-PCR方法的完全一致,表明其具有良好的特异性。敏感性试验结果是,试纸条的检测极限为1∶160稀释的样品,其敏感性相当于实时荧光定量RT-PCR方法的1/64。由于试纸条具有操作方便、检测快速等优点,因此该试纸条可以用于大量临床样品的快速检测和现场检测。  相似文献   

4.
口蹄疫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偶蹄兽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口蹄疫病毒有7个血清型,各血清型间没有交叉免疫。已经证实,猪、牛、羊可以混合感染O型、亚洲I型,亚洲I型或O型也可以引起猪、牛、羊同居感染。  相似文献   

5.
猪O型-亚洲Ⅰ型口蹄疫免疫程序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口蹄疫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偶蹄兽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口蹄疫病毒有7个血清型,各血清型间没有交叉免疫。已经证实,猪、牛、羊可以混合感染O型、亚洲I型,亚洲I型或O型也可以引起猪、牛、羊同居感染。  相似文献   

6.
口蹄疫病毒感染机理及防控策略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口蹄疫病毒(Foot-and-Mouth Disease Virus,FMDV)可导致牛、羊、猪等发生口蹄疫(Foot-and-mouth disease, FMD),该病毒有7种血清型,并具有高度变异性、适应性及持续感染特点,使得该病不能有效被控制而在许多国家和地区重新暴发和流行.论文对FMDV感染机理、口蹄疫难以防控的因素及目前常用的防制策略等方面进行了回顾,并对其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7.
猪场口蹄疫的防控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猪口蹄疫是由口蹄疫病毒(FMDV)引起的一种急性、烈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它主要以口腔黏膜,蹄部,乳房,鼻镜以及皮肤出现水泡,继而发生溃疡为特征,它传播速度极快,发病率高,一旦发生极难控制。目前已知有七个不同的血清型,每个血清型又有若干个亚型.并且每个型与型之间无相互的交叉免疫。这给临床预防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目前我国分布的有A,O型以及亚洲Ⅰ型.但是主要以O型为主。  相似文献   

8.
猪口蹄疫的特点与防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林太明 《猪业科学》2009,26(2):68-69
1 口蹄疫病毒特征 口蹄疫是由口蹄疫病毒(FMDV)感染引起的偶蹄动物共患的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最易感染的动物是牛、猪、骆驼、羊、鹿等,野猪、野牛等野生动物也易感染此病.本病以牛最易感,羊的感染率较低.口蹄疫在亚洲、非洲和中东以及南美均有流行,在非流行区也有散发病例.该病毒具有多型性、易变的特点.口蹄疫病毒有O、A、C、Asial、SAT1、SAT2、SAT3等7个血清型和60多个亚型.  相似文献   

9.
口蹄疫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猪、牛、羊等偶蹄动物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亦是人畜共患性疫病。临床以口腔黏膜、蹄部、及乳房皮肤发生水泡和烂斑为特征。1病原口蹄疫病毒(FMD)有7个血清型,即O、A、C、SATⅡ、SATⅢ(南非Ⅰ、Ⅱ、Ⅲ型)和Asia-1型(亚洲Ⅰ型)。口蹄疫病毒对酸、碱特别敏感,低温下口蹄疫病毒十分稳定,在高温的环境中口蹄疫病毒85℃、1分钟即可被杀死。在自然条件下阳光中的紫外线  相似文献   

10.
口蹄疫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偶蹄兽的一种急性、热性和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可人畜共患,是世界上危害最严重的家畜传染病之一,被国际兽医局(O IE)列为发病必须报告的A类动物疫病名单之首。猪是该病的易感动物之一,春季是猪的高发季节,常呈大面积流行,给养猪业带来很大损失。因此,春季做好该病的防治工作具有重要意义。1猪口蹄疫的流行特点猪口蹄疫的病原体为口蹄疫病毒,现已知有7个血清型和80多个亚型。对家畜危害较大的是O型,A型次之,其他不多见。各型无交叉免疫性,该病毒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较强,在干燥的环境中或被污染的饲料、用具中可保…  相似文献   

11.
口蹄疫(FMD)是由口蹄疫病毒(FMDV)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人畜共患传染病,主要侵害偶蹄动物,其中以猪牛感染多见。该病毒有7个血清型:O、A、C、AsialⅠ、SAT1、SAT2、SAT3以及多个亚型,不同类型的口蹄疫病毒的抗原性不同,即便是同一血清型的病毒,其不同分离株的抗原性也存在差异,彼此之间也不会发生交叉免疫现象,但它们所引起的症状都基本相似。现将猪牛口蹄疫的发生、防治措施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12.
<正>口蹄疫病毒(Foot and mouth disease virus,FMDV)是属于小RNA病毒科口蹄疫病毒属的一种单股正链RNA病毒,该病毒以复制能力高、潜伏期短并通过接触和气溶胶传播为特点[1]。在世界范围内共有7种不同的血清型流行,分别是A、O、C、亚洲Ⅰ型以及南非Ⅰ型、南非Ⅱ型、南非Ⅲ型[2]。口蹄疫(Foot and mouth disease,FMD)是由FMDV引起的一种对牛、  相似文献   

13.
针对编码非结构蛋白的3D基因合成一对引物进行口蹄疫病毒RT-PCR扩增,不同血清型病毒的RNA样本均显现一条457bp的目的带,与预期设计的长度相符合。在敏感性试验中,O型、A型和AsiaⅠ型病毒的最小RNA检出量分别为0.8ng、8ng和8ng。根据GenBank发表的口蹄疫病毒VP1和2A基因序列,采用多重RT-PCR鉴别口蹄疫病毒血清型,O型、A型和AsiaⅠ型病毒的特异性扩增片段分别为200bp、340bp和500bp。对9份乳鼠感染病料进行检测,确诊为O血清型口蹄疫病毒感染。  相似文献   

14.
旨在建立口蹄疫病毒(foot-and-mouth disease virus, FMDV)抗原血清型的快速分型和定量的检测方法,利用双抗体夹心法,将口蹄疫病毒的兔抗及豚鼠抗体作为标记胶体金与NC膜检测带的原料,分别制备出检测O、A、Asia 1血清型的3种层析试纸卡。通过对标定的抗原标准品146S检测,拟合出定量标准曲线。免疫层析方法的质量验证通过特异性、敏感性、重复性及与蔗糖密度梯度法(sucrose density gradient, SDG)的相关性进行评价。结果显示:建立的快速定量检测方法,3种血清型口蹄疫病毒间无交叉反应,同时与其他非口蹄疫病毒,如塞内卡病毒A型(SVA)、猪水疱病病毒(SVDV)、猪水疱性口炎病毒(VSV)无非特异反应;敏感性研究,对O、A、Asia 1型病毒的最低检出量分别为0.567、0.693、0.219μg·mL-1,拟合的3条标准曲线的线性相关系数R~2>0.97,新建立方法与蔗糖密度梯度法检测结果的相关系数均>0.9, 3种层析试纸卡的变异系数均小于10%。综上表明,建立的口蹄疫O、A、Asia1型病毒胶体金免疫层析定量检测试纸卡方法,可以用于口蹄疫病毒抗原快速鉴别、血清分型与146S定量检测。  相似文献   

15.
口蹄疫病毒非型特异性检测方法避免了口蹄疫不同血清型影响试验的敏感性,可快速简单的诊断口蹄疫病毒,判断免疫效果,检测感染历史等,如口蹄疫非型特异性RT-PCR、口蹄疫3ABC检测、VIA抗原AGID检测等,在口蹄疫防控中有广泛的应用。目前一些新开发的非型特异性检测方法更突出了简便性、快速性的特点,如横流装置(lateral flow device,LFD)可在1min~10min完验,设备只需要一台简单的样品搅拌器,非常适合基层使用。  相似文献   

16.
口蹄疫病毒(Footandmouthdiseasevirus,FMDV)是感染猪、牛、养等偶蹄目动物的重要病原,在世界范围内引发急性、热性和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一口蹄疫(Footandmouthdis—ease,FMD),给全球养殖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根据FMDV血清学特性,可将其分为7个血清型,包括A型、O型、C型、SAT1(南非1型)、SAT2(南非2型)、sATI’3(南非3型)和AsiaI(亚洲I型)。研究已证实,各血清型之间抗原性存在差异,无交叉免疫现象,每一种血清型又包含若干亚型,同种血清型各个亚型之间仅存在部分交叉免疫保护。  相似文献   

17.
口蹄疫(foot-and-mouth disease,FMD)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牛、羊、猪等偶蹄动物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被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列为A类家畜传染病的首位,我国将它列为Ⅰ类动物传染病。自古以来,口蹄疫在一些欧洲和亚洲国家不断发生,目前我国的形势也很严峻,尤其是2005年以后亚洲Ⅰ型口蹄疫疫情的出现,对广大养殖户和公共卫生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口蹄疫病毒有7个血清型,其中O型、亚洲Ⅰ型影响最为严重。  相似文献   

18.
口蹄疫是猪的一种急性、高度传染性疾病,特征是在蹄冠、趾间和蹄踵皮肤发生水疱和烂斑,在口腔黏膜和鼻盘发生水疱。该病为A类传染病,病原为口蹄疫病毒,属小RNA病毒科,口疮病毒属,无囊膜,对酸敏感。有7个血清型,彼此之间无交叉反应。  相似文献   

19.
<正>猪口蹄疫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以口腔黏膜、蹄部、鼻端、母猪乳房出现水疱为特征,传播速度极快。一、病原口蹄疫的病原体是口蹄疫病毒,已知口蹄疫病毒有七种血清型,即O型、A型、C型、亚洲1型、南非1型、南非2型、南非3型。每种血清型还有若干个亚型,我国猪口蹄疫主要以O型为主。不同血清型所表现的临床症状基本一致,但交互免疫原性不强。该病毒对外界环境抵抗力很强,寒冷天气,口蹄疫病毒在外界环境存  相似文献   

20.
<正>猪口蹄疫又称为"口疮热",是由(小RNA)口蹄疫病毒所引发的一种常见疫病。该病可感染70多种动物,其中,偶蹄兽是主要染病对象,人偶尔感染,但症状轻微。口蹄疫曾在全球多个国家流行,加上传播速度迅猛,常常会导致严重的后果,给当地养猪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必须加强对该疫病的防控,尽量减少由此带来的损失。1流行病学特点口蹄疫病毒有7种血清型,其中,危害最大的是O型,不同血清型之间无交叉免疫性。病畜会长时间带毒与排毒,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