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赤眼蜂寄主偏爱可塑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种赤眼蜂寄主选择性和寄生能力的实验结果表明,松毛虫赤眼蜂对亚洲玉米螟卵的寄主选择性和寄生能力最弱,其次为拟澳洲赤眼蜂,玉米螟赤眼蜂最强,寄主偏爱可塑性实验结果表明、对玉米螟卵选择性和寄生能力较弱的拟澳洲赤眼蜂,其寄主的低偏爱性是可塑的;而对玉米螟卵选择性和寄生能力较强的玉米螟赤眼蜂,在亚洲玉米螟卵繁殖几代后,其寄生能力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2.
赤眼蜂(Trichogrammaspp.)是农林害虫生物防治中利用最广的一类重要寄生蜂。本研究对3种赤眼蜂寄主选择性和寄生能力的实验结果表明,松毛虫赤眼蜂对亚洲玉米螟卵的寄主选择性和寄生能力最弱,其次为拟澳洲赤眼蜂,玉米螟赤眼蜂最强。寄主偏爱可塑性实验结果表明,拟澳洲赤眼蜂对玉  相似文献   

3.
对采日我国北纬22~43度,6个不同寄主的11个松毛虫赤眼蜂种群,进行了寄主选择和适应力方面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对于参试的6种寄主卵所组成的3个不同寄主组合,种群间在对不同寄主的嗜好程度和适应力两方面部未存在显著差异。当米蛾卵与玉米螟卵同时存在时,各种群都明显喜好米蛾卵而很少与玉米螟卵接触,也很少寄生玉米螟卵。  相似文献   

4.
对采目我国北纬22~43度,6个不同寄主的11个松毛虫赤眼蜂种群,进行了寄主选择和造就力方面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对于参试的6种寄主卵所组成的3个不同寄主组合,种群间在对不同寄的嗜好程度和适应力两方面未存在显著差异。当米蛾卵与玉米螟卵同时存在时,各种群都明显喜好米蛾卵而很少与玉螟卵接触,也很少寄生玉米螟卵。  相似文献   

5.
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üenée)卵对玉米螟赤眼蜂Trichogramma ostriniae Pang et Chen的适合度高于对松毛虫赤眼蜂T. dendrolimi Matsamura的适合度,本文比较了两种赤眼蜂寄生不同龄期亚洲玉米螟卵的出蜂率,并利用显微注射的方法研究了两种赤眼蜂提取液对亚洲玉米螟卵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寄生各个龄期的玉米螟赤眼蜂出蜂率均显著大于松毛虫赤眼蜂寄生对应龄期寄主的出蜂率。玉米螟赤眼蜂整头雌蜂和高浓度雌蜂腹部提取液对卵龄为12 h亚洲玉米螟卵的孵化率都有显著影响,且玉米螟赤眼蜂的提取液能使亚洲玉米螟胚胎发育畸形;而松毛虫赤眼蜂整头雌蜂提取液和雌蜂腹部提取液对亚洲玉米螟卵的孵化率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6.
在室内采用非选择性和选择性方法,研究了松毛虫赤眼蜂和螟黄赤眼蜂对5种捕食性天敌昆虫卵的选择性。结果表明,两种赤眼蜂均可寄生日本通草蛉和大草蛉卵,并成功在卵内完成发育;但均不寄生龟纹瓢虫、异色瓢虫和七星瓢虫卵。同时面临防治靶标和草蛉卵时,两种赤眼蜂均选择寄生草蛉卵,但嗜好程度存在明显差异。松毛虫赤眼蜂对日本通草蛉卵的接触次数和寄生粒数比对亚洲玉米螟卵的显著要多;螟黄赤眼蜂对日本通草蛉卯的接触次数和寄生粒数比对棉铃虫卵的要多,但未达显著水平。在子代性比、每寄主出蜂数和寄生雌蜂率几项指标上,两种赤眼蜂在各自靶标和日本通草蛉之间均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7.
在室内采用选择性方法 ,研究了甘蓝夜蛾赤眼蜂G品系和F品系对我国几种重要农业害虫的寄主选择性。结果表明 ,G品系对亚洲玉米螟卵和麦蛾卵的选择性无明显差异 ;在对玉米螟卵的选择性上 ,G品系与玉米螟赤眼蜂的差异不明显 ,可作为防治亚洲玉米螟的候选蜂种。F品系对麦蛾卵的选择性强 ,已丧失对玉米螟卵的选择性。G和F品系以及螟黄赤眼蜂对棉铃虫卵的选择性较强 ,而对麦蛾卵的选择性较弱。在对棉铃虫卵的寄主选择性上 ,G和F品系同螟黄赤眼蜂无显著差异 ;但在寄生能力上 ,G和F品系均显著高于螟黄赤眼蜂 ,均可作为防治棉铃虫的候选蜂种。G和F品系以及广赤眼蜂对麦蛾卵的选择性较强 ,而对小菜蛾卵的选择性较弱。  相似文献   

8.
影响松毛虫赤眼蜂寄生亚洲玉米螟的因子观察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在室内以寄主的地理种群、产卵底物、寄主卵龄期及冷藏与否、寄生蜂的饲养寄主以及蜂卵相对密度等作为试验因子,观察了松毛虫赤眼蜂对亚洲玉米螟的接受程度、寄生能力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蜂的饲养寄主是一个重要因子,用柞蚕卵育出的蜂比用米蛾卵育出的蜂寄生能力强约1倍多。寄主卵龄期是另一个重要因子。随着寄主卵龄的增加,蜂与寄主卵的相对接触次数、寄生成功的雌蜂比例、卵粒寄生率和每雌产卵量都急剧下降。在26℃下当寄主卵龄从0—6小时增加到18—24小时时,上述寄生指标就下降了一半多。而其余供试因子影响不显著。本文结果还表明,虽然亚洲玉米螟不是松毛虫赤眼蜂嗜好的寄主,但在适宜条件下,松毛虫赤眼蜂对亚洲玉米螟的卵粒寄生率可达50%—60%,表现出一定的控制潜能,可在玉米螟防治中加以利用。  相似文献   

9.
低温诱导赤眼蜂滞育与寄主的关系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李丽英 《昆虫天敌》1992,14(3):117-125
为防治农林害虫而需要大量繁殖赤眼蜂时,蜂种的长期贮存是重要的环节,而只有处于稳定滞育状态的个体才能经长期冷藏后再受复苏处理而不失其活力。我们采用希略赫基契诱导广赤眼蜂 Trichogromma evanescens 滞育及快速检验滞育稳定与否的方法,对我国四种赤眼蜂进行的试验表明:寄生于不同寄主的不同赤眼蜂种类受滞育诱导的反应是不同的,只有寄生于麦蛾卵内的稻螟赤眼蜂 T.japonicum、亚洲玉米螟赤眼蜂 T.ostriniae 和松毛虫赤眼蜂 T.dendrolimi 在蜂幼虫末期分别受恒温8.10℃,8℃,8.10℃处理30天可获得相应为81.2~89.5%,63.8%,96.9~97.9%的滞育预蛹;它们在米蛾卵内或松毛虫赤眼蜂在柞蚕卵内均无高于50%的滞育预蛹;而拟澳洲赤眼蜂 T.confusum 在上述三种寄主卵内能受诱导而进入滞育的预蛹比例极低(0~40.9%)。此类与寄主有关的滞育研究尚属首次。  相似文献   

10.
比较了麦蛾卵龄对亚洲玉米螟赤眼蜂寄生以及其后代羽化率、雌蜂率、寿命和生殖力等质量指标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在仅供给单一卵龄寄主卵的条件下,玉米螟赤眼蜂对发育48 h以后的麦蛾卵寄生率显著降低,但在蜂卵比1:40的条件下,对卵龄48~84 h的麦蛾卵仍有不低于68.61%的寄生率,对卵龄84~96 h的麦蛾卵寄生率可达57.53%,表现出较好的寄生能力。在同时供给赤眼蜂不同卵龄寄主卵使其有选择寄生的条件下,玉米螟赤眼蜂对发育60 h以后的麦蛾卵寄生选择性显著下降,在总蜂卵比1:80的条件下,对卵龄60~72 h,卵的寄生比例达到总寄生卵数的9.13%,显著低于对卵龄低于36 h的3组卵的寄生比例,而对卵龄72~84 h、84~96 h两组卵的寄生比例则进一步降至6.46%和3.39%,显著低于卵龄60 h以内的所有处理组。对玉米螟赤眼蜂后代质量指标的测定结果显示,寄生不同卵龄麦蛾卵的赤眼蜂在试验条件下羽化率均高于95%,且处理间没有显著差异;寄生在卵龄2~12 h和12~24 h麦蛾卵内羽化的赤眼蜂雌蜂率分别为71.94%和71.40%,显著低于卵龄48 h以上各组卵内的羽化的赤眼蜂78.45%~79.79%的雌蜂率;随着寄主卵龄的增长,所羽化的赤眼蜂成蜂寿命呈下降趋势,且寄生卵龄高于60 h,寄主卵发育羽化的赤眼蜂成蜂平均存活时间降至5.3 d以下,显著低于卵龄2~12 h组6.4 d的存活时间;寄生在不同卵龄麦蛾卵上羽化的玉米螟赤眼蜂雌蜂生殖力没有显著差异。研究结果表明,玉米螟赤眼蜂对麦蛾卵的龄期有较广的选择适应性。  相似文献   

11.
柞蚕卵繁育的松毛虫赤眼蜂已被用于防治多种鳞翅目害虫.为改善雌蜂对害虫的嗜好性,本研究以亚洲玉米螟卵、幼虫和雌蛾腹部提取液及正己烷对照溶液,在孤雌产雌品系和两性品系子代蜂幼期及羽化前期施加气味刺激,调查子代雌蜂对玉米螟卵的选择偏好.结果发现,对照组孤雌产雌品系雌蜂对玉米螟卵选择率显著高于两性品系;经提取液驯化的两性品系雌...  相似文献   

12.
为明确气候变暖下亚洲玉米螟发生趋势,连续3年调查了黑龙江省嫩江县亚洲玉米螟越冬代成虫羽化进度和发生高峰期,同时应用松毛虫赤眼蜂防治嫩江县3个农场玉米田中玉米螟,结果表明,2014年亚洲玉米螟成虫出现的高峰期比2012年和2013年有所提前。释放赤眼蜂后玉米植株的被害率、折雄率、残虫率以及钻蛀率较未放蜂田均降低,玉米产量增加,防治效果明显。大西江农场、尖山农场和嫩北农场赤眼蜂防治效果分别为60%、66.7%和56.7%,比未放蜂田产量分别提高39.1、47.6和67.0 kg/667 m~2。3个农场平均防治效果为61.1%,产量平均提高51.2 kg/667 m~2。释放赤眼蜂防治玉米螟对提高玉米产量和品质、挽回经济损失,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不同品系赤眼蜂对烟青虫卵的寄生选择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棚室笼罩试验,研究了松毛虫赤眼蜂和螟黄赤眼蜂的不同品系对不同卵龄烟青虫卵的寄生选择性、松毛虫赤眼蜂HJS品系对烟草不同叶位、叶面上的烟青虫卵及不同植物(辣椒和烟草)上的烟青虫卵的寄生选择性。结果表明,松毛虫赤眼蜂HJS、YYS品系和螟黄赤眼蜂JDM品系对0~12h烟青虫卵的寄生率显著高于12~36h的卵;而螟黄赤眼蜂GGM品系对该二卵龄烟青虫卵的寄生选择性无显著差异。不论位于叶正面、叶背面还是整叶上的卵,松毛虫赤眼蜂HJS品系均对倒10~12叶位的卵寄生选择系数最高,其次为倒13~15叶,对倒1~6叶均较低,这与烟青虫产卵对叶位的选择不同;HJS对所有叶位叶正面烟青虫卵的寄生选择系数均高于对背面的,并以倒1~3和倒4~6叶位最为明显,且HJS对叶正面卵的寄生倾向和程度与烟青虫雌蛾在该叶位正面产卵的倾向及程度存在差异,该差异因叶位不同而不等。HJS对辣椒上烟青虫卵的寄生选择系数较高,而烟青虫偏好产卵于烟草。  相似文献   

14.
1988~1989年在浙江省11个县(市)作马尾松毛虫卵期赤眼蜂抽样调查,经雄蜂外生殖器鉴别,明确有松毛虫赤眼蜂和拟澳洲赤眼蜂2种,1988年全年林间调查,二者分别占样本总数的86.85%和13.15%,松毛虫赤眼蜂处于优势,拟澳洲赤眼蜂只在一定时期和局部地区占优势。同年对繁蜂站所用的种蜂作考查,拟澳洲赤眼蜂和松毛虫赤眼蜂分别占样本数的85.71%和14.29%,即拟澳洲赤眼蜂占优势,但经在柞蚕卵上转主接蜂传代后,松毛虫赤眼蜂的优势得以提高和稳定,在子蜂中占96.15%。在放蜂区林间复查,松毛虫赤眼蜂仍保持优势,占样本数的99.42%。  相似文献   

15.
三种赤眼蜂对灰白蚕蛾的卵龄选择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灰白蚕蛾Ocinara varia.是近年来华南地区为害较严重的园林害虫,为筛选有效防治灰白蚕蛾的赤眼蜂种,在室内条件下比较了短管赤眼蜂Trichogramma pretiosum、松毛虫赤眼蜂T.dendroli-mi和暗黑赤眼蜂T.euproctidis对不同卵龄灰白蚕蛾卵的寄生能力和适应能力.结果显示,随寄主卵龄的增加松毛虫赤眼蜂和暗黑赤眼蜂寄生卵数均呈下降趋势,且都在灰白蚕蛾卵龄为6h的卵上寄生卵数最多,分别为15.90粒/雌和12.20粒/雌;而短管赤眼蜂的寄生卵数随寄主卵龄的增加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在卵龄为24 h时达最高,为8.25粒/雌;在各卵龄段,松毛虫赤眼蜂的寄生卵数均比其它2种蜂多;当寄主卵龄超过72 h时,3种赤眼蜂的寄生卵数均显著下降.3种赤眼蜂在寄生卵龄为6h的寄生卵上羽化率最高,当卵龄超过72 h时,其羽化率均显著下降.松毛虫赤眼蜂和暗黑赤眼蜂对6h卵龄的灰白蚕蛾卵致死能力最强,而短管赤眼蜂对24 h卵龄的灰白蚕蛾卵致死能力最强.综合分析表明,松毛虫赤眼蜂在灰白蚕蛾卵上的寄生能力和适应能力最好,是灰白蚕蛾的有效天敌.  相似文献   

16.
松毛虫赤眼蜂不同放蜂密度对松毛虫控制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使用松毛虫赤眼蜂不同放蜂密度分别于7月30日和8月10日两次放蜂防治松毛虫,第二次放蜂后10d分别调查卵寄生率和虫口密度。结果表明,松毛虫赤眼蜂块剂50、60、70块/667m2三种放蜂密度防治松毛虫均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卵寄生率分别为78.8%、75.3%、90.1%,虫口防效达89.1%、84.6%9、1.6%。从经济成本预算,每亩放蜂50块,就可以达到较好的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