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海鲜世界》2007,(5):45-45
这条怪鱼已经在保温箱里生活了五天。 “当地老渔民和五十六岁的老船长都没有见过这种鱼。”家住普兰店市皮品镇渔民的王先生五天前在海洋岛打渔时,捞上一只头“戴”三朵小花的怪鱼,临时命名为“臭美鱼”。  相似文献   

2.
《重庆水产》2007,(3):30
2007年7月15日,有渔民到北碚水产站报告,在嘉陵江北碚白庙子附近捕到一条“怪鱼”,有点像鳗鲡,也有点像黄鳝,还有点像泥鳅,北碚水产站和西南大学有关人员前去仔细研究了这条所谓的“怪鱼”,确定为大刺鳅(Mastacembelue armatus)。  相似文献   

3.
近日,广东省新丰县畜牧兽医水产局接到群众消息,一农户在新丰县龙围村的鱼塘捕捞到一种“怪鱼”。工作人员赶到现场时发现,两条“怪鱼”体长约达80厘米,体重约达7.5斤。体形呈长筒形,嘴部前突,上下颌有骨板,有锐利牙齿,酷似鳄鱼嘴;鱼体为青灰色,体表有暗黑色花纹,  相似文献   

4.
科学家乘深水潜艇到2000米深的海底考察,发现一种长着三条“腿”的怪鱼。其三条“腿”可使鱼直立于海底,形似“鼎”,故称“鼎足鱼”。鼎足鱼的三条“腿”分别由一对胸鳍和  相似文献   

5.
神农架又一谜──鸟头鱼近日在与神农架毗部的房县五台山林场一小溪中发现一条罕见怪鱼,此鱼鸟头鱼身,通体遍红,被人们形象称为“鸟头鱼”。其鱼身长10.5厘米,鸟嘴长1.2厘米。有一0.3厘米长的小回竖生于嘴的前端,是它唯一的进食和呼吸通道。此鱼习于下沉,...  相似文献   

6.
鱼类“浮头”是养殖生产中经常出现的现象,也是判断鱼类得病与否和水质变化的重要征象。然而,许多农民在发现塘鱼“浮头”后不了解起因,仅凭“经验”下药,往往没有成效甚至会引起大量死亡。实际上,鱼类“浮头”可以由多种因素引起。根据发生原因,可将“浮头”分为下...  相似文献   

7.
小野 《河北渔业》1993,(5):8-8,22
<正> 脉冲鱼在南美洲的河流溪涧中栖息着一种叫“玻璃刁鱼”的怪鱼。这种鱼有放射和接收电脉冲的特殊功能:每秒钟可以放射出250~700个非常微弱的电脉冲,同时,可以在0.000000001秒时间内检收400个脉冲。它利用这种特殊长能,可以测出所要捕食的猎物的所在,以便发动进攻。棒蚌鱼“棒.蚌.鱼”是什么?且慢!话说在烟波浩淼的大西洋里.有一种天生的怪鱼。这种鱼的  相似文献   

8.
各地信息     
2.3米怪鱼现身杭州鱼头象传说中的龙头近日,一条2.3米长的怪鱼现身杭州市。这条怪鱼是杭州之江美食城的供货方从台州椒江运来的,因为人们从未见过如此怪鱼,它  相似文献   

9.
香港海洋专家最近一项研究发现,海水含氧量不足会令鱼类荷尔蒙变化,出现“颠龙倒凤”的异常现象。低氧环境会令鱼的性能力大减、畸胎大增,加速鱼类绝种的危机。  相似文献   

10.
《海鲜世界》2004,(1):39-39
当人们加工或吃鱼时,开膛一看,常常发现满腹鱼卵,这些鱼卵也有人称为“鱼蛋”。日常所接触到的动物以鱼类的怀卵量为最多,一条翻车鱼的怀卵量可高达3亿多粒,一条大鲟鱼的怀卵量更高达17至38公斤左右,即使是淡水中个体较小的鲤鱼、鲫鱼也可怀10至65万粒卵。但人们在采购鱼类时往往不大喜欢怀鱼卵的鱼,或者在加工鱼类或吃鱼时,往往只要其肉,不吃其卵,这真是走“宝”了。  相似文献   

11.
国外简讯     
国外简讯新西兰发现新的鱼类品种新西兰的一艘捕金枪鱼的“圣·特玛鲁18号”渔船,在一次沿Kermadec海脊探捕中发现了新的鱼类品种。这条定名为Nemadactylussp.新种看起来象唇指鲈,在学术上是首次被报道。惠灵顿的新西兰博物馆馆长克莱夫·罗伯...  相似文献   

12.
锦鲤做为一种观赏价值比较高的鱼类,有“水中瑰宝”的美誉。夏季是锦鲤疾病的多发季节。由于水温高,疾病的蔓延速度快,很容易造成整个水面的鱼类死亡。做好锦鲤夏季疾病的预防工作,最好是早发现,早治疗,“防重于治”。夏季锦鲤常见疾病主要以寄生虫病,细菌性疾病为主,病毒性疾病一般较为少见。  相似文献   

13.
鱼类的“婚礼”别具一格,鱼类“成亲”少不了“礼物”。不过,鱼类的“结婚礼物”自古以来就由大自然恩赐。  相似文献   

14.
《中国水产》2007,(1):22-23
安徽省大力推进现代渔业建设;我国第一座YY型超雄尼罗罗非鱼亲本库建成;长江难觅白鳍豚;“怪鱼”雀鳝惊现恩施  相似文献   

15.
恋上异型     
偶然的一次机会,我在论坛中发现了异型鱼这一家族,初看外表,多数人都会将其归之“清道夫”一族,事实上,真正让异型与清道夫挽手的还是它们极为相似的食性。异型鱼这一家族为杂食性,几乎可以摄食所有种类的饵料,有时还会吃鱼类腐尸,有搞怪的鱼友称其为“垃圾鱼”。可见,在鱼友心目中,异型鱼是名副其实的“清道夫”。  相似文献   

16.
肖良 《齐鲁渔业》2011,(11):38-38
秋冬交替季节,气温变化幅度较大,直接影响到鱼类的活动和摄食。根据渔业科技入户指导和跟踪服务发现,养殖户担心池塘投饵多了不仅造成浪费,增加养殖成本,多投的饵料还会腐烂耗氧污染水质,影响鱼类正常越冬。不投饵,鱼体就会“掉膘”体质下降,且体弱的鱼类来年抗病能力差,不利于来年的养殖生产。因此,科学合理投饵不仅有利于鱼类正常发育...  相似文献   

17.
鱼类的食谱     
“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这是人们总结鱼类食谱的一名“名言”,其实,这句话并不完全正确。因为生活在水域中的鱼类食性各异、千奇百怪,有些大鱼不一定爱吃小鱼,而有些小鱼反专吃大鱼。  相似文献   

18.
刘洋  陈松林 《水产学报》2023,47(11):119103-119103
本文系统介绍了鱼类性别特异分子标记筛选的研究历程、分子标记辅助性控育种的研究进展及展望。首先,作者回顾了我国鱼类性别特异分子标记的研究历程,包括探索期(2001—2006年),突破期(2007—2012年)和快速发展期(2013—2023),其中在突破期重点描述了半滑舌鳎、黄颡鱼等性别特异分子标记的发现,为我国鱼类性别决定机制研究和性控育种提供了重要技术手段。其次介绍了分子标记辅助性控育种的研究进展,采用性别特异分子标记辅助培育出半滑舌鳎“鳎优1号”,黄颡鱼“全雄1号”、“全雄2号”等新品种,极大的推动了我国鱼类性别控制育种研究工作。最后,文章对我国鱼类性别特异分子标记筛选和分子标记辅助性控育种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提出今后应从持续开发养殖鱼类性别特异分子标记、强化鱼类性别特异分子标记筛选方法创新、优化鱼类性别特异标记的应用方法等方面加强鱼类分子标记辅助性控育种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鲟鱼类是起源最早的现存脊椎动物类群,是古棘鱼类的一支后裔,称其为水中的“活化石”。史氏鲟为淡水鱼类之一,为珍贵品种,具有极高的养殖价值。其肉味鲜美,为上等佳肴,其“鱼籽酱”营养丰富,被誉为“黑色黄金”。史氏鲟养殖的最主要时期为苗种时期,此时鱼体质弱,易患病,  相似文献   

20.
陈校辉 《水产养殖》2005,26(3):34-34
2002-2004年期间,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在执行江苏省农业三项更新工程项目“长江河口野生水生动物驯化与开发利用”、“江苏鱼类志编著”及江苏省环保科技项目“长江江苏段生物多样性调查研究”过程中.于南京浦口区和镇江高桥镇长江江段发现鱼类两个新种.并由上海水产大学、中国科学研究院南京湖泊与地理研究所、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