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本文介绍了假眼小绿叶蝉的为害状、形态特征,阐述了其生活史及习眭;在临沧茶园中的发生规律,分析r临沧茶园中发生严重的原因,并提出综合防治对策,为临沧茶农防冶假眼小绿叶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茶园小绿叶蝉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绿叶蝉在茶园有很多种类,其中主要是假眼小绿叶蝉与茶小绿叶蝉。两者形态特征大同小异,发生规律与生活习性基本相同,均属同翅目叶蝉。但全国各地主要发生的是假眼小绿叶蝉。小绿叶蝉以成、若虫刺吸茶树嫩梢芽叶汁液为害。受害芽叶叶缘泛黄,叶脉变红,进而叶缘叶尖萎缩焦枯,生长停滞,芽叶脱落,严重影响茶叶产量和品质。现将茶园的小绿叶蝉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3.
为明确不同季节茶园应用黄板诱集假眼小绿叶蝉的最佳悬挂高度,分别在春季、初夏季节、盛夏季节和秋季开展了茶园不同悬挂高度黄板对假眼小绿叶蝉成虫的诱集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季节茶园应用黄板诱集假眼小绿叶蝉成虫的最佳悬挂高度存在较大的差异.在春季茶园和秋季茶园应用黄板诱集假眼小绿叶蝉成虫的最佳悬挂高度为黄板距离茶树树冠蓬面-0.4~-0.2 m;在初夏季节,茶园应用黄板诱集假眼小绿叶蝉成虫的最佳悬挂高度为黄板距离茶树树冠蓬面-0.2~0.2 m;在盛夏季节,茶园应用黄板诱集假眼小绿叶蝉成虫的最佳悬挂高度为黄板距离茶树树冠蓬面0.4~0.6 m.  相似文献   

4.
有机乌龙茶生产中修剪对假眼小绿叶蝉的控制作用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周年调查发现,乌龙茶在全年采茶过程中共有大约20%的卵量因受其采摘标准的限制而未被消灭。试验结果表明:采茶结束后实施修剪措施的茶园,全年假眼小绿叶蝉种群数量低于不修剪的药剂控制茶园,修剪茶园假眼小绿叶蝉的高峰出现的时间晚且数量低。修剪措施对假眼小绿叶蝉的控制效果可以达到与药剂控制相同的水平。  相似文献   

5.
王亦财 《茶叶》2005,31(2):114-114
假眼小绿叶蝉是泰顺县茶区主要害虫之一,突出危害夏秋茶。受害茶树芽叶卷缩、硬化、叶尖和叶缘红褐枯焦,芽梢生长缓慢,对茶叶产量和质量有很大影响。为了进一步提高假眼茶小绿叶蝉的防治效果,选择高效、低毒的农药,是茶树假眼茶小绿叶蝉防治中必须解决的问题。2004年我们在产茶乡、镇、茶场以及茶叶专业户茶园,应用安纳进行对假眼小绿叶蝉防治试验。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马山生态茶园害虫种类以及发生程度、危害程度的调查,发现有害虫11种,其中咖啡小爪螨(Oligonychus coffeae Nietner)秋季发生严重,而假眼小绿叶蝉(Empoasca vitis Goethe)春夏时期发生严重。结合马山生态茶园发生的情况,采用综合防治茶叶害虫的措施,并对主要害虫茶红蜘蛛和假眼小绿叶蝉提出针对性的防治建议,为进一步利用和保护丰顺马山生态有机茶提供科学的依据,同时也保证了茶叶的产量和质量。  相似文献   

7.
1992年6月24日省科委委托省农科院邀清省内著名植保专家,对湖南省茶叶研究所两课题分別进行了鉴定。《假眼小绿叶蝉生态控制与合理用药研究》,经七年的系统研究,探明了假眼小绿叶蝉和茶园蜘蛛发生发展规律和生态特性,找到了茶园蜘蛛中跳蛛、管巢蛛为捕食假眼小绿叶蝉的优势种群及其对小绿叶蝉的捕食功能,为防治害虫与保护利用天敌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筛选了治虫保蛛防效好、对人畜安全的优得乐等药剂,提出了综合防治配套技术。经多点大面积示范验证,一年只需施药1~2次,就能  相似文献   

8.
本文主要通过阐述霞浦小绿叶蝉的发生规律与虫情调查,然后针对性提出防治措施。假眼小绿叶蝉,在茶园病虫害防治中,是危害霞浦茶叶主要害虫之一。因此,该虫的发生防治是日常茶园管护的重点。根据该虫的发生特点,制定切实可行而且有效的防治对策是植保工作者追求的目标和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9.
采用定点定时采样,分别对茶尺蠖、假眼小绿叶蝉及其主要天敌进行调查。结果表明:茶尺蠖、假眼小绿叶蝉在8月初和9月初形成2个虫口高峰,茶园中蜘蛛与寄生蜂种群对茶尺蠖和假眼小绿叶蝉种群有明显的跟随效应。  相似文献   

10.
假眼小绿叶蝉是浙江松阳县茶园最主要的害虫,发生为害较重。2008年进行了7种新农药防治小绿叶蝉的药效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除尽、吡蚜酮、天王星和艾美乐对小绿叶蝉防治效果较好;烯啶虫胺防治小绿叶蝉总体效果较对照药剂吡虫啉差;氯噻啉、美加农防治效果不甚理想。  相似文献   

11.
在杭州茶区,通过45%晶体石硫合剂9、9%绿颖矿物油3、0%机油(石硫微乳剂为封园药剂,开展对茶橙瘿螨和假眼小绿叶蝉控害效果的试验,结果表明,三种封园药剂对茶橙瘿螨有较好的控害效果,对假眼小绿叶蝉控害效果则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12.
印楝对假眼小绿叶蝉鸣声通讯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自行设计的微音监控系统,研究了植物杀虫剂印楝对茶树害虫假眼小绿叶蝉鸣声通讯的影响。结果表明,印楝种子提取物内吸处理茶梢,对假眼小绿叶蝉雄虫的正常鸣声和雌雄虫交尾行为有不同程度的干扰作用,而且,随着处理用印楝种子提取物浓度的升高,影响程度增加。雄虫异常鸣声引发的雌、雄虫间的求偶声很微弱,交尾前雌雄相遇所需时间延长,交尾持续时间缩短。印楝种子提取物喷雾处理茶梢,对假眼小绿叶蝉雄虫鸣声以及雌雄虫间的交尾行为无影响。  相似文献   

13.
田间试验结果表明,选用15%茚虫威(SC)2000、3000、4000倍液,可有效地控制茶园假眼小绿叶蝉的为害,药后14d防治效果分别比10%吡虫啉高48.81%、47.58%、47.77%,经方差分析,达到极显著水平。同时,该药剂在茶园中使用后对蜘蛛等天敌昆虫比较安全。  相似文献   

14.
三类典型茶园昆虫和螨类群落组成和动态的差异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韩宝瑜 《茶叶科学》2005,25(4):249-254
2002年7月~2003年7月,每1~2星期1次,对皖南麻姑山区25年生有机茶园、无公害茶园和普通茶园茶丛、茶丛上空及地表的昆虫和螨类进行了系统的调查。查得普通茶园29018个体,分属于79种41科;无公害茶园35117个体,分属于81种41科;有机茶园12727个体,分属于102种57科。查得有机茶园、无公害茶园和普通茶园中,假眼小绿叶蝉个体数及其占总个体数百分率分别为5176个和40%、14049和40%、17590和60%。蜂类、步甲类、虎甲类、瓢虫类和隐翅甲类是茶园主要天敌昆虫,这几类天敌的种数和个体数在有机茶园、无公害茶园和普通茶园中分别是40种和2620个、33种和1898个、29种和1610个。三类茶园中,3~4月、9~10月物种数较多,11月下旬~1月上中旬种数较少;4~6月个体数较大,7~8月天气炎热、个体数减少,9~10月个体数又增多较大,12月~次年1月个体数较少。普通茶园个体数波动大;无公害茶园个体数最多,由于及时监测和防治,可控制虫害大发生。有机茶园个体数最少而物种数最多。研究认为有机茶园建在山林间,植物相繁盛,生物多样性大,群落的能流路径复杂,稳定性强,涵养了自然控制潜能。  相似文献   

15.
水溶性替代农药对茶假眼小绿叶蝉的防效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水溶性农药存在的水浸出率高、农残超标严重等茶叶质量安全隐患,试验采用几种脂溶性农药防治茶假眼小绿叶蝉进行比较,旨在逐步替换当前使用防治茶假眼小绿叶蝉的水溶性农药,降低茶叶农残浸出率。结果表明,150 g/L凯恩防治茶假眼小绿叶蝉效果最好,与茶蝉净、联苯菊酯等其它药剂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药效持久。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静电喷雾技术控制茶园假眼小绿叶蝉的效果.结果表明,应用静电喷雾每亩使用功夫菊酯0.5 g,对假眼小绿叶蝉的防治效果达到96%,与每亩氯吡硫磷20 g和吡虫啉5 g常规喷雾效果相当.印楝素对假眼小绿叶蝉的防治效果很低.  相似文献   

17.
茶小绿叶蝉优势种的归属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5  
通过观察浙江、福建、安徽、湖北、湖南、贵州、广东、海南等省茶园的茶小绿叶蝉标本 ,得出结论 :这些茶区的茶小绿叶蝉优势种均为假眼小绿叶蝉 ,归属小绿叶蝉属Empoasca ,学名为Empoasca (Empoasca)vitis (G the)。  相似文献   

18.
基于化学生态学构建茶园害虫无公害防治技术体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系统介绍了茶树害虫性信息素、虫害诱导茶树挥发物的生态功能、外源诱导茶树抗虫性以及非寄主次生代谢产物对茶尺蠖和假眼小绿叶蝉的行为调控效果四个方面的主要研究进展与应用,并在此基础上对茶园害虫的无公害防治体系进行了构建和展望。  相似文献   

19.
为优化春茶后茶园修剪模式,提高小绿叶蝉控制率,对福鼎大毫和福鼎大白进行不同修剪时间和不同修剪高度的比较,综合结果显示,福鼎大毫以4月28日修剪高度45 cm,小绿叶蝉总控制率最高;福鼎大白以5月25日修剪高度45 cm,小绿叶蝉总控制率达到最高.  相似文献   

20.
有机肥对茶园土壤及茶叶产量与品质的影响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施用有机肥是调控茶叶产量和品质最重要的措施之一。本文综述了近十年来施用有机肥对茶园土壤质量及茶叶产量与品质影响的研究进展,系统阐述了有机肥在提高茶园土壤物理性质、增加土壤矿质养分含量、缓解土壤酸化、促进土壤微生物生长和提高茶叶产量和品质方面的重要作用,指出了有机肥应用于茶园中可能引起的抗菌素与重金属等污染物富集的潜在危害,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有机肥在茶园中的安全与高效利用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