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采用平板对峙法从海南省土壤中分离到5株对香蕉枯萎病有较强拮抗作用的芽孢杆菌,经形态特征及16S rDNA序列将菌株S40鉴定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菌株S40的拮抗试验表明,不同浓度的发酵滤液均可抑制病原菌菌丝生长和孢子的萌发和生长。组培袋装苗实验表明拮抗菌可明显推迟其发病和死亡时间,三种不同处理的相对防治效果分别为71.2%、83.3%和92.4%。  相似文献   

2.
摘 要:由于长期连作导致香蕉枯萎病大量爆发,造成香蕉种植面积锐减,已严重影响海南香蕉产业的发展,因而急需寻求能够缓解或克服香蕉连作障碍的有效措施。本实验旨在探究使用绿色土壤熏蒸剂对长期连作蕉园的香蕉枯萎病的防控效果,特别是对植株生长发育、土壤化学性质和根际微生物区系的影响。田间试验共设置两个处理:石灰碳铵熏蒸处理(LAB)和对照处理(CK)。结果表明: LAB处理可以显著降低香蕉枯萎病发病率,与CK处理相比两季分别降低40%和46.62%,显著增加香蕉亩产量,与CK处理相比两季分别增产45.56%和75.99%。LAB处理可以显著提高土壤pH,改善土壤酸化,使酸性土壤维持中性水平,同时,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并且显著提高土壤速效磷(两季分别提高28.33%和89.14%)和速效钾含量(23.92%和38.67%)。并且LAB处理明显改变香蕉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可以显著降低变形菌门和子囊菌门相对丰度,显著增加放线菌门等相对丰度,同时显著降低病原菌镰刀菌属相对丰度,并且显著提高部分土壤拮抗菌属的相对丰度,如链霉菌属、红球菌属和曲霉属。因此,石灰碳铵熏蒸有效改善香蕉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有效防控香蕉枯萎病的发生并促进其植株生长。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通过苗圃假植及田间种植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比无纺布育苗袋和 塑料育苗杯2种育苗容器在香蕉组培苗二级苗培育以及在大田定植时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无纺布育苗袋培育的二级苗平均根数及根系长度比塑料育苗杯处理显著增加20.3%和19.2%;栽后恢复生长期明显比塑料杯处理短2~5 d,植株株高和基茎围显著高于塑料杯处理,同时期收获率提高82.3%,有利于规避春植蕉挂果期可能遭受的寒害,两处理产量和质量无明显差异。无纺布育苗袋在培育香蕉组培二级苗领域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4.
种衣剂对高羊茅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田间试验检测4种不同类型种衣剂包衣处理对高羊茅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种衣剂处理高羊茅种子能够提高其出苗率,促进生长发育。对植株密度、生物量、叶绿素含量及根系活力均有明显提高。使用适合的种衣剂处理草种,可缩短建坪时间和提高成坪质量。  相似文献   

5.
探寻更加适合香蕉组培苗生长的光源方案,为香蕉组培育苗提供参考。本研究以‘巴西蕉’香蕉组培生根苗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6种不同的LED光质处理对香蕉组培苗的形态、生长及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LED红蓝组合光中,红光: 蓝光 =4(4R1B)处理的香蕉组培苗较荧光灯对照处理生长更健壮、根系更发达;在4R1B的基础上添加23%的绿光(8R2B3G)后单株鲜重较单纯的红蓝光处理显著提高,有效促进了香蕉组培苗的壮苗,且更有利于提高叶绿素荧光参数Fv/Fm、PIabs、TR0/CS0和ETo/CS0的值,同时该处理在所有处理中香蕉组培苗的株高最高、叶面积和生物量最大。综上所述,红光:蓝光:绿光=8: 2: 3(L4处理)的光质条件下香蕉组培苗的PSⅡ光反应能力最强,生长最旺盛,最适合香蕉组培苗的生长。研究结果不仅为香蕉组培育苗提供了最佳光源配方,且将为后续降低香蕉工厂化组培育苗成本提供了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6.
2010年8-9月对广东海洋大学农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三楼玻璃温室内、外及不同层次香蕉苗的光照条件与苗的生长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加盖了一层黑色与一层白色遮阳网的玻璃温室透光率约为8%;从第一层至第四层香蕉苗接受的光照强度减弱,晴天,中午前后香蕉苗接受的光照强度超过其最适值(500-1250lx),阴天,第二、三、四层苗接受的光照度都低于其最适值;随香蕉苗接受的光照强度减弱,总根数和白根数增多,黑根数与生根率减少,苗高增加,叶片数减少,叶绿素总量与叶绿素b下降,叶绿素a含量变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7.
采用盆栽试验,在香蕉假植大苗培育过程中分别喷施浓度均为20 mg/L的赤霉素、复硝酚钠、胺鲜酯、α-萘乙酸钠等植物生长促进剂,以喷施清水为对照,通过不同处理假植大苗生长、物质累积及生理指标的分析,明确不同植物生长促进剂在香蕉假植大苗调控的作用。结果表明,本试验采用的4种植物生长促进剂对香蕉假植大苗培育的调控作用不同。与对照相比,叶面分别喷施20mg/L赤霉素、复硝酚钠均能有利于香蕉假植大苗假茎高及叶面积增加,提高叶绿素含量及叶绿素a、b含量,且以上两种植物生长促进剂平均提高叶绿素含量26.46%;喷施20mg/Lα-萘乙酸钠能提高假植苗假茎粗,提高干物质累积量16.11%积及吸氮量9.95%,促进氮磷钾养分吸收。叶面喷施赤霉素、复硝酚钠、α-萘乙酸钠和胺鲜酯均能显著提高香蕉假植大苗抗性,平均降低丙二醛含量14.64%、提高脯氨酸含量64.36%和SOD含量16.74%,且赤霉素还能显著提高POD含量82.13%。  相似文献   

8.
以蒙农红豆草为材料,研究了100mmol/L NaCl胁迫下不同浓度外源Ca2+对红豆草幼苗的生长、脯氨酸、可溶性糖和叶绿素含量及根系活力的影响;探讨了Ca2+对盐胁迫伤害的缓解作用。结果表明:随着Ca2+浓度的增加,与CK相比,红豆草脯氨酸、可溶性糖、叶绿素含量及根系活力呈先升高后降低的明显变化趋势,在T3(100mmol/L NaCl+30mmol/L CaCl2)处理下,红豆草脯氨酸、可溶性糖及叶绿素含量与对照相比提高了32.3%,60.0%和9.7%,差异显著(P0.05);T3、T4处理的根系活力显著高于CK(P0.05),其他处理与CK无明显差异;T3处理的株高显著高于对照CK(P0.05),其他处理与CK间无显著差异,达到最佳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香蕉枯萎病是由尖孢镰刀菌引起的土传病害,目前尚缺乏有效的防治方法。木霉菌是一类重要的植物病害生防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容易分离培养,对多种植物病原菌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笔者从海南儋州、乐东、文昌等地147份土样中分离出245株木霉,通过对峙试验筛选出对香蕉枯萎病菌有较好拮抗效果木霉菌10株,抑菌率在63.1%~84.7%,并对其进行了体外拮抗作用的测定;最后还测定了无菌土中木霉与病原菌的种群变化,结果表明木霉对香蕉枯萎病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0.
正据《园艺学报》2017年第4期《抗香蕉枯萎病菌的卢娜林瑞链霉菌的分离及防效鉴定》(作者周登博等)报道,为获得具有广谱抑菌活性的拮抗菌株,对海南多年连茬的健康香蕉园土壤进行微生物分离,并以香蕉枯萎病菌4号小种(Fusarium oxysporum f.sp.cubense Race 4)等9种病原菌为靶标菌株,采用平板对峙法、含药介质法、薄层层析法等对拮抗菌的抑菌活性进行  相似文献   

11.
AM真菌与根瘤菌对紫花苜蓿镰刀菌萎蔫和根腐病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温室盆栽试验,探究了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l,AM)真菌摩西管柄囊霉与苜蓿中华根瘤菌对紫花苜蓿尖孢镰刀菌萎蔫和根腐病的影响,以期为合理利用两类共生菌,提高苜蓿抗病性提供理论依据。试验共8个处理,分别为接种或不接种AM真菌、根瘤菌和病原菌以及两两组合。与对照相比,AM真菌降低紫花苜蓿萎蔫和根腐病发病率80.13%(P<0.05)。AM真菌和根瘤菌互作促进苜蓿养分吸收、叶绿素合成,互作处理较对照叶绿素含量(soil and plant analyzer development value,SPAD值)提高61.85%,茎叶N含量提高26.5倍、P含量提高54.3倍,紫花苜蓿茎叶干重提高23.4倍(P<0.05)。AM真菌促进了紫花苜蓿根瘤的形成,较对照根瘤数多111.73%;AM真菌与根瘤菌二者互作,进一步促进了紫花苜蓿生长、养分吸收,降低了紫花苜蓿发病率,同时显著影响紫花苜蓿根系相关生化指标。互作处理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41.05%,β-1,3-葡聚糖酶(β-1,3-glucanase)活性33.9%,茉莉酸(jasmonic acid,JA)浓度23.32%,木质素(lignin)16.92%,脱落酸(abscisic acid,ABA)、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和过氧化氢(hydrogen peroxide,H 2O 2)浓度分别降低26.68%,9.63%和25.26%,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降低24.57%。综上所述,摩西管柄囊霉与苜蓿中华根瘤菌互作,可有效减轻紫花苜蓿镰刀菌萎蔫和根腐病的发生,二者具有良好的生防潜力。  相似文献   

12.
为了弄清云南苹果产区根际真菌种群与分布,从云南主要苹果产区的6个市(县)采集根部病害样品,观察并记录其在田间的危害症状,采用组织分离法分离与纯化获得200份真菌分离物,利用真菌ITS通用引物进行PCR扩增和测序并与序列BLAST比对,同时结合真菌形态分析鉴定分离获得的真菌属种。研究表明苹果根际真菌包含有致病菌、有益拮抗真菌、腐生菌、内生真菌与环境代谢真菌几种类型。在分离获得的真菌分离物中,根腐病致病菌和拮抗真菌占大部分,分离率分别为31.15%和22.11%,其次为果实病害的致病菌分离率为8.04%,叶部病害的致病菌分离率为7.04%,腐生菌种群获得分离率为4.02%,枝干病害的致病菌分离率为2.5%,内生真菌粉红螺旋聚孢霉分离率为1%,木质纤维素降解真菌粗糙脉孢菌分离率为0.5%。此外,研究发现一些功能尚无研究的根际真菌。根腐病优势致病菌尖孢镰刀菌分布于马龙、泸西,具有较高检出率,宁蒗次之,其余果园没有检测出此菌;腐皮镰刀菌仅分布在宁蒗、泸西、与丽江;引起苹果轮纹病和苹果枝干溃疡病的葡萄座腔菌分布于马龙、昭通、泸西;属于拮抗性真菌的木霉属和毛霉属真菌在云南苹果产区分布广泛。 研究推断苹果园根际微生物是存在致病菌与生物防治菌之间的互相对抗与斗争。根际腐生,功能不明的微生物需要进一步研究明确。研究为云南苹果果园根部病害的防控,调整根际微生物菌群促进苹果产量品质的提升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3.
为青海省退化草地植被恢复、提高地上生物量筛选优良的生防芽孢杆菌菌源,采用16SrDNA及gyrB基因序列分析法,鉴定分离自青海省黄南州高寒草甸高山嵩草(Kobresia pygmaea)根围的3株芽孢杆菌菌株;平板对峙试验检测菌株拮抗病原真菌活性;菌悬液(细胞浓度为106 cfu·mL-1)浸种以检测菌株对植物催芽及促生效果;CMC、Gram染色法及DNS法检测菌株降解纤维素活性,并扩增菌株降解纤维素酶编码基因。结果表明,菌株HNC3被鉴定为短小芽孢杆菌(Bacillus pumilus),菌株HNC8、HNC11被鉴定为苏云金芽孢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3株菌株对小麦赤霉病菌(Fusarium graminearum)、瓜类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具有明显的拮抗活性(抑菌圈平均直径均≥11mm);3株菌株对小麦(Triticum aestivum)种子具有明显的催芽及促生效果;小麦种子经菌株HNC3菌悬液处理后,芽长、根长增加率分别达55%、80%;菌株HNC3降解纤维素酶活高达367.51U·mL-1,并在该菌株中扩增到地衣聚糖酶(Lichenase,blg1S)、甘露糖苷酶(mannosidase,ManSig)、木聚糖酶(xylanase,xynD、xynB)4个纤维素酶编码基因。分离自青藏高原高寒草甸根围的3株芽孢杆菌兼具拮抗、催芽、促生及降解纤维素活性,在高原草地植被恢复、生态农牧业中具有一定的研究及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4.
一株桑树内生拮抗菌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从经过严格表面消毒的桑树根、茎、叶中分离获得内生细菌76株。以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作为指示菌进行拮抗菌的筛选,其中5个分离株具有抑菌活性,复筛选出抑菌活性及热稳定性最强的G21菌株。进一步研究表明G21菌株对家蚕病原真菌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绿僵菌(Metarhizium)均具有较强的拮抗作用。该菌株的形态及部分生理生化特征为:革兰阳性,杆状,产芽孢,接触酶阳性,好氧。16S rDNA序列分析表明该菌株与芽孢杆菌(Bacillus)的同源性达到99.8%。综合以上鉴定结果确定G21菌株为芽孢杆菌。  相似文献   

15.
为探明药用植物柽柳内生真菌资源的多样性及其抑菌活性特征,通过组织块法对内生真菌进行了分离,并选择小麦全蚀病菌、枸杞黑果病菌、番茄灰霉病菌、黄瓜枯萎病菌、黄瓜立枯病菌5种植物病原真菌和枯草芽孢杆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4种细菌作为指示菌,采用对峙法和改进的菌块法测定其抑菌活性。结果显示,从柽柳不同组织器官中分离出18株内生真菌,茎部最多,根部次之,叶部最少;经形态学初步分类鉴定归于2个目,3个科,7个属;有11株菌对2种或多种植物病原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占菌株总数的61.1%,有8株内生真菌只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明显抑制作用,占分离菌株总数的44.4%;活性内生真菌菌株TCEFL001分别对枸杞黑果病菌、小麦全蚀病菌以及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明显抑制作用,属于组丝核菌属。药用植物柽柳具有较为丰富的内生真菌资源,其开发和利用值得进一步探究。  相似文献   

16.
旗草内生真菌与旗草抗病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旗草内生真菌交织顶孢霉的7个不同分离物对旗草主要病源真菌德氏霉和立枯丝核菌在PDA培养基上的体外对峙试验表明,大多数内生真菌分离物对这2个病原菌都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不同分离物对同一病原菌的抑制作用不同,同一分离物对不同病原菌的抑制作用也不同,EB6780.501和EH32a对德氏霉和立枯丝核菌的抑制作用最强。旗草植株抗病试验表明,内生真菌感染的植株对叶枯病具有明显的抗性,但这种抗性随着病原菌立枯丝核菌入侵时间的延长而减弱。在体外抑菌试验中,对病原菌生长抑制能力强的内生真菌分离物,在旗草体内也表现出较强的抗病性,说明抗病内生真菌的体外抑菌筛选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7.
盐胁迫下黑果枸杞幼苗对外源甜菜碱的生理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米永伟  陈垣  郭凤霞  王龙强 《草业科学》2012,29(9):1417-1421
以盐生植物黑果枸杞(Lycium ruthenicum)幼苗为试验材料,在300 mmol·L-1 NaCl胁迫下,用0.5、1.0和2.0 mmol·L-1甜菜碱根灌处理,第7和14天时测定黑果枸杞幼苗叶片主要生理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在盐胁迫下,黑果枸杞叶片叶绿素总量、质膜相对电导率、MDA、脯氨酸和可溶性糖含量均显著增加;在等盐分胁迫下,黑果枸杞幼苗经过甜菜碱处理后,MDA和膜透性伤害率显著降低,叶绿素总量、脯氨酸和可溶性糖的含量显著提高,并随胁迫时间的延长,有效抑制了MDA的产生,缓解了对细胞膜的伤害,同时进一步提高了叶绿素总量、脯氨酸和可溶性糖的含量。说明盐胁迫下施用适宜浓度的甜菜碱可改善黑果枸杞幼苗的耐盐能力,提高其对盐胁迫逆境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18.
硅对NaCl胁迫下甜瓜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硅(silicon,Si)对盐胁迫的缓解作用,以“雪梨一号”和“朗秦银蜜”两个耐盐性不同的甜瓜品种为材料,在125 mmol/L NaCl胁迫下,研究了不同浓度外源Si对甜瓜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NaCl胁迫显著抑制了甜瓜种子萌发,0.50~1.00 mmol/L外源Si处理较对照能显著提高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α-淀粉酶活性及吸水率,其中两个品种的种子均以0.75 mmol/L外源Si处理效果最好;NaCl胁迫下,0.25~1.00 mmol/L外源Si处理后,甜瓜幼苗的株高、叶面积、叶绿素含量、地上部分干重和根系干重较对照显著提高,其中“朗秦银蜜”和“雪梨一号”幼苗分别以0.50和0.75 mmol/L外源Si处理效果最好。研究表明,0.25~1.00 mmol/L外源Si能促进NaCl胁迫下种子吸水和α-淀粉酶活性的提高来促进种子萌发,通过提高NaCl胁迫下幼苗叶绿素含量维持较高的光合能力促进幼苗生长,缓解盐胁迫对甜瓜种子和幼苗的伤害,外源Si浓度超过1.25 mmol/L时对盐胁迫没有缓解效应。  相似文献   

19.
以紫花苜蓿为材料,通过盆栽砂培的方法,设置接种(40 mL 含有印度梨形孢菌丝体的菌剂)+干旱(土壤含水量为田间最大持水量的15%~20%)、未接种(40 mL无菌水)+干旱、接种+正常供水(土壤含水量保持在田间持水量的75%~80%)、未接种+正常供水4个处理,研究印度梨形孢真菌与紫花苜蓿共生对干旱胁迫下紫花苜蓿生长及抗旱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印度梨形孢真菌在紫花苜蓿根部定殖率较高,达87.4%;与未接种+干旱处理相比,接种印度梨形孢对干旱胁迫下紫花苜蓿地上部和根系有明显影响,其中,地上部鲜重、干重、叶绿素含量、叶片相对含水量及叶片数分别比未接种处理显著增加了63.4%,69.2%,12.5%,17.1%和5.7片,根系鲜重、干重、主根长及侧根数分别增加了33.3%,57.1%,5.1 cm和5条(P<0.05);与未接种+干旱处理相比,接种后的紫花苜蓿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脯氨酸(Pro)和可溶性糖(SS)含量明显增强,分别是未接种处理的1.71,1.27,1.22,1.49和1.48倍(P<0.05),而超氧阴离子()与丙二醛(MDA)含量大幅度降低。因此,印度梨形孢真菌与紫花苜蓿共生可以促进干旱胁迫下紫花苜蓿生长,主要是通过刺激抗氧化酶活性和渗透调节物质的累积来抵抗干旱逆境。而在正常供水条件下,接种印度梨形孢没有明显的促进生长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燕麦镰刀菌(Fusarium avenaceum)是引起燕麦(Avena sativa)根腐病的主要病原菌之一,为开发高效防治燕麦根腐病的绿色生物菌剂,本研究从健康燕麦根际土壤中分离筛选出一株燕麦镰孢菌高效拮抗细菌YF,并开展了形态学和分子鉴定,研究了该菌的抑菌谱及对燕麦镰孢菌的室内防治试验和作用机理。结果表明,该菌被鉴定为多粘类芽孢杆菌(Paenibacillus polymyxa)。活性测定发现该菌对燕麦镰刀菌的菌丝生长抑制率达到70.69%,对孢子萌发抑制率为85.92%。通过抑菌谱筛选发现该菌对常见的8种病原真菌均有较好的防治作用。利用该菌发酵液处理后燕麦镰孢菌菌丝出现异常分枝、囊泡状畸形且伴有细胞壁破裂。盆栽试验表明,该菌对燕麦根腐病的防治效果达到81.45%,其防效显著高于化学农药多菌灵(61.87%) (P < 0.05),且该菌对燕麦表现出较好的促生长作用。因此,该菌株多粘类芽孢杆菌具备了开发燕麦根腐病生物防治菌剂的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