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50%消菌灵可溶性粉剂防治小麦梭条花叶病药效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结果表明,用50%消菌灵可溶性粉剂750~900g/hm2防治小麦梭条花叶病,防效达80.5%~84.61%。  相似文献   

2.
陕西,甘肃小麦病毒病的研究历史和发生种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50年代初以来,对陕西、甘肃小麦发生的矮缩、黄化和坏死现象进行了研究,小麦黄矮病为间歇流行的主要病毒病、小麦棱条斑花叶病为关中渭河流域土传病毒病,小麦类菌原体兰矮病为间套作为覆盖高产小麦的主要病害,小麦丛矮病常有发生,小麦黄叶病偶有发生,拟小麦线条花叶病干旱麦共零星发生,小麦条纹花叶病和丛生病零星发生。  相似文献   

3.
试验选用杜×长×大三元杂交猪55 头,随机分为5 组,分别以小麦代替日粮中玉米的30 % ,40 % ,50 % ,60 % ,并各添加0 .1 % 的华芬酶Ⅰ型;对照组采用正常玉米日粮。结果表明,用小麦代替日粮中40 % ~50 % 的玉米,并添加0 .1 % 华芬酶Ⅰ型的饲养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4.
杨荣明 《当代农业》2014,(24):34-35
江苏省小麦病毒病主要为虫传或病原真菌传播的病毒病害,如由灰飞虱传播的小麦条纹叶枯病,由禾谷多粘菌传播的小麦梭条斑花叶病,由蚜虫传播的小麦黄矮病,均为局部偶发性病害。一、小麦梭条斑花叶病小麦梭条斑花叶病又称小麦黄花叶病,为土传病毒病,由土壤中禾谷多粘菌传播小麦梭条斑花叶病毒引起,危害小麦。江苏省主要在沿江、里下河、沿淮等地区发生。一般病田减产10%~50%,重者绝收。  相似文献   

5.
常用化学药剂防治棉铃虫效果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防治棉铃虫的常用药剂50%辛硫磷乳油,50%甲基对硫磷乳油,5%高效氯氰菊48乳油,混配剂40%久敌乳油,40%辛·甲·高氯乳油在淮北二代棉铃虫上进行了药效田间试验。结果表明:40%辛·甲·高氯乳油亩用50~60ml防效达90%以上,残效期5天,可以在我省淮北棉区推广使用;40%久敌乳油亩用50ml,5%高效氯氰菊酯亩用40ml,防治棉铃虫效果70%~85%,可根据虫情选择使用;50%辛硫磷乳油和50%甲基对硫磷乳油亩施50ml单用效果不理想。氯氰菊酯在我省淮北棉区的抗药性水平有待进一步试验研究。  相似文献   

6.
重庆市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分析(简报)于法稳(西南农业大学经贸学院,重庆630716)恩格尔系数为测定城镇居民生活水平结构的一个指标。恩格尔系数在60%以上为生活贫困,50%~60%为温饱,40%~50%为小康,20%~40%为富裕,20%以下为最富裕...  相似文献   

7.
小麦梭条花叶病又称小麦黄花叶病,上世纪80年代初期.该病仅在我市少数镇部分田块零星发生,近年来,发病面积逐年增加,发病程度不断加重,一般田块减产20%~30%,重病田块减产50%以上,严重田块甚至绝收,严重影响我市的小麦产量,给农民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为此,笔者于2004~2006年通过生产实践和多点试验示范,初步摸索出一些有效的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8.
豫北地区小麦冻害发生原因及预防措施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豫北地区小麦冻害发生原因及预防措施宋雁中卫志祥牛立平(济源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济源454650)近几年,河南省小麦冻害已成为小麦生产上不容忽视的问题。特别是倒春寒的发生,一般年份可使小麦减产10%~20%,特殊年份可减产30%~40%,甚至更多。199...  相似文献   

9.
每公顷用50%消菌灵600g、36%粉霉灵1875ml、40%多菌灵3000ml,防治小麦赤霉病2次,其穗发病率分别为3.08%、4.67%和6.25%,病情指数分别为2.04、5.13、8.05。  相似文献   

10.
小麦黄花叶病(又名梭条斑花叶病),是新蔡县早春麦田新发生的一种麦田病毒病害,自2003年以来,每年3月都有发生,有逐年加重趋势。轻者减产10~20%,重者可达50%以上,甚至造成死苗绝收。  相似文献   

11.
吡虫啉和抗蚜威对麦蚜的防效及对天敌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试验表明,4种杀虫剂对小麦蚜虫均有较好的防效。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0~20g/亩)、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10g/亩)对麦蚜的防治效果为91.21%~100%,优于40%氧化乐果乳油25~50ml/亩和40%久效磷乳油25ml/亩,而对七星瓢虫成虫的杀伤率为11.8%~60.8%,明显低于40%氧化乐果乳油和40%久效磷乳油。  相似文献   

12.
小麦梭条花叶病是通过土壤中禾谷多粘菌为介体传播的病毒病,自90年代以来,该病在我市发生面积逐年扩大,危害程度日趋严重。据调查,全市发生面积约850hm^2,占小麦种植面积5%左右,一般田块减产20%~30%,重病田减产达50%以上。为此,笔者对该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进行初步观察。  相似文献   

13.
四川主栽小麦品种RAPD标记遗传差异研究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2  
采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 标记,对四川近50 年来年推广面积6-67 万hm2(100万亩)以上的40 个小麦主栽品种遗传差异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55 个随机引物中,有32个引物( 占58-2% ) 扩增产物具有多态性。32 个引物共扩增出185 条带,其中93 条带( 占50% )具有多态性,每个引物可扩增出1 ~11 条多态性带,平均2-9 条。40 个品种RAPD 标记遗传距离(GD) 变异为0-019 ~0-475 ,平均GD 值为0-221。聚类分析表明,在GD 值0-23 水平上,40 个品种可聚为5 类。一些随机引物对有些品种能进行特异性扩增。引物OPN14 对小麦1BS 扩增能产生特异性DNA 片段,能完全鉴定出40 个供试品种中的9 个1BL/1RS小麦- 黑麦易位系品种。据此认为,RAPD标记可以作为小麦品种鉴定的指纹图谱。  相似文献   

14.
经试验、示范,研究出一套适合于淮北地区小麦—夏玉米连作吨粮田栽培技术。小麦品种以博爱7422和西安8号为主,夏玉米以掖单12号、13号为主。单产350kg以上麦田,平均亩基本苗15~18万,冬前总茎蘖数65~80万,每亩穗数35.48万,穗粒数33.6粒,千粒重38.4g。单产620kg以上的夏玉米,平均密度4423株/亩,穗粒数510.3粒,千粒重297.7g。小麦-夏玉米连作吨粮田氮肥应偏施在夏玉米上,玉米田氮肥运筹以苗期施40%、大喇叭口期施50%、吐丝期施10%,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15.
该项技术可使绵羊双羔率提高20%~40%。绵羊的身体状况越好,自然双羔率越高,提高的幅度越大。试验表明:绵羊配种时体重40公斤以上,可提高双羔率20%以上;体重50公斤以上,可提高双羔率30%以上;体重60公斤以上,可提高双羔率40%以上。 此项技术操作简  相似文献   

16.
在旱地中采用周年覆盖一年两熟栽培技术,对土壤水分蒸发的抑制率可达30~50%,比春覆膜(对照,下同)可多保蓄200毫米以上的降水。冬春两季10厘米地积温,垄上和垄底分别比对照增加423℃和189℃。土壤内各种微生物比对照增加0.66~1.22倍,土壤总孔隙度提高4.51%,氮、磷、钾含量分别增加5.88%、24.69%和10.31%。小麦、花生、棉花分别增产25.5~40.28%、17.70~26.08%和15.90%。  相似文献   

17.
小麦品种(系)赤霉病病情调查与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发生情况近年来,山东省小麦赤霉病发生程度呈上升趋势。1997年病穗率一般在01%~2%,1998年一般麦田病穗率为5%~10%,重病地块达30%~50%。鲁西南地区发病普遍较重,产量损失30%左右。小麦赤霉病是由多种镰刀菌侵染引起的,优势小种为禾...  相似文献   

18.
小麦黄花叶病(又名梭条斑花叶病),是新蔡县早春麦田新发生的一种麦田病毒病害,自2003年以来,每年3月都有发生,有逐年加重趋势.轻者减产10~20%,重者可达50%以上,甚至造成死苗绝收. 一、发生概况 小麦黄花叶病,该病在麦田一般呈点片发生,严重者全田发病.我县每年发生面积5~10万亩.该病一般2月下旬开始表现症状,3月上中旬是发生盛期.2009年发生33.2万亩,病田率5.78%,平均病茎率27.18,最高达65%.发生早,局部高感品种、早播、群体大、基肥不足、长势较弱田块病情较重.  相似文献   

19.
康氏粉蚧发生规律与综合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氏粉蚧属于同翅目,粉蚧科。危害苹果利,苹果,李,葡萄等多种果树,延边地区一年发生2代,以卵在树干各种缝隙中越冬。防治关键时期为第一代若虫刚刚全部孵化期(延边地区5月30~6月5日),严重发生地方隔7~8天连续打1~2次即可。幼龄期使用40%氧化乐果,50%1605,40%的敌敌畏,50%马拉硫磷等药,老龄期以上药混合使用,效果均达90%以上,刮粗皮除越冬卵,束草诱雌虫产卵等农业防治方法也效果好。  相似文献   

20.
高温胁迫下甘露醇对离体小麦叶片生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40℃高温胁迫下,用甘露醇(50μmolL^-1)和蒸馏水(CK)处理后小麦旗叶离体叶片结果显示,甘露醇能降低叶片脯氨酸含量,在实验后0~2h延缓蛋白质降解,增加过氧化物酶活性,在实验后0~4h能有效减少叶绿素破坏,说明低浓度甘露醇对高温胁迫下的离体小麦叶片具有一定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