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蚕病是养蚕中的大敌,直接影响蚕茧的产量及质量.蚕病分传染性蚕病和非传染性蚕病,而以传染性蚕病危害更重.农村中常见的传染性蚕病主要是僵病、脓病、软化病3种.这些病的共同特点是潜伏期长、发病快、来势猛、范围广、危害性大,一般减产10%~20%,严重的达80%-90%,甚至颗粒无收,给蚕农带来极大的风险.笔者现就本地区养蚕常见病的发生原因及对策,谈谈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2.
白僵病属真菌病一种,是目前蚕茧生产中极为常见、危害又较严重的一类蚕病,特别在晚秋蚕期最易发生. 一、发病症状及规律 蚕儿患白僵病初期体色一般稍暗,反应迟纯;发病后期,蚕体常出现油渍状病斑.濒死时排软粪,少量吐液.刚死的蚕头部向前伸出,肌肉松弛,略有弹性,以后逐渐硬化,约1~2天后,从硬化的尸体上先后长满白毛和白粉即病菌的菌丝和孢子.白僵病易在多湿、适温(24~28℃)的环境中发生,且各龄期都能够感染.一般从感染到发病死亡时间,小蚕为2~4天,大蚕为4~6天.  相似文献   

3.
<正>一、秋蚕僵病发生的症状秋蚕感染僵病后食欲减退,行动不活泼,蚕体出现各种病斑,有的不出现病斑,刚死时蚕体柔软,可以任意绕折,皮肤不易破,后蚕体逐渐僵硬,白僵呈桃红色,2天后,蚕体遍布白毛和白粉。眠前发病,病蚕多呈半蜕皮或不蜕皮蚕。蚕感染白僵菌后7天内死亡,对于小蚕潜伏期短,死亡的比较快。二、秋蚕僵病发生原因分析秋蚕僵病的传统途径是接触传染和创  相似文献   

4.
王进 《云南农业》2001,(8):23-23
一、蚕病发生的种类和为害 我县蚕区蚕病有真菌病、病毒病和细菌病,以真菌病和细菌病最常见,以真菌病、病毒病等传染性蚕病为害严重,其中以血液型脓病和白僵病最多.春季蚕发病少、为害轻,夏秋高温多湿,发病严重,各种蚕病都有,严重时几乎无收.中、晚秋蚕发病倒蚕已成部分农户的后顾之忧.  相似文献   

5.
介绍2009年六安市裕安区韩摆渡镇晚秋蚕僵病的发病特点、发生原因,并提出相应的防治对策,以为当地晚秋蚕僵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长春市桑蚕生产上常见的蚕病主要有脓病、软化病、僵病等。春蚕期一般发病较少,秋蚕期由于高温多湿,蚕病的发生较春期多。  相似文献   

7.
僵病的有效防治是秋蚕饲养获取丰产的重要环节,因而一定要重视秋蚕僵病防治。结合歙县僵病发生特点,分析了秋蚕僵病发生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了提高蚕饲养户养蚕技术水平等防治方法,为获取秋蚕的丰产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正>僵蚕病又名硬化病,是由真菌寄生而引起的蚕病。病蚕尸体干涸硬化,体表皮长出菌丝和分生孢子。因病蚕尸体外面产生不同颜色的孢子,而分为白僵病、绿僵病、黄僵病、灰僵病和褐僵病等,其中以白僵病最为常见。如不及时防治,传染很快,死亡率较高。对僵蚕病的防治,  相似文献   

9.
【目的】摸清广西家蚕僵病发生流行规律,研究病原特性及遗传规律,为精准防控家蚕僵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2008—2021年广西家蚕僵病发病原始数据为基础,分析广西家蚕僵病的发病规律。收集广西五大蚕区(桂中、桂南、桂西、桂西北和桂东南)的病蚕、病虫及生物防控白僵菌株,经显微形态鉴定和产孢测定后采用滤纸接触法测试其对家蚕的致病力;基于ITS4/ITS5引物进行PCR扩增,并将双向测序结果输入GenBank进行BLAST比对分析;根据ISSR-PCR扩增结果以Quantity One绘制电泳模式图,使用NTsys计算遗传相似系数并进行UPGMA聚类分析,同时以PopGene32对供试材料的遗传多样性指数进行分析。【结果】 2008—2021年广西家蚕僵病发病率整体上呈波动下降趋势,连续14年的平均发病率为5.19%。5月是广西家蚕僵病的发病率高峰,平均发病率为13.37%;其次是4月和10月,对应的发病率分别为7.91%和6.87%。山区地形的家蚕僵病发生率普遍高于平缓丘陵地区,其中,丘陵蚕区的家蚕僵病发病率排序为桂中(13.55%) >桂西北(12.66%) >桂南(11.56%) >桂西(11.05%) >桂东南(9.53%),山地蚕区的家蚕僵病发病率排序为桂中(18.91%) >桂西北(17.96%) >桂西(16.01%) >桂西(14.90%) >桂东南(11.61%)。广西家蚕僵病病原包括白僵菌属、曲霉属、拟青霉属和虫草菌属,其中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为主要病原,占比达86.67%,且白僵菌ITS序列高度保守,序列相似性在97.83%~99.83%。不同白僵菌株对家蚕的致病力表现为崇左白僵菌株(农药)的72 h累计死亡率达100.00%,明显高于蚕区僵蚕菌株(8.89%~93.33%)。筛选出的10条ISSR引物从50株菌株样本中扩增出152条清晰条带,其中多态位点147个,多态百分数为87.5%~100.0%; 50株菌株样本的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为0.1740~0.3257,Shannon信息多样性指数(I)为0.2840~0.4880,均表现出极高的遗传多样性;基于遗传距离构建的UPGMA系统发育进化树显示,桂南、桂西北、桂东南、桂中等蚕区的病蚕白僵菌株与农药源白僵菌株存在非常近的亲缘关系。【结论】广西家蚕僵病危害高峰期为5月,球孢白僵菌是最主要的病原菌,且ITS序列高度保守。不同来源白僵菌对家蚕致病力的排序为农药源白僵菌株>松林白僵菌株>蚕区僵蚕菌株,但三者相互间存在非常高的基因关联性,提示广西家蚕僵病的病原遗传背景复杂,且蚕桑主产区应慎用白僵菌农药。  相似文献   

10.
蚕僵病又名硬化病,是由真菌寄生引起的蚕病。病蚕尸体干涸硬化,体表长出菌丝和分生孢子。根据病蚕尸体外面长出不同颜色的孢子,可分为白僵病、绿僵病、黄僵病、灰僵病和褐僵病等,其中以白僵病最为常见。传染途径有接触传染和创伤传染两种,都是病菌孢子通过空气、桑叶等媒介,附着于蚕体表面所致,如不及时防治,传染很快,死亡率较高。烟熏防僵法通常用优氯净熏烟。养蚕期每立方米蚕室用药1克,点燃发烟后及时关闭门窗,密封30  相似文献   

11.
正秋蚕僵病是由真菌引起的一种蚕体传染病,对桑蚕养殖的危害极大,养蚕场(户)必须高度重视。1.僵病种类(1)白僵病白僵病是以白僵菌分生孢子,通过空气、桑叶等媒介附着于蚕体表面,然后钻入蚕体内部进行寄生的一种传染病。主要通过接触传染和创伤传染,尤以接触传染为主。该菌的适宜生长温度为24~28℃,如果环境  相似文献   

12.
杨慧 《农家科技》2006,(10):27-27
蚕僵病又叫硬化病,是由真菌寄生而引起。病蚕尸体失水硬化,体表皮长出菌丝和分生孢子,因孢子颜色不同可分为白僵病、绿僵病、黄僵病、灰僵病和褐僵病等,其中以白僵病最为常见。其传染途径有接触传染和创伤传染两种,都由病菌孢子通过空气、桑叶等媒介,附着在蚕体皮肤后发芽,钻入  相似文献   

13.
对原种繁育中经常出现的蚕病,如微粒子病、血液型脓病、细菌性败血病、白僵病、曲霉病、农药中毒病等病的病症、发病规律进行阐述,并根据蚕病发生条件及各类蚕病特点,提出了以消毒为中心的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4.
家蚕白僵病是农村原蚕生产的主要威胁之一。这一威胁一旦酿成实质危害,不仅严重影响蚕种制种单位制种计划会否实现,更严重影响广大蚕农原蚕生产的经济收益。必须切实把握家蚕白僵病的病原特征及其为害规律,积极采取针对性措施,贯彻蚕前彻底消毒,蚕体经常防僵,调好蚕室温湿,合理处理病蚕,着力防控僵蛹,防治桑园害虫等家蚕白僵病防治要法,有效控制家蚕白僵病对农村原蚕生产的威胁与危害。  相似文献   

15.
家蚕受真菌寄生而导致发病死亡,因其死后尸体都有僵化现象,故俗称僵病或硬化病.感染家蚕发病的真菌孢子在自然界中分布很广,土壤、空气、水、养蚕用具、病死蚕尸体和排泄物都可存在.  相似文献   

16.
根据霍山县中晚秋蚕经常发生僵病的实际情况,结合发病特点,分析发病原因,并提出了具体的防治措施,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杨慧 《农村新技术》2006,(10):25-25
蚕僵病又叫硬化病,由真菌寄生引起。病蚕尸体干涸硬化,体表皮长出菌丝和分生孢子,因孢子颜色不同可分为白僵病、绿僵病、黄僵病、灰僵病和褐僵病等,以白僵病最常见。传染途径有接触传染和创伤传染,都由病菌孢子通过空  相似文献   

18.
对于蚕病要做到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积极做好蚕病的预防工作,才能有效地控制蚕病的发生和蔓延。然而在蚕的饲养过程中,或多或少还会食下和接触一些病原物,或受到外界不良环境的影响,致使蚕儿发病,甚至死亡。蚕儿常见病有10多种,属于病毒性的有血液型脓病、中肠型脓病和病毒性软化病;属于细菌病的有败血病、细菌性肠胃病和卒倒病;属于真菌病的有白僵病、绿僵病和曲霉病;节肢动物寄生引起的病害和蝇蛆病和壁虱病;另外,还有农药、煤烟及工厂废气引起的中毒症等。现将这些主要病害的病原、症状、发病规律及防治方法介绍如下:1病毒…  相似文献   

19.
一、真菌病 1、白僵病(石灰蚕)感染初期无明显症状,继而蚕体出现油渍状或暗褐色病斑,临死时常伴有吐液和下痢症状.死后头胸向前伸出,身体柔软,不久渐渐硬化,先从气门、节间膜等处长出绒状白色气生菌丝,逐渐遍布全身,最后菌丝布满白色粉状的分生孢子.蛹期发病全身失水干瘪,在节间膜等处长出气生菌丝和分生孢子,轻摇蚕茧可闻清脆的声音.本病由白僵菌孢子经皮侵入蚕体引起,接触传染为唯一途径,包括接触和创伤传染两种形式.蚕儿从感染白僵病到死亡,病程2~7天.  相似文献   

20.
夏蚕期,气温较高,桑叶质量差,病原体数量多,蚕体极易感染病害。养好夏蚕的技术措施是:1.严格消毒夏蚕病害多,有细菌病、僵病、曲霉病、蝇蛆病等。通常对病毒性病害,每天要用新鲜石灰粉消毒蚕座;对细菌病,可添食500倍的氯霉素;对僵病,可用防僵粉进行蚕体消毒;对蝇蛆病,可向蚕体喷300倍的灭蚕蝇或添食500倍的灭蚕蝇。2.控制温湿度夏蚕大蚕期,外界气温高,室外应搭遮荫棚,每天下午3~4时喷井水降温。必要时,也可利用风扇降温。3.合理用叶桑树夏伐后,应加强肥水管理,以提高叶质和产量。夏蚕采叶,1~2龄应采新条的适熟叶;3龄开始采疏芽叶。4.加强管理夏蚕若采用防干纸育或薄膜覆盖育技术,每天应喂叶3~4次。大蚕期温度高时,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