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再生水灌溉对天津滨海盐碱地绿地土壤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天津诺维信公司排放出的再生水进行化学评价,确定其水质为重盐碱水,试验中配成的混水水质介于中等水与盐碱水之间.用这两种水分别浇灌天津滨海盐碱绿地土壤,土壤中ESP、SAR、Cl-均比淡水灌溉土壤有显著提升;再生水浇灌的土壤已接近轻度碱化土,且有加深的趋势;混水灌溉土壤较好,但长期灌溉后,也有轻微碱化的趋势.不同植物对再生水浇灌后的反应不同,其中国槐、草坪草耐性较强,暂时不造成危害.用磷石膏修复再生水后,处理水的化学指标达到灌溉水质标准.对于再生水对土壤和植物的影响需注意监测并采取措施进行预防.  相似文献   

2.
污水处理水灌溉对绿地土壤盐碱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科学合理地利用污水处理水进行灌溉,对天津泰达开发区不同水质灌溉下的土壤进行分析,发现污水处理水灌溉土壤中盐度、钠碱化度均比清水灌溉土壤有显著提升,按相关分级标准,已接近盐土并轻度碱化,且有加深的趋势。混水灌溉土壤较好,但长期灌溉后,也有轻微碱化的趋势,需注意监测并采取措施进行预防。  相似文献   

3.
为明确优质强筋小麦郑麦9023在黏土、壤土和砂土中的最佳灌溉模式,采用池栽方式,研究了在这3种土壤中不同灌溉处理对小麦品质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郑麦9023大多品质性状在不同土壤质地中差异不显著,但对不同灌溉处理的反应有所不同,在足底墒的情况下,黏土全生育期内灌拔节水和灌浆水2水,壤土和砂土灌越冬水、拔节水和灌浆水3水的灌溉模式可以兼顾小麦品质、产量和效益.  相似文献   

4.
辛雪霞 《福建农业》2011,(12):14-14
一、地块选择 生产基地要远离有“工业三废”污染区域,选择土层深厚,土质疏松、肥沃、富含腐殖质,能排能灌,土壤及灌溉用水中硝酸盐、重金属含量低的地块,土壤pH值5—8的砂壤土或壤土为宜。  相似文献   

5.
秸秆覆盖对土壤水盐运动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不同盐分含量(轻度盐化、中度盐化、重度盐化)的砂壤土进行了秸秆覆盖的模拟试验,结果表明:秸秆覆盖可有效地控制土壤水分的蒸发,从而控制盐分的表聚性,减轻土壤表层的盐化程度,从而达到改良盐渍土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玉米播种期水分胁迫及补水对幼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降雨时空分布不均,我国玉米主产区在播种期经常遭遇季节性干旱,严重限制玉米播种、萌发和苗期生长,与之相适应的灌溉措施有待于完善。本研究以郑单958为材料,在控制条件下布置盆栽试验,研究玉米播种期水分胁迫以及播后补水对玉米出苗和根系生长的影响,明确补充灌溉的缓解作用,并确定在不同土壤墒情下播种后的适宜补灌量。本研究设定7个处理:正常供水,轻度水分胁迫下设定湿土点种、播后补灌15.0 mm和22.5mm蒙头水,中度水分胁迫下设定湿土点种、播后补灌15.0mm和22.5mm蒙头水。结果表明:1)随着土壤墒情变差,玉米出苗率下降,叶面积和生物量显著减小,根冠比增大,根系的生长受到阻碍。2)播种后浇灌蒙头水是有效缓解土壤干旱带来不利影响的农艺措施之一,显著提高玉米出苗率,缩短出苗时间,促进根系生长,根条数、根层数、总根长、根表面积和根体积显著增加,与不补水相比,补灌蒙头水处理的根长增加13.5%~146.6%,根表面积提高22.9%~166.8%,根体积增加32.9%~117.6%。3)补灌蒙头水对水分胁迫越重的处理效果越显著,且补灌量越大,缓解程度越高。其中,播种时土壤墒情为田间持水量的50%~65%时,适宜在播种后补灌22.5mm的蒙头水缓解旱情,促进幼苗根系的生长。  相似文献   

7.
<正> 水稻旱种是七十年代以来开始发展的一种种稻新技术.基本栽培技术是选用耐旱力强的水稻品种,浸种不催芽,插入底墒充足的旱地土中(砂壤土播后灌蒙头水,以保全苗),稻苗3—4叶期开始灌溉,根据水源和土壤保水状况,实行前旱后水或前旱后湿两种灌溉方式.它具有省水省工,便于机械化,经济效益较高的特点,一般可比水田插秧节省二分之一至三分之二的水量,每亩省工十多个,纯经济收益较之玉米高50元左右,是灌溉水源不足或虽有水源但土壤漏水严重地区发展水稻生产的一种好方式.1983年中央农牧渔业部将其列为农业新技术重点推广项目.1984年北方地区水稻旱种已发展到130多  相似文献   

8.
不同灌溉用水对土壤碱化影响的室内模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默川平原地处半干旱地区,分布着大量的盐碱地,且土壤盐渍化有加重和扩大的趋势。这种现象是否与灌溉水质有关,多年来众说不一。采用室内模拟法取不同水质的实用灌溉水直接灌溉非碱化土壤,以分析灌溉水对土壤碱化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用不同类型的非碱化水灌溉后,土壤碱化度有不同程度的增加。  相似文献   

9.
天津地区碱化土壤分布规律及其形成原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多点采样分析发现,天津滨海盐土已出现脱盐碱化趋势,并对城市绿化和农业持续发展产生危害,进一步研究证明盐土脱盐过程中的脱盐碱化,苏打型地下水引起的土壤磷化,以及碱性水灌溉造成的土壤次生碱化是天津地区土壤碱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黄河三角洲地区不同类型土壤对池塘养殖效果的影响,分别对砂质土和砂壤土南美白对虾(Penaeus vannamei)养殖池塘的水质、浮游生物和底质进行了监测分析。结果表明:砂壤土池塘的DO、总碱度和NH+4-N高于砂质土池塘,pH、NO-2-N、TP和含盐量低于砂质土池塘,而COD差别不大。砂壤土池塘水体浮游生物的优势指数(D)、均匀度(J)好于砂质土池塘,浮游生物多样性指数(H)变化稳定。砂壤土池塘底质pH高于砂质土池塘、砂质土池塘底质TN、TP、水溶全盐量高于砂壤土池塘。南美白对虾平均单产量砂壤土池塘好于砂质土池塘。  相似文献   

11.
滨海盐土灌水脱盐动态的土壤质地和水质差异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在天津滨海新区的野外灌水脱盐试验,对比分析了灌溉淡水、中水和微咸水的中壤质、重壤质土和粘土土壤含盐量及pH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粘质滨海盐土经灌淡水后的土壤全盐量降低是逐渐的;重壤质滨海盐土的土壤全盐变化趋势与粘质土相似,最初4次灌水使各层土壤全盐累积降幅较大;中壤质滨海盐土则第一次灌水后土壤含盐量降低较多,表层(0~20cm)由1.75%降到0.511%,以后灌溉土壤全盐量降低得较缓慢,20~40cm土层的含盐量始终降低得较缓慢。灌溉淡水、中水、微咸水均能使土壤全盐量降低,灌溉中水、微咸水后表层和土体下层土壤的含盐量均逐渐降低,而灌溉淡水的表层土壤全盐量以初次降低明显,土体下层的土壤全盐量始终变化幅度较小。同灌淡水的情况下,中壤质滨海盐土的土壤pH较为稳定,在7.5~8.5范围,而重壤质和粘土在最初表现下降,至约7.5后上升到8.5~9.0范围,质地越粘土壤pH越高。灌溉淡水、中水、微咸水均使土壤pH有升高的趋势,灌溉淡水后表层土壤pH能够上升到9.0,灌溉微咸水、中水后土壤pH能够升高至8.5左右。  相似文献   

12.
灌溉不同水质条件下滨海盐土脱盐动态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在天津滨海新区的野外灌水脱盐试验,对比分析了灌溉淡水、中水和微咸水的中壤质、粘土和贝壳堤土土壤含盐量及pH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粘质滨海盐土经灌淡水后的土壤全盐量降低是逐渐的,中壤质滨海盐土则第一次灌水后土壤含盐量降低较多,表层(0~20cm)由1.75%降到0.511%,以后灌溉土壤全盐量降低得较缓慢,20~40cm土层的含盐量始终降低得较缓慢。灌溉淡水、中水、微咸水均能使土壤全盐量降低,灌溉中水、微咸水后表层和土体下层土壤的含盐量均逐渐降低,而灌溉淡水的土壤表层全盐量降低明显,土体下层的土壤全盐量变化幅度较小。灌溉淡水、中水、微咸水均使土壤pH有升高的趋势,灌溉淡水后表层土壤pH能够上升到9.0,灌溉微咸水、中水后土壤pH能够升至8.5左右。  相似文献   

13.
灌溉水量和水质对土壤水盐分布及春玉米耗水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灌溉水量和水质对土壤水盐分布和春玉米耗水的影响。【方法】在石羊河中游,通过2007—2008两年的灌溉试验,对供试春玉米采取不同的水量和水质处理,测定土壤含水量和含盐量及玉米生长指标。【结果】灌溉水量对土壤含水量变化的影响在60—100cm土层较为明显,2008年9g·L-1处理和6g·L-1处理20—100cm土层平均含水量保持在25%以上;土壤含盐量随灌溉水矿化度的增大而增大,随灌溉水量的减少而降低;供水不足时,作物耗水量及土壤储水变化主要受水量的影响,供水充足时则主要受灌溉水质的影响;咸水灌溉条件下,一定的水分亏缺同样能够提高水分利用效率(WUE),但是当土壤含盐量超过一定水平时,WUE将随灌溉水矿化度的提高而显著降低;咸水灌溉使春玉米产量降低19.4%—57.9%,连续两年充分灌溉下矿化度为9g·L-1处理的产量仅为淡水的42%。【结论】咸水灌溉下,合理的降低灌溉水量有利于提高WUE,减少盐分积累,3g·L-1的水配合适当的淋洗可以作为后备灌溉水源。  相似文献   

14.
鲁北平原是山东省重要的粮棉油生产基地,合理利用微咸水和咸水资源是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田间小区试验,以淡水滴灌处理为对照,设置不同矿化度咸水滴灌处理,研究全地膜覆盖条件下,咸水滴灌对棉花农田土壤水盐分布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灌出苗水可以明显降低棉田主要根层土壤EC值,降低率在26.8%~29.0%之间。咸水滴灌减少了棉花对土壤水分的吸收,主要影响土层在40~100 cm,灌溉水矿化度越高,影响越大。与淡水滴灌相比,滴灌补灌矿化度6 g·L-1以下的咸水对棉花产量没有明显的影响,而滴灌8 g·L-1的咸水在降水偏少的年份能明显降低棉花产量。从土壤盐分的积累来看,利用滴灌补灌一次6 g·L-1以下的咸水,通过黄河水和夏季降水淋洗土壤盐分,不会造成棉花根系分布层土壤盐分的积累。该研究结果可为鲁北平原区咸水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不同质地土壤的水分特征曲线参数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常用的土壤水分特征曲线模型进行了比选,选取Van Genuchten模型的4个参数进行了拟合计算,得到重壤土、中壤土、轻壤土、紧砂土和粗砂等5种不同质地土壤的水分特征曲线,分析了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及参数的变化规律:粗砂的水分特征曲线变化最陡直,紧砂土、轻壤土、中壤土和重壤土的水分特征曲线变化较平缓;曲线的形状系数n随着粒径变大、物理性粘粒含量的减小而变大;重质粘性土壤α值较小,轻质土α值较大。  相似文献   

16.
基于土壤条件的边缘绿洲典型灌区灌溉需水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土壤性状是影响作物灌溉水生产力(IWP)与灌溉需水的关键因子。以土壤性状与作物灌溉水生产力及灌溉需水的定量关系为依据、结合区域土壤性状的空间分布,估算绿洲典型灌区作物灌溉需水及空间分布,为灌区尺度的合理用水分配及节水潜力评估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黑河中游临泽边缘绿洲平川灌区,对118个农田土壤进行取样分析,确定土壤性状的空间分布;通过不同土壤质地和肥力水平的农田玉米灌溉试验,确定土壤性状与灌溉水生产力及灌溉需水量的关系、进而依据土壤条件估算灌区尺度的灌溉需水及空间分布。【结果】平川灌区农田0-20 cm耕层土壤砂粒含量为29.4%-91.9%,平均53.6%,土壤有机质含量范围为1.37-17.7 g•kg-1,平均10.9 g•kg-1;20-100 cm土层砂粒平均含量51.3%。土壤质地为壤沙土和沙土的面积占农田总面积的50%以上;有机质含量低于10.0 g•kg-1的面积占26%,土壤持水性能弱;土壤性状在空间分布上存在高度的变异性。玉米IWP平均为1.11 kg•m-3(沙土)-2.44 kg•m-3(壤土),与0-20 cm土层黏粉粒含量(CS1,%)、20-100 cm土层黏粉粒含量(CS2,%)、0-20 cm土层有机质含量(OM,g•kg-1)呈极显著正相关。依据土壤性状与灌溉水生产力的关系,得出平川灌区玉米灌溉水生产力平均为(2.36±0.77)kg•m-3,变动范围为0.75-3.92 kg•m-3,IWP小于2.0 kg•m-3的面积为970 hm2,占总面积的18.5%。灌区玉米生育期平均灌溉需水量为558 mm,总灌溉需水量为28.4×106 m3。【结论】土壤条件决定作物的灌溉需水与灌溉水生产力,在灌溉尺度农业水管理方面,应依据不同土壤性状的斑块单元进行地表水与地下水的合理分配与配置,并重视有利于土壤结构改善和肥力提升的施肥、耕作、灌溉等农业技术的应用。  相似文献   

17.
微咸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可有效缓解灌溉水源短缺问题,合理利用微咸水灌溉将是极端干旱荒漠区今后农业灌溉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开展不同微咸水配比混灌处理,研究了微咸水灌溉对棉花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及其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阳光充足时,当灌水定额分别为20mm、25mm、30mm时,咸淡1:1和2:1配比灌溉后的棉花日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的均值满足20mm〉30mm〉25mm。在试验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土壤水分与蒸腾速率,土壤水分与净光合速率相关关系模型。通过随机取值验算,2号试验地咸淡2:1处理后的蒸腾速率与土壤水分具有较好的相关关系,其实测值与计算值误差小于10%。  相似文献   

18.
膜下滴灌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沙壤土、壤土和粘壤土分别进行了单滴头、单管道田间灌水试验。结果表明 ,沿滴灌管长度方向土壤湿润较均匀 ,作物主要吸水根系土层内土壤湿润均匀 ,作物行间有 6~ 2 0 cm未湿润区域 ;无地膜覆盖地面滴灌 (裸地滴灌 )与膜下滴灌相比较 ,节水约 39.3%。  相似文献   

19.
掺沙对盐碱地耕层土壤结构和离子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明确掺沙措施对河套灌区盐碱地耕层土壤结构和盐离子含量的影响,采用田间试验和室内分析的方法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掺沙利于大直径土壤微粒的形成。掺沙后0-40cm耕层土壤的容重明显减小,中重度盐碱地的孔隙度已接近于轻度。全盐含量总体表现为20-40cm略高于0-20cm土层。轻度盐碱地Na^+含量为阳离子总量的41.6%,Mg^2+为26%;Cl^-含量为阴离子总量的50%,SO4^2-为29.5%;中度盐碱地Na^+含量为阳离子总量的46.3%,Ca^2+为27.5%;Cl^-含量为阴离子总量的37.7%,SO4^2-为30.6%;重度盐碱地Na^+含量为阳离子总量的43.3%,Ca^2+为37.2%;Cl^-含量为阴离子总量的40.1%,SO4^2-为27.0%。中重度盐碱地中Ca^2+取代Mg^2+成为主要的致盐离子,Na^+、Mg^2+、Cl^-、SO4^2-为主要致盐离子,掺沙能显著改善盐碱地耕层土壤的性状。  相似文献   

20.
塔河下游典型绿洲灌区土壤盐分空间变异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典型绿洲灌区不同深度土壤的盐渍化特征和空间分布状况。【方法】 运用GPS定位技术进行调查与采样,并结合室内样品测定结果,对塔里木河下游31团灌区土壤盐分含量和各盐分离子含量进行地统计分析和Kriging空间插值。【结果】 研究区内土壤总体呈碱性,盐分组成以氯化物-硫酸盐为主,受季节及灌溉影响,秋季蒸发强烈处于积盐阶段,根域层(0~60 cm)土壤盐分均大于深层(60~100 cm)土壤盐分。根域层盐分、Cl-、Mg2+、SO2-4的半方差函数拟合模型符合指数模型,深层盐分、K++Na+符合高斯模型,HCO-3、Ca2+符合球状模型。根域层盐分大多处于轻、中度盐渍化,重度盐渍化区域主要集中在研究区中部荒漠化程度高、地形复杂的区域,深层土壤盐分受秋季潜水蒸发影响,绝大部分处于轻度盐渍化,变化范围小,分布较为均匀。各土层中阴离子均以SO2-4为主,阳离子均以K+和Na+为主,SO2-4、Cl-、K++Na+与根域层土壤盐分有着相同的分布特征。【结论】 31团灌区土壤含盐量较高,各层土壤均处于不同程度的盐渍化状态,47.12%的根域层(0~60 cm)土壤盐分处于中度盐渍化状态,90.01%的深层(60~100 cm)土壤盐分处于轻度盐渍化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