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棉花烂铃是由多种病菌引起的。在长江流域棉区,据过去研究,认为是以炭疽病(Glomerella gossypii Edg)、红腐病(Fusarium moniliforme Sheld)为主。1962年有人从南京的烂铃干标本上,分离结果:带铃疫菌(Phytophthora spp.)平均为84.2%。为了澄清这种认识,把多年来观察调查资料,整理于下。 一、烂铃病原种类调查 方法:1.于8月上旬、中旬、下旬分三批挂牌(当天开的花)192朵,除脱落59  相似文献   

2.
长江流域棉区常见的烂铃病菌有:炭疽病菌(Glomerella gossppii)、角斑病菌(Xanthomonas malvacearum)、花腐病菌(Choanephora cucurbitarum)、黑果病菌(Diplodia gossypina)、印度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indicum)、面包霉菌(Rhizopus nigricans)、红粉病菌(Cephalothecium roseum)、红腐病菌(Fusarium spp.)、疫菌(Phytophthora sp.)、轮纹斑病菌(Alternaria spp.)、褐斑病菌(Phyllosticta spp.)、青霉菌(Penicillium spp.)、黑子菌(Nigrospora sp.)、斑纹病菌(Pestalozzia sp.)、(?)腐病菌(Aspergillus spp.)、蠕子菌(Helminthos-porium cuverlaria)、黑斑病菌(Ceratostoma sp.)、汚叶病菌(Cladosporium sp.)等18种,某些年分以炭疽、角斑、红腐等为最主要。1950—51年田间观察结果表明,棉花生长期8、9二个月久雨多湿是引起炭疽病及其他烂铃发生的重要因子。田间接种试验证明:气温平均在25—30℃以及长期保湿,炭疽病菌能直接侵害棉铃。机械损伤、虫孔、角斑病等都是病菌侵害的有利条件。以生长10天的幼铃抗力最强。接近吐絮时的自然裂口,在高湿多雨时,也可成为各种菌类侵害的重要途径。适当密植,合理施用氮肥,进行整枝摘叶,使株行间通风透光,减低湿度,对减轻烂铃损失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苗病宁拌种防治棉花菌病试验襄北农场植保站(441123)李复宁,杨宜飞,张桂秀棉花苗期,常因立枯、炭疽、红腐(包括两种以上的病菌)等病害的危害引起烂种、烂穿和死苗,是棉花抓“三苗”(早、全、壮)的大敌。前几年,我场曾大力推广20%稻脚青和70%敌克松...  相似文献   

4.
安徽省棉花红腐病菌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棉花红腐病目前已成为安徽省乃至全国棉花上的主要病害之一。在长江流域发生普遍,一般发病率为10%-20%,苗期和铃期多雨的年份严重的可达40%以上。前期主要为害棉苗,引起棉花烂种、烂芽、茎基和根部腐烂,导致死苗;后期危害棉铃,造成棉铃腐烂形成僵瓣,使棉花纤维缩短,强度下降,衣分减少,种子变劣,直接影响到棉花的产量、品质,严重影响棉花生产。有关该病病原菌的研究鲜有报道。2003-2004年对安徽省棉花红腐病菌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旨在为该病的综合治理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鄂北岗地棉区棉花烂铃原因与防治对策随州市植保站(441300)邱立斌随州市棉花良种场张道英我市棉田划属鄂北岗地棉区,常年棉花种植面积18700hm2左右。棉花是我市农业生产的一大支柱,年产量约2万t。棉花烂铃是影响棉花产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尤其是秋雨连...  相似文献   

6.
中国农业科学院江苏分院植物保护系曾在江苏省徐州、盐城、大丰、常熟等八个棉区调查,发现各个棉区由于防治工作结束早迟不同,红鈐虫为害程度大不一样(详见下表),防治时间结束越迟,青鈐被害越轻,9月20日结束的,比8月中旬的降低80%,比9月上旬的降低75%;比9月中旬降低50%。  相似文献   

7.
田稼 《植物保护》1963,1(1):22-22
中国农业科学院江苏分院植物保护系曾在江苏省徐州、盐城、大丰、常熟等八个棉区调查,发现各个棉区由于防治工作结束早迟不同,红鈐虫为害程度大不一样(详见下表),防治时间结束越迟,青鈐被害越轻,9月20日结束的,比8月中旬的降低80%,比9月上旬的降低75%;比9月中旬降低50%。  相似文献   

8.
棉铃疫病试验方法的探讨张绪振,刘增志,李社增,张树琴,赖惠玉,马平,陈新华(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保定071000)棉花烂铃的病原菌有的棉区以棉铃疫菌为主,有的以红腐菌、红粉菌为主。对其药剂防治有的年度有效,有的年度无效,或有人做的药效相当高...  相似文献   

9.
安徽省沿江棉区,常年秋雨较多,棉株郁蔽,田间阴湿,烂桃严重。腐烂率达20—30%。其中棉铃疫病竞高达90%以上,是阻碍我省沿江棉区棉花稳产、高产的严重问题。近年由北京农业大学提供的无毒高脂膜乳油(简称高脂膜),经1984—1986年室内,田间小区试验和在安庆、东至各主产棉区示范结果,一致表明防治棉花烂桃和棉铃疫病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0.
棉花烂铃病的综合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棉花烂铃病是由多种病菌共同作用而引发的复合性病害 ,是棉花生产上的 1种重要病害 ,目前尚无特效防治方法。棉花烂铃病的发生严重影响棉花产量及品质 ,一般年份烂铃病造成的产量损失为 1 0 %~ 1 5%,严重年份损失在 50 %以上。近年来 ,我们围绕棉花烂铃病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措施进行了深入研究与探索 ,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1 烂铃病发生的病因通过几年对棉花烂铃病的病原菌分离、培养、鉴定 ,明确了棉花烂铃病是以苎麻疫霉菌为主的多种病原菌综合引发的 1种棉铃病害。病菌主要以卵孢子形态在土壤中越冬 ,且不受土壤环境影响 ,萌发的孢子…  相似文献   

11.
新疆棉花枯萎病菌优势生理小种及其致病型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96~1998年,我们陆续从新疆各主要棉区采集和收集400余株病株样,共分离获得108株棉花枯萎病菌,对其中具有代表性菌株致病性和生理性状研究结果表明,新疆棉花枯萎病菌优势小种仍为7号生理小种,但其致病性较强,新疆棉花枯萎病菌致病型主要分为强、弱2种致病型,强致病型主要分布于南北疆棉区,弱致病型主要分布于东疆棉区。供试棉花枯萎病菌菌系在25℃培养7 d后,菌丝为白色,菌落皿底产生色素多为紫色或浅紫色,大分生孢子为10.4~44.2 μm×2.0~6.1μm,多为马特型,最适生长温度为25℃,除供试6个菌系能在35℃缓慢生长外,多数棉花枯萎病菌菌系30℃以上不易生长,吐鲁番菌系HAI-17在40℃仍能缓慢生长,新疆棉花枯萎病菌较耐高温,在40、45℃高温下并未致死。目前,尚未发现3号生理小种。  相似文献   

12.
马鈐薯环腐病是我国的对外植物检疫对象,在世界多数国家马鈐薯产区普遍存在,如法国、瑞士、瑞典、美国、苏联、日本等均有发生。我国过去还没有报告,但近年来据了解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张家口、北京等的某些地区均有类似环腐病症状的块茎发  相似文献   

13.
棉花根腐病菌是我国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也是棉花上的一种毁灭性病菌,目前尚未在我国发生。本研究充分利用GIS工具及相关的计算机编程技术研制开发棉花根腐病菌地理信息系统(CRRGIS)。该系统可对该病菌进行生物学、气象学分析研究,以此揭示棉花根腐病菌在我国的适生性、可能发生的区域,并预测其田间流行规律。  相似文献   

14.
据Mehta.Y.R.报道,在巴西南部的Parana州棉区严重暴发一种叶面新病害:棉花叶疫病。该病菌对巴西陆地棉Gosypiumhirsutum中的易感品种Parana3号危害最重。1994年夏季,Parana州棉区初发叶疫病时,棉花产量损失不到10...  相似文献   

15.
植物土传病原菌拮抗细菌的筛选与鉴定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从作物根际土壤中分离到1056株细菌,筛选出7个具有较强拮抗活性的菌株。室内测定对水稻纹枯病菌、辣椒疫病菌、瓜果腐霉、油菜菌核病菌、棉花枯萎病菌、茄根腐病菌、棉花黄萎病菌、番茄青枯病菌、甘蓝黑腐病菌等重要土传病原菌有较强拮抗作用;温室盆栽试验对番茄青枯病表现出较好防效,其中以BOH2和OH11效果较为明显,防效分别为90.9%和86.4%。通过形态观察、生理生化试验和16SrDNA序列分析,确定OH11为产酶溶杆菌。BOH3为荧光假单胞菌,其余5个菌株为不同芽孢杆菌。  相似文献   

16.
棉花烂铃病的发生、品种抗病性及主要病原菌致病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1~2013年,调查了我国黄河和长江流域6省70县(市)200块棉田和不同栽培模式下棉花烂铃病发生情况,田间试验评价了棉花品种对烂铃病的抗性,采用离体棉铃人工接种方法分析了棉铃烂铃主要病原菌的致病力分化情况。结果表明:(1)所有调查的棉田均有棉花烂铃病发生,其中,棉铃疫病在各地发生最为普遍而且严重,仍属于我国黄河和长江流域棉区的最主要的棉花烂铃病,其病原菌为苎麻疫霉(Phytophthora boehmeriae)。(2)与春棉直播模式相比,3种套种模式均能显著减少棉花烂铃病的发生,其中麦-棉-西瓜12∶2∶1种植模式的防效最好,减少烂铃72.96%。(3)河北、山东和河南3省审定的50个棉花品种对棉花烂铃病的抗性存在显著差异,其中邯7860、邯棉103、锦科178、百棉1号和郑农棉4号5个品种对棉花烂铃病表现了较好的抗性,单株烂铃低于3.0个。(4)苎麻疫霉在棉铃上的致病力存在显著分化。  相似文献   

17.
棉疫病菌elicitin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棉疫病菌是我国棉花和苎麻疫病的主要病原菌,引起棉花烂铃、死苗,苎麻叶斑和茎腐,严重影响棉花和苎麻的产量和品质[1,2],该菌的主要寄主有棉花、苎麻和构树[3]。  相似文献   

18.
番茄茎叶提取物对8种植物病原菌的生物活性初步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6种溶剂对番茄茎叶进行平行提取,以葡萄白腐病菌、葡萄黑痘病菌、苹果腐烂病菌、苹果轮纹病菌、苹果斑点落叶病菌、棉花枯萎病菌、瓜类枯萎病菌和番茄早疫病菌为供试菌,对番茄不同提取液进行抑菌活性测定。结果表明,各溶剂提取液对特定病菌都有极好的抑制作用,对葡萄白腐病菌和苹果腐烂病菌的抑制率均为100%,对其它病菌也都有很好的活性。番茄茎叶的水提取液对供试8种病原菌的综合抑制效果最好,对葡萄白腐病菌、葡萄黑痘病菌和苹果腐烂病菌的抑制作用高达100%,对瓜类枯萎病菌抑菌效果最差也为67.74%。,因此,水应作为番茄茎叶农用抑菌活性物质提取的首选溶剂,石油醚可作为有机溶剂提取番茄茎叶农用抑菌活性物质的溶剂。  相似文献   

19.
在室内条件下测定了供试绿僵菌对多菌灵的抗性。结果表明, 供试菌株对多菌灵均表现为敏感, 其中, Ma55菌株对多菌灵最敏感。采用分生孢子定向筛选的方法获得了金龟子绿僵菌抗多菌灵突变株, 测定了抗性突变株对多菌灵的抗性差异。结果显示, 在获得的抗性突变株中, MC-2的EC50最大, 达到397.064 3μg/mL, 对多菌灵的抗性水平最高, 抗性水平指数达到102.35。对Ma55抗多菌灵突变株的菌丝生长速率、产孢量及对棉花枯萎病菌和棉花红腐病菌的抑制效果的研究结果表明, 抗性突变株的菌丝生长速率均比亲本菌株Ma55小, 但产孢量均比Ma55大, 其中, MC-2的产孢量最大, 为5.12×106个/mL; MC-5次之, 其产孢量为4.81×106个/mL, MC-8的产孢量在抗性突变株中最低。平板对峙培养结果显示, 金龟子绿僵菌抗多菌灵突变株对棉花枯萎病菌和棉花红腐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均达到显著水平, 其中, MC-2对棉花枯萎病菌、棉花红腐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最强, 与亲本对照菌株Ma55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20.
本文测定了枯草芽胞杆菌SNUB16发酵液无菌滤液的抗菌谱及无菌滤液对尖镰孢和棉花枯萎病菌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枯草芽胞杆菌SNUB16发酵液无菌滤液对23株真菌有抗菌作用,尤其对植物病原真菌尖镰孢、棉花枯萎病菌、玉米大斑病菌、辣椒炭疽病菌和小麦根腐病菌有显著抗菌作用。发酵液无菌滤液可使尖镰孢及棉花枯萎病菌孢子萌发率下降,芽管顶端、菌丝末端及菌丝中央发生畸形的球状结构,菌丝干重减少,菌丝细胞损伤,使细胞内物质外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