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磷石膏资源化利用对小麦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开发污染环境的化工废渣磷石膏农业资源化利用,本试验以小麦种子为材料,考察磷石膏对作物种子的影响。用浓度为1∶1000,1∶800,1∶400,1∶200,1∶100的磷石膏浸提液和清水(CK)浸种处理小麦种子2 h,测定小麦种子中α-淀粉酶活性、可溶性糖含量、吲哚乙酸氧化酶活性、吲哚乙酸含量、种子生命力等指标,研究磷石膏浸提液浸种对小麦种子及萌发过程中生理生化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磷石膏浸提液对小麦种子中的α-淀粉酶活性有促进作用,浓度为1∶400的磷石膏浸提液的促进作用最强,用其处理过的小麦种子中的α-淀粉酶活性比对照增加了56.7%;但是磷石膏浸提液对小麦种子下胚轴中的吲哚乙酸氧化酶活性有抑制作用,用浓度为1∶100浸种后的小麦种子其吲哚乙酸氧化酶的活性比对照下降了83.4%。可溶性糖含量和吲哚乙酸含量随着浸提液浓度的升高逐渐下降,低浓度的磷石膏浸提液提高了小麦种子生命力,而高浓度的磷石膏浸提液则对小麦种子生命力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吲哚乙酸与赤霉素对玉米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方法]以海玉13号玉米种子为供试材料,测定了5种不同浓度(0、10、20、30、35 mg/L)处理下吲哚乙酸和赤霉素(GA3)对玉米种子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幼苗苗长、幼苗根长、幼苗活力指数等的影响.[结果]吲哚乙酸和赤霉素对玉米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均表现为先升高后下降,30 mg/L的吲哚乙酸和20mg/L的赤霉素对玉米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影响最显著,且不同浓度吲哚乙酸对玉米种子的影响比较平缓,而不同浓度赤霉素对玉米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影响差异比较大.[结论]该研究为吲哚乙酸与赤霉素在玉米上的合理使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3.
NaOH溶液抑制洋葱鳞茎萌发的生理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用3种不同浓度的NaOH溶液在采前14d对洋葱叶面进行均匀喷施,结果表明:一定浓度的Na0H溶液处理洋葱鳞茎可降低鳞茎内的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总淀粉酶活性,提高吲哚乙酸氧化酶活性,从而抑制洋葱鳞茎的萌发;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总淀粉酶活性与洋葱鳞茎的发芽率呈正相关关系,吲哚乙酸氧化酶活性与洋葱鳞茎的发芽率呈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4.
通过营养液培养研究钾营养对棉花氮、磷、钾分配和植物激素含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提高营养液中钾的水平,能促进棉花对氮、磷、钾的吸收和利用,促进氮、磷、钾向地上部分的运转,同时,有利于棉花内源玉米素、赤霉酸和吲哚乙酸的合成、运输和代谢.棉花内源玉米素、赤霉酸和吲哚乙酸在各器官的分布在不同K水平下呈现规律性,玉米素:叶>根>茎,赤霉酸:叶>茎>根,吲哚乙酸:茎>叶>根.在钾营养下,棉花内源玉米素和赤霉酸与氮、磷、钾素的总吸收积累量相关性不明显,只有内源吲哚乙酸与氮、钾吸收总积累量呈显著相关,相关系数为0.9180和0.9769(n=6).  相似文献   

5.
对四季桔幼果蛋白质和吲哚乙酸及吲哚乙酸氧化酶含量分析表明,在幼果发育过程中,吲哚乙酸氧化酶活性升高,引起吲哚乙酸含量下降,蛋白质等养分积累减少,可能是四季桔早期落果的生理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6.
以普通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鲁麦21号作为材料,用干旱胁迫处理的方法在一定的时间间隔内对小麦的根系和叶子的吲哚乙酸进行测定,通过酶活力公式计算出吲哚乙酸氧化酶的酶活力大小。结果表明:干旱胁迫条件下,小麦根系反应残留液中吲哚乙酸的含量增加,但是吲哚乙酸氧化酶的酶活力降低;同时,也得出干旱胁迫对叶片反应残留液吲哚乙酸的含量有所增加和吲哚乙酸氧化酶的酶活力降低是在24h以后。其中。在48h以内的变化量也不大,但在72h以后有明显的变化。  相似文献   

7.
为探究吲哚乙酸添加的先后顺序和质量浓度对周丛生物去除水体中氮磷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以人工培养的周丛生物为研究对象,分别用预先经过吲哚乙酸培养的周丛生物(预处理组)和未经过吲哚乙酸培养的周丛生物(对照组)在含有不同质量浓度(0、5和10 mg·L-1)吲哚乙酸的氮磷污水中培养.结果 表明,添加吲哚乙酸提高了周丛生物对水体...  相似文献   

8.
<正> 在高等植物组织里广泛分布的主要生长素是一类较简单的化学物质——吲哚乙酸(IAA)。此外,植物体内还有吲哚乙腈和4—氯吲哚乙酸等,前者在十字花科植物中含量较多,后者是1968年于未成熟的豌豆种子中提取出来的,其活性比吲哚乙酸更强。  相似文献   

9.
选用赤霉素、萘乙酸及吲哚乙酸对素心腊梅种子浸种处理,设置125mg·L~(-1)、250mg·L~(-1)和500mg·L~(-1)3个浓度,通过测定种子发芽势和发芽率,研究及筛选激素对素心腊梅种子萌发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萘乙酸及吲哚乙酸对腊梅种子萌发作用不显著;赤霉素处理对素心腊梅种子萌发具有显著促进效果,不同赤霉素浓度处理对发芽率有较明显的差异,其中250mg·L~(-1)处理发芽率达到最高为78%。  相似文献   

10.
试验观察了吲哚丁酸、萘乙酸、吲哚乙酸3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双红葡萄扦插育苗的作用。结果表明,500 mg/L吲哚丁酸处理、2 000 mg/L吲哚乙酸处理的扦插苗成活率最高,达80%;1 000 mg/L萘乙酸处理对双红葡萄根系的生长有促进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低温(18℃)下不同品种和不同浓度的腐植酸对玉米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筛选出低温下适宜玉米生长的腐植酸及浓度。【方法】 以新玉64号(Zea mays L.)品种为材料,研究不同浓度(50、200、500、1 500、3 000、5 000 μg/mL)下腐植酸钾(HA1)、硝基腐植酸(HA2)、黄腐酸钾(HA3)浸种处理对种子萌发情况,幼苗相关生理指标变化的影响。【结果】 50 ~ 1 500 μg/mL腐植酸浸种在不同程度上有利于玉米种子萌发,有效的提高种子发芽势、发芽率,提高幼苗脯氨酸含量及根系活力,增强种子淀粉酶活性。综合各项指标,HA1、HA2和HA3处理最佳的浸种浓度分别为200、500、50 μg/mL,其中又以HA3处理表现最优。【结论】 在早春低温时使用50 μg/mL HA3溶液处理种子的方法较优,可促进种子萌发,调节相关酶活性,提高植物的抗逆性。  相似文献   

12.
2011要2012 年连续2 年使用4%乙烯利超低容量液剂处理甘蔗的田间试验表明,各浓度处理后期施用 不影响甘蔗生长和产量,但能显著增加甘蔗的含糖量和改善甘蔗的品质。施用浓度以每667 m2喷施16~18 g为宜, 在甘蔗收获前1~2 月对甘蔗茎叶喷雾1 次。  相似文献   

13.
周红菊 《湖北农业科学》2012,51(8):1539-1540
以250 mmol/L NaCl胁迫模拟盐渍化土壤中盐分胁迫状况,研究水杨酸、葡萄糖对盐胁迫条件下玉米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水杨酸和葡萄糖均能够提高盐分胁迫下玉米种子的发芽率、活力指数和发芽指数,其中水杨酸和葡萄糖的浓度为0.15g/L时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4.
为探究外源物质油菜素内酯和赤霉素对高山杜鹃种子萌发的影响,以秦岭高山杜鹃种子为试验材料,运用水培法,设置不同浓度的油菜素内酯对高山杜鹃种子进行浸种处理,通过测定种子萌发指标和相关生理指标,与不同浓度赤霉素进行的处理作比较,来探讨两种不同的激素对高山杜鹃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显示,与清水对照组(CK)相比,0.05mg/L浓度的油菜素内酯种子萌发率和根系活力、叶绿素含量及可溶性蛋白含量达到最高,增幅分别为28.42%、23.80%、41.14%、52.46%,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 <0.05);在200-500 mg/L的赤霉素处理中,萌发率和根系活力也出现先增后降的现象,在300 mg/L处理的种子萌发率和根系活力、叶绿素含量及可溶性蛋白含量达到最大,增幅分别为44.21%、28.78%、23.24%、39.09%。通过对比油菜素内酯和赤霉素对种子萌发影响,发现相较于油菜素内酯,赤霉素对有效提高高山杜鹃种子萌发作用更为显著,在200-400 mg/L范围内促进种子萌发,油菜素内脂在0.05~0.1 mg/L范围内起促进作用,两种激素超过适当浓度范围会抑制种子萌发。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药食两用植物马齿苋种子对盐碱地的耐受能力,利用不同浓度海水处理两种生态型马齿苋种子,分析海水胁迫对其种子萌发和根芽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10%浓度以下的海水对苋菜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根长和芽长与对照相比差异不明显,略有促进作用;10%以上的海水对两种生态型马齿苋种子的萌发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50%高浓度海水处理,两种生态型马齿苋几乎没有萌发。各浓度海水处理下,大花马齿苋各指标均比野生型马齿苋高,抗海水胁迫能力较强。  相似文献   

16.
采用不同体积分数的赤霉素、水杨酸溶液处理黄槿种子之后,将种子播入不同的土壤基质中,从野外林地试验和盆栽试验中观察种子的萌发情况。结果表明,在原土盆栽试验中,体积分数为200μL/L的赤霉素处理可使发芽率达到38.0%、发芽势达到35.3%;400μL/L的水杨酸处理可使发芽率达到42.6%、发芽势达到32.0%。在沙土盆栽试验中,20μL/L的赤霉素处理可使发芽率和发芽势均达到最高,发芽率为39.4%、发芽势为36.0%;10μL/L的水杨酸处理可使发芽率和发芽势都达到最高值,发芽率为30.6%、发芽势为22.7%。在野外林地试验中,赤霉素和水杨酸的体积分数均在400μL/L时达到最高,赤霉素处理的发芽率为26.5%、发芽势为18.3%;水杨酸处理的发芽率为33.5%、发芽势为26.7%。通过试验获得了黄槿种子在野外木麻黄林地发芽的最佳处理条件,为将乡土树种黄槿应用于木麻黄海防林的混交种植提供了技术参考,有利于形成多样性丰富的多树种海防林。  相似文献   

17.
谷子茎秆水浸提液对其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自毒作用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为探明谷子连作障碍机理,采用完全随机设计开展发芽和盆栽试验,分析谷子茎秆水浸提液对其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浓度谷子茎秆水浸提液对谷子种子的萌发表现为"低促高抑"。与对照相比,原液处理下的种子发芽率分别比对照降低73.2%和56.6%,根长、芽长、鲜重、干重也均显著低于对照,表明原液显著抑制谷子种子的萌发和根芽的生长;稀释10、50和100倍液处理下的谷子种子的化感综合效应指数均为正值,表明其对谷子种子的萌发和根芽的生长起到促进作用。谷子茎秆水浸提液原液处理下,谷子幼苗株高、叶面积、生物量、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且化感效应指数均为负值;稀释10倍液处理下的幼苗株高、叶面积、生物量均显著高于对照,且化感效应指数均为正值;不同浓度茎秆水浸提液处理下的幼苗叶片光合作用与对照相比均受到了抑制作用;谷子苗期叶片的SOD、POD活性经不同浓度谷子茎秆水浸提液处理,随着浓度的增加,分别表现为先增加后减少、先增加后减少再增加的趋势。谷子茎秆中的化感物质在高浓度(原液)下对谷子自身有较强的自毒作用,抑制了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的生长;在适当浓度(稀释10、50和100倍液)下,表现出促进作用,研究结果可为谷子高效生产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8.
李建新  涂艳丽  王飞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5):11379-11380
[目的]为预防大豆早期铬伤害提供依据。[方法]用不同浓度的铬处理大豆种子,研究铬对大豆种子萌发率、发芽势及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随着Cr6+浓度从0增至5mg/L,发芽率从91.44%增至92.59%,发芽势从89.13%增至89.54%。Cr6+浓度从10mg/L增至160mg/L时,发芽率和发芽势分别降至74.94%和73.64%。低浓度铬处理的大豆幼苗根长、芽长及生物量比对照有少许的增加。15mg/L的Cr6+抑制大豆幼苗的生长,且随着浓度的提高抑制效应逐渐增强。Cr6+浓度达到100mg/L时,根长与芽长分别为对照的28.61%、31.33%。Cr6+对大豆幼根生长的抑制作用大于对芽生长的抑制作用。[结论]铬处理对大豆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具有一个低浓度下的刺激效应和高浓度下的抑制效应,浓度10mg/L以下的铬对大豆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不同外源激素对黄秋葵种子萌发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研究不同外源激素对黄秋葵种子萌发的影响,本试验采用不同浓度的GA3和NAA两种外源激素对两个黄秋葵品种(美人指和凌云二号)的种子进行了处理。结果表明:(1) 采用不同浓度的GA3处理两个黄秋葵品种种子,100mg/L的GA3浸泡处理美人指种子后,显著提高了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分别提高了12.67%、12.67%、2.62%。对凌云二号种子,浓度为250 mg/L时,3项指标分别达到最大。(2) 采用不同浓度的NAA处理两个黄秋葵品种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均呈逐渐降低的趋势;NAA浓度(5-25mg/L)均抑制了美人指种子的萌发;用5 mg/L的NAA处理凌云二号种子,3项指标分别达到最大。综合分析认为,GA3和NAA对两个品种的黄秋葵种子的萌发均具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芦荟汁对废电池胁迫下小麦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采用不同浓度的芦荟汁分别对废电池胁迫下的小麦种子及幼苗进行处理,观察其对小麦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废电池浸出液处理下,小麦幼苗的根长、芽长、根数减少,根系活力、种子发芽率、发芽势明显降低。芦荟汁处理能够明显增强废电池胁迫下小麦根系的活力,改善多项指标。[结论]废电池浸出液对小麦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的生长发育有抑制和毒害作用,适宜浓度的芦荟汁能够缓解废电池对小麦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发育所造成的抑制和毒害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