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全面摸清长沙地区典型生境中外来入侵植物的种类构成、区系组成,为保护长沙地区本地生态系统,防止外来植物的入侵危害提供决策依据,以长沙市9种土地利用类型、22种生境类型为调查对象,采取标准样地法、样方法、样线法进行外来入侵植物实地调查,通过文献资料对调查物种进行了补充。调查结果表明,长沙地区有外来入侵植物116种,隶属38科83属,其中菊科(29种)、豆科(12种)及苋科(11种)为优势科,占物种总数的44.83%;种类最多的属为苋属(5种)和大戟属(5种)。原产地分析结果表明,81种外来入侵植物来自美洲地区,占物种总数的69.83%。从入侵等级来看,处于恶性入侵种(1级)、严重入侵种(2级)、局部入侵种(3级)的物种数分别为21、24、14种。植物区系分析结果显示,长沙地区外来入侵植物科的主要分布类型为世界广布、泛热带分布;属的主要分布类型依次为泛热带分布、世界分布、东亚(热带、亚热带)及热带南美间断分布、北温带分布。  相似文献   

2.
分析中国南方喀斯特地区外来入侵植物的地理分布格局并预测其潜在分布区,对区域尺度上外来入侵植物的防控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中国南方喀斯特地区记录的327种外来入侵植物的精准地理分布数据,使用物种丰富度算法分析了该地区外来入侵植物的地理分布格局,并评估了其对本地植物多样性保护的影响,然后采用MaxEnt模型预测了外来入侵植物在中国南方喀斯特地区的潜在分布区及其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中国南方喀斯特地区外来入侵植物的入侵风险区主要分布在北部、西南部和东南部,尤其以广西省的西部和东北部最为严重;(2)在入侵风险区中,有53.15%的区域也是本地植物的保护优先区,主要分布在喀斯特地区的南部;(3)中国南方喀斯特地区的西南部与交通要道沿线是外来入侵植物的重要潜在分布区,未来面临较高入侵风险。中国南方喀斯特地区的南部是外来入侵植物的重点防控和监测的优先管理区域,未来还是外来入侵植物的高适宜潜在分布区,需及时采取措施对入侵风险区的外来入侵植物进行防治以防止其进一步扩散。  相似文献   

3.
外来植物空心莲子草分布的生境多样性及其特征   总被引:25,自引:3,他引:25  
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整理,对外来入侵植物空心莲子草分布的生境类型及其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空心莲子草分布的生境类型表现出多样化,在不同生境中空心莲子草种群的特征具有一定程度的差异;这种差异对了解空心莲子草的入侵机理可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有必要进行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为探明外来入侵草本植物在不同生境中分布差异及关键影响因素,于2015年对云南省纳板河流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天然林、天然林林缘、橡胶林、橡胶林林缘和农田5种生境共164个1 m2样方的外来入侵草本植物种类和数量进行调查,对比不同生境中外来入侵草本植物物种多样性的差异,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分析5种生境中主要外来入侵草本植物群落组成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5种生境中共发现外来入侵草本植物32种,其中橡胶林林缘和农田中外来入侵草本植物种类最多,达20余种,天然林中外来入侵草本植物最少,仅为6种。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生境中外来入侵草本植物多样性指数差异显著。多重比较检验结果表明,天然林中外来入侵草本植物的物种丰富度指数、香农-威纳指数、辛普森指数和皮洛均匀度指数分别为0.50、0.15、0.09和0.16,均显著低于其它生境;橡胶林中外来入侵草本植物除均匀度指数外,其余多样性指数均显著高于天然林且显著低于其余3种生境;农田中外来入侵草本植物物种丰富度指数为5.50,显著高于其它生境。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生境中外来入侵草本植物群落物种组成不同;本地乔灌木物种数量和海拔是影响外来入侵草本植物在不同生境分布的关键因子。  相似文献   

5.
外来入侵物种对全球生态和环境已构成重大威胁,中国已成为外来物种入侵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目前,我国外来入侵物种管理主要采取被动性防控措施,即在发现外来物种后采取监测和处理措施。外来物种主动性防控是在入侵风险预判预警的基础上,采取预先检疫、处理、消杀、拦截和灭除措施,防范外来物种入侵范围及危害进一步扩大。主动性防控借助了早期精准检测、超痕量检测以及环境DNA检测等高精度检测技术,以提高入侵物种检测和监测的精准度和效率。未来主动性防控应该成为外来入侵物种防治的重要策略之一,并且需要通过信息技术、数学模型和决策系统等前沿技术来提高其精准度和效率。外来入侵物种的主动性防控策略能够实现生物入侵的全链条精准防控,有效降低外来入侵物种对我国的威胁,最大限度地减缓外来入侵物种的传播速度,减少其带来的负面影响。因此,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探索我国生物入侵全程的主动性防控策略,将有助于健全我国外来生物入侵防控体系,保障我国农林业生态安全和粮食安全,实现国家生物安全战略的健康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6.
2021—2023年,在调查江西省外来入侵生物期间,对赣州外来入侵植物进行了普查,发现2种江西省新纪录外来入侵植物,即水茄Solanum torvum和五爪金龙Ipomoea cairica。两种外来入侵植物均侵占了当地的本土植物的生存空间并影响了其生长,造成了一定的入侵危害。此次记录增加了水茄、五爪金龙新的分布点,增添了江西省入侵植物的种类,可为江西省外来入侵植物的防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我国农林生态系统近20年新入侵物种名录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了解新入侵物种的发生和分布有利于及时掌握我国外来入侵物种发生、发展态势,指导防控实践中各项资源的合理配置。本文将外来入侵物种野外科学调查数据和国内外文献资料相结合,整理了1998-2017年我国农林业生态系统中外来入侵物种名单,并对物种的来源/原产地、分类地位、首次发现或记录的年份和地区的数据进行分析和讨论。分析结果将为我国外来入侵物种的预防、控制和管理提供基础科学数据。  相似文献   

8.
为支撑西藏外来植物入侵风险分析、监测和防治工作,通过CABI Invasive Species Compen‐dium(CABI-ISC)数据库、中国知网、《中国外来植物数据集》和《中国外来入侵生物》4个数据源获取西藏外来入侵植物的基础数据,对其进行多源数据融合,并对融合后数据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多源数据融合后西藏外来入侵植物有313种,有多个物种被不同数据源同时关注;在4个数据源中,大部分物种数据均为各数据源独有物种,少量为共有物种,未发现在所有数据源中都存在的物种。通过对西藏外来入侵植物分布数据的多源融合,有利于集中数据的优势,扩大数据的使用范围,提高外来入侵物种风险分析的精度,为政策制订提供基础信息。  相似文献   

9.
草地是我国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我国畜牧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外来生物入侵迫使我国脆弱的草地生态系统雪上加霜,严重威胁生态安全、生物安全和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本文全面总结了我国草地外来入侵生物的物种组成、来源及其危害,系统分析了重要外来生物的入侵扩散机制和防控现状。根据文献统计,我国草地外来入侵生物共有176种,包括入侵植物145种,入侵动物25种,入侵微生物6种,它们主要来源于北美洲。大量外来生物入侵直接影响了草地物种多样性,破坏了草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严重威胁人畜健康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草地外来生物成功入侵与其自身的生物学生态学特性、与本地种的相互作用和环境条件的可入侵性密切相关,虽然目前利用化学防治、生物防治和生态控制等技术可以进行有效防治,但防控的实效性、可持续性差,建议建立基于智能识别与监测预警,集成应急阻截和持续减灾等关键技术的系统解决方案,实现外来入侵物种早发现、早治理,为快速抑制扩散蔓延和区域持续减灾提供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10.
通过实地调查、监测和文献调研,对四川口岸外来入侵杂草的种类组成、分布、生活型、原产地、入侵途径以及危害程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四川口岸常见杂草种类共48科、138属、196种,其中外来杂草14科31属39种,尚未见检疫性入侵杂草分布。外来杂草中,菊科植物种类最多,生活型以一年生草本为主;原产地以美洲为主,引入途径以人为无意引入为主;有11种入侵杂草给当地生态环境带来严重危害;在和我国其他省市分布的入侵植物种类资料对比后,提出了对口岸防控外来入侵植物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为明确外来入侵植物对本地湿地植物多样性的影响,在北京市湿地选择23个样地共245个样方进行物种多样性调查,并从不同植物性状数据库获取样方中所有植物的株高、叶长、叶宽、叶面积和比叶面积等10个功能性状数据,对比分析入侵群落与本地群落的物种多样性、系统发育多样性和功能多样性特征。结果显示,在北京市湿地共记录到26种外来入侵草本植物,隶属10科19属,其中,菊科外来入侵植物种类最多,有10种。除比叶面积、叶片碳含量和株高的系统发育信号显著外,其余7种植物功能性状的系统发育信号均不显著,表明大多数功能性状未表现出系统发育保守性。入侵群落所有物种的物种多样性指标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物种丰富度指数和Simpson优势度指数以及系统发育多样性指标谱系多样性和平均最近谱系发育距离均显著高于本地群落和入侵群落本地物种,而入侵群落本地物种的功能分散指数和Rao''Q二次熵指数均显著高于本地群落,表明外来物种入侵改变了湿地植物的生物多样性,且外来物种入侵后群落谱系多样性趋于发散,说明与本地植物亲缘关系越远的入侵物种越容易在湿地群落中建立种群,符合达尔文归化假说。  相似文献   

12.
本文概述了我国外来物种入侵情况和防控工作情况,已采取的防控措施主要包括制订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部门协同、制订重点管理的外来入侵物种名录、开展普查和监测预警、加强引入管理、加强口岸防控、防范国内扩散传播和加强治理修复等。文章指出了当前外来物种防控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加强外来物种入侵防控工作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3.
随着学校规模的扩大和景观建设要求的提升,校园外来植物入侵风险逐渐增加.以浙江农林大学校园外来入侵植物为研究对象,调查其入侵危害现状、评估其入侵风险,为科学防控提供依据.在全面踏查的基础上,按不同植被类型设置样方,调查外来入侵植物种类及其危害现状,并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危害现状、扩散潜力、在全省的危害程度及其各级指标进行综合...  相似文献   

14.
采用线路调查法对铜仁学院校园外来入侵植物的种类和分布进行调查,用层次分析法(AHP)建立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对其危害现状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铜仁学院校园的外来入侵植物有11种,隶属5科8属。其中菊科最多,有6种,占总数的54.55%;从入侵植物的原产地来看,来源于北美洲和欧洲的最多,均占总数的27.27%;从危害程度来看,铜仁学院校园内无高风险危害入侵植物,但喜旱莲子草(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评分最高,危害最大。铜仁学院外来植物入侵现状与校园生态环境密切相关,建议加强对校园内植物的管理,重点防控喜旱莲子草,并对校园外来入侵植物进行定期调查,确保校园生态安全。  相似文献   

15.
本文基于野外调查及文献等资料,对湖南省口岸外来入侵植物的物种组成、生活型、原产地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入侵植物物种数与口岸海拔、温度、降水量、货物吞吐量4个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湖南口岸外来入侵植物共计66种,隶属于16科45属,以菊科(17种)、苋科(9种)、禾本科(8种)、豆科(5种)、车前科(5种)这五个大科为主。生活型上以草本植物入侵为主;原产地上以来源于美洲的外来入侵植物最多,其次是欧洲和亚洲。入侵植物物种数与口岸年均温呈正相关,随口岸年降水量和货物吞吐量的增加而呈上升趋势。本文对湖南口岸外来入侵植物的现状分析可为后续进出境植物检疫、有害植物监测、农业部门采取防控措施等工作提供切实依据。  相似文献   

16.
预防与监控外来入侵物种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生物安全和生态安全的重要环节。我国是受外来入侵物种侵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近10年来, 我国以重大农业外来入侵物种为对象, 围绕“治早、治小、治了、治好”和“风险防范、关口前移、源头治理”的防控目标, 解析了10余种重大农业入侵生物入侵机制, 揭示了多种入侵病原物与宿主媒介的互作关系, 完成了120余种入侵物种精准甄别和智能监测预警技术, 构建了含130多种入侵物种的基因组数据库, 建立了20余种重要入侵物种的扩散阻截技术以及应急处置技术体系。10年间, 我国在防范和应对外来入侵物种侵害、保障农林牧渔业可持续发展、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的法规和制度保障日趋完善, 外来物种入侵防控管理水平、应对外来入侵物种防控需求的科技支撑能力以及在生物入侵领域的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  相似文献   

17.
外来生物入侵是当前国际社会共同面临的严峻挑战。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速、气候变化与农业结构调整、交通设施网络贯通、人员流动和农产品贸易加速,不可避免地加剧农业外来有害生物的跨境、跨区域扩散成灾。我国是世界上遭受生物入侵威胁和危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潜在入侵物种频频犯关,新发、突发入侵物种快速扩散蔓延和暴发成灾,已严重威胁我国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农产品贸易安全和人畜健康。加强外来物种入侵的早期预警与实时控制,将有利于提升外来入侵物种的国家管控能力。 党中央高度重视外来物种管理。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亦强调“加强外来物种管控”。外来物种管控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安全法》依法处置的重要内容。为加强重大外来入侵物种防控,推进“一种一策”精准治理,农业农村部等四部门联合发布了《外来入侵物种管理办法》,进一步加强对入侵物种的早期预警与风险评估、监测与检测、阻截与灭除、联防联控等全程管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重大外来入侵物种前瞻性风险预警和实时控制关键技术研究”(编号:2021YFC2600400)项目组和“重大农业入侵生物扩张蔓延机制与高效防控技术研究”(编号:2021YFD1400200)项目组联合植物保护杂志策划推出的“外来入侵物种管理”专栏,旨在通过报道外来入侵物种管理的相关进展,促进入侵物种防控研究,加强全社会对外来入侵物种的防范意识。专栏得到了刘凤权研究员、石娟教授、许益镌教授、吴品珊研究员、何玉仙研究员、杨秀玲研究员等专家学者的大力支持。专栏涵盖了农林入侵生物的发生危害特性、早期预警与风险评估、快速检测与智能监测技术、绿色防治技术等方面。 希望通过本专栏的推出,引起国内学者对入侵物种前瞻性防控研究工作的进一步重视,加大科研工作者对入侵物种风险预判预警和实时性高效控制研究的进一步聚焦,携手推动入侵生物学的发展,为提升入侵生物防控的主动应对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与生物安全提供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18.
郴州市农业外来入侵物种分布与防控对策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国发 《植物保护》2006,32(6):124-126
分析了农业外来入侵生物在郴州地区的种类、分布及危害情况。已查明入侵生物共20种,其中陆生植物14种、水生植物4种、微生物和水生无脊椎动物各1种,有的物种已对本地农业生产、生态系统造成严重危害。作者从防控机制、准入机制、严格检疫、加强协调和宣传等5个方面提出了防控对策。  相似文献   

19.
苏梦可  高灵旺 《植物保护》2022,48(6):214-220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推进,国际国内贸易往来剧增,生物入侵问题愈加突出,国内外应加强生物安全工作。随着外来入侵物种数据的大量积累,将大数据技术运用到外来入侵物种防控工作中变得至关重要。本文将近些年国内外针对外来入侵物种防控和检测监测工作中涉及的以下3种大数据技术进行综述:1)基于PDA(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SOA(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NSS(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等移动应用技术设计并开发的外来入侵物种大数据采集方法;2)国内外主要的外来入侵生物数据库;3)预测外来入侵物种潜在地理分布、定殖可能性以及潜在经济损失的大数据预测与分析方法。为生物入侵的早期预警和快速反应提供信息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20.
为保护山东省的农业、生态环境以及生物多样性,有针对性地构建外来入侵植物预警预防机制提供依据,本研究通过实地调查、标本查阅确定山东省外来入侵植物名录,在此基础上进行区系分析,并对其危害程度进行评估和分级。结果表明:山东省共有外来入侵植物197种,隶属47科131属。其中尤以菊科物种的数量最多,有26属41种,其后依次为苋科(5属19种)以及禾本科(14属17种);入侵物种最多的原产地依次是:热带、亚热带中美洲至南美洲分布(57种),北美洲特有分布(47种),狭义地中海区分布(32种);从危害等级来看,共包括恶性入侵类21种,严重入侵类36种,局部入侵类30种,一般入侵类53种,有待观察类57种。建议强化对外来入侵植物的风险评估机制和检验检疫,特别关注来自美洲的菊科、苋科、禾本科、豆科等植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