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我国矿山废弃地生态恢复限制因素及恢复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矿山废弃地的生态恢复包括土壤恢复和植被恢复2个层面。文中分析矿山废弃地生态恢复存在着土壤因素、重金属含量、土壤生物肥力、土壤种子库等限制因素,提出矿山废弃地的土壤改良、植被恢复的物种配置、工程技术在矿山废弃地的应用等矿山废弃地生态恢复主要策略,进一步分析了采矿扰动下受损生态系统功能恢复存在的问题并进行了前景展望。  相似文献   

2.
矿区废弃地不仅破坏土地资源,同时加剧了矿区生态环境的恶化。从大量占用和破坏土地资源、诱发多种地质灾害、污染环境、影响生物多样性4方面分析了矿区废弃地对环境的影响;从土地复垦、土壤基质改良、植被恢复3方面探讨了矿区废弃地的生态恢复技术。  相似文献   

3.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的阔步前进和发展,乡村居民点可视范围内历史遗留中小型矿山生态环境问题逐渐被社会广泛关注。与大型矿山相比,乡村居民点可视范围内中小型矿山废弃地往往很不规范,甚至很破碎,复垦与植被恢复难度大,效果和效益较难体现。为达到深入开展乡村居民点可视范围内中小型矿山废弃地复垦与生态恢复治理模式研究与实践的目标,采用工程地质测绘、跟踪监测、遥感等方法,对遵化市新店子镇团瓢庄乡东李庄子村居民点可视范围内遗留中小型矿山废弃地的复垦与植被恢复实效进行了研究,主要结果是:在相同气候区条件下,影响乡村居民点可视范围中小型矿山废弃地复垦与植被恢复效果的主要因素包括废弃地的形态、物质组成、植被结构匹配设计等几个方面;高陡岩质边坡复垦与植被恢复率是影响乡村居民点可视范围内中小型矿山废弃地整体植被景观重构的关键。结果表明,对乡村居民点可视范围内矿山废弃地复垦与植被恢复,应充分考虑乡村振兴和美丽乡村建设需要,并结合当地乡土植被和自然气候条件等因素,针对废弃地类型,因地制宜地进行复垦与植被恢复规划和工程设计,既要考虑生态效益,同时也要考虑经济、景观和社会等效益的综合效果。  相似文献   

4.
指出了矿山废弃地是人为干扰而形成的的一种特殊景观类型。在矿山废弃地植被恢复和植物景观重塑原则的基础上,分析了邵阳市隆回县农业产业园区中的矿山废弃地生态恢复及植物景观建设的情况。通过生态恢复和景观设计手段,主要从植被恢复、生态系统恢复、植物景观恢复三个层面提出了建议,为当前矿山废弃地植被恢复与植物景观重塑提供具有可实践性的参考,使得废弃地生态经济价值提升,促进区域生态系统稳定、地方经济可持续性发展。  相似文献   

5.
丰富的矿产资源推动了广西南丹县的经济发展,同时也给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分析当地生态环境破坏及治理的现状,提出了对矿区植被恢复的策略与技术措施,旨在为今后进行的矿区植被恢复工作提供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6.
生物群落多样性是判断生态系统稳定的重要指标,为了解人工建植对稀土矿废弃地生态系统的影响,以福建省长汀县离子型稀土矿堆浸废弃地为研究对象,利用植被恢复固定监测点,选取植被恢复5、8、11 a废弃地为样点,调查不同恢复年限样地物种种类和数量,分析稀土矿废弃地物种多样性随恢复时间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植被恢复年限的增加,前期人工种植的植物逐渐被本土野生植物取代,增加物种以禾本科和菊科植物为主。乔木层、草本层植物种类和数量随恢复年限的增加而增加;随着植被恢复年限的增加,稀土矿废弃地乔木层物种丰富度(Gleason指数、Margalef指数)、Shannon指数逐渐增加,而乔木层、草本层Pielou均匀度指数则呈先增加后下降趋势;植被恢复8与11 a植被相似度最高,其次是植被恢复5与8 a,其中植被恢复11 a与对照样地植被相似度最低;Margalef指数、Simpson指数与Shannon指数呈显著相关。因此,随着植被恢复年限的增加,稀土矿生态退化区植被恢复前期人工干涉效应在逐渐降低,后期演变为自然演替,物种群落结构和种类发生变化,但与当地本土植物群落仍存在一定差异,表明生态退化区植被演替仍处于动态变化阶段。  相似文献   

7.
文章分析了辽宁省矿山废弃地现状,对辽宁省矿山废弃地的植被恢复技术进行了探讨,详细阐述了露天采矿场、排岩场的植被恢复技术。并根据实践经验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8.
植被恢复在矿业废弃地生物复垦中具有重要意义,矿区生态文明的建设,有赖于植被覆盖率的提高。概述了废弃地植被恢复的研究现状,认为优良植物品种筛选、植被演替规律、土壤肥力水平以及土壤生产力评价等方面是废弃地植被恢复研究的主要方面。  相似文献   

9.
矿产资源开发中的重利用轻环境的现象较为严重,矿山开采严重破坏了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本文针对铜陵市矿山开采造成的尾矿库、露天采坑、排土场、塌陷区等生态问题,就各类废弃地整地、植物筛选、植物定植、后期管理进行了研究,总结出矿山废弃地植被恢复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县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筑用片石、土方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开山采石塘口众多,全县开山采石受破坏范围内林地面积5037亩,青山林场采石塘口面积1600多亩,不规范的开采方式在秀美的山体上留下一个个“伤疤”,而且伞岩众多,威胁当地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影响青山森林公园的生态景观,对生态资源产生了一定的破坏。因此加快废弃采石塘口的植被恢复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1.
破坏山体植被恢复中新技术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经济的高速发展大大增加了社会对能源及矿产资源的需求、交通及水利等的基本设施建设,不可避免地导致了山体原生态植被破坏、动物栖息地破坏、水土流失,出现了大量石质边坡和裸露山体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从而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和经济的持续发展,因此恢复和重建山体的自然生态植被势在必行。但破坏山体通常不具备植被赖以生长的土壤、养分等条件,并且坡度一般都较大,雨水极易冲刷坡面,故破坏山体绿化及植被恢复一直是生态建设中的研究热点和施工难点。规划设计作为前期工作对于破坏山体绿化及植被恢复的成功实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结…  相似文献   

12.
数千年来,人类由于对矿藏资源的开发,破坏了大量的土地,矿业废弃地的生态恢复日益成为各国倍加关注的热点.然而,矿业废弃地的自然恢复过程相当缓慢,其时间甚至要以百年计.因此,人工植被恢复或重建则成为矿业废弃地生态恢复的最佳策略.现选择广东韶关冶炼厂铅锌冶炼废气污染导致的光板地为研究对象,设置样地,采用不同植被恢复方式,比较其生长状况、保水、保土、改良土壤结构和养分等生态系统恢复的效果及相关变化,期望能为同类退化生态系统土地的恢复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大同市矿区植被恢复主要途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矿产资源开发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引发了地表沉陷、植被破坏、地下水位下降、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等生态问题。本文针对大同市矿区生态破坏的实际,提出植被恢复和生态保护的措施。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锦屏水电站对外交通专用公路工程废弃地现状调查,开展了川西南公路工程废弃地植被恢复与重建研究与示范。研究划分了川西南公路工程废弃地立地类型,并提出了植被恢复先锋植物和不同立地类型的植被恢复模式,对于即将开展的地震灾后重建植被恢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叶洁华  甘伟群 《绿色科技》2019,(6):113-114,117
指出了垃圾填埋场作为一种特殊的废弃地类型,如处理不当容易对环境会造成污染和破坏。通过对广东省镇级垃圾填埋场基本情况和存在问题的了解,对垃圾填埋场覆土封场后如何合理高效进行快速植被恢复等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在垃圾填埋场植被恢复中适宜的草种、基于生物多样性的植物混播方式,在垃圾填埋场上进行了植被恢复,不仅为植物自身生长提供了较好的营养来源,还可以利用植物起到了水土保持、固坡护坡、改良土壤、净化周边空气,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6.
采石废弃地植被快速恢复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植物学、生态学原理出发,利用采矿学、地貌学、景观生态学等多学科的原理和经验,论述了破坏山体采石废弃地植被生态恢复的原则、技术流程、模式及植被绿化技术,可供同类地区参考。  相似文献   

17.
矿山废弃场地植被修复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资源的需求与日俱增,大规模地无序开采矿产资源给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的破坏,生态环境修复迫在眉睫。近年来,遵化市加大矿山生态修复力度,在矿山废弃地的土壤改良技术、矿山废弃地的植被选择技术等方面取得较好的实践成果。1矿山废弃场地生态修复措施1.1边坡的治理措施对废弃场地不稳定部位优先考虑采用放坡、清坡、卸渣等整理措施使坡体达到稳定。通过清除危石、降坡削坡,  相似文献   

18.
浅谈煤矸石山生态植被恢复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针对矿业废弃地系统开展的示范工程建设及关键技术攻关,在矿业废弃地基质材料配比技术、矿业废弃地植被调查技术、矿业废弃地生态恢复技术等方面取得了突破,为矿业废弃地生态环境治理提供了技术保障,对恢复矿业废弃地生态环境意义重大,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北京市采石废弃地植被恢复与植物景观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林业资源管理》2013,(6):86-91
结合北京市采石废弃地植被恢复工程建设实际,对植被恢复的理念与原则、植物品种的选择搭配,以及植物景观空间的构建、色彩搭配、时空序列等内容进行研究,以期为北京市采石废弃地植被恢复与植物景观构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南方雨雪冰冻灾后林业生态恢复的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2008年南方雨雪冰冻灾害对植被和土壤生态系统等产生的影响,认为林木受灾、珍稀濒危植物和名木古树受损、动物栖息地破坏和土壤生态系统受损等雪灾引发的生态问题影响巨大而长远。探讨了灾后生态恢复与重建的措施:开展植被与生态环境受损情况监测与调查,受损生境及土壤生态系统恢复,受损植物物种的恢复,受损森林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野生动物栖息地的恢复与完善,以及灾区可持续发展规划与防灾减灾对策制定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