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花融麻’ Dendrocalamus latiflorus ‘Huarongma’为牡竹属融水麻竹D. latiflorus var. rongshuiensis的变异植株培育而获得的竹类新品种。2020年发现于广西南宁市竹藤种质资源库,连续3年的新生竹秆变异特征一致、稳定。‘花融麻’与融水麻竹的关键区别在其秆基部节间绿色,间有粗细不一的淡黄色纵条纹,观赏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2.
‘金丝麻竹’Dendrocalamus latiflorus ‘Jinsimazhu’为牡竹属麻竹D.latiflorus的变异植株经进一步分离、移栽、培育而成的竹类新品种。2016年发现于广西容县六王镇,移植到广西林科院竹园,连续分蔸繁殖,变异特征一致、稳定。‘金丝麻竹’与麻竹的关键区别在其秆分枝或芽的一侧具黄色纵条纹,观赏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3.
对竹亚科莿竹属一新种Bambusa hirticaulis R.S.Lin进行了描述,该新种与坭簕竹(Bambusa dissidimulator McClure)相近,区别在于秆下部节间和箨鞘背面中下部密被棕色硬刺毛,箨环上留有一圈棕色短刺毛.  相似文献   

4.
佯黄竹——我国经济竹子一新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报道了禾本科竹亚科箣竹属一新种——佯黄竹Bambusa changningensis Yi et B.X.Li,产于四川南部长宁县。新种近似硬头黄竹B.rigida Keng et Keng f.,不同在于新种秆高大,高达19.5 m,直径10 cm;笋初时为墨绿色,后密被白粉,并具淡绿色环带,无黄白色纵条纹;箨鞘较长,约为节间长度的2/3,箨耳较小,箨片背面无毛,腹面仅基部具棕色贴生小刺毛;叶鞘口无繸毛,叶柄无毛,叶片较大,长达29(32)cm,宽达3(3.6)cm,背面淡绿色,次脉多达10(12)对,容易区别。  相似文献   

5.
陇川县麻竹产业发展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本莲 《林业调查规划》2004,29(Z1):208-211
陇川县目前已栽植麻竹2 100hm2.分析了陇川县发展麻竹产业的有利条件.提出了发展麻竹产业的思路,努力实施"4511绿色经济工程",实现麻竹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6.
毛粽叶(Indocalamus chongzhouensis Yi et L. Yang)很近似峨眉箬竹(I.emeiensis C.D.Chuet C.S.Chao),主要区别是幼秆节下无白粉;笋绿色,有深紫色斑点;箨鞘背面灰色,有深紫色斑点或无斑点,密被黄褐色开展长达3 mm瘤基剌毛;叶鞘密被黄褐色刺毛和灰色短硬毛或老时无毛,边缘常具黄褐色长纤毛.  相似文献   

7.
<正>广西麻竹面积2.18万公顷,占全区竹林资源的6.4%,位居第三。其分布以玉林、容县、北流、桂平、藤县、苍梧、八步、田林等地最多。麻竹在民间又称为大头竹、甜竹,也有的地方干脆二合一,叫它"大头甜竹"。麻竹是一种高大、粗壮的丛生竹种。一般高10~15米,最高可达25米。直径8~15厘米,最粗可达30厘米。竹壁厚一般为1.5厘米,最厚达3厘米。麻竹竿直,尾梢呈弓形下垂。竹节颜色翠绿,幼时被白粉,但无毛,仅在节内有一圈稀疏棕色的绒毛环。竹箨厚革质,呈宽圆的铲形,宽约35厘米,高约25厘米,背面初时生有白粉以及棕黑色刺毛,脱落后变得光滑。箨耳细小,长约5毫米,宽约1毫米。箨舌  相似文献   

8.
以遭受霜冻的麻竹(Dendrocalamus latiflorus)为试验材料,研究在2016—2018年3种霜冻恢复措施对麻竹立竹生长和竹笋生长特性的影响,运用主成分分析对3种霜冻恢复措施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3种霜冻恢复措施对竹高、胸径、丛幅、笋地径、笋高、笋质量及出笋数量均具有影响。皆伐后常规经营模式下的立竹生长指标和笋生长特性指标均逐年增大,其中2017年和2018年竹丛丛幅、笋总质量和笋数量大于其他2种模式;持续常规经营模式下的麻竹立竹竹高、胸径和平均笋基径最大;无人工经营模式下的立竹各生长指标和笋生长指标最小。主成分分析表明,麻竹遭受霜冻后,采取持续常规经营措施能够保证麻竹生长和笋产量的增加,带来更高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9.
麻竹育苗可用分兜苗、大头苗、枝条繁殖苗。试验表明,用分兜苗与枝条苗作母竹操作简便,成本较低,易于推广应用。麻竹在遂宁引种栽培,生态效益很好,一般栽后3a~4a即可郁闭成林,比现在的乡土树种桤、柏混交提前5a郁闭。麻竹造林与慈竹造林比较,集约经营条件下,每公顷可比慈竹增加产值22500~34500元左右。麻竹在遂宁引种栽培是成功的,可作为天保工程与退耕还林工程的造林树种在生产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实地调查荣昌县的麻竹产业的受灾情况,提出了相应的补救措施,并就旱灾反映出的荣昌麻竹种植中的问题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麻竹开花过程中植株不同部位N、P、K、Ca、Mg等营养元素含量及其变化。结果表明:在麻竹开花过程中,各种营养元素在植株不同部位的含量分别表现为:N,枝 > 秆 > 叶;P,叶 > 枝 ≥ 秆;K,未开花及开花前期为叶 > 枝 > 秆,开花盛期为枝 > 叶 > 秆;Ca,未开花及开花盛期为叶 > 秆 > 枝,开花前期为叶 > 枝 > 秆;Mg,叶 > 枝 > 秆。营养元素在植株同一部位的变化规律表现为:N在枝、秆、叶中的含量均为先降低再升高;P在枝、秆中含量逐渐升高、在叶中含量逐渐减少;K在枝、秆中含量先降低后升高、在叶中含量逐渐减少;Ca在枝中含量先升高再降低、在秆中含量逐渐减少、在叶中含量逐渐升高;Mg在枝和秆中含量先升高再降低、在叶中含量逐渐降低。研究结果可为竹子开花机理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紫竹(Phyllostachys nigra)和灰金竹(Ph.nigra var.henonis)是重要的观赏竹种,为丰富西藏的城市绿化树种种类,在拉萨市开展了紫竹和灰金竹引种栽培试验。试验采用3因素(基质、复合肥和生根粉)3水平的正交试验设计,分析不同因素和水平对引种竹种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引种自云南昆明的紫竹和灰金竹在西藏拉萨栽植2年后,2个竹种的成活率分别达到68.0%和47.0%,发笋率分别为36.8%和35.8%,显示出紫竹在拉萨的适应性要强于灰金竹;在各因素中,复合肥对于紫竹成活率影响最大,而生根粉对灰金竹成活率影响最大。各因素对于2个竹种生长指标影响程度的排序是一致的,即基质>生根粉浓度>复合肥施肥量;3因素最优水平组合均为:以牛粪为基质、复合肥施用量为10 g/丛、用0.02%的生根粉溶液浸泡竹篼。研究结果为紫竹和灰金竹在西藏拉萨市等高寒地区的引种及苗木繁育提供了重要的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不同肥料种类及其施肥量对盈江省藤生长的影响,采用L9(34)正交试验设计对其2年生幼林进行连续3年的微生物菌肥与复合肥和磷肥配施试验。结果表明,3年中不同因素的各水平组合间苗木的地径、株高、叶片数和冠幅均呈现极显著的差异(P<0.01)。施用复合肥和磷肥总体呈现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地抑制盈江省藤生长的现象。不同肥料配施试验组合的地径、株高和叶片数均大于对照的相应指标。试验期间,单施微生物菌肥0.3~0.6 g/株即可满足盈江省藤生长的需求。  相似文献   

14.
石竹(Phyllostachys nuda)为小型优良笋材两用竹种,因笋质优良而极具市场开发价值。万市镇是浙江省杭州市石竹的分布集中区域,有着悠久的石笋加工历史,石笋产业已成为当地竹农的支柱产业。由于受到土地竞争性利用及传统粗放经营技术的限制,石笋产业未能得到很好的发展。文章分析了万市镇发展石笋产业的优势和劣势,提出了加快石笋产业发展的建议,以真正实现“一根竹子富一方”的目标,助力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国家和各级政府先后出台了《竹产业发展规划》,明确了竹产业化发展的扶持政策,使笋竹产业发展成为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柱产业。重庆市荣昌区是中国麻竹笋之乡、中国特色竹乡和国家麻竹生物产业基地,麻竹产业发展在推进荣昌现代林业进程中具有重要意义。为解决麻竹产业化关键技术与日益增长的经济需求之间的矛盾,开展了麻竹良种选育及综合利用配套技术研究项目。项目实施10多年来,在麻竹良种选育、标准化栽培、笋材叶精深加工、废弃物循环利用等多个关键技术领域取得了突破,推动了重庆及周边地区麻竹产业及林下经济的规范化发展,为我国笋竹产业发展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6.
狭叶青苦竹是现代园林造景的理想竹种。文中系统研究了狭叶青苦竹在引种地湖南省益阳市的生长发育情况,包括鞭梢及鞭芽生长、枝叶生长、发笋成竹情况等,以期为狭叶青苦竹的园林应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在3种施肥处理(1 m沟施、2 m沟施和3 m沟施)和沟上和沟外2种取样位置下,研究了毛竹林细根(0~5 mm)生长特征。结果表明,毛竹林细根生物量为5.16~10.54 t/hm2,平均为6.87 t/hm2。从施肥处理看,沟上细根生物量、根长、根尖数、根表面积和根体积在施肥量0.36 kg/m的3 m沟施处理下,均显著高于施肥量为0.14 kg/m的1 m沟施和0.26 kg/m的2 m沟施处理(p < 0.001);从取样位置看,在3 m沟施处理下,沟上细根根长、根尖数和根表面积均显著高于沟外取样点(p < 0.05)。可见,在施肥沟上(或更大的施肥量下)的细根生长量较大,体现了毛竹林细根生长的"趋富特化"现象。  相似文献   

18.
对麻竹林3种培土高度(20 cm、40 cm和60 cm)下的笋产量、发笋量、笋品质、发笋期及经济效益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显示,培土措施可增加竹丛发笋0.9~6.2条/丛,产笋时间提前12~15 d,产笋期延长12~19 d,每667 m2笋产量增加6.0%~26.1%,竹笋食用率提高3.2~10.14个百分点; 3种培土处理中,培土40 cm时最具成本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