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增温对毛白杨幼苗叶绿素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毛白杨鲁毛50为研究材料,采用人工气候室内模拟温度增加(+2℃和+4℃)的环境条件(对照为常温条件),研究了温度升高对毛白杨幼苗叶绿素含量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同常温下生长的毛白杨相比,增温2℃和增温4℃处理都显著降低了毛白杨幼苗的叶绿素a(Chla)和总叶绿素(Chla+b)含量,降幅分别为12.97%和13.66%,11.91%和12.61%。但2种增温处理对叶绿素b(Chlb)和Chla/b的影响不显著,降幅分别为6.84%和7.53%,6.96%和6.60%。增温2℃和增温4℃处理对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几乎没有影响,但对电子传递效率(Yield)和光化学淬灭系数(qP)的影响效果不同:增温2℃几乎没有引起Yield值和qP值的变化,但增温4℃却显著降低了Yield值和qP值,降幅分别为7.11%和12.74%。同时,增温2℃和增温4℃都显著降低了毛白杨幼苗的非光化学淬灭系数(qN),降幅分别为6.47%和7.09%。从2种增温处理对毛白杨幼苗叶绿素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来看,增温对毛白杨幼苗Chla及总叶绿素含量具有抑制效应,同时对毛白杨幼苗光合电子传递过程及效率也具有一定的抑制效应。  相似文献   

2.
通过在秋子梨园中架设笔者自制的防风网,对防风网的防风效果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防风网能有效地调节梨园内风速、空气温度,为梨树生长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防风网能明显降低网内风速,阻风能力随着网外风速的变大而增强。在网高4 m的条件下,对应网内40 m均有明显的减风效果,防护距离为网高的10倍以上。同时,防风网对于果园有明显的增温作用,最大升温幅度可达3. 0℃,其增温效果受季节、天气及距离等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3.
早春晚霜冻害对早熟名优茶生产造成严重危害,为探索茶园防霜方法与技术,研究了晚霜时茶园下垫面气温的变化特点。在分析茶园小气候和晚霜形成的基础上,试验测定茶树冠层上方12 m高度范围内的气温,分析其时空分布特征,以及不同天气条件对成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早春晴朗、风速小于05 m·s-1的夜晚,当气温降至0℃时,易随辐射逆温的出现而成霜,风速大于20 m·s-1或阴雨天时则无霜;逆温约始于傍晚17:30,之后逆温强度迅速增大,最大的逆温差为99℃;从20:00至第2日06:00逆温强度波动较平稳,平均波动率为141%,其后逆温强度迅速减弱,在8:00左右逆温基本消失;在1:00~6:00时段,近地气温在高度方向上分层显著,(0~30),(60~75) m高度范围的温升变化率较大,分别为151 ℃·m-1和158 ℃·m-1,而(30~60),(75~120) m高度范围的温升变化不明显,故60~75 m可作为防霜风机优选的安装高度。  相似文献   

4.
以不覆盖地膜为对照,选用普通聚乙烯PE黑色地膜和生物黑色降解膜,观察生物降解地膜在露地、单体大棚、连栋大棚等不同环境条件下的蔬菜覆盖后,其增温与普通塑料地膜之间的差异。结果表明:应用生物黑色降解膜和普通聚乙烯PE黑色地膜膜的增温效果接近,露地和单体大棚内比不使用地膜平均提高地温1℃左右,连栋大棚内增温效果稍差。在露地条件下,塑料地膜覆盖下的土壤温度变化很大,白天增温很高,而夜晚则下降到和不同地膜相同的低温,而降解膜覆盖下地温变化幅度就比较小,在昼夜温差大的天气夜间最低温比塑料地膜高2℃左右。由此可见,在露地条件下,生物降解地膜夜间的保温效果要好于普通塑料地膜,更适合在露地早春作物上进行覆盖,有效抑制杂草生长。  相似文献   

5.
麦田开放式昼夜不同增温系统的设计及增温效果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设计旱地开放式增温系统,并从田间温度变化和冬小麦生育期改变等方面来监测系统的增温效果与可靠性。【方法】参考国际已有增温系统,于2007—2009年在江苏南京设计了中国首个麦田开放式增温系统(freeair temperature increase,FATI),进行冬小麦全天、白天和夜间3种增温试验。【结果】2年试验结果表明,该开放式主动增温系统的增温效果明显。3种情景下各增温小区的均匀有效增温面积在4m2以内,其中全天、白天和夜间增温分别使冬小麦全生育期地下5cm的土温平均增加2.2、1.5和1.8℃,地表温度增加2.2、0.9和1℃,冠层温度增加1.5、0.9和1.1℃。3种增温情景下,冬小麦各关键生育期田间温度的日变化及全生育期日平均温度的变化动态与未增温区的基本一致,增温设施能客观地模拟田间实际气温变化特征。尽管该增温系统略微降低了耕层土壤(0—20cm)水分含量,但降幅仅在0.5—2.2个百分点之间,与对照相比不显著。3种增温情景均对冬小麦生长发育产生了显著影响,全天、白天和夜间增温两年平均分别可以使冬小麦从播种至抽穗期缩短14、9.5和11.5d,灌浆成熟期延长3、3和2.5d。【结论】从增温效果及其对冬小麦的生长影响来看,该套系统基本适用于模拟气候变暖下小麦生产力和品质响应与适应的田间试验研究。  相似文献   

6.
冬季气温低,日照时间短,对蛋鹑产量影响很大.为了取得高产种用蛋或商品食用蛋,饲养中应采取以下5项措施: 1保温增温 温度直接关系到产蛋鹑和种鹑的产蛋力与鹑蛋品质、受精率及孵化率.鹑舍适温在22~24℃,可获最佳效果.允许范围在17~30℃,而超过30℃或低于17℃,其产蛋率则大受影响;若舍温低于10℃或高于37℃,则产蛋率剧降或停产.因此,在严冬或早春时应采取保温、增温措施;夜间在鹌鹑笼上要加盖保温材料,并适当加大笼养密度至90~100只/m2;或者在背风向阳的地方搭双层塑料大棚(两层薄膜间隔5~10cm),在大棚内养殖鹌鹑.  相似文献   

7.
根据逆温原理架设高架风扇将近地上方高温空气与近地低温空气混合实现防霜,研究了风扇防霜升温效果.结果表明:逆温条件下,风扇防霜效果好,其升温效果与逆温强度及茶园最低温度均有关系,逆温强度越大,外界温度越低,升温效果越明显;此外,随着作用距离的增加,升温幅度减小,风扇轴线方向25 m范围内温度均有不同幅度提高,20 m范围效果明显,试验中最高升幅达3.6 ℃.  相似文献   

8.
CO_2与夜温升高对郑单958生长特征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未来气候变化对夏玉米生长特性和产量的影响,以郑单958为试验材料,设置3个CO2浓度水平(380、550、750 cm3/m3)与2个夜间增温水平(0、2℃),共6个处理,测定拔节期、抽雄期以及成熟期玉米的株高、叶色值(SPAD)、叶面积指数(LAI)、地上生物量及成熟后的产量和产量构成要素。结果表明:随着CO2浓度升高,玉米的株高、SPAD值、LAI以及生物量均呈增加趋势。拔节期,夜温升高,株高、LAI和生物量随之增加;抽雄期和成熟期,夜间增温条件下,这些生长指标则降低。玉米的穗数、穗粒数、百粒质量及实际产量随CO2浓度升高而增加,但其在夜间增温条件下则降低。夜间增温2℃条件下,CO2浓度升高到550 cm3/m3时才可抵消对郑单958生物量和产量的负效应。  相似文献   

9.
为降低粉蕉新品种组织培养中的褐化现象,提高组培成功率,以粉蕉新品种的健壮吸芽为外植体,研究不同激素浓度、培养条件、防褐剂种类浓度及转接方式对其外植体启动和继代增殖培养过程中组培苗褐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外植体启动培养阶段,6-BA浓度为1.0 mg/L时,褐化程度最低,新芽长势较好;继代增殖培养过程中,Tm为32℃,转接后前7 d暗培养、后8 d光照培养条件下,防褐化效果最佳;以培养基中添加0.05 g/L活性炭,对继代苗的防褐化效果较好;将继代丛芽分割切好后,先放到无菌水中浸泡1 h,再取出转接到新的继代培养基中,该转接方式的防褐化效果最明显。  相似文献   

10.
2003 年和 2004 年在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二十里堡乡七号村进行了膜上灌条件下的覆膜春小麦和玉米的灌水技术及地膜覆盖效应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地膜覆盖具有明显的增温保墒效应,在作物苗期增温效应尤为显著。覆膜农田地表下 5cm、10 cm、15 cm、20 cm 和 25 cm 在 8:00,14:00 和 18:00 三个时刻,苗期平均地温比露地玉米分别高 3.3 ℃,2.9 ℃,3.2 ℃,2.2 ℃和 2.1 ℃。在灌溉定额和畦长相同的条件下,春小麦整个生育期内,单宽流量为 1.3L/(m·s),在膜宽为 1.25 m的畦田内水流推进速度是露地畦灌的 1.64 倍,并且不会发生冲苗冲埂现象。在当地气候条件、土壤质地和作物栽培方式下,覆膜春小麦、玉米在全生育期内较当地露地节水灌溉系统的灌溉量(4 800m3/hm2和 9 000 m3/hm2)分别节水 2 000~2 400 m3/hm2和 4 000~4 500 m3/hm2,产量分别提高了 10 %~20 %和12 %~45 %。  相似文献   

11.
1、保温增温仔猪生活的适宜温度是:初生35℃;1~3日龄32~30℃;3~7日龄30~28℃;7~30日龄25~22℃.冬季要关闭猪舍北面的窗户,做好防寒保温,还可用以下办法增温:  相似文献   

12.
<正> 1 冻前浇水:如果大棚内土壤干燥缺墒,气温在3~9℃时,可以在晴天上午进行浇水,提高大棚内土壤和空气温度,有一定的防寒防冻效果。 2 热水防冻:根据大棚面积大小,在夜间气温下降到-4~6℃时,在大棚内用水桶装70~80℃的热水,以热气增温防  相似文献   

13.
花后开放式增温对小麦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采用开放式红外增温技术,研究花后开放条件下温度升高对小麦产量及品质的影响,为评估未来气候变暖对江淮地区冬小麦的影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扬麦16为材料,采用开放式红外增温技术,于2009-2011年通过设计不同的增温时间(全天增温、白天增温、夜间增温)和不同的增温幅度(1.5、3℃)来模拟未来气候变暖不同情景和不同增温程度下气温升高对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和品质(主要是淀粉和蛋白质)的影响。【结果】该增温系统实际增温值低于设计值,在本试验条件下,花后不同增温处理的小麦产量、穗粒数和千粒重均呈现下降趋势,并随增温幅度提高下降的幅度增大,而且小麦产量在不同增温水平下,都以全天增温处理的产量损失最大,花后小麦冠层在全天、白天和夜间的平均温度分别为20.8、23.7和16.9℃的基础上升高1.8℃左右,产量损失可达22.3%;花后增温增加了小麦籽粒粗蛋白和湿面筋的含量,两年试验中粗蛋白和湿面筋含量均以处理6(夜间增温3℃)增加最多,增幅分别为7.9%和13.2%;蛋白组分方面,增温处理对蛋白组分的影响较为复杂,但两年结果显示谷蛋白显著提高,因此谷蛋白的合成和积累易受温度的控制;另外增温处理对淀粉及其组分的影响较小。【结论】在其它生育进程不变的情况下,花后增温将会导致小麦减产,同时小麦籽粒物质组成也将发生复杂的变化,从而影响到小麦的品质。  相似文献   

14.
太阳能相变蓄热系统在温室加温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充分利用太阳能资源提高冬季温室的夜间气温,设计一种太阳能相变蓄热系统。白天利用太阳能集热板吸收太阳辐射并将其转化成热能储存到相变材料内;夜间以空气为热媒将相变材料内的热能输送到温室内,为温室加温。试验结果表明:晴天应用该系统,温室夜间平均气温可提高2.0℃,夜间最低气温提高3.1℃;在不同天气状况的综合条件下应用该系统,温室夜间最低气温平均提高2.5℃,20cm处地温平均提高1.5℃;经计算,晴天条件下,该系统的平均集热效率为59.2%,夜间单位面积放热量为4.05MJ/m2,平均加温热流密度为83.4 W/m2;应用该系统温室增温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生物增温技术在水稻抗低温育苗中的应用效果,以‘空育131’为供试水稻品种,通过田间小区实验(苗床和水田2个部分),研究了酿热物基础上施用不同剂量生物增温剂(一种微生物发酵复合菌群)对水稻苗床温度、秧苗素质以及栽后水稻的生育期和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较酿热物育苗相比,增施生物增温剂后可显著提高苗床温度,改善秧苗素质,促进水稻早熟,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其中以中等剂量(2.5kg/100m2)生物增温剂处理效果最好:可提高苗床温度3.0℃,增产8.8%,增收2110元/hm2。  相似文献   

16.
厚垣轮枝菌V10菌株对南方根结线虫的寄生和防治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畅 《广西农业科学》2004,35(2):135-137
在18℃和25℃条件下,室内测定厚垣轮枝菌V10菌株对南方根结线虫卵的寄生效果,结果表明,在18℃和25℃条件下,供试菌剂对南方根结线虫卵的相对寄生率分别为77.22%、73.00%,两者差异不显著,但在25℃条件下,菌株寄生卵的速度较快;该菌株对南方根结线虫二龄幼虫的寄生率很低.在温室进行盆栽试验,用剂量为7.56×10 10V10/m2、1.04×10V1110/m2和1.32×1011V10/m2菌剂处理,90d后,对番茄根结线虫病的防效分别为 45.35%、55.25%和65.27%.  相似文献   

17.
随着地膜残留污染问题的加剧,降解地膜的应用研究越来越受到关注。通过普通塑料地膜与2种不同厚度聚乳酸生物降解地膜的田间对比试验,研究聚乳酸生物降解地膜降解状况及对土壤温度和棉花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聚乳酸生物降解地膜在覆膜17~22 d后进入诱导期,60 d后逐渐进入破裂期,130 d左右进入崩裂期。在棉花生长苗期,生物降解膜膜内增温缓慢,白天平均土壤温度普通膜分别高于18μm降解膜和15μm降解膜膜0.8℃和6.2℃。但夜间降解膜膜内平均温度较稳定,保温效果好,膜内温度高于普通地膜1℃左右。18μm聚乳酸降解膜与普通膜相比对棉花产量的影响无显著性差异,而15μm聚乳酸降解膜使棉花减产8.9%。研究表明,聚乳酸生物降解地膜厚度选为18μm较为合适,且具有良好的降解性,可满足棉花的生长需要,有望替代普通地膜在农田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8.
春小麦覆膜栽培与露地栽培土壤温度差异的变化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麦覆膜栽培增温效果明显,比露地栽培小麦 0 cm日增温1.75℃、5 cm日增温2.93℃、 10cm日增温1.48℃、15cm日增温1.06℃、20 cm日增温0.93℃.地膜小麦和露地小麦土壤温度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各土层深度温差降幅大小依次为5 cm>10 cm>15 cm>20 cm .地膜小麦土壤温度日变化0~20 cm最低温度在8:00,最高温度0~10 cm出现在14:00、15 ~20 cm土壤最高温度出现在20:00.地膜小麦土壤温度随生育期后延而呈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19.
为明确木霉生防效果的高低与木霉菌的产孢能力和在土壤中定殖力的高低的关系,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研究了397株木霉生防效果与菌丝生长速度、产孢量、耐低温性等抗逆性状的相关性,对优势菌株的发酵条件及生防效果进行测定。结果表明,TRS060186和TRW079634两个菌株与抗逆性状的相关性最高,关联度系数分别为0.874和0.757;TRW079634和TRS060186对黄瓜枯萎病的相对防效分别为88.7%和70.1%;温度是影响2个菌株产生不同类型孢子的关键条件,TRS060186在20℃产生分生孢子,28℃产生厚垣孢子。TRW079634则于28℃产生分生孢子,25℃有利于产生厚垣孢子。因此,木霉的适应性强弱是影响木霉菌生防效果的最主要的因子。  相似文献   

20.
利用OTCs系统模拟了气温升高2℃和CO2浓度升高60 mg/kg等气候变化条件,研究了气候变暖对早稻两优287产量和生育进程的变化特点,统计了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发生特点。结果表明,增加CO2浓度处理经济产量最高,增温处理次之,大田对照(无增温,无CO2浓度增加)产量最低;秸秆产量变化也有类似特点。模拟气候变暖条件下的农业气象灾害特点为,增温条件下,高温热害频发,基本避开了低温冷害;不增温条件下,高温热害与低温冷害均有发生。气候变暖对早稻发育期的影响特点为,生育前期差异不大,间隔均在1 d以内。进入拔节期开始,增温处理与增加CO2浓度处理生育进程逐渐加快,其中,增CO2增温+增CO2增温OTCs对照大田对照。增温2℃与CO2浓度升高60 mg/kg的气候变暖条件下,荆州市早稻露地育秧播期可提前至3月14日;如果是温室育秧,育秧的日期可安排在3月10日左右,比当前气候条件下早稻播种期提前了13 d左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