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1 毫秒
1.
不同水分处理对水稻和旱稻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生龙  贾志英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1):17410-17412,17418
[目的]研究不同水分处理对水稻和旱稻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方法]以宁粳16号和旱稻297为试验材料,进行淹水、干湿交替和旱作灌溉处理,观察水稻和旱稻的生长动态变化,研究不同水分处理对其理论产量、实际产量、穗长、穗数、穗粒数、千粒重、结实率、经济系数等的影响。[结果]与淹水灌溉相比,旱作灌溉使水稻和旱稻分蘖期后移,生育期推迟,生长发育缓慢,株高降低,产量降低,穗长变短,穗数不足,穗粒数下降,千粒重降低,结实率下降,经济系数提高;旱稻与水稻相比,旱作灌溉处理对旱稻的影响较小。[结论]该研究结果为水稻抗旱节水栽培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2.
水、陆稻品种在旱作时主要农艺性状与其抗旱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用21份水稻和陆(旱)稻品种,在旱作及水田栽培两种处理下研究水、陆稻品种主要农艺性状的变化规律及抗旱性状与旱作产量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在旱作条件下主要农艺性状均有较大幅度的下降,其中以结实率、穗粒数、播种到始穗天数对干旱表现最为敏感,可以认为这是影响水稻在水分胁迫时产量下降的主要因素。相关分析表明。结实率、穗粒数与旱作产量及抗旱系数达显著水平,旱作时的结实率可作为抗旱性鉴定的一个主要指标。  相似文献   

3.
通过田间试验对45个杂交稻品种油后直播产量性状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油后直播杂交稻的有效穗与总粒数、实粒数、千粒重,总粒数与结实率、千粒重等性状间呈显著负相关;有效穗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总粒数与实粒数,结实率与千粒重等性状间呈显著正相关。通径分析表明,总粒数对产量的贡献最大。  相似文献   

4.
田子明  施翔  程建峰 《安徽农业科学》2013,(32):12621-12623,12629
[目的]探究剑叶抽出后杂交水稻对高温的响应及耐热性。[方法]采用玻璃温室增温法,以感热指数为指标,研究了剑叶抽出后高温对8个杂交稻新组合产量及其性状的影响并评价耐热性。[结果]剑叶抽出后高温导致所有杂交稻品种实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和单株产量明显减少,空粒数明显增加,而有效穗、成穗率、穗长、穗茎粗、一次枝梗、二次枝梗、总枝梗数、总粒数和着粒密度的增减因组合而异。千粒重的感热指数与抗热系数呈显著相关,可作为剑叶抽出后水稻抗热性评价的可靠指标在生产实践中应用。性状感热指数的聚类分析显示,茶优99082、03A/999046、振优99082和跃丰6A/R225具有强抗热性,Ⅱ优551、天丰优551和Ⅱ优225具有中抗热性,Ⅱ优50329具有感热性。[结论]该研究可为参试各品种的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以新质源(CMS-FA)杂交稻遗传系统的5个不育系和5个恢复系进行不完全双列杂交,采用加性一显性遗传模型和MINQUE (1)法,对新质源(CMS-FA)杂交稻产量相关性状进行多种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新质源(CMS-FA)杂交稻产量相关性状间的相关性为;株高与结实率,剑叶长与生育期、结实率,生育期与每穗实粒数,结实率与千粒重,千粒重与单株产量等性状之间的遗传相关以基因的加性正相关为主;单株穗数与株高、剑叶长、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结实率,千粒重与每穗总粒数等性状之间的遗传相关以基因的加性负相关为主.株高与穗长、剑叶长、每穗总粒数、千粒重,穗长与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单株产量等性状之间具有显著或极显著的显性相关.利用加性相关为主的性状进行间接选择可取得较好的育种效果.  相似文献   

6.
利用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方法分析了20份种植于马达加斯加的中国杂交稻的产量及其相关性状,评价中国杂交稻在马达加斯加的生长特性,为中国杂交稻在当地种植与推广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对产量贡献最大并表现出极显著性正相关,而结实率通过有效穗数对产量的影响最大;株高、穗粒数和千粒重都通过有效穗数对产量造成较高的负效应。因此,结实率高、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多,株高适中并兼顾穗粒数和千粒重的品种更适于在马达加斯加种植推广。  相似文献   

7.
对杂交中晚熟水稻新组合辽优20的主要农艺性状及其在辽宁省9个试验点的产量构成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辽优20有效穗数、每穗总粒数变异系数较大,均与产量达显著正相关,其中有效穗数对产量的直接正向作用最大,有效穗数与结实率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北方弯穗型杂交稻品种选育应该注重选择有效穗数多的品种较易达到超高产育种目标.在栽培技术上,应主攻有效穗数、每穗总粒数,并协调有效穗数与结实率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为筛选大麦抗旱性鉴定指标,通过隶属函数法对15个大麦品种13个农艺、生理、产量和品质性状的综合抗旱性进行了鉴定和评价分析。结果表明,产量、单株分蘖数、穗长、单株粒数和穗粒数5个性状的抗旱权重值与品种抗旱相关性较大;而叶片SPAD值及籽粒水分、淀粉和粗纤维含量4个性状与抗旱相关性较小。按隶属函数综合D值将15份参试大麦品种划分为4类,其中,沪麦4号、晋大麦(啤)3号和鄂大麦9号抗旱性较好。与抗旱系数和抗旱指数相比,隶属函数法能更全面地评价大麦品种抗旱性,为大麦抗旱新品种或新种质鉴定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9.
杂交晚稻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福州市2007年、2008年晚稻新品种(组合)联合区试20个杂交稻组合进行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穴穗数、穗粒数、穗实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均与产量呈正相关,但经偏相关分析,穗实粒数与产量的偏相关系数为负值,且不显著,其余的4个性状均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说明穗实粒数与产量真实关系不密切,其余的4个性状与产量关系密切;通径分析结果表明,穴穗数、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对产量的直接效应均为正值,其中穗总粒数的直接贡献最大,其次是穴穗数、结实率、千粒重,但穗粒数通过穴穗数对产量的间接负效应值较大。因此,在福州地区杂交晚稻的选育中,首先应注重穗粒数的选择,兼顾穴穗数,同时保证一定的结实率和千粒重。  相似文献   

10.
荣丰A所配系列早杂组合产量结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2006~2010年参加江西省区试的12个荣丰A所配组合的8个主要农艺性状进行表型值分析、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有效穗、株高、穗总粒数、穗实粒数、千粒重和产量等6个性状的变异系数相对较大,结实率和穗长的变异系数较小;结实率与产量呈极显著简单正相关,其余6个性状与产量呈简单正相关;有效穗、株高和穗实粒数等性状对产量形成起正向直接作用,穗长、穗总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等性状对产量起负向直接作用。对产量形成的作用大小依次为:穗实粒数>穗总粒数>结实率>株高>有效穗>穗长>千粒重。  相似文献   

11.
选取30个不同熟期的水稻品种为试验材料,分别测定各品种的有效穗数、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叶面积指数、总干物质生产量、粒叶比、单茎茎鞘重和株高,采用相关分析方法,研究不同水稻群体产量构成性状、群体质量性状间及其与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针对不同水稻群体,其千粒重、穗数、每穗粒数、结实率与水稻产量的相关关系并不完全一致,以结实率表现最明显;水稻群体质量性状与产量的相关关系在不同群体中也表现不一致,以粒叶比与产量的相关关系变化最明显。因此,在生产实践中,针对不同群体,明确不同产量性状和群体质量性状在产量形成中的作用,应抓住重点性状并协调其与产量的相互影响和制约作用,以获得水稻最高产量。  相似文献   

12.
为筛选杂交稻旱种最佳的栽培方法,采用三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研究播期、密度和施氮量对旱育秧覆膜移栽杂交稻产量的影响,以及主要性状与产量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播期从3月30日推后到4月20日,杂交稻旱种全生育期逐渐缩短,从155 d缩短到148 d;穗长、穗粒数、实粒数、结实率、千粒重与产量成正相关关系,相关程度为:结实率>实粒数>穗长>穗粒数>千粒重;主要性状对产量的直接通径正效应顺序为:穗长>结实率>有效穗数>千粒重>成穗率,直接通径负效应顺序为:株高>穗粒数。杂交稻旱种可通过提高结实率和穗长来增加产量,同时要控制株高。试验因素对产量的影响顺序为:播期>施氮量>密度,旱育秧覆膜旱移栽杂交稻最优高产栽培组合为:3月30日播种、每公倾90万基本苗和施用纯N 90 kg作分蘖肥。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低供氮处理对杂交稻产量性状及产量形成的影响。[方法]通过田间试验,对供试的20个杂交稻品种产量性状及产量在低供氮处理下进行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有效穗数与实粒数、着粒数与结实率均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实粒数与着粒数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各产量性状对产量的贡献大小表现为实粒数有效穗数千粒重着粒数结实率。[结论]以有效穗数、实粒数为主攻对象可提高杂交稻的理论产量,为水稻栽培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在昆明(粳稻区,海拔1901 m)、玉溪(籼粳交错区,海拔1636 m)两种生态环境下对11个粳型两系杂交稻组合及其父本农艺性状的变化和杂种优势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昆明和玉溪之间粳型两系杂交稻组合及其父本株高、穗长和结实率无显著性差异,受环境影响较小,而有效穗、每穗粒数、每穗实粒数、千粒重和理论产量均达极显著性差异;在玉溪有效穗、千粒重和理论产量明显高于昆明,而每穗粒数和每穗实粒数明显低于昆明。在昆明粳型两系杂交稻组合穗长和千粒重具有负向超亲优势,其余性状为正向超亲优势;在玉溪株高、千粒重和结实率方面存在负向超亲优势,其余性状为正向超亲优势;在两种生态环境下有效穗、每穗粒数、每穗实粒数和理论产量均为正向超亲优势,而千粒重均为负向超亲优势。  相似文献   

15.
北方杂交粳稻亲本选择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辽宁省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有代表性的杂交水稻及亲本,采用多种统计方法.重点研究了北方杂交粳稻亲本主要产量性状、农艺性状、品质性状在F1代的遗传表达。结果表明:(1)杂交水稻的结实率主要受母本控制,呈正相关关系,接近显水平,与父本关系不大,且呈负相关关系。杂交水稻的千粒重主要受父本影响。(2)杂交水稻剑叶的叶周长和叶长主要与恢复系相关,叶宽和长宽比主要与不育系相关。倒二叶的叶周长、叶长、叶面积主要与恢复系相关.长宽比与父母本相关均显。倒三叶叶面积、叶长、叶周长与恢复系楣关显,叶宽与不育系相关显。在杂交水稻组合选育过程中,应注重对不育系的穗长和经济系数进行选择.而对恢复系更应注意株高和穗长两性状。(3)对恢复系应重点选择籽粒外部形状、糊化温度和垩白米率,对不育系应重点选择粗蛋白含量和垩白米率,其他性状父母本应平衡协调选择。  相似文献   

16.
晚籼杂交稻主要性状分析与高产育种途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江西省常用不育系与恢复系构建杂交组合,对这些组合的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进行相关分析、多元逐步回归分析以及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影响江西省晚籼杂交稻产量的主要性状依照对产量的贡献大小依次为单株有效穗数、每穗总粒数、千粒重和结实率;这4个因子与产量之间存在着极显著的线性回归关系,并且它们之间是个矛盾体。并认为适宜江西省晚籼杂交组合应以早、中熟类型,多穗型组合为主,在保证结实正常的情况下同时兼顾每穗粒数、千粒重较易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17.
Genetic Analysis on Overwintering Character of Glutinous Rice 89-1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overwintering ability and genetic variation of the main agronomic traits in a new germplasm resource, glutinous rice 89-1. Survival rates of overwintering axillary buds and stems were observed in different altitudes. The F1, backcross F1 and F2 populations were constructed from sexual crossing between glutinous rice 89-1 and Hongmangnuo, Fuhui 838, Minghui 63, Ce 64. The overwintering ability and genetic variation of the main agronomic traits were analyzed in different seasons. Results showed that glutinous rice 89-1 could overwinter by axillary buds in low temperatures at different altitudes. Axillary buds would ratoon in the following year. The survival rates of rice stem and axillary buds were 82.6 and 29%, respectively. The grain yields were 6 291.0 kg ha^-1 in the overwintering ratooning season, and corresponded in the main season. Genetic analysis and chi-square test showed that the overwintering ability of glutinous rice 89-1 was likely controlled by polygene, and heritabilities showed diversity in different hybrid combinations. The highest heritabilities of 1 000-grain weight and plant height were in the main crop season, whereas the lowest were in the overwintering season, and the heritabilities of grain numbers per panicle and the seed setting rate reached the highest in the ratooning season. The spikelets per panicle, the seed setting rate, the 1 000-grain weight, the plant height, and the spikelet length had nearly normal distribution in F2 populations of glutinous rice 89-1/Minghui 63, but the seed setting rate had bimodal distribution. Overwintering glutinous rice 89-1 was a useful new genetic germplasm resource.  相似文献   

18.
以早杂W两优3418为材料,研究不同氮肥用量(每公顷纯氮用量设0、120、150、180 kg)和栽插密度(每公顷30万、36万、45万穴)对其产量及米质的影响.结果表明,①氮肥用量对有效穗数影响大.对每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影响小.不同氮肥用量的产量差异达显著水平.②栽插密度对结实率、千粒重和每穗粒数影响较小,对有效穗数影响较大,各栽插密度下,产量差异达显著水平.③氮肥用量的增加有利于提高稻米的碾磨品质和外观品质.④栽插密度对W两优3418的稻米品质影响明显.  相似文献   

19.
川谷A是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育成的对稻瘟病抗性强、抗性谱广的籼型三系不育系。对其测配的48个杂交稻组合进行抗性鉴定,表明川谷A配制的组合表现出较强的抗瘟性。同时,对48个组合产量与产量构成因子进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对单株产量直接贡献大小排序是每穗总粒数(0.6995)>有效穗(0.6307)>结实率(0.5064)>千粒重(0.2577)。因此,利用川谷A配组杂交稻组合时,应在保证每穗总粒数的前提下,着重提高有效穗和结实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索杂交水稻甬优9号高效栽培的有效技术途径,进一步发挥甬优9号的增产增效潜力。[方法]测定甬优9号44组产量性状数据,利用相关、回归和通径分析方法分析不同产量水平下单季杂交晚稻甬优9号的穗、粒、重结构,研究各因素间的内在联系和对产量贡献的大小。[结果]甬优9号不同产量水平的穗、粒、重均存在显著差异,有效穗与每穗总粒数是两个相互制约的产量因子,各产量因子作用于产量的效应大小依次为:每穗总粒数〉有效穗〉结实率〉千粒重。[结论]稳定有效穗数、主攻每穗实粒数、适当兼顾千粒重,是实现单季杂交晚稻甬优9高产高效栽培的有效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