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黄志仁  段发平 《作物学报》1998,24(6):768-774
对大麦突变体76-2104多节矮秆性状的遗传研究表明:突变体76-2104的多节与矮秆性状均符合一对隐性主基因的遗传,多节矮秆性状的遗传确属连锁的两基因控制。多节矮秆性状与单株穗数无明显相关,但对每穗粒数,每穗粒数和千粒重有显著的变劣作用。最后,探讨了突变体76-2104在育种上利用的前景。  相似文献   

2.
为探明杂交水稻株高和每穗颖花数的遗传规律,以2个大穗高秆籼稻恢复系WHR2和DSBao、1个矮秆籼稻恢复系矮93为试验材料,配制2个杂交组合WHR2×矮93、DSBao×矮93,由此产生的P_1、P_2、F_1、B_1、B_2和F_2 6个世代群体,运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株高和每穗颖花数2个性状进行了遗传分析。结果表明,株高和每穗颖花数性状的遗传模型均符合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模型。根据遗传模型,对模型中成分分布进行拟合,真实地再现性状的次数分布规律。同时发现,2个性状的遗传均以加性效应为主。植株高对植株矮呈部分显性,在杂种优势利用中可以提高杂种的生物产量,增强杂种抗倒性。每穗颖花数的少对多呈部分显性,不利于大穗的形成,影响产量优势的发挥。因此,为了合理利用矮93亲本的株高较矮特性,选用遗传距离较远、丰产性高的恢复系或不育系杂交,打破每穗颖花数不利基因的连锁,选育高产杂交水稻新组合。  相似文献   

3.
对4个云南半矮秆籼稻品种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研究表明:(1)矮麻秔和矮沱谷的株高都受制于与sd-1等位的单一隐性基因;(2)矮麻秔、矮沱谷、毫牙坐与高秆品种杂交的F_1,以及毫安信与矮麻杭杂交的F_1经济性状具有超亲优势;(3)表型变异系数以有效穗数最大,其次为每穗实粒数、每穗总粒数和着粒密度,而一次枝梗数、结实率和穗长最小。这4个新矮源在育种中具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一种水稻全包穗突变体的发现及初步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恢复系T893群体中得到一全包穗突变体,通过鉴定与分析,探讨水稻全包穗性状的遗传基础与生理机制,发掘水稻新的功能基因;对全包穗突变体的农艺特性、遗传基础、幼穗分化Ⅳ-Ⅷ期茎秆激素含量及对赤霉素敏感性进行了初步分析;突变体具有全包穗特性,并表现茎秆节间缩短,植株矮化,每穗颖花数减少,花粉育性部分降低;遗传分析表明突变体包穗性状受1对隐性基因控制;突变体与T893茎秆内源激素含量比较:突变体幼穗分化Ⅵ期、Ⅷ期时的GA4含量较野生型低,ABA含量高,IAA和Z的含量无显著差异;幼穗分化末期突变体对赤霉素反应钝感;初步研究表明,突变体的产生与水稻茎秆内源激素合成及代谢途径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5.
张京  孙立军 《作物学报》1993,19(2):173-178
用大麦半矮秆品种资源米麦114和尺八大麦与高秆测验种Bowman杂交的P1、P2、F1、F2及B1和B2六个世代群体为试村,研究了这两份半矮秆资源株高等性状的遗传规律及其之间的遗传关系。发现它们的半矮生性状均主要受一对隐性基因控制;千粒重由微效多基因决定,符合基因的加性——显性遗传模式。米麦114的穗长和穗密度各受一对隐性  相似文献   

6.
不同遗传背景矮败小麦的性状表现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9种遗传背景的矮败小麦近等基因系为材料,研究了矮秆不育株的株高、抽穗期、开花期、每株穗数、穗长、每穗小穗数和异交结实率。结果表明,不仅矮秆不育株与高秆可育株的株高存在显著差异,而且不同遗传背景的矮秆不育株的株高也程度不同的存在差异;矮秆不育株比高秆可育株的抽穗期平均晚2天,而开花期平均晚1天左右;在  相似文献   

7.
水稻的穗形与其产量关系密切,也是研究的一大热点。利用60Co-γ射线辐射诱变水稻68902B,筛选到一个水稻稀穗突变体,暂命名为Oslp(Oryza sativa lax panicle)。研究了该突变体的主要农艺性状与稀穗的遗传方式,并对稀穗突变基因Oslp进行了分子定位。结果显示稀穗突变体Oslp的每穗粒数为104粒、二次枝梗数目为7个,它们都显著地少于原品种68902B每穗粒数的124粒和二次枝梗数目的 20个。遗传分析揭示突变体Oslp的稀穗性状受一对隐性核基因控制。将(籼稻品种261S×稀穗突变体Oslp)F2代中的稀穗个体作为定位群体,结合BSA和SSR分子标记技术,将基因Oslp定位在第7号染色体短臂的2个分子标记FR-3和FR-4之间,基因Oslp与FR-3和FR-4的遗传距离分别为0.6 c M和0.8 c M。  相似文献   

8.
植物矮生性状的分子遗传研究进展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基因组学的飞速发展,对作物高产性状,高产机理及其相关基因的研究愈加深入,应用基因工程技术对作物进行遗传改良已成为提高作物产量的有效途径,培育理想株型已成为作物育种的重要目标。株高是高等作物的重要农艺性状之一,植株过高容易引起倒伏而减产,而矮生植株抗倒能力强,高产,因而矮化育种对培育理想株型十分重要,矮生基因的发掘研究和利用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综述了目前高等作物矮生性的分子遗传研究进展,特别是对水稻、小麦、玉米、黄瓜、西瓜和番茄等主要作物矮生性状的遗传特点、分子标记、矮生基因的克隆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做了较为详细的总结和评价,分析了激素对高等植物矮生突变体的调控,提出了高等植物矮生资源的利用和矮化育种中存在的问题,并探讨了高等植物矮生性状分子遗传学研究和分子育种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
玉米雄穗性状的配合力及遗传参数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以7份具有不同雄穗性状的玉米自交系为材料,采用Griffing方法4的双列杂交,估算了玉米雄穗主轴长度、分枝数、平均分枝长度、小穗着生密度和每穗小穗数5个性状的一般配合力、特殊配合力和相应的遗传参数,并进行了性状间一般配合力相关分析。结果表明:5个雄穗性状一般配合力明显高于特殊配合力,基因累加效应占遗传主导地位;5个性状的hB^2(%)分别为80.72,82.96,85.13,84.211,61.10.hN^2(%)分别为60.92,66.11,44.62,67.20,38.96。性状间一般配合力效应相关分析发现,分枝数、小穗着生密度与每穗小穗数间分别呈极显著和显著正相关(r=0.9347^**,r=0.8345^*)。选择雄穗时,对分枝数、小穗着生密度宜进行早代选择。  相似文献   

10.
王雷仁  梁康迳 《种子》2001,(3):27-29
对IRRI25个新株型稻品种的每穗颖花数与10个茎秆性状进行相关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每穗颖花数与第1、2、4节间、长、茎粗、秆型指数和着粒密度呈显著或极显著的相关关系,且这些性状对每穗颖花数的通径系数也较大,在育种上,要提高每穗颖花数需要增加第1、2节间长度、茎粗、秆型指数,缩短第4、5节间长度。  相似文献   

11.
旨在为小麦育种和生产上预防倒伏、提高稳产能力提供参考。以来源于野生二粒小麦远缘杂交组合的82个高代系为试材,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试验站测定并分析抗倒性影响因子和产量性状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株高与抗倒性呈负相关关系,成熟期茎壁厚与抗倒性呈正相关关系,各个性状的抗倒性排序为株高>成熟期茎壁厚度>单穗重>单株重;(2)粒宽、穗粒数和单穗重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0.413**、0.767**);(3)倒伏引起千粒重、单穗重下降,导致减产;(4)小穗数、小穗粒数及穗粒数等产量因子及抗倒影响因子的杂种分离世代都出现小于低亲值的遗传特点,分离子代产量接近高亲值的单株占1.5988%,杂交育种中分离世代最低群体需在120株左右。选择茎壁厚、植株高度适中、增加粒宽(饱满大粒)和穗粒数(大穗、多花结实性好),有望筛选出高产抗倒品种。  相似文献   

12.
小麦旗叶性状与产量因素的相关与回归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敏  张从宇 《种子》2004,23(3):17-18,21
以59个小麦品种(系)为试材,对旗叶性状与产量及产量因素作了相关与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小麦旗叶的长、宽、叶面积、与茎杆的夹角、叶绿素含量与穗粒数、千粒重、穗粒重、产量等性状间的相关系数分别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r=0.4851~0.7481.建立了旗叶性状与产量及产量因素的最优多元回归方程.  相似文献   

13.
35个小麦品种农艺性状的相关及聚类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通过对35个小麦品种产量、亩基本苗、最高茎蘖、亩有效穗、株高、穗粒数、千粒重7个农艺性状进行调查,为小麦的遗传改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实验采用相关分析、多重比较分析、聚类分析,以探讨小麦品种产量影响因子。[结果] 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产量与亩有效穗和穗粒数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685,0.439,均达到极显著水平;产量与亩基本苗的相关系数为0.368,达到了极显著水平。多重分析结果表明:产量与亩基本苗、最高茎蘖、亩有效穗、株高、穗粒数、千粒重的相关系数分别为435.2742857,358.8485714,413.7485714,371.8142857,419.8914286,406.7571429,均达到了显著水平。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根据遗传距离为3可将35个小麦品种划分为7个类群,Ⅰ类为‘安农1202’、‘安农1207’、‘乐麦W11160’、‘SC1201’、‘烟农173’、‘太科081’、‘涡麦06040’、‘天润5126’、‘柳麦66’、‘济麦5319’;Ⅱ类为‘中麦155’、‘未来0591’、‘仲麦1号’、‘阜0608’、‘谷神麦9号’、‘益科麦6号’、‘隆安麦968’、‘濉1209’、‘绿雨13号’、‘郑麦110’、‘隆安麦968’;Ⅲ类为‘龙科1221’、‘龙麦109’、‘长河23’;Ⅳ类为‘荃麦504’、‘皖麦998’、‘鉴182’;Ⅴ类为‘安1202’、‘安1240’、‘远丰0735’、‘阜麦9375’、‘远育15’、‘宿11033’;Ⅵ类为‘新民8号’;Ⅶ类为‘济麦6852’。[结论]此次研究结果为亩基本苗、株高、穗粒数这三个性状均是制约产量的最大因素,同时也为高产小麦选育、优质小麦杂交、组培选配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小麦收获指数与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性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麦收获指数是指籽粒产量占地上部生物产量的百分率。研究小麦品种主要农艺性状和经济性状间与其产量的相互关系,采用相关性分析与回归方法,对影响收获指数的10个主要农艺性状及因素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供试小麦HI具有较大的改良空间;HI与穗颈长、株高、穗长、小穗数、主茎生物产量有显著负相关,与单穗质量、产量呈正相关,与生物产量没有显著相关性;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3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达 87.427%,表明 3 个主成分已覆盖所有性状的主要信息;通过回归分析,小麦HI与单穗籽粒产量、生物产量、千粒质量有显著回归关系。结论: 通过对10份小麦材料农艺性状的统计分析,得出如下结论。HI受单穗质量、生物产量、千粒重影响较为明显有显著回归关系,与单穗质量、产量和穗粒数有明显正效应,生物产量对其有负效应。小麦HI提高可通过选育生物产量不宜过大,而穗粒数较高、单穗重较大的小麦品种。  相似文献   

15.
通过EMS诱变普通小麦品系H261获得一个稳定遗传的斑点叶突变体LF2010。在自然条件下, 该突变体在三叶期叶片基部开始出现黄色斑点, 随后逐步扩散到全片叶、叶鞘、颖壳和麦芒。斑点部位不存在细胞死亡, 斑点性状的表达受光照和温度诱导, 突变体的色素含量、光合速率随着斑点的出现而显著下降。突变体的株高、有效穗数、单株产量、穗长、结实率和旗叶长等农艺性状显著下降, 但是千粒重和旗叶宽却与野生型无差异。将突变体与正常绿色品系杂交, 对其F1、F2和BC1代的遗传分析表明, LF2010的突变性状由1对隐性核基因控制。  相似文献   

16.
典型相关分析在高粱遗传育种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20个高粱品种为试材,根据生物学意义将19个性状归纳为4个性状组,对性状和性状组进行基因型值相关分析和典型相关分析。同时,建立了由多个农艺性状间接改良多个品质性状的综合选择指数。结果表明:对产量影响最大的因素是单穗粒重,其次为穗粒数。而穗粒重与穗粒数之间存在着显著的负相关,因此,在高粱丰产育种中,以提高单穗粒重为选育目标;而在以提高淀粉含量为主要目标的品质育种中,应选择茎秆粗壮单穗粒数多、株高适中的材料;在相关性上起作用的性状主要有抽穗期、开花期、株高、茎粗、叶片数、穗粒重、穗粒数、蛋白质含量、容重、角质率等,为了选育丰产、优质的高粱品种,应重视对这些性状的选择。  相似文献   

17.
Triticale (X Triticosecale Wittmack) is a cereal that can be simultaneously used for forage and for grain, but this dual purpose is currently limited by a lack of information concerning the effects of forage removal on grain production. Thus, the effect of one or two successive cuttings (simulated grazing) on grain yield, yield components in the main stem and tillers, leaf area and biomass development were studied in four hexaploid triticales grown under irrigation and with high soil fertility. Forage removal reduced grain yield and grain weight per plant in proportion to the number of cuttings, mainly by reducing the number of tillers with spikes at harvest. Whereas foliage reduction did not affect the number of spikelets per spike, kernels per spike, or floral fertility in the main-stem spike, these yield components were drastically reduced in the spikes of tillers. Forage removal affected mean weight per kernel to approximately the same extent in the main stem as in the tillers. The Leaf Area Index (LAI) at anthesis showed significant loss due to cutting, mainly because of a decrease in the number of leaves per plant and in the green area per leaf. This caused similar decreases in the Leaf Area Duration (LAD) from anthesis to maturity. A strong inverse relationship was found between the percent of loss in LAI at anthesis and the final grain yield, suggesting that grain yield was largely dependent upon the ability of the crops to produce new leaf tissue rapidly in the time between cutting and anthesis.  相似文献   

18.
六倍体小黑麦灌浆期抗旱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盆栽在六倍体小黑麦灌浆期控水模拟干旱,分析干旱对各个农艺性状指标的影响,然后采用模糊隶属函数与抗旱系数相结合的方法对品种灌浆期的抗旱性进行综合分析,再利用灰色关联度分析各个形态指标与抗旱性的关系,结果表明:(1)灌浆期水分胁迫下所有品种都表现出株高降低,穗长变短,单株粒重、千粒重下降,每穗总小穗数、主茎穗粒数减少,而且与对照之间达差异显著或极显著;(2)品种“Tornado”对灌浆期干旱具有强的抗性,可作为今后小麦抗旱育种的种质资源;(3)单株粒重、主茎穗粒数、千粒重与抗旱性关联度大,可作为灌浆期抗旱形态指标  相似文献   

19.
大麦种质资源成株期抗旱性鉴定及抗旱指标筛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干旱是影响大麦生产的主要因素之一。在鉴定大麦种质资源成株期抗旱性的基础上,筛选抗旱指标,可为培育抗旱品种提供依据。本研究在2016和2017年在大麦生长主要需水期平均降雨量不足40 mm的甘肃省武威市进行田间试验,以30份大麦种质资源为研究对象,设置正常灌水和干旱胁迫处理,测定大麦株高、穗长、分蘖数、单株粒数、单株粒重、穗粒数、千粒重和产量,采用抗旱性度量值(D)、综合抗旱系数(CDC)、加权抗旱系数(WDC)、相关分析、频次分析、主成分分析、灰色关联度分析、隶属函数分析、聚类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相结合的办法,对其进行抗旱性鉴定及抗旱指标的筛选。干旱胁迫对测定的各指标均有极显著影响。频次分析表明,各指标对干旱胁迫反应的敏感程度依次为产量、株高、单株粒重、穗长、单株粒数、分蘖数、穗粒数和千粒重。相关分析表明,产量与株高、穗长、分蘖数、单株粒数和单株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穗粒数呈显著正相关、与千粒重呈不显著正相关。主成分分析表明,5个主成分可以代表大麦抗旱性86.39%的原始数据信息量。基于D值、CDC值和WDC值的大麦种质资源抗旱性排序基本一致。灰色关联度分析表明,各指标单项抗旱系数值与D值间的关联度依次为产量、单株粒重、单株粒数、穗长、株高、分蘖、穗粒数和千粒重,各指标DC值与WDC值间的关联大小依次为单株粒重、产量、单株粒数、分蘖、穗长、穗粒数、株高和千粒重。根据D值进行聚类分析,将供试大麦种质资源依据抗旱性从强到弱分为5个抗旱等级,其中1级5份、2级1份、3级11份、4级10份、5级3份。除分蘖和千粒重外,其余指标的隶属函数值、CDC值、D值和WDC值均随着抗旱级别的升高而增大。回归分析表明, 5个测定指标均与D值密切相关。干旱胁迫对大麦种质资源成株期各指标均有极显著影响。确定了D值为适宜的抗旱鉴定指标。筛选出成株期抗旱性强的大麦种质资源甘啤7号、Z06-278-9、MERIT、NEVADA和西藏25,可为大麦抗旱育种、抗旱机制以及干旱调控缓解机制的研究提供技术支持。穗长、单株粒数、单株粒重、穗粒数、产量可作为大麦种质资源成株期简单、直观的抗旱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