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我场1990年开始利用粉锈宁烟雾剂防治橡胶白粉病,经过3年试验表明:每亩用粉锈宁烟雾剂9.75克防治橡胶白粉病,效果与硫磺粉每亩879.9克的防效相仿,前者84.8%,后者84.7%。相比之下它具有经济、方便有效,又能改善劳动条件、减少污染等优点,适合于山坡地的胶园作业。喷烟雾一般以2—3人为一机组,每个作业班次可防治400—500亩;  相似文献   

2.
1984—1986年在广东省海南岛试用粉锈宁热烟雾剂防治橡胶树白粉病,小区试验防效达88.2%,大面积示范防效68.1%。3年来,应用这一新技术防治橡胶树白粉病与用丰收30喷粉器喷撒细硫磺粉的传统方法相比,显示出防治效果好、劳动强度小和工作效率高等优点。这一课题由药械研制、药剂的剂型研制与药效测定三者密切配合,保证了研究工作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3.
特谱唑(速保利、消斑灵、烯唑醇)是一种防治小麦白粉病的有效药剂,其用药量低,持效期长,使用安全,是粉锈宁理想的换代产品或与粉锈宁交替使用。田间示范表明,666.7m~2用成药30g于小麦白粉病发病初期喷施,一次可控制小麦整个生育期白粉病为害,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平均防效93.21%。增产率为5.20%,对白粉病具有很强的治疗和铲除作用。  相似文献   

4.
供试新农药均为三唑类杀菌剂。试验和示范结果表明,保丰宁和粉锈铜与生产上已经推广的粉锈宁在用量相同情况下,对小麦白粉病的防治和增产效果相近;植保宁的防效稍差,但大面积示范结果与粉锈宁无显著差异。温室和田间试验表明,三唑醇比粉锈宁等药剂用量减少一半,防效相近。  相似文献   

5.
橡胶树白粉病流行规律与防治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橡胶树白粉病发生和流行受橡胶树物候期、气象和病原数量3因素的综合影响,主要发生于橡胶树大量的嫩叶期。根据历年调查数据,建立该病中期预测式和防治指标,采用硫磺粉、粉锈宁油烟剂、硫磺胶悬剂和硫磺悬浮剂防治,防效分别为86.8%、92.0%、89.6%和75.2%。  相似文献   

6.
瓜类白粉病和霜霉病在各种瓜类上均有发生,尤以黄瓜、苦瓜和西瓜等受害严重。在长江中下游,黄瓜白粉病和黄瓜霜霉病在适合发生的春秋两季发生猖獗。传统杀菌剂如腈菌唑和甲霜灵锰锌仅能防治其中一种病害,腈菌唑对白粉病防效优异,但容易对十字花科蔬菜造成药害;而甲霜灵锰锌用于防治霜霉病已有30年之久,霜霉病菌对该药的抗性严重,防效大幅下降。  相似文献   

7.
周高明 《植物保护》1985,11(5):42-42
目前,在药效试验中,一般以绝对防效或相对防效计算防病效果。绝对防效法计算简单,但不能反映病情的发展趋势,因而多用相对防效法计算效果,但这种方法只适用于计算保护型杀菌剂对病害的效果,对治疗剂其防效可能超过100%(原因是处理区药后病指比基数病指小,增长率为负数),在理论上就不可理解。1983年,采用粉锈宁防治小麦白粉病就出现  相似文献   

8.
1989—1990年在河南省8个县市对农抗120防治小麦白粉病进行了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在4月上中旬,小麦白粉病发生的病株率达15~20%,病叶率10%左右时,应用100ppm农抗120喷雾防治2次,防效达70~85%。防病效果与防治时间、喷药次数和发病程度关系密切。施药越晚,效果越差。农抗120的防治效果优于多菌灵等常用化学药剂,在发病初期喷药2次,防治效果与施用粉锈宁相近,可作为粉锈宁紧缺情况下的首选替补药物。但在病害大流行时施用,作用缓慢,效果较差。  相似文献   

9.
谭荫初 《植物医生》1995,8(1):24-24
一、粉锈宁 粉锈宁(三唑酮)拌种对麦苗无不良影响。麦粒经拌种后,可使白粉病发生期推迟10~15天,甚或冬前无白粉病病株出现;即使发病,其程度也明显减轻。开春后,麦苗返青期中的病叶率也能控制在1%以下,对白粉病的防效为56~75%。在拌种的基础上,于灌浆期中再每亩用有效成分25克兑水75公斤喷雾,可提高防效达93.7%。轻发年和轻发田经拌种后在穗期可不再施用农药;对中等偏重发生年(田),亦可少施1次农药。  相似文献   

10.
特谱唑防治小麦白粉病研究小麦白粉病是我国小麦主要病害,目前生产上靠粉锈宁防治,由于长期单一使用。已开始显示出抗药性,为了开发新品种,取代粉锈宁或与粉锈宁交替使用,中国农科院植保所等单位从1991~1994年连续4a进行了12.5%特谱唑可湿粉防治小麦...  相似文献   

11.
廖华刚 《植物医生》2005,18(1):28-29
小麦白粉病是金沙县小麦生产上的个主要病害之一,近年来由于多数品种种植时间过长,品种抗性退化,发生危害较重.为加强小麦白粉病的防治,2003年秋播,金沙县选择了几个主栽小麦品种,用15%粉锈宁WP拌种进行防效试验.  相似文献   

12.
张玉芬 《植物保护》1986,12(1):34-34
粉锈宁(也称三唑铜)是一种高效、低毒、广谱、持效期长的内吸性杀菌剂,能防治40几种作物的病害,尤其对禾谷类作物的白粉病、锈病、黑粉病等防效突出。 国外粉锈宁的剂型为可湿性粉剂、乳剂、粉剂和糊剂。南开大学元素所自1980年开始研制粉锈宁胶悬剂,经4年(1980—1983)在本所温室及外单位田间试验证明,粉锈宁  相似文献   

13.
玉米丝黑穗病是贵州省玉米的主要病害之一,每年都造成严重损失。按常规使用0.08%粉锈宁农药直接拌干玉米种防治此病,防效差,易产生药害。将粉锈宁与聚乙烯醇等复配成缓释剂后拌萌动的玉米种,解决了药害问题,还提高了防效。  相似文献   

14.
白粉病是瓜类上的主要病害,分布广,为害重,其中黄瓜、西葫芦、南瓜、甜瓜最容易感病,发病后,叶片变黄、质脆,失去光合作用功能,致使作物营养不良。诺普信新开发的三唑类杀菌剂———斑粉脱(12.5%腈菌唑EC),富含高效成膜剂,有极强的粘附性,具有强烈内吸作用,喷药后1~2h,有效成分迅速进入植株体内,阻碍子囊菌麦角甾醇的合成,抑制病菌形成孢子,阻制病斑的扩展和蔓延。经对瓜类和草莓白粉病进行大田药效试验,在发病初期用2000倍液喷雾防治,每隔7~10d喷1次,连续使用3~5次,对瓜类和草莓白粉病防效显著…  相似文献   

15.
60%醚菌酯水分散粒剂防治黄瓜白粉病田间药效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国成 《广西植保》2011,24(4):20-21
试验结果表明,60%醚菌酯WG每公顷用198g能够较好的防治黄瓜白粉病,防效达83.89%,且对作物安全。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小麦纹枯病在我市发生普遍,危害严重,一般发病率60—70%,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井冈霉素、粉锈宁均为防治小麦纹枯病的有效药剂,粉锈宁可在防治小麦锈病、白粉病时兼治纹枯病,但取得好的防效,关键在选择防治适期。我们在1991—1993年进行了小麦纹枯病防治适期的试验。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防治小麦白粉病多采用特效药粉锈宁。但因药源不足、成本较高,在生产上不易被普遍接受。1984—1986年,本所及有关县11个点的室内及田间试验示范结果均表明,粉锈宁与氟硅脲减量混用的防治效果与粉锈宁常量单用时相仿,而持效期有所延长。其中“10%氟硅脲膏剂250克/亩+20%粉锈宁乳油10毫升/亩”是一种防治小麦白粉病较理想的混用配方。  相似文献   

18.
现将试用粉锈宁拌种防治小麦白粉病的情况报道如下 按播种量的0.015%、0.02%、0.03%粉锈宁(有效成分25%下同)拌种;按播种量的0.02%粉锈宁拌种,小麦灌浆期用25克/亩喷雾防治1次;小麦挑旗、灌浆期各用25克/亩喷雾防治1次以及清水对照6个处理。小区面积20米~2、3次重复。冬前、返青,乳  相似文献   

19.
选用3种杀菌剂进行黄瓜白粉病田间防治试验.发现42.8%氟菌·肟菌酯SC对黄瓜白粉病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制剂用量为14 mL/667m2的处理对黄瓜白粉病的防效显著高于75%肟菌·戊唑醇WG 13.3 g/667m2和30%醚菌·啶酰菌SC 25.8 mL/667m2的防效,并且对黄瓜生长发育无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20.
在贵州省刺梨种植园区开展施药防治刺梨白粉病试验,以25%腈菌唑乳油和清水为对照,评价5种绿色或生物源杀菌剂对刺梨白粉病的防效,对刺梨品质与产量的影响.结果 表明:30%吡唑醚菌酯悬浮剂和30%丙硫菌唑可分散油悬浮剂对刺梨白粉病的防效均达90%以上,处理后刺梨果实品质明显提高,增产率也达150%以上;1%多抗霉素水剂、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