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陕西,甘肃小麦病毒病的研究历史和发生种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50年代初以来,对陕西、甘肃小麦发生的矮缩、黄化和坏死现象进行了研究,小麦黄矮病为间歇流行的主要病毒病、小麦棱条斑花叶病为关中渭河流域土传病毒病,小麦类菌原体兰矮病为间套作为覆盖高产小麦的主要病害,小麦丛矮病常有发生,小麦黄叶病偶有发生,拟小麦线条花叶病干旱麦共零星发生,小麦条纹花叶病和丛生病零星发生。  相似文献   

2.
<正> 灰飞虱是水稻上的主要害虫,又是小麦丛矮病的传毒介体.小麦丛矮病目前已成为我省北部地区小麦主要病害之一,据1978年仅安阳地区调查,小麦发病面积达50万亩,严重威胁着小麦生产. 一、灰飞虱的发生规律灰飞虱在豫北地区一年可发生5一6代。以3一4龄若虫在麦田土缝内、田边杂草丛和枯叶下越冬。越冬若虫于翌春3月上旬开始活动为害小麦,3月下旬始弱化成虫,4月上旬达羽化盛期。在小麦和杂草  相似文献   

3.
<正> 小麦霜霉病又叫黄化萎缩病,近年来我省各地常有发生,一般低洼地、渠边和积水的地段易发生。因其症状与小麦病毒病有些相似,常被错认为是黄矮或丛矮病,影响田间诊断的准确性。现将其症状与病原菌的检识方法介绍于后,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我国抗黄矮病小麦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麦黄矮病是世界小麦主要病害之一,几乎所有生产小麦的国家都有发生,黄矮病的每次流行都会给小麦产量造成很大损失.例如,1978年美国小麦黄矮病的发生致使春小麦减产60~80%(Cil,1980);1988~1989年原西德第一次黄矮病大发生,导致冬小麦...  相似文献   

5.
<正> 我省小麦病害种类较多,其中以条锈、叶锈、白粉和赤霉病等发生危害较普遍和严重。此外,如小麦腥黑穗病、散黑穗病、黄矮病、丛矮病、土传花叶病、叶枯病、纹枯病和根腐病等,在局部地区或年份发生、流行,造成不同程度损失。近年来小麦白粉病年发生达一千万亩左右,锈病也有一至二千万亩,赤霉病于1985年全省大流行,发病面积约及四千多万亩,仅此三种病害造成小麦损失就达五至十亿公斤.  相似文献   

6.
一、小麦病害发生的特点(一)多发性、混发性从近20年的生产实践看,为害豫东地区小麦生产的病毒性病害主要有小麦黄矮病、丛矮病,真菌性病害主要有白粉病、锈病、秆黑粉病、散黑穗病、纹枯病、全蚀病、赤霉病、叶枯病、叶斑病等。随着农业生态环境和复种指数等  相似文献   

7.
陕西小麦黄矮病病原种类的多重PCR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有效预防和防治小麦黄矮病提供相关参考依据,在田间调查的基础上,利用大麦黄矮病毒多重PCR检测技术对2009-2010年陕西地区主要小麦产区的小麦黄矮病进行大麦黄矮病毒(barley yellow dwarf virus,BYDV)3个病原种PAV、GPV、GAV的检测.结果表明,2010年除陕西凤翔地区发病指数略高于2009年发病指数外,其余地区的发病率和发病指数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调查地区小麦黄矮病混合侵染现象严重,且以GPV、GAV和PAV混合侵染为主.  相似文献   

8.
<正> 江淮地区春季麦田发生的病虫害主要有小麦丛矮病、黄矮病、纹枯病、白粉病、赤霉病,麦红蜘蛛、麦蚜、粘虫等以及地下害虫蝼蛄、金针虫,其防治方法如下: 1.防治丛矮病、黄矮病 关键消灭传毒媒介昆虫灰飞虱和麦蚜。在麦苗分蘖盛期、返青至起身期,于晴好天气中午前后,亩用40%氧化乐果或40%久效磷  相似文献   

9.
小麦丛矮病由北方禾谷花叶病毒(NCMV)引起,是我国小麦的主要病毒病之一。70年代以来在陕西发生,危害严重。有关丛矮病的电镜鉴定,在陕西还未见报道。  相似文献   

10.
李骥 《河南农业》2011,(3):39-39
一、小麦病害发生的特点 (一)多发性、混发性 从近20年的生产实践看,为害豫东地区小麦生产的病毒性病害主要有小麦黄矮病、丛矮病,真菌性病害主要有白粉病、锈病、秆黑粉病、散黑穗病、纹枯病、全蚀病、赤霉病、叶枯病、叶斑病等。随着农业生态环境和复种指数等因素的变化,这些病害的发生就整体危害而言呈逐年加重趋势。  相似文献   

11.
小麦播种期需要防治的病虫害主要有黑穗病(包括散黑穗病、腥黑穗病和秆黑粉病三种),全蚀病、根腐病、纹枯病、白粉病、丛矮病、黄矮病等病害以及蛴螬、蝼蛄、金针虫等地下害虫。种子、土壤和粪肥带菌是小麦苗期发病的主要初侵染源,尤其是黑穗病为一次性侵染、系统发病的病害,一  相似文献   

12.
小麦丛矮病是由灰飞虱传播的病毒病。小麦丛矮病的发生与田间灰飞虱的种群数量有关。本文阐述了邢台市小麦丛矮病发生规律,以提高管理水平,减少宿主植物,控制灰飞虱种群数量为主要防治措施,为小麦种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小麦蓝矮病是中国北方小麦的重要病害。利用植原体特异引物对小麦蓝矮病带病植株总DNA进行巢式-PCR(Nested-PCR)扩增,获得1.2kb的特异性片段,从分子水平上证明小麦蓝矮病是一种植原体病害。对具有红矮和蓝矮症状的病株扩增均可扩增出目标片段,说明红矮和蓝矮症状都是由植原体引起。试验为在小麦蓝矮病分子诊断、田间介体带毒检测、寄主范围研究等提供一种快速、灵敏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防病先治虫     
<正> 小麦丛矮病是近几年来对小麦产量影响较重的病害。其危害程度有逐年加重的趋势,如石家庄地区1974年小麦丛矮病发病面积为8万亩,1976年扩展到30万亩,1977年再度增加到121万亩,因病重而毁的小麦达20万亩1992年春邯郸地区永年县台庄、苗庄、施庄、河北铺、朱庄、小北旺、小龙马、李固等地4500亩麦田,发病面积2500亩,占调查面积的55%以上,其中有300亩小麦因丛矮病严重而绝收,损失小麦200多吨。  相似文献   

15.
小麦丛矮病是由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 Fallen)传播的病毒性病害。一年中,秋季和春季是小麦丛矮病发生的主要时期。此时传毒介体灰飞虱的传毒能力决定于介体本身因素及环境因素。为弄清灰飞虱的介体传毒和病害发生间的诸关系,在1979—1980年的秋、春季节,进行小麦丛矮病传毒介体的传毒效力研究,进而给小麦丛矮病的病害流行因素、预测预报工作及控制病害发生提供线索及依据。  相似文献   

16.
<正> 近年来,小麦黄矮病在河北省坝上春麦区普遍发生,但由于认识不足,未能引起足够重视。1998年,由于气候条件特殊,导致小麦黄矮病大面积流行开来,几乎所有麦田都有发生,造成减产。 1 春小麦黄矮病的发病规律 1.1 症状 浸染初期症状为叶片沿叶缘、叶尖或全叶片发黄,变色部位  相似文献   

17.
山西省麦田叶蝉种类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我省麦田叶蝉不仅种类多、分布广,而且为害程度日趋严重。叶蝉为害影响小麦植株的光合作用、养分积累和分蘖及根系的发育,还会降低小麦的抗寒性和子粒的饱满度,有些种类是小麦红矮病的传毒介体。如1989年临汾地区吉县、大宁、永和、隰县、蒲县等5县,由于条沙叶蝉的大发生,每平米方有虫1800~5400头,导致小麦红矮病的流行,发生面积18万亩,占5县麦田总面积的47.8%,减产5~8成的4.4万亩,绝收的近6万亩。1991年10月中旬我所在洪洞县左家沟调查,9月底以前种的小麦全部遭受叶蝉为害,麦苗第一、二片叶子布满了叶蝉为害后的白色斑痕,有的第一、二片叶子已干  相似文献   

18.
小麦丛矮病在陕西、山东等省曾有较大面积的危害。河北省也早有此病,但仅在麦田的地头、地边和靠近坟圈等草多的地方零星发生,不被注意。自1972年以来,在秋作物田中连年套种冬小麦的地区,小麦丛矮病的病情逐年加重,蔓延迅速轻者减产;重者绝收、毁种,成为小麦生产上急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将1974至1979年对小麦丛矮病的病原、传播途径、发病规律及综合防治研究的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试验证明 ,谷糜病毒病毒原的传毒介体为灰飞虱 (L aodel phax striatella Fallen) ,不能经卵传毒 ,生物学测定及田间调查表明 ,该病毒病的症状在谷糜上略有不同 ,二者均表现为矮化、丛生、花叶、后期叶片变红 ,这与小麦丛矮病显著不同 ;谷子还表现硬穗症状。寄主范围与小麦丛矮病一致。EL ISA及免疫电镜测定结果表明 ,该病毒与小麦丛矮病的抗血清呈阳性反应 ,结果证实该病毒为小麦丛矮病毒 (WRSV) ,又称北方禾谷花叶病毒 (NCMV)。  相似文献   

20.
针对威胁小麦生产的条锈病和黄矮病两大主要病害 ,采用染色体工程技术 ,将小麦近缘植物中抗病基因导入普通小麦 ,进行了选育抗条锈病与兼抗黄矮病的小麦普通种质资源的研究。经过对已获得的抗病株系 (品系 )进行抗性与农艺性状的全面鉴定 ,筛选出了 82WR(96 ) 2 2 1 2 1等 5个抗条锈病和兼抗黄矮病的新种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