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抚育间伐强度对兴安落叶松中龄林测树因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更好的了解抚育间伐对天然兴安落叶松中龄林树高、胸径和冠幅等因子的影响,充分掌握林分消长动态,为森林更好的经营提供理论依据。本文以大兴安岭新林林业局平均林龄在52 a的落叶松天然次生中龄林为研究对象,在林地内设置4块(20 m×30 m)不同抚育间伐强度的样地,依次为对照样地(CK,0%)、低强度间伐样地(Z1,16.75%)、中强度间伐样地(Z2,25.48%)、高强度间伐样地(Z3,34.38%)。分别对各样地进行每木检尺,调查样地中所有乔木,包含树种、株数、树高、胸径和冠幅等测树因子。采用通径分析的方法分析不同抚育间伐强度下测树因子的变化规律及其相关性。结果表明:在中等强度间伐下,冠幅主要分布在1.5~4.0m之间,平均冠幅2.5m;冠高率主要分布在0.3~0.8之间,平均冠高率为0.54;胸径对冠幅和冠高率促进作用最大,胸径对冠形率抑制作用较小;树高对冠幅和冠高率抑制作用最小,树高对冠形率促进作用较大。因此,在中强度间伐Z2(25.48%)时,树高、胸径和冠幅等均达到最大。  相似文献   

2.
以未采取任何措施的马尾松林分为对照,分析间伐保留上层马尾松450~600株/hm^(2)、林下套种米槠后的米槠和马尾松林木的生长状况。试验结果表明,米槠平均成活率91.1%~92.4%,平均保存率达到88.66%~88.72%。8年生米槠平均树高5.02~5.24m,平均胸径4.9~5.1cm,蓄积8.1332~8.3111m^(3)/hm^(2),造林效果良好。间伐后马尾松保留木的胸径、树高与单株材积生长均极显著地高于未间伐的林分。间伐有利于培育马尾松大径材,且林下套种的米槠生长良好。间伐改善了马尾松林分结构,为林分向常绿阔叶林顺向演替奠定了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以连城县马尾松中龄林为研究对象,分别设置10%、20%、30%及未间伐4个不同林分蓄积间伐强度的试验,分析马尾松中龄林林分结构、树高、胸径、蓄积量生长量及年生长率对不同间伐强度的响应。结果表明:(1)间伐林分部分中小径阶林木,能降低林木胸径变异系数和偏度绝对值,提高峰度值,使林分整体均衡生长;(2)间伐强度30%的马尾松林木平均胸径、树高、蓄积生长量最大,年生长率分别为6. 79%、7. 55%和19. 97%,显著高于其它间伐强度,间伐效果最好;间伐强度20%和10%的马尾松次之;未间伐的马尾松林木平均胸径、树高、蓄积生长量和年生长率最小。  相似文献   

4.
潘兴 《林业科技》2024,(1):24-28+66
以位于辽西地区的北票市47 a油松人工纯林为研究对象,对近自然经营及传统经营(株数间伐强度10%左右)间伐5 a后的林分的胸径、树高、冠幅增长量及分级株数比例分布情况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同等株数间伐强度下,近自然经营中以目标树为导向的采伐Ⅱ、Ⅲ级木的间伐方式对保留木胸径、树高生长的整体促进效果要明显优于国内传统的采伐Ⅳ、Ⅴ级木的间伐方式,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持林分胸径结构分布的相对稳定性,间伐后保留木按胸径分级株数比例分布曲线整体偏向右移。传统经营及近自然经营间伐抚育方式对间伐后保留木的树高生长均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后者的整体促进效果要稍优于前者。然而,以上两种间伐方式对间伐后保留木的冠幅生长并未表现出明显的促进效果。近自然经营间伐抚育要想收到明显的抚育效果,建议株数间伐强度应至少在20%以上。  相似文献   

5.
干扰树间伐对马尾松人工林目标树生长的初期效应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2007年10月在相同林分条件的14年生马尾松人工纯林中进行干扰树间伐,在间伐和对照地块各建立固定样地20块,并于2010年11月进行复测。基于间伐试验后的3年数据,研究干扰树间伐对目标树胸径、树高、枝下高、冠幅直径和材积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干扰树间伐前后,目标树生长均明显快于非目标树;干扰树间伐后3年,目标树的胸径生长量和材积生长量分别高于未间伐林分目标树的80%和55%,树高生长则差异较小,枝下高生长明显减慢,冠幅直径生长年均提高0.44 m,同时林分内较大径级的林木数量增加;随着目标树自由生长方向数的增加,目标树的胸径和材积生长增加,树高和枝下高生长没有明显的规律性;影响目标树生长的决定因素是目标树自由生长方向数。因此,间伐不应该仅仅注重间伐强度,而且要注重哪些林木(即干扰树)应当被间伐,以便目标树生长得更好。  相似文献   

6.
以黔中地区马尾松天然次生纯林为研究对象,实施幼龄林抚育、中龄林间伐及近熟林择伐措施林分与对照林分生物量的对比结果表明:抚育林分的平均木、目标树和林分总生物量分别达到对照林分的1.83、1.59和1.15倍;间伐与择伐林分目标树生物量的年增长量均显著高于对照林分,间伐林分乔木层生物量的增长量与增长率均高于对照林分,抚育增加了平均单株生物量和乔木层总生物量,间伐与择伐对林分目标树生物量和乔木层总生物量的增长均有促进作用,对林下植被生物量的促进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福建省宁化国有林场36年生福建柏林下套种闽楠生长效果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闽楠适合在福建柏成熟林林下套种,在套种前,需对福建柏进行择伐并修枝;福建柏择伐后保留密度对套种的闽楠生长具有显著影响,保留密度300株/hm2的闽楠生长最好,平均胸径4.3cm,平均树高5.4m,胸径、树高生长量的高低顺序依次为300株/hm2﹥600株/hm2﹥900株/hm2;在相同保留密度下福建柏修枝对林下套种闽楠生长具有显著影响,修枝高度6米的林下套种闽楠生长效果最好,平均胸径4.2cm,平均树高5.5m;闽楠平均胸径和平均树高依次是福建柏修枝高度6m﹥4m﹥不修枝。  相似文献   

8.
湖南省杉木人工林近自然经营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9种保留密度,3种林窗直径,2种阔叶树补植方式,对18块杉木林标准样地进行近自然改造,经过7年的跟踪调查,分析近自然经营后林分、目标树及补植阔叶树的生长情况。结果表明:随着保留密度的增加,林分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和单株材积均呈下降趋势,密度为1 500株·hm-2的21年生杉木林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和单株材积最大,分别为16.23 cm、13.31 m、0.134 8 m3;密度为2 250株·667 m-2林分的蓄积量最大,为15.94 m3·667 m-2。密度为1 500、1 800、2 100、2 250、2 400、2 550、2 700、2 850(CK1)、3 300(CK2)株·hm-2的林分,其目标树平均单株材积相对7年前增长率分别为89.75%、84.20%、82.86%、81.73%、80.78%、78.29%、76.80%、72.73%、63.51%。林窗内补植的光皮桦和楠木与杉木混交均表现出良好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9.
为探明不同间伐强度对杉木林生长的影响,以浏阳地区4种间伐强度(20%,30%,40%和50%)下的杉木人工林为对象,样地内每木标尺,连续3年测量林木胸径和树高,对比分析不同间伐强度下平均胸径和树高变化。结果表明:不同间伐强度对杉木人工林胸径连年生长量的影响差异显著,当间伐强度为40%时,可促进胸径连续性增长,并合理控制树体高度;不同间伐强度之间树高的差异均不显著。从经济效益分析,间伐强度40%的整体增长趋势较明显,具有连续性,适合当地采用。  相似文献   

10.
白蜡优树选择方法与标准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白蜡人工林生长状况的调查,探明了同龄白蜡雄株生长量明显大于雌株生长量。采用雄株和雄株对比的选优方法对候选优树和优势木生长量数据进行分析,确定了雄树选优标准为:树高≥优势木平均树高1.1倍,胸径≥优势木平均胸径1.1倍,单株材积≥优势木平均单株材积1.5倍;雌树选优标准为:树高≥优势木平均树高1.15倍,胸径≥优势木平均胸径1.14倍,单株材积≥优势木平均单株材积1.6倍。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景谷试验示范林场12年生的思茅松人工林开展不同间伐强度的试验,结果表明:(1)通过抚育间伐,能促进思茅松树高、胸径的生长,随着间伐强度的增加,林分平均胸径、平均树高也随之增大;(2)思茅松人工林中龄林采用30%的间伐强度,保留木为1428株/hm2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12.
马尾松天然次生林间伐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平均年龄为23年生、地位指数为14和12的2种立地的马尾松天然次生林中,分别设置固定标准样地,并分别设计5个和6个密度水平,对其抚育间伐4年后的间伐效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地位指数的林分,其间伐前或间伐后立木径级分布均呈现正态分布的规律;间伐前林分分化强烈,立木径级大小悬殊;间伐后林分最小株距和平均株距较接近,大径级林木比例提高;间伐4年后平均径级左右的立木比例明显增加。间伐4年后,当14地位指数林分的密度大于1 500株/hm2,12地位指数林分的密度大于1 950株/hm2时,其胸径离散度较间伐当年间伐后的反而明显增大;平均胸径和单株材积的增长均随保留密度的加大而减小,但单位面积蓄积量增长则在其适宜密度时最大;不同保留密度各处理间平均胸径、单株材积以及单位面积材积增长的差异均达极显著,但树高和比重增长的差异均不显著;间伐各处理的平均胸径、单株材积以及单位面积材积增长均大于对照;14地位指数马尾松林以保留密度为1 500/hm2处理的单位面积材积增长最大,增长30.29%;12地位指数马尾松林以保留密度为1 950/hm2处理的单位面积材积增长最大,增长24.38%。  相似文献   

13.
为探索思茅松种子园保留密度对生长量和球果产量的特性,对7年生相同家系的思茅松种子园开展5种不同疏伐强度(疏伐强度25%、疏伐强度30%、疏伐强度45%、疏伐强度50%和不疏伐)的疏伐试验,观测试验前、2年后的生长量(树高、胸径、冠幅)和球果数,计算出相应的增长量,对增长量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5种不同疏伐强度2年后树高、胸径、冠幅和球果数增长量最大的处理均是疏伐强度为50%的处理,树高增长量次之的处理是疏伐强度为25%的处理,胸径、冠幅和球果数增长量次之的均是疏伐强度为42%的处理。树高、胸径、冠幅和球果数增长量小的处理均是对照CK。5种不同疏伐强度的树高增长量差异不显著,胸径、冠幅和球果数增长量差异均显著。该差异可作为思茅松种子园郁闭期保留密度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14.
在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小流域选择小叶杨、白榆、油松为研究对象,采用样地法和标准木树干解析木法,对标准地内林木进行每木检尺,同时对标准木树干解析,从而对流域内3种人工造林树种进行树高、胸径以及材积生长过程分析。结果表明:立地条件对不同人工林都存在明显的生长抑制作用。(1)小叶杨在种植19年后,树高、胸径、材积量生长均出现下降或减缓;从材积生长来看,第5~19年时为小叶杨的速生期;(2)白榆在种植后9~10年间树高和胸径生长速度开始降低,树高连年生长量与平均生长量相交于10年。材积量的快速积累可达22年;(3)油松在种植后14~19年开始出现树高和胸径生长降低现象,种植后19年是油松生长的转折期,应在此时实施疏伐调整。从材积生长来看,第7~20年时为油松的速生期。  相似文献   

15.
不同坡向和坡位毛竹杉木混交造林效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福建省清流国有林场开展不同坡向和坡位毛竹杉木混交造林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坡向和坡位对毛竹、杉木的生长量具有极显著影响。坡向以阴坡的毛竹、杉木生长量和立竹量最大,毛竹的平均胸径、平均高和立竹量分别达10.9 cm、13.3 m、2160株.hm-2,杉木的平均胸径、平均高、平均保存株数、间伐材+立竹蓄积量分别达15.1 cm、11.1 m、285株.hm-2、208.531 m3.hm-2;毛竹、杉木的生长量和立竹量的高低顺序依次为阴坡>半阳坡>阳坡。坡位以下坡的毛竹、杉木生长量最大,毛竹的平均胸径、平均高和立竹量分别达10.7 cm、13.2 m、2152株.hm-2;杉木的平均胸径、平均高、平均保存株数、间伐材+立竹蓄积量分别达16.6 cm、11.2m、270株.hm-2、209.211 m3.hm-2;毛竹、杉木生长量的高低顺序依次为下坡>中坡>上坡。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不同强度采伐下马尾松的生长动态,筛选适宜的采伐强度,为马尾松人工林近自然经营提供技术支撑。[方法]2007年10月在14年生马尾松人工林(保存密度1 100株·hm~(-2))内进行采伐试验,设置4个采伐强度,即保留密度分别为225、300、375、450株·hm~(-2),以不采伐为对照;其后,自2008年开始连续8 a,每2 a测定1次马尾松的胸径、树高、枝下高和冠面积等生长指标,并计算单株材积和林分蓄积量,应用方差分析和Duncan多重比较分析生长指标对不同采伐强度的动态响应。[结果]表明:采伐强度显著影响林分生长,其中,林分平均胸径、单株材积、冠面积的年均增长量随保留密度增大而减小,但均显著高于对照(P0.05)。采伐后第1 3年,马尾松冠面积增长量显著高于采伐后期,胸径则在采伐后第3 5年最高,而不同采伐强度对林分树高生长影响不明显。保留密度显著影响林分枝下高和蓄积量的动态变化,其年均增长量随密度增大而递增。5个处理间林分蓄积年均增长量的差异随林龄的增大而逐渐缩小。[结论]马尾松人工林生长对不同强度采伐的动态响应以树冠最敏感,冠面积首先陡然增大,进而引起胸径的快速生长。树高和枝下高在采伐后年均增量变化相对平稳。4个采伐强度均显著促进单株材积生长,而仅保留密度为225株·hm~(-2)的采伐对林分蓄积增长量影响显著。综合比较林分的单株材积和林分蓄积连年增长量,建议在桂西南15年生马尾松人工林近自然经营中宜选择300株·hm~(-2)的保留密度进行采伐。  相似文献   

17.
杉木第2代种子园自由授粉子代测定与选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福建省洋口国有林场12年生杉木第2代子代测定林的主要生长性状值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参试的各家系在树高、胸径、材积性状间的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以材积性状作为主要指标,同时兼顾树高、胸径指标,对参试家系进行选择,选出表现最好的30个家系,12年生时平均树高、胸径、单株材积分别为12.61 m、16.76 cm、0.16000 m3,遗传增益分别为2.95%、5.55%、14.24%,平均现实遗传增益为31.78%,这些优良家系适合在福建省顺昌县境内及周边Ⅱ类立地条件下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以2年生5种四倍体泡桐为材料,研究其光合作用、材积生长量、接干长度、比叶重( SLW)等指标间的差异。结果表明,5种四倍体泡桐叶片的净光合速率( Pn)、气孔导度( Gs)、蒸腾速率( Tr)、胞间CO2浓度( Ci)光合因子的日变化规律相同。9月份叶片的Pn、 Gs、 Tr、 Ci日变化为单峰曲线,四倍体豫杂一号泡桐( TF4)的最大净光合速率高于其余4个种。此外,四倍体毛泡桐( T4)的树高生长量和接干高增长量、 TF4的胸径生长量和比叶重增长量、四倍体南方泡桐( A4)的材积增长量最大。5种四倍体泡桐的树高、胸径、接干、材积的相关性表明,材积与胸径呈正相关关系,相关性显著;树高与比叶重呈正相关关系,但相关性不显著。  相似文献   

19.
为了确定华北落叶松近熟林生长量对密度控制的响应,以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38a生的华北落叶松纯林为研究对象,通过不同间伐强度的试验,分析其树高、胸径及材积的生长量、总生长量和连年生长量对密度控制的响应,结果表明:间伐后的胸径、材积总生长量和连年生长量均大于对照;且以林分密度达到225株/hm2时,6a胸径和材积生长量最高,分别达到了3.89cm和0.154 60m3,连年生长量均高于同期其他间伐区的生长量;高度与密度关联性不强,但是密度达到300株/hm2时,显著促进了高生长。因此,对于塞罕坝机械林场来说,华北落叶松纯林在达到近熟龄时生长量依然对密度控制有一定的反应,且密度为225~300株/hm2时最适宜生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