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森林生物量和生产力直接关系到森林生态系统的固碳能力。该文以冰砬山3个年龄阶段的蒙古栎次生林为研究对象,采用标准木收获法建立了生物量与胸径的相对生长方程,推算了各林龄的生物量、生产力及其分配规律。结果表明:幼龄林、中龄林和近熟林的乔木层生物量分别为112.09 t.hm^-2、224.92 t.hm^-2和276.18 t.hm^-2。蒙古栎林分配到其地上生物量的比例,随着林龄的增加而增大,与此同时分配到根系生物量的比例从幼龄林的36%下降到28%。蒙古栎林乔木层的年平均净生产力在中龄林达到最大12.13 t.hm^-2.a^-1,比幼龄林和近熟林分别高3.43 t.hm^-2.a^-1和1.42 t.hm^-2.a^-1。在所有不同年龄阶段,各器官的生产力占总生产力的比例平均为叶(45%)〉树干(30%)〉根(18%)〉枝(7%)。  相似文献   

2.
西江流域桉树生态系统碳贮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广东省西江流域不同林龄桉树人工林生态系统碳贮量开展研究,分析桉树人工林的生长周期及人工经营对生态系统的乔木、林下植物、凋落物和土壤碳贮量及其分配格局的影响,并对桉树碳汇能力及经济价值进行评估。结果表明:(1)1年生桉树林土壤0~25cm和25~50cm层有机碳密度分别为68.69t·hm^-2和40.85t·hm^-2,3年生分别为69.84t·hm^-2和40.18t·hm^-2,同一土层不同林龄间土壤有机碳密度差异不显著(P〉0.05),在垂直分布上均表现出随土壤深度增加而极显著降低的趋势。(2)1年生桉树生态系统碳储量为107.33t·hm^-2,空间分配序列为土壤层(95.94t·hm^-2,89.39%)〉地表凋落物层(4.52t·hm^-2,4.21%)〉乔木层(3.84t·hm^-2,3.58%)〉林下植被层(3.03t·hm^-2,2.82%);3年生桉树人工林生态系统的碳储量为128.72t·hm^-2,空间分配序列为土壤层(99.28t·hm^-2,77.13%)〉乔木层(23.38t·hm^-2,18.16%)〉地表凋落物层(3.62t·hm^-2,2.81%)〉林下植被层(2.44t·hm^-2,1.90%),二者均是土壤层贡献率最大。(3)1年生桉树人工林生态系统碳汇总价值为45728.26元/hm^2,固定CO2的经济效益可达到167822.141元/hm^2。3年生桉树人工林生态系统碳汇总价值55601.65元/hm^2,固定CO2的经济效益可达到204058.04元/hm^2。  相似文献   

3.
2007年8月-2007年10月,在贵州茂兰喀斯特森林国家自然保护区内,选取其中有代表性的2个基质类型(石生群落和土壤群落)上的5个演替阶段(草本群落、灌草群落、灌木群落、次顶级常绿落叶阔叶林和顶级常绿落叶阔叶林)共10个样地,分别利用相对生长方程法、平均标准木机械布点法和树木年轮宽度值来估算群落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和净初级生产力。结果表明:1)喀斯特森林群落正向演替极显著增加了群落地上生物量;从石生草本群落的4.76t/hm2到土壤顶级群落的144.66t/hm2。而同一演替阶段石生群落和土壤群落地上生物量差异不显著。2)喀斯特森林群落正向演替极显著增加了地下生物量,即从石生草本群落的2.63t/hm2增加到石生顶级乔木群落的58.15t/hm2。3)总生物量随正向演替的进行而显著增加,从石生草本群落的7.39t/hm2增加到土壤顶级群落的202.15t/hm2。4)石生系列群落净初级生产力随着正向演替的进行而呈递增趋势,从草本群落的2.73t·hm^-1·a^-1递增到顶级常绿落叶阔叶林的13.58t·hm^-2·a^-1;土壤系列群落无此特征。  相似文献   

4.
森林生物量、碳储量是评价森林生长状况的重要指标。通过野外样地调查及室内烘干称重等方法,研究了苏木山林场不同林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生物量以及乔木层净生产力、碳储量积累特点和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平均木的生物量分别为26.41 kg、32.70 kg、107.81 kg;林分生物量分别为43.66 t·hm^-2、79.88 t·hm^-2、125.83 t·hm^-2;灌木层和草本层生物量之和分别为1.44 t·hm^-2、1.19 t·hm^-2、0.95 t·hm^-2;乔木层净第一生产力分别为2.56 t·hm^-2·a^-1、3.07 t·hm^-2·a^-1、3.40 t·hm^-2·a^-1,碳储量分别为22.20 t·hm^-2、40.55 t·hm^-2、63.80 t·hm^-2。苏木山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生物量、碳储量随林龄增加而增大,各器官碳储量从大到小依次为干>根>枝>皮>叶。  相似文献   

5.
黄河三角洲植物群落分布的环境与空间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双向指示种分析和去趋势典范对应分析的方法,对典型河口滨海湿地黄河三角洲植物群落类型和结构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植物群落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34个样方可划分为7个群系,即刺槐群落(Form.Robinia pseucdoacacia)、荻群落(Form.Miscanthus saccharifleus)、翅碱蓬群落(Form.Suaeda heteroptera)、獐毛群落(Form.Aelurbpus sinensis)、芦苇群落(Form.Phragmites communis)、柽柳群落(Form.Tamarix chinensis)和白茅群落(Form.Imperata cylindrica)。群落类型的划分主要反映了微地貌所决定的地下水埋深及土壤盐分含量的变化。影响植物群落分布格局的因素中,环境因子解释的部分占45.2%,空间因子解释的部分占11.8%,空间因子和环境因子交互作用解释的部分占2.2%,空间因子和环境因子未能解释的部分占40.8%,这部分主要反映了群落自身互作及人类活动对群落的影响。图2表3参23。  相似文献   

6.
林分密度对尾巨桉生物量及生产力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湘南低山丘岗区林分密度为600、900和1200株·hm^-2的7年生尾巨桉丰产示范林生物产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1)3种密度林分平均总生物量达到了82.55t·hm^-2,其中乔木层生物量最大,平均为79.22t·hm^-2,凋落物、灌木和草本生物量分别为2.48和0.85t·hm^-2.(2)3种林分密度依低到高其生物量分别为137.33、70.48和39.85t·hm^-2;年均净生产力相当高,分别达到了19.10、9.63和5.23t·hm^-2a-1,高于我国杉木中心产区杉木人工林的水平;不管何种密度的林分,单株、林分及林分各组分的生物量均随密度的增加而明显减小,各组分生物量均存在W干〉W根〉W枝〉W皮〉W叶这样一条规律.(3)树干生物量占总生物量的比例最大,在68.17%以上;林分根系生物量占整个林分生物量比例为9.50%~10.13%,根系集中分布在第1层,随深度的增加而递减.(4)尾巨桉人工林林下有15种灌木植物,7种草本和蕨类植物,其密度较大,除个别绝对优势种特别明显并形成单优种群外,大多数种分布比较均匀.(5)600株·hm^-2的低密度林分结构合理,叶面积指数高,净生物产量也相当高,干材生物量比例高,可作为湘南低山丘岗区短周期纤维材林或矿柱材林或中小径级的民用材林培育的首选密度.  相似文献   

7.
运用双向指示种TWINSPAN分析方法将黄河三角洲芦苇(Phragmites communis)湿地植物群落划分为4个群落类型,分别是柽柳-翅碱蓬-青蒿-补血草-碱蓬群落(Tamarix chinensis Lour-Suaeda heteroptera-Herba Artemisiae Annuae-Limoninum bicolor Bunge-Suaeda glauca Bunge community)、柽柳-翅碱蓬-芦苇群落(Tamarix chinensis Lour-Suaeda heteroptera-Phragmites communis(L.) Trin community)、芦苇-罗布麻-苣荬菜-翅碱蓬-柽柳群落(Phrag-mites communis(L.)Trin-Apocyman venetum-Sonchus brachyotus-Suaeda heteroptera-Tamarix chinensis Lour community)和芦苇-香蒲-狐尾藻群落(Phragmites communis(L.) Trin-Lepiironia rticulate(Retz) Domin-Myriophyllum spicatumcommunity)。通过分析了解了影响芦苇湿地植被分布的关键因子,确定了黄河三角洲芦苇湿地的主要环境梯度是水位和土壤盐分、Na+、K+、Cl-。根据各环境因子之间的相关性,确定黄河三角洲湿地土壤盐分的主要构成形式是NaCl、KCl,并指出引水提高水深可以显著降低土壤盐分。  相似文献   

8.
5种水生植物在低浓度污水中氮、磷固定能力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避免盲目选择湿地植物带来的生物入侵问题,选择了大薸、水葱、茭草、芦苇和荇菜作为研究对象,将植物种植于TN、TP浓度分别为13~17mg/L、1~1.9mg/L的生活污水中,比较研究了这5种水生植物的生物量、TN浓度、TP浓度、TN累积量及TP累积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5种植物生物量都有明显上升,大薸最多为1599g/m2,荇菜最少为430g/m2;在低浓度污水中5种植物TN浓度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下降:大薸(13.87mg/g)〉荇菜(8.27mg/g)〉茭草(7.51mg/g)〉芦苇(5.80mg/g)〉水葱(5.22mg/g);实验开始时植物之间TP浓度差异明显,结束时差异明显缩小:芦苇(0.87mg/g)〉大薸(0.83mg/g)〉茭草(0.76mg/g)〉水葱(0.65mg/g)〉荇菜(0.54mg/g);大薸对N、P的固定能力最强分别为1755.96mg/m2、105.92mg/m2,荇菜最低分别为673.10mg/m2、43.94mg/m2,水生植物对N、P的固定能力与生物量有关。  相似文献   

9.
以吉林省西部地区2010年森林资源面积、蓄积量及生长量、消耗量为基础数据,按IPCC清单法测算了该区域森林植被生物量、碳储量和年固碳量。结果表明:吉林西部森林植被生物量为3 015.91万t,单位面积生物量为55.65 t·hm^-2;森林植被碳储量为1 494.67万t,森林植被碳密度为27.58 t·hm^-2,森林植被年固碳量为26.89万t·a^-1。  相似文献   

10.
采用遥感图解译、样地调查与定性描述相结合的方法,对西气东输工程江西段沿线植物群落进行了分类,并对主要群落生物多样性、生物量等基本特征进行测量与分析。结果表明:①天然植被主要有4个植被型组14个群系,人工群落有6个植被型组17个群系;②群落间物种多样性变异较大,枫香群落最高,草丛群落最低。同时还表现出天然林群落比人工林群落高的特点;③不同群落间的生物量差异也较明显,杉木林最大为110.15 t/hm(2单位下同),其次是马尾松人工林(97.28)、马尾松天然林(81.01)、枫香林(70.23)、木荷林(64.05)、毛竹林(64.00)、湿地松林(63.21)、苦槠林(32.00)、灌丛(5.15)、油茶林(3.57),最小的是草丛群落,仅为0.45t/hm2。  相似文献   

11.
新疆额尔齐斯河天然林生物量分布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标准地法、树干解析法和经验模型分析方法,研究了额尔齐斯河天然林6种林分的群落生物量分布特征,揭示了主要树种的营养器官生物量分布,群落生物量在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凋落物层垂直分布规律和在河岸环境梯度上水平分布规律,结果表明:①6种林分各器官平均生物量变化范围依次为:树干59.485~100.697 t/hm2,树皮7.649~19.434 t/hm2,树枝6.366~40.208 t/hm2,树叶1.834~5.694 t/hm2,树根11.820~46.265 t/hm2;②苦杨、额河杂交杨、银白杨和白柳的树干、树皮、树根、树枝、树叶及全树生物量与胸径之间均存在显著的乘幂式相关关系,相关方程为:M=aDb(R2=0.884~0.984);③群落生物量垂直方向的排序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枯落物层,呈"倒金字塔型"分布;④随着与河道距离的增加,群落生物量呈现两头小中间高的单峰形式。  相似文献   

12.
柳杉人工林生物量及生产力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广西六万林场31年生柳杉人工林的生物量和生产力进行研究,并建立柳杉不同器官的生物量模型。结果表明:不同径阶单株平均木生物量随着径阶的增大而增大,且不同径阶间生物量差异显著;所拟合的各器官生物量的回归估测模型的决定系数R2值均在0.983以上,达0.01显著水平;不同器官生物量大小依次为:树干>枝条>根蔸>树叶>枯枝>粗根>细根>中根;林分乔木层总生物量达到了239.03 t.hm-2,其中树干的生物量达到了120.24 t.hm-2,占全株的50.30%;林分的年净生产力达7.89 t.hm-2.a-1。  相似文献   

13.
对福清灵石山国有林场26年生柳杉人工林生物量及其分配的研究结果表明:26年生柳杉人工林平均树高、平均胸径和林分单位面积蓄积量分别为15.7 m、20.2 cm和668.55 m3.hm-2;林分单位面积总生物量为364.55 t.hm-2,地上部分总生物量为313.86 t.hm-2,其中树干、叶、皮及枝等器官生物量分别占地上部分总生物量的84.79%、6.25%、6.24%及2.72%;地下部分总生物量为50.69 t.hm-2,其中根桩和骨骼根、中根及吸收根生物量分别占根系总生物量的89.21%、9.71%和1.08%。从标准木不同层次生物量分布情况上看,不同层次总生物量、树干及皮生物量随着树高的增加基本呈现出逐渐递减的规律;枝与叶生物量随着树体的升高,其生物量出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  相似文献   

14.
20年生杉木人工林干物质积累及相对生长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修官 《防护林科技》2007,(4):28-29,40
在闽侯县荆溪镇三块立地条件大体属好、中、差不同坡位的杉木人工林样地进行生物量调查,调查结果表明,20年生杉木人工林在不同立地条件下干物质积累量差异显著,下坡干物质积累量(生物量)为154.2 t.hm-2,其中干、枝、叶的生物量分别为128.9、13.0、12.3 t.hm-2,干材积年增长量为19.63 m3.hm-2;而上坡干物质积累量仅为62.6 t.hm-2,其中干、枝、叶的生物量分别为48.1、7.4、7.1 t.hm-2,干材积年增长量仅为5.64 m3.hm-2,干、枝、叶、林分总生物量及干材积年增长量分别是下坡的37.3%、56.9%、57.7%、40.6%、28.7%。干的生物量、干的去皮材积可分别用WS=0.034 20(D2H)0.881 4、VS=0.000 046 47(D2H)0.966 5生长模型预测,枝、叶生物量分别符合经验公式1/WB=1/(0.002 831×D2H)+1/14.9、1/WL=1/(0.002 747×D2H)+1/13.71。  相似文献   

15.
相思人工林生物量分配格局与林下植被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位于漳州平和7年生的3种相思人工林生物量的分配格局和林下植被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马占相思林下植被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最高(3.0936),黑木相思其次(3.0649),卷荚相思最低(2.2430);而与物种数目无关的Shannon均匀度指数则以黑木相思最高,表明其物种组成比较均匀;3种相思人工林林下植被群落相似性指数均在0.5~0.75之间,表现为中等相似;在3种相思人工林单株各器官生物量组成中,干材生物量所占的比例最大(55.30%~68.28%),其它组分依次为:根(14.72%~19.30%)>皮(10.59%~10.82%)>枝(3.96%~9.19%)>叶(2.42%~8.39%);3种相思人工林林下植被生物量大小顺序为:卷荚相思(6.69 t.hm-2)>马占相思(6.24 t.hm-2)>黑木相思(4.21 t.hm-2);3种相思人工林林分生物量的大小顺序为卷荚相思(75.21 t.hm-2)>黑木相思(49.19 t.hm-2)>马占相思(48.22 t.hm-2)。对3种相思人工林生物量分布格局的比较研究表明:卷荚相思生产力高,适宜在闽南山地营林生产实践中推广。  相似文献   

16.
福建沙县26年生杂种马褂木人工林生物量与生产力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福建省沙县官庄国有林场26年生杂种马褂木人工林生物量与生产力及其生长过程的研究,结果表明:26年生杂种马褂木人工林平均密度、树高、胸径和林分蓄积量分别为915株.hm-2、25.54 m、30.2 cm和672.76 m3.hm-2,林分生物量和乔木层生物量则分别达473.58 t.hm-2和471.22 t.hm-2,乔木层各器官生物量所占比例大小顺序为:干(66.45%)>根(16.91%)>枝(16.64%);枝主要分布在12 m以上;与杉木相比,杂种马褂木生长较快,材积数量成熟龄短(18 a)。  相似文献   

17.
长江口北支湿地植物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长江口北支湿地植物资源野外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种子植物的物种组成、区系特征、湿地植物群落类型及其特征和典型湿地植物群落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长江口北支湿地分布有种子植物57科157属212种,其中裸子植物5科6属6种,被子植物52科151属206种(包括单子叶植物8科31属37种,双子叶植物44科120属169种),主要由草本植物组成。野生植物区系简单,植被演替还处在初级阶段,以湿生的和水生高等草本植物为主,世界广布和泛热带分布型占主导;菊科、禾本科、豆科为植物区系的骨干。海三棱蔗草群落、藤草群落、芦苇群落、大米草群落为该区四种典型湿地植物群落,群落的单纯度指数除芦苇群落的较低外,其他三种群落均很高,物种多样性指数、物种丰富度指数、均匀度指数除芦苇群落的较高外,其他三种群落均很低,验证了物种多样性与物种丰富度、均匀度呈正相关,与单纯度呈负相关的结论。  相似文献   

18.
灰木莲人工林生物量和生产力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广西高峰林场界牌分场46年生灰木莲人工林的生物量和生产力进行测定和研究,建立灰木莲各器官生物量估测模型,分析灰木莲人工林不同径阶的生物量的分配规律和林分生产力。结果表明:生物量估测模型拟合效果理想,达到较高精度,可用于生产实践;灰木莲林分乔木层总生物量为224.86 t·hm-2,干材生物量为155.24 t·hm-2,占总生物量比重的69.04%;林下植被总生物量为5.31 t·hm-2。无论是单株生物量还是乔木层生物量,灰木莲各个器官生物量所占总生物量的比例顺序均为:干材>根系>活枝>干皮>叶子>枯枝;灰木莲人工林单株生物量随着林木径阶的增大而增加,不同径阶差异性显著;灰木莲人工林净生产力为10.09 t·hm-2·a-1。  相似文献   

19.
采用标准木法(乔木层)及样方收获法(灌木层、草本层),研究了闽江下游黄槠林自然保护区福建青冈次生林的生物量及其分配规律。结果表明:森林总生物量为394.990 t.hm-2,其中树干为220.516 t.hm-2(55.82%),枝为48.229 t.hm-2(12.21%),叶为11.449 t.hm-2(2.90%),根为89.336 t.hm-2(22.62%)。生物量绝大部分积累于乔木层(89.95%)。群落各组成树种中福建青冈占显著优势,栲树、青冈、拟赤扬、黄瑞木等为群落重要伴生树种,制约和影响着群落的结构和生境。  相似文献   

20.
遮荫对互花米草生长影响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0—2008年在珠海市淇澳岛利用速生红树植物—无瓣海桑Sonneratia apetala Buch-Ham.成功控制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 Loisel。为了探明其控制机理,通过遮荫网模拟植被遮荫,研究遮荫对入侵种互花米草生长的影响。结果发现:遮荫对互花米草的生长具有很大影响,不同遮荫强度下互花米草的生长状况、光合能力及生物量等均存在显著差别;在2层遮荫网遮荫条件下,互花米草植株瘦弱,单株幼苗的茎叶干重和总干重显著降低,幼苗的12周相对生长率显著降低,死亡率明显大于1层遮荫网遮荫和无遮荫的处理;3层遮荫网遮荫处理则在遮荫开始1个月后全部死亡。试验证明遮荫对互花米草的生长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由此推断无瓣海桑成功控制互花米草主要是林冠的遮蔽起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