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甘薯品种资源抗茎线虫病鉴定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1988 ̄1993年对我所保存的508份甘薯品种、119份甘薯近缘野生种及种间杂交后代品系进行了抗茎线虫病鉴定筛选,结果表明:甘薯品种间对茎线虫病的抗性存在明显差异。抗病和高抗品种占32.9%,感病和高感品种占51.4%,中间型占15.7%。三浅裂野牵牛具有抗茎线虫病的抗源。海滨野牵牛可能不具有茎线虫病抗性基因。  相似文献   

2.
甘薯茎线虫病的研究现状和展望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周忠  马代夫 《杂粮作物》2003,23(5):288-290
甘薯茎线虫病是由马铃薯腐烂线虫(Ditylenchus destructor)引起的,我国的南北薯区均有发生,北方薯区春作地危害更重。近年来,茎线虫病扩展较快,逐年加重,对甘薯生产构成严重威胁,已成为中国甘薯生产上最重要的病害之一。对甘薯茎线虫病的病原的生物学特性、发病机理、危害及对甘薯对茎线虫病的抗性鉴定、抗性遗传规律和综合防治等作了综述,并展望了甘薯茎线虫病的研究前景。  相似文献   

3.
甘薯茎线虫病防治技术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带有甘薯茎线虫病的病薯完全粉碎后接种土壤,薯苗栽植时一部分处理用辛硫磷500倍、800倍浸根,一部分处理采用生物制剂阿维菌素3 000倍、5 000倍液浇窝,不施药用清水浇窝作为对照,进行甘薯茎线虫病防治试验。结果表明:辛硫磷800倍浸根处理能有效的防治甘薯茎线虫病,薯块发病指数低于其他处理,防治效果高于其它处理。阿维菌素3 000倍处理作为高效低毒的生物制剂农药也可以应用到甘薯茎线虫病的防治上。  相似文献   

4.
以独创的水稻黑条矮缩病毒室内活体保存技术为基础,研究玉米接种苗龄、接种时间、接种强度对人工接种鉴定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接种苗龄芽鞘期,以0.1~0.9头/株接种强度、接种49~72 h的鉴定效果最佳,此条件下,感病品种苏951的病情指数为83.33~95.83,与田间鉴定效果无显著差异,表明鉴定结果可靠,以此建立一种高通量玉米粗缩病人工接种鉴定方法。应用该方法鉴定种衣剂对玉米粗缩病的防效、评价新育品种对玉米粗缩病的抗性,均得到较为准确结果。该方法克服了自然接种的不稳定性,在接种规模上实现突破,大大节约试验成本。  相似文献   

5.
综述了水稻品种稻曲病抗性鉴定相关研究结果,包括稻曲病菌接种体及其制备、抗性鉴定方法以及分级标准。稻曲病菌接种体主要有厚垣孢子、分生孢子、菌丝-分生孢子混合液以及在田间撒稻曲球和菌核;其中,菌丝-分生孢子混合液注射接种效果最好,其制备方法为PS培养液28℃振荡摇培。抗性鉴定方法包括人工接种和自然诱发,在水稻破口前6~9 d注射接种可以取得较好发病效果。目前国内稻曲病分级标准很多,需要建立统一的稻曲病抗性分级标准。  相似文献   

6.
小麦茎基腐病是由镰刀菌属多种真菌引起的一种世界性重要病害,严重影响小麦品质与产量。近些年来,该病害频繁发生,对粮食可持续生产和人畜生命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目前小麦茎基腐病抗性鉴定的接种方法及评价体系比较混乱,严重制约其抗性遗传育种与抗病机理研究的快速发展。本文从苗期与成株期抗性鉴定两个方面,对该病害抗性鉴定常用的接种方法、培养条件及抗性评价体系进行综述。在此基础上,指出苗期抗性鉴定宜采用孢子液浸泡法和天然培养基接种法,以茎基腐病症状分级为指标进行抗性评价;成株期抗性鉴定宜采用天然培养基接种法,以病蘖率结合茎秆症状严重程度作为评价指标比较合适。最后,为建立高效统一的茎基腐病抗性鉴定方法,提出了增强苗期抗性鉴定标准化、注重成株期抗性鉴定研究的建议,以期为小麦茎基腐病抗性的准确鉴定提供有益信息。  相似文献   

7.
芝麻种质资源抗茎点枯病鉴定与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92-1994年,通过人工接种,在田间对“七五”期间初筛出的抗茎点现材料32份进行抗茎点枯病的进一步鉴定。结果表明,无免疫品种,高抗品种和高感品种占比例低,抗病和感病品种占比例大。鹫丹山-3,发芝麻和狼尾巴抗性比较稳定,迟芝麻抗性较好,并且产量较高。  相似文献   

8.
花生白绢病的温室接种技术及抗性鉴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1999-2000年,在温室内采用碎叶接种法(A),竹夹接种法(B),牙签接种法(C),菌丝块贴茎接种法(D),成熟菌核接种法(E)和萌发菌核贴茎接种法(F)等6种方法对花生进行了接种白绢病菌(Sclerotium rolfsii Sacc.)试验,结果表明,以竹夹法(B),牙签法(C)菌丝块贴茎法(D)及萌发菌核法(F)的接种发病效果较好,可以作为花生白绢病抗性温室鉴定的接种方法;而采用碎叶法接种,病害的发展有一个停顿,成熟菌核法病情发展缓慢,均不宜作为花生抗白绢病温室鉴定的接种方法,温室内对鲁花9号等11个花生品种(系)有用菌丝块贴茎接种法进行抗病性鉴定的结果显示,参试材料中只有白沙1016对白绢表现出一定的抗性,其它品种(系)均表现中感或高感。  相似文献   

9.
绿豆种质资源抗豆象鉴定研究初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室内人工接种、“自由选择”方法和田间自然感虫法相结合、初筛和复鉴相配套的适于大批量绿豆种质资源抗豆象筛选的方法,对亚蔬80份种质和国内784份品种资源进行了绿豆抗豆象鉴定,以绿豆籽粒被害率为评价指标。结果表明,引自亚蔬的80份中共有17份材料对绿豆象表现中抗至高抗甚至免疫,国内仅广西的3份地方品种表现中抗。田间抗感趋势与室内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通过自然发病和人工接种鉴定了不同大豆品种对紫斑病的抗性,旨在建立大豆对紫斑病抗性鉴定方法,为大豆品种资源抗性筛选创造条件。对不同成熟期的37个大豆品种在自然条件下对紫斑病的抗性调查结果表明,大豆紫斑病的发生受气候条件、大豆成熟期和品种抗性的影响,由于避免了病害发生的有利时期,晚熟大豆品种紫斑病发生很轻或不发病。1998年和1999年,分别在防虫网室和温室人工接种鉴定45份大豆种质,两次的鉴定结果均表明大豆品种间对紫斑病的抗病性存在显著差异,但在温室条件下大豆紫斑病平均病情指数显著低于网室条件下的试验结果。为提高大豆对紫斑病抗性鉴定的准确性,建议不同成熟期的品种同期鉴定时可对早熟品种进行摘花,保证接种时接种荚荚龄一致;对接种荚进行标记;设立高感对照;鉴定为抗病的材料进行重复鉴定。  相似文献   

11.
通过田间自然诱发和室内接种鉴定两种方法,调查评价青海省马铃薯品种对晚疫病的抗性情况。结果显示:所有18个参试品种中均有不同程度的抗病能力。室内鉴定为中抗(MR)以上的品种有8个,占总参试品种的44.44%;感病(S)品种有10个,占总参试品种的55.56%。田间鉴定为中抗(MR)以上的品种有13个,占总参试品种的72.22%;感病(S)品种有5个,占总参试品种的27.78%。室内鉴定和田间鉴定结果相同品种有5个,占总参试品种的27.78%。  相似文献   

12.
余华 《麦类作物》1997,17(3):22-24
小麦品种抗赤霉病性的鉴定是抗赤霉病遗传育种的重要环节,关系到育种工作的成效。目前鉴定小麦抗赤霉病的方法有三大类:即人工接种鉴定法,田间自然鉴定法及生理生化鉴定法,本文对这三种方法的研究进展及其在抗病育种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了综述,并就存在问题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19种骨干自交系对5种玉米主要病害的抗性鉴定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利用人工接种技术,对19个玉米骨干自交系抗5种主要病害进行鉴定研究。鉴定结果表明,19份材料中高抗弯孢菌叶斑病4份,抗纹枯病1份,高抗茎腐病12份,抗瘤黑粉病8份,高抗丝黑穗病3份。  相似文献   

14.
小麦品种抗赤霉病性的鉴定是抗赤霉病遗传育种的重要环节,关系到育种工作的成效。目前鉴定小麦抗赤霉病性的方法有三大类:即人工接种鉴定法、田间自然鉴定法及生理生化鉴定法。本文对这三种方法的研究进展及其在抗病育种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了综述,并就存在的问题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玉米自交系抗茎腐病的鉴定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苏俊  张瑞英 《玉米科学》1993,1(1):071-073
1989~1991年利用当地主要致病菌——禾生腐霉菌和禾谷镰刀菌的新鲜菌剂,采用伤根法土壤接菌,对155份优良亲本自交系进行玉米茎腐病人工接菌鉴定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同亲缘的姊妹系对玉米茎腐病的抗性表现基本相同;利用含有一个高抗亲本的二环材料不一定能选出高抗新品系来,而应用含有两个抗病亲本的二环材料确易育成高抗系;玉米自交系对茎腐病的抗性与其它病害的抗性无“拮抗”作用;同一自交系在不同地区对茎腐病的抗感性能有一致趋势。  相似文献   

16.
不同品种甜菜褐斑病抗性分析及早期鉴定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人工病圃和自然病田同步进行抗褐斑病性鉴定筛选,初步试验结果表明,甜菜品种的含糖率随着抗病性的增强而明显提高,凡抗褐斑病品系材料,综合性状表现也较好。通过3期播种试验,植株生长至2~4对真叶期接种鉴定抗褐斑病性与田间成株鉴定结果相同,可以作为田间鉴定育种新材料的一种简便易行的方法。玛纳斯人工接种的最佳时间7月中下旬接种效果较理想,这为解决干旱地区抗病品种筛选鉴定提供了一条途径。利用甜菜褐斑病尾孢毒素粗提液对甜菜种子胚根生长的抑制作用,鉴定不同品种的抗病性,试验结果显示,各品种抗性结果与人工接种及自然病田抗性鉴定结果有一致性。试验表明采用早期鉴定方法,方法准确,可行性高,可以提高育种效率,有效缩短抗褐斑病育种进程。  相似文献   

17.
甘蓝型油菜品种对菌核病抗性的初步鉴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87~1992年在油菜菌核病的重病区)思南塘头)对近400份甘蓝型油菜品种进行了田间自然抗病性的重复鉴定,从中鉴定出相对抗病的有7份,中抗的51份。并于油菜的苗后期和角果发育期选取不同抗病程度的代表品种35份进行了离体叶片和活体叶片的室内人工接种鉴定。3种方法的鉴定结果吻合率达97.1%,在这35份材料中,抗病的有4份,占11.4%。  相似文献   

18.
以一批甘蓝型普通油菜和单、双低油菜品种(系)及其组配的不同杂交组合为材料,进行田间自然鉴定和室内人工接种相结合的系统鉴定与研究,结果表明,与育种实践所获得的结果一致.现有甘蓝型油菜(包括双高和单、双低油莱)品种(系)间存在着抗耐菌核病性的显著差异,用强耐病性亲本组配的杂交和回交1代2代,均具有明显的偏亲本的强耐病特性,并表现强耐病性为部分显性,表明基因型间存在耐病性差异.这种耐病性具有较高的遗传力(56%~64.8%).在今后育种中选用强耐病亲本杂交或回交,并加强早期世代的分离、鉴定与选择,就可能选育出耐病性强的单、双低优质油菜新品种.现已获得一批耐菌核病性强的单、双低甘蓝型油菜品种和系选材料,并为优质抗耐病高产育种提供了有益的分离鉴定和选择方法.  相似文献   

19.
 以盆栽杂交稻汕优63为供试品种开展人工接种技术研究,并利用人工接种技术对85个品种(组合)进行了抗性鉴定。研究表明,水稻叶尖枯病菌的侵入途径主要是伤口。人工接种,以病菌分生孢子液(低倍镜视野15~30个孢子)或菌丝液,在水稻孕穗至扬花期进行剪叶蘸菌液接种为好。接种后一定时间内的病斑扩展长度可作为大田鉴定水稻品种抗性的评价标准。根据大田接种结果,不同稻型和品种对叶尖枯病的抗性差异较大。一般杂交籼稻感病,常规中籼稻次之,而粳、糯稻抗病。这一结果与水稻叶尖枯病的大田发生情况相似。抗性鉴定中发现,一般秆高、叶长且披垂的水稻品种(组合)较感病;抗病品种特别是粳糯稻品种在病健交界处表现明显的褐色过敏性反应。  相似文献   

20.
抗甘薯茎线虫病优异种质资源的筛选与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八五”期间对入库的1496份甘薯品种资源进行综合鉴定评价,筛选出324份高抗至抗甘薯茎线虫病类型的抗性资源。本文对这些抗性资源的兼抗病性,抗逆性,产量及品质进行了分析研究,筛选出兼抗两种或两种以上病的优异种质38份,以期为育种和生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