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l鳜鱼食欲减退或不摄食的主要原因1.1长期不换水,水质恶化 鳜鱼养殖户往往由于水源不良、自认为池水良好等因素而不换水,其中不少养殖户自认为池水良好而拒绝换水。在养殖过程中,由于鳜鱼大量捕食饲料鱼,其排泄物对养殖水体的污染十分严重(尤其在水体底部),但从表面来看水却很清。养殖户往往用成鱼养殖看水色的方法来判定水质的好坏,认为池水清、透明度高就是水质良好,不肯换水,在鱼病防治上不肯予以合作。  相似文献   

2.
1强化水质,水温管理和调控做好垂钓期间池塘管理,首先要辨别水质的好坏,池塘水质肥而不浊是满足垂钓的基本要求。判断池塘水质好坏的重要指标就是水色及其变化的情况,根据水色可判断水中浮游生物的种类及数量,以目测水色偏深、透明度25~30厘米为宜。调控水质水温主要是注水、换水、用药和施肥。在夏季高温期间应增加水温测量次数,根据水温变化及时加注新水,防止水温过高,出现缺氧浮头现象。  相似文献   

3.
(一)调好水质水质好坏对虾蟹品质影响很大,好的水质是提高虾蟹品质的基础,养殖池塘每隔1个月或20天就要用“药饵”和“药液”防治病虫害一次。池塘难免存在一些残留物质,且由于经过较长时间的养殖投饲,水质大多老化,因而在捕捞前1~2个月应彻底调节水质一次,主要是彻底换水,具体换水量依水质情况而定,一般30%即可,换水后注意保持池水水质,保持适当透明度。一般虾池透明度保持30~35厘米,蟹池35厘米以上。  相似文献   

4.
(一)水质类型与形成条件 1.瘦水水质.在生产中,瘦水水质往往会被养殖经验不足的人误认为清水、好水而被忽视.此水体水色清淡,呈浅绿色或淡黄色,透明度常大于30厘米,水体清瘦,浮游植物稀少,水色日周期性变化不明显.一般在新开挖的、底质保水性能差或滨海低洼盐碱土质的池塘,较易形成瘦水水质.  相似文献   

5.
1适时加注新水早春和晚秋每半个月加水1次;6~9月,水温高,又是鱼类摄食生长旺季,每7~10d需加注新水1次。每次加水量20cm左右(视水的肥量、鱼群浮头和池塘渗漏等灵活掌握)。发生泛塘或坏水时,紧急大量注水或换水能迅速改善水质。新水能带进氧气和老水中缺乏的某些营养盐,冲淡水中有机质浓度(包括生物代谢产生的有毒物质),消除组成坏水的浮游生物种群及其水质条件。  相似文献   

6.
1.合理换水.温室鳖池一般放养10天后就可见表层沙子变黑,尔后变黑层逐渐向沙子深层延伸,这说明水质已经恶化,需及时将池水中的有害物排除,并及时补充新水.一般要求早期10天换1次水,1个月后每周换水1次,再往后每星期换水2~3次,或水质变黑时及时换水.在换水量上,以每次换去池水的1/2为宜;水质太差时,可将池水全部换去.注入水的温度应保持在30~30.5℃,过高过低均会影响鳖的摄食生长.  相似文献   

7.
判断水质好坏首先要看的就是水的澄清度,好水所含的悬浮颗粒较少,清澈透亮、晶莹剔透。水色是由浮游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决定的,主要是各种藻类,好的水色应该是呈现非常淡的茶褐色、黄绿色、油绿色,而出现灰白色、灰黄色、黑褐色为坏水。老水是肥水池不加水或少加水,或不清塘形成的。水呈铜绿色或浓绿色,水质浓,透明度低,溶氧较低,鱼在其中,容易浮头。水色日变化不明显,水中浮游植物数量很多,大多为不易消化的种类。这种水既不利于鱼类生活,也无法为鲢、鳙鱼提供优质天然饵料,必须随时更换新水。  相似文献   

8.
在高密度养殖情况下,鱼塘中残饵、污物较多,厌氧发酵产生氨氮、硫化氢等有害物质,使水体恶化,尤其是夏天高温季节,水质变化更快。定期注水是调节水质最常用的也是最经济适用的方法之一。一般每7~10天加注新水1次,每次加水15~20cm。在池水恶化比较严重时,宜采用换水措施,保持良好的水质条件。以养鲢、鳙鱼为主的池塘,水色应保持草绿色或茶褐色,透明度为  相似文献   

9.
三、饲养管理 1.投饵 以活饵料为最好,常用的活饵有红线虫、水蚤、孑孓及蝇蛆等。笔者近来发现,以鱼用人工配合颗粒饲料饲喂金鱼,效果也不错。投喂的饵料切忌过量,一般为鱼体重的1/10。投饵时间选在鱼最活跃的时候进行。 2.换水 饲养金鱼的水要求洁净清新无污染。天然水可直接用来养鱼,自来水必须经过2~3天的“养水”过程。饲养过程中注意保持水质清洁,水浑浊时,应换水或过滤。换水时,一般只换1/3左右。用吸管吸去池(缸)底污物,补足水量即可。如需彻底更换进行池  相似文献   

10.
在生产中如何正确判断并合理管理水质对于水产养殖生产至关重要。分析了在生产中常见的7种水色的形成原因及其与水质的关系,并指出了可以通过观察水色、水色变化、下风处油膜、水华状态及水体透明度变化等来判断池塘水质,通过合理施肥、加(换)水、施用水质改良剂和有益微生物等措施可对池塘水质进行调节。  相似文献   

11.
1.合理换水,培育肥水。要想养好虾蟹,首先要培好水质,池塘从5月开始,每隔1个月或20天就要用"药饵"和"药液"防治病虫害1次,难免存在一些残留物质。到秋季更要勤换新水,预防池水变"老",  相似文献   

12.
1.适时加注新水.这是调节水质的有效方法,加注新水,可增加塘水中的溶氧和营养物质.具体的冲水时间、数量,可根据塘水肥度(看水色和透明度判断),鱼类活动情况,鱼塘水位变化情况等灵活掌握.  相似文献   

13.
六、饲养期间日常管理 1.加强水质管理 (1) 注水或换水:在养虾过程中,开始时用原有的消毒培肥水,水位较浅,水深60厘米左右。放苗10天后,要逐渐加深水位。每10~15天加注新水一次,前2~3次每次加水10~15厘米,以后每次15~20厘米,到高温季节要加至最高水位。加水时要注意水源清洁、水质青新,不含有毒药物。同时用40~50目的密网过滤进水,防止野杂鱼虾及卵块随注水进入虾池。在饲养中后期,特别是高温  相似文献   

14.
(1)合理换水,培育肥水。要想养好虾蟹,首先要培好水质,池塘从5月开始,每隔30d或20d就要用"药饵"和"药液"防治病虫害1次。到秋季更要勤换新水,预防池水变  相似文献   

15.
养好一池鱼,先要管好一池水.管好水质,必须先了解水质.在通常情况下,人们主要依靠直感经验,观察水色来判断池水的优劣,以此来鉴别水质类型.根据有经验的广大渔民长期实践,总结出以下四种类型的水质: 第一,肥水这种水呈黄褐色或油绿色,水质浓而不浑浊,透明度适中,一般为25~40厘米,水色日变化明显.水面有一层油膜,往往有“早红晚绿”的变化.水中浮游生物数  相似文献   

16.
1口蹄疫免疫程序1.1犊牛4~5个月首免,肌注牛羊"O型"口蹄疫灭活疫苗(单价苗)2毫升/头或牛羊O、A型口蹄疫双价灭活苗(多价苗)2毫升/头;首免后6个月二免(方法、剂量同首免),以后间隔6个月接种一次,肌注单价苗3毫升/头或双价苗4毫升/头。1.2生产母牛分娩前3个月肌注单价苗3毫升/头或双价苗4毫升/头。1.3种公牛、后备牛每年接种疫苗2次,每间隔6个月免疫一次,单价苗肌注3毫升/头,双价苗肌注4毫升/头。  相似文献   

17.
水色是否能做到肥、活、嫩、爽,是判断水产养殖能力和管理水平高低的重要因素。水色过肥或清瘦都不利于鱼类生长,而且容易患病,导致单位面积产量下降。掌握水色培养技术对促进水产生产有很大帮助。现就水色培养谈谈我的几点体会: 一、在水色呈浅绿色、水质清淡时,特别是新开挖鱼塘,应采用施肥方法进行水色培养。 1.施有机肥。有机肥来源广泛,肥效持久,并含有多种营养素。有机肥包括畜禽粪尿、绿肥、蚕沙等,畜禽粪尿、蚕沙一般不能直接用来喂鱼,须经腐熟、消毒处理后才能投施到水池中,通过其所含丰富的氮、磷、钾等  相似文献   

18.
(一)选择主养鱼类要因塘制宜选择主养鱼类,凡是塘水较清而饲料充裕的,可选以草鱼、鲤、罗非鱼为主;凡是塘水的绿色浓或养鱼者有廉价有机肥的,可选以鲢为主。一般情况草鱼、鲤、罗非鱼食物链短,只要饲料充足、水质良好、管理得当,就能达到预期的产量和商品规格,而且鱼的质量  相似文献   

19.
<正>1)首先检测泥鳅是否带虫,亚硝酸盐是否超标;如有虫先有针对性杀虫,如亚硝酸盐超标可以适量换水,再用"万能亚硝灵"降解。2)如果水质变差(变黑、变浓),适当换水;换水后立即用"解毒改水宝"调节。3)出现大量死亡,并且死亡症状为烂身、烂尾、烂鳃,选用"灭孢烂腐灵+止血烂鳃康"处理,死亡量减少后,隔1 d再用"高碘腐皮康",如果水质偏浓,可以搭配硫酸铜使用。  相似文献   

20.
高温季节,水质变化快,河蟹食量大,是河蟹生长最快的时期,也是最难管理的时期。为确保河蟹安全度过高温季节,这一期间的管理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水质管理 养殖河蟹水质管理包括水色、透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