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防治麦田灰飞虱控制水稻条纹叶枯病试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连续2a进行防治麦田蚜虫兼治灰飞虱控制水稻条纹叶枯病试验,结果表明,这种方法对秧田和大田条纹叶枯病都有较好控制效果。如果在麦田兼治灰飞虱基础上,再注重秧田灰飞虱防治,则控制条纹叶枯病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2.
乐斯本等药剂防治麦田1代灰飞虱药效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条纹叶枯病前2年在东台市发生十分严重。该病是由灰飞虱传毒的。防治好麦田1代灰飞虱,对于压降秧池1代基数、减轻2代防治压力、控制为害损失尤其重要。为筛选防治灰飞虱的有效药剂配方,控制水稻条纹叶枯病发生为害,2005年我们选用48%乐斯本EC等药剂对麦田1代灰飞虱进行了田间防治试验,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麦田越冬灰飞虱药剂防治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灰飞虱[Laodepjax striatellus(Fallén)]是传播小麦丛矮病、水稻条纹叶枯病、水稻黑条矮缩病、玉米粗缩病的罪魁祸首,近几年来,给农业生产带来很大的损失.江苏省苏北地区常规防治灰飞虱的时间主要在5月底6月初,以防治向水稻秧田转移的1代灰飞虱成虫和2代灰飞虱的若虫为主,很少见到对麦田越冬灰飞虱防治的报道.为此,笔者于2008年进行了麦田越冬灰飞虱的药剂防治试验.  相似文献   

4.
水稻条纹叶枯病及黑条矮缩病的识别与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阐述水稻条纹叶枯病和黑条矮缩病的病害症状、病原菌及发病特点,并提出“治虫防病、切断毒链、狠治秧田、普治大田”的防治策略,抓好秧田灰飞虱的防治,控制灰飞虱数量,减少传毒为害,采取农业防治和药剂防治,以减轻病毒病发生程度,提高综合防控效果。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宝应县灰飞虱连续大发生,其接毒传播引起的水稻条纹叶枯病也为大发生,给水稻生产带来较为严重的损失。为有效控制其危害,于2005年对灰飞虱防治进行了药剂试验。  相似文献   

6.
水稻条纹叶枯病由于其传毒、显症的水稻生育期不同,可出现“假枯心”、“黄化枯死”和“假白穗”3种发生型,且以“黄化枯死”型发生重,为害损失最大。根据对飞虱和水稻条纹叶枯病消长动态、发生期距和不同时期防治效果分析,前两种发生型分别由灰飞虱第一代成虫和第二代若虫传毒引起。由此提出药剂防治以水稻秧池和大田并重的治虫防病对策。  相似文献   

7.
灰飞虱传播水稻条纹病毒的研究综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灰飞虱在水稻上传播水稻条纹病毒(RSV)造成水稻条纹叶枯病,严重影响水稻生产.笔者对灰飞虱传播水稻条纹病毒的途径与特性、影响传毒的生态因子以及可能的传毒机制等方面的研究进行了汇总,以期加深对水稻条纹叶枯病发生、流行的内在原因的认识,并为该病害的宏观控制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8.
2004年稻田灰飞虱重发原因分析与控制对策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2004年,传毒昆虫灰飞虱在东台市特大发生,为水稻条纹叶枯病病毒的传播扩散和病害的暴发流行起到了重要的助长作用。面对水稻条纹叶枯病呈大暴发大流行的严峻形势,全市上下紧紧围绕“灭虫防病、控害保产”总体思路,大打了一场防治灰飞虱、控制条纹叶枯病的战役,先后对麦田和稻田  相似文献   

9.
水稻条纹叶枯病是由灰飞虱带毒并传播引起的一种病毒病。东台白1998年零星发生以来,呈逐年加重趋势,2004年传毒昆虫灰飞虱发生量大,带毒率高,水稻条纹叶枯病呈大流行态势,我们在准确测报虫情的基础上,积极优化水稻条纹叶枯病的防治技术,在病害大发生之年,取得了全市大面积水稻安全过关的好实绩。  相似文献   

10.
灰飞虱生物学特性、发生规律及暴发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来灰飞虱在宝应县发生严重,且传播病毒,引起水稻条纹叶枯病和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生,严重影响水稻的产量及品质。探讨分析灰飞虱在宝应县的生物学特性、发生规律及暴发原因,为今后更好地防控灰飞虱、保证粮食生产安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秀山县稻飞虱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上升为水稻最主要的害虫,成为全国稻飞虱常年重灾县之一。近年来通过深入研究和有效治理,其发生为害得到很好控制,形成重发生而最终造成的损失小。为此,笔者在总结治理经验的同时,对新时期稻飞虱的治理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2.
于2012年2月对云南低热河谷地区施甸县、元江县玉米、水稻、黑麦草和稻飞虱调查及样本检测,结果显示,白背飞虱携带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SRBSDV),褐飞虱携带水稻齿叶矮缩病毒(RRSV),再生稻感染SRBSDV、水稻黑条矮缩病毒(RBSDV)和RRSV,水稻秧苗感染SRBSDV.玉米SRBSDV发病面积占种植面积的36.81%.云南低热河谷地区越冬稻飞虱是早春水稻、玉米病毒病传播的重要介体,再生稻、秧苗、玉米是病毒冬季存续循环的重要寄主和初始毒源.改秋冬种玉米为蔬菜,或推迟玉米播期,晚稻收割后及时翻耕,晚稻收割后至玉米播种期间有1个月以上的空田期,物理阻隔育秧或异地育秧,是切断病毒冬季循环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3.
灰飞虱和褐飞虱是为害本地水稻的主要飞虱种群,近年来有加重发生的趋势,目前大部分药剂对其已产生较明显的抗性。乙虫腈10%悬浮剂、吡蚜酮25%可湿性粉剂是目前防治这2种飞虱比较理想的药剂,乙虫腈10%悬浮剂使用剂量为60-75ga.i./hm^2时,其对褐飞虱20d的防效保持在85%以上.吡蚜酮25%可湿性粉剂使用剂量为75~93.75ga.i./hm^2时,其对灰飞虱和褐飞虱均具有较好的持效性。  相似文献   

14.
八斑球腹蛛对褐飞虱的种群数量有一定的控制作用。田间日捕食量为0.25~1.88头。试验室内,其功能反应可用Ⅱ型和Ⅲ型反应模型拟合;当空间容积增大时,为典型的S形Ⅲ型。为此,虫蛛比应是随褐飞虱密度、龄期结构和防治指标等变化的函数。  相似文献   

15.
系统观察和大田普查结果一致表明,抛秧栽培田前期稻飞虱(以白背飞虱为主)发生量明显高于常规移栽田。高峰期虫量,前者是后者的2.5倍以上。为此,初步分析了抛秧栽培田虫量较大的原因,提出了重点监测,适时早治,机动喷雾,连片防治的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16.
早稻抛秧田病虫发生特点与为害损失调查试验初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早稻抛秧田水稻主要病虫稻瘟病、纹枯病、稻飞虱、稻纵卷叶螟均比移栽田发生为害重,穗期更为突出。在不防治的情况下,抛秧田病虫为害损失也重于移栽田。  相似文献   

17.
分析海门市油菜后茬水稻田赤枯病严重发生的原因,主要与土壤缺钾、土壤中产生有毒物质和低温阴雨气候等因素有关。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合理施肥、加强田间管理和发病后及时补救措施的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18.
为尽可能减少稻田农药的使用量,更好地保障稻米品质及保护农田生态环境,通过优化药剂组合和施药次序,综合田间防效、消解动态、最终残留及水稻产量等因素,研究评估了江苏省溧阳市水稻田农药减量施用的可行性。分别设置常规施药组合和减量施药组合2套方案,以水稻主要病虫害稻飞虱、稻纵卷叶螟及纹枯病为例,比较了2种施药方案下对病虫害的防效,分析了相关药剂在水稻中的残留消解动态以及在稻米和谷壳中的最终残留,并对水稻产量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减量施药方案对水稻上3种典型病虫害的防效均优于或与常规施药方案相当;此外,不同施药次序对水稻病虫害的防治效果差异较大;2种施药方案下,供试药剂在稻米中的最终残留量均未超过其残留限量 (MRL) 标准;与常规施药方案相比,减量施药方案下水稻每公顷产量增加了621 kg,但二者差异不显著。减量方案施用农药总制剂量为4 410 g/hm2 (有效成分1 353 g/hm2), 而常规方案为6 885 g/hm2 (有效成分1 553 g/hm2)。研究表明,在试验期间,该减量施药方案能有效防控水稻病虫害,保证水稻产量,同时还能减少环境中农药及助剂的投入,降低对环境的危害。  相似文献   

19.
Imidacloprid has been used as a key insecticide to control the brown planthopper, Nilaparvata lugens Stål, for several years, but no obvious resistance has been identified in field populations as yet. To evaluate the risk, a field population was collected and selected with imidacloprid in the laboratory. After 37‐generation selection a strain with 250‐fold resistance had been successfully achieved. Fitness analysis by constructing life tables demonstrated that resistant hoppers had obvious disadvantages in their reproduction. The fitness of highly resistant hoppers had decreased dramatically (0.169 and 0.104) to only one‐fifth to one‐tenth of that of the susceptible strain. Hence it was concluded that the brown planthopper had the potential to develop high resistance to imidacloprid but that the lower fitness of resistant hoppers could result in a quick recovery of sensitivity when the population did not come into contact with imidacloprid. This means that a reasonable resistance management programme with less imidacloprid use may efficiently delay or even stop resistance development. Copyright © 2006 Society of Chemical Industry  相似文献   

20.
沿江混栽稻区二化螟近年发生为害特点与治理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十年来,二化螟种群迅速上升。据宿松县30a螟虫发生为害测报调查资料分析,水稻二化螟近年发生特点是越冬场所广,基数大;发育极不整齐,蛾峰多,盛发期长;为害时间长,转株为害严重,被害症状多;三代发生为害加重。据此提出了防治对策。明确减少越冬虫源、秋收灭茬、科学管水、合理施肥等农业措施的防治作用。提出药剂防治一代二化螟应改一次施药为一次重点,重发区补治、挑治。明确在新的发生情况下,各代的防治对象田、防治适期和防治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