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棉蚜。1年可发生20~30代,通常按季节分为苗蚜和伏蚜。苗蚜发生在棉花出苗期至6月底,常年为害盛期在5月中旬至6月下旬;7月份为伏蚜发生期,为害高峰期多出现在7月中下旬。防治指标:苗蚜,3片真叶前卷叶株率5%~10%,4片真叶后卷叶株率10%~20%;伏蚜,卷叶株率5%~10%。2、棉铃虫  相似文献   

2.
<正> 据调查,我国为害棉花的害虫共有310种,每年因虫害造成的产量损失一般为10~30%,严重时可达50%以上。为便于指导防治,现将几种主要棉虫的发生为害期和防治指标介绍如下: 棉蚜 一年可发生20~30代,通常按季节分为苗蚜和伏蚜。苗蚜发生在棉花出苗期至6月底,常年为害盛期在5月中旬至6月中下旬;7月份为伏蚜发生期,为害高峰期多出现在7月中下旬。防治指标:苗蚜,3  相似文献   

3.
棉蚜俗称油汁、腻虫、密虫等,是棉花的重要害虫。过去只在棉花苗期危害,进入7月份自行消亡,70年代以来,各地棉区均有“伏蚜”危害成灾的报道。所谓“伏蚜”是指6月下旬残留的苗蚜在伏期大量繁殖而形成的群体。棉蚜的发生,严重影响棉花的产量和品质。  相似文献   

4.
棉花从棉苗出土到吐絮的整个生长过程都能受棉蚜的危害,但对棉花造成为害的主要是苗蚜和伏蚜,在棉花苗期和蕾铃期是危害的重要时期.棉蚜危害棉花时常成群集中在棉花嫩叶的背面和嫩茎上吸食汁液,严重时叶片皱缩卷曲.棉花苗期受害,植株矮小,生长发育迟缓,严重时棉苗停止生长.蕾铃期受害,叶片背面布满棉蚜,棉蚜取食时排除大量蜜露,使叶片油腻发亮,影响叶片的光合作用,造成棉株早衰,蕾铃大量脱落,絮期棉蚜发生易造成糖浆花影响棉花品级.  相似文献   

5.
麦棉套种棉田棉蚜棉铃虫的防治指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麦棉套种田害虫为害对棉花生育及产量的影响比单作棉田大,因此单作棉田的防治指标在套种田无法应用。研究证明,适合套种田棉蚜棉铃虫的单独防治指标是苗蚜卷叶株率20%,2代棉铃虫百株幼虫12头;相继两次为害的复合指标为苗蚜卷叶株率5%,2代棉铃虫百株幼虫12头;相继3次为害的复合指标为苗蚜卷叶株率5%,棉铃虫百株幼虫2代为8头,3代为6头;相继4次为害的复合指标为苗蚜卷叶株率5%,伏蚜百株三叶蚜量1万头,棉铃虫2代、3代百株幼虫均为6头。  相似文献   

6.
棉蚜(Aphis gossypii Glover)的苗蚜和伏蚜为害春套棉、夏套棉和夏直播棉形成的卷叶株的空间分布,经4种频次比较法测定,属负二项式分布或核心分布;经6种聚集指标公式测定,属聚集分布。求得了它们的理论抽样次数。分析提出以双对角线10点取样,苗蚜期每点20株、伏蚜期每点10株取样调查方法。组建了它们的序贯抽样调查表,为实施防治指标调查等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棉蚜属同翅目蚜虫科,又名腻虫、油汗、蜜虫等。棉蚜寄主很多,有寄主植物74科285种,是棉花上的主要害虫之一。我县棉花种植面积大,每年苗蚜、伏蚜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但近年来为害损失最重的是苗蚜。一、芮城县棉蚜发生情况1. 棉蚜主要寄主作物 越冬寄主(第一寄主)如花椒 、石榴、木槿、夏至草、紫花地丁等;夏季寄主(第二寄主)如棉花、瓜类、茄科、菊科等植物。2. 田间发生消长规律 棉蚜属于转移寄生性昆虫,它不是固定在一种植物上生活,而是在冬春寄主和夏季寄主上相互转移生活。3月上中旬气温达6℃左 右时, 越冬 卵陆续 孵化 为干母,气温达1…  相似文献   

8.
棉蚜的体色分化与季节生物型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棉田内棉蚜种群的体色与体形大小随季节的不同有很大变化。谷雨至芒种,蚜群个体均呈绿色(从深绿到黄绿)。由芒种至小署(7月上),黄绿色以至黄色个体的比例增多。小署之后全为黄色个体。体型由大到小的变化与体色变化伴随发生,这些变化都是渐近的、连续的。根据陕西各地历年资料记载和我们的调查证明,棉蚜种群数量的全年消长曲线呈“马鞍型”(双峰型曲线)。如果以曲线的峰谷之底为界,则前峰曲线由苗蚜构成,后峰曲线为黄色伏蚜构成。苗期棉蚜以绿色为主,虽有少数个体为亮黄色,但体型均大于伏蚜。从室内试验及田间观察证明,不论任何季节,只要变更培养温度,两类色型棉蚜群体均可相互转化,不受棉株生长期的影响。苗期绿色蚜与伏蚜在体色、体型大小、心室搏动频率、取食部位、聚集特征以及适生温区等方面均有明显差异,故此提出了“季节生物型”的概念。根据种群增长率与温度的关系计算,苗蚜种群的最适温度为21℃。当平均温度超过27℃时,绿色种群迅速消退,黄色伏蚜种群将在不久占据绝对优势。与田间的资料对应比较可知,芒种至小署是二型的转换期,大署来临是伏蚜的昌盛期。  相似文献   

9.
一、棉蚜的发生与防治 1、棉蚜是棉花上最主要的害虫之一,过去以苗期为害为主,现在蕾铃期为害也非常严重.棉蚜以成蚜、若蚜聚集在叶背面刺吸汁液,破坏组织细胞,使叶片萎缩变形,造成卷叶或发黄脱落,甚至死苗.苗期受害造成叶片减少,植株变矮,生育期推迟;伏蚜为害造成蕾铃大量脱落,重者油腻满株或使棉株脱落成光秆,严重影响产量,发生呈加重趋势.  相似文献   

10.
一、棉蚜的发生与防治 1、棉蚜是棉花上最主要的害虫之一,过去以苗期为害为主,现在蕾铃期为害也非常严重.棉蚜以成蚜、若蚜聚集在叶背面刺吸汁液,破坏组织细胞,使叶片萎缩变形,造成卷叶或发黄脱落,甚至死苗.苗期受害造成叶片减少,植株变矮,生育期推迟;伏蚜为害造成蕾铃大量脱落,重者油腻满株或使棉株脱落成光秆,严重影响产量,发生呈加重趋势.  相似文献   

11.
2004年是麦盖提县棉花生产上棉蚜危害较为严重的一年,也是继1987年、1993年、1995年以后的又一个大发生年,该年5月棉蚜发生高峰日,有蚜株率30%、百株蚜量308头较2003年5月棉蚜发生高峰日,有蚜株率5·7%、百株蚜量35·5头分别高426·3%、767·7%;至6月下旬,个别乡村因棉蚜危害重  相似文献   

12.
过去,我们这里在棉花苗期棉蚜为害严重。近年来,“伏蚜”猖獗,为中期棉花生长带来了严重威胁,为寻其消长规律及测报方法,更好地控制“伏蚜”为害,我校师生于1974年和1975年在新乡地革委气象台农业气象试验站配合下,开展了对  相似文献   

13.
夏型棉蚜对棉花为害损失与防治指标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8-1989年在河南新乡七里营研究了高产棉田中棉蚜夏季生态型Aphis gossypii Glover(按国内习惯,下统称伏蚜)的数量消长和为害损失。结果表明:整个6月份棉田蚜量一直很少,自7月初伏蚜产生,其后数量急剧上升,至7月20日前后进入数量高峰期。此期棉株对伏蚜为害反应敏感,造成有效真叶大量脱落、株高降低、果节减少、蕾铃脱落率增加等,而使产量受到损失。7月份单株三叶蚜量x与产量损失率y关系式为y=68.5-70.6878×0.9993#+x±1.28。文章提出7月10-15日为防治适期,以此期高产田伏蚜为害指数达到34或单株三叶蚜量达到66头作为防治指标。  相似文献   

14.
棉蚜对棉纤维物理性状含糖量及棉结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结果表明,棉蚜与棉纤维主要物理性状、含糖量和棉结量有关.无蚜害棉、伏蚜为害棉和伏、秋蚜为各且蜜露污染棉除在长度性状上差异不大外,三者在细度、单强、成熟度等主货物理性状、含糖量和试纺棉布的棉结量上有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15.
7、8月份为棉花生长关键期,也是棉蚜和棉盲蝽的盛发期。为做好这两种虫害的防治工作,广大农民朋友和植保技术人员应早准备、早动手、备足防治农药,认真做好监测工作及时防治。现将棉蚜和棉盲蝽的发生特点及防治关键技术做简要介绍。棉蚜棉蚜在棉田的危害有苗蚜和伏蚜两个阶段,7  相似文献   

16.
<正>1棉花苗期常见虫害防治1.1棉蚜1.1.1发生特点。每年发生2030代,早春在越冬寄主上繁殖230代,早春在越冬寄主上繁殖23代后,产生有翅蚜迁入棉田危害棉苗,第1个危害高峰出现在5月上、中旬,第2个危害高峰在6月上、中旬,棉蚜的繁殖力很强,苗蚜和伏蚜是棉蚜的两个生态型。最适温度为25℃,最适合的湿度为55%3代后,产生有翅蚜迁入棉田危害棉苗,第1个危害高峰出现在5月上、中旬,第2个危害高峰在6月上、中旬,棉蚜的繁殖力很强,苗蚜和伏蚜是棉蚜的两个生态型。最适温度为25℃,最适合的湿度为55%85%,多雨气候不利于蚜虫发生,大雨对蚜虫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而时晴时雨、阴天、细雨对其发生有利。1.1.2危害特点。棉蚜在棉叶背面危害,以口器刺入棉叶表皮吸食汁液。棉苗受害后,叶片向后卷曲,棉株嫩叶皱缩成团,出现"锈头"现象;生长发育缓慢,185%,多雨气候不利于蚜虫发生,大雨对蚜虫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而时晴时雨、阴天、细雨对其发生有利。1.1.2危害特点。棉蚜在棉叶背面危害,以口器刺入棉叶表皮吸食汁液。棉苗受害后,叶片向后卷曲,棉株嫩叶皱缩成团,出现"锈头"现象;生长发育缓慢,13叶期极易受害,严重时影响新叶发育,甚至死亡;蕾铃期受害严重时,果枝不易伸展,幼蕾铃大量脱落。  相似文献   

17.
棉蚜为阿克苏地区棉花主要害虫之一,按危害时期不同可分为苗蚜和伏蚜。伏蚜在入伏后危害棉花,具有繁殖速度快、暴发危害性大等特点。其危害性远比苗期蚜虫严重,排出的油状物污染棉叶,大大降低叶面功能,影响光合作用及养分运输的正常进行,致使棉花嫩叶卷缩、蕾铃脱落,对棉纤维品质造成较大的影响。因此,抓好伏蚜的监测及防治工作,是争取多产、早产伏桃,提高棉花产量的重要措施。1阿克苏地区棉伏蚜发生规律  相似文献   

18.
吐鲁番棉蚜的迁飞及为害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调查表明,吐鲁番棉蚜(Aphis gossypii Glovef)以成、若蚜越冬者迁入大田的高峰期在3月下旬,以卵越冬者迁入大田的高峰期在4月上旬。田间棉蚜迁飞扩散次数与播期和栽培措施相关,覆膜棉比未覆膜棉早播7天左右,棉蚜亦发生早,且迁飞次数多一次。寄主植物衰老、营养恶化、棉蚜群体拥挤,是产生有翅蚜迁飞的重要因素。棉株受棉蚜为害的轻重与植株上的蚜量密切相关,蚜量高者植株矮、叶片少、果枝少、蕾铃少,现蕾、开花、结铃晚。  相似文献   

19.
对合肥地区木槿上棉蚜的种群动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越冬前棉蚜成蚜和若蚜主要发生于10月下旬至12月上旬,发生高峰期为11月中、下旬,12月上旬以后以卵越冬。棉蚜种群在木槿上呈聚集分布,以植株中、南部分布量最大。二维排序结果表明,木槿上棉蚜种群动态可分为成蚜回迁期、成若蚜高峰期、成若蚜阶段向越冬卵阶段过渡期和越冬卵期4种主要动态类型。  相似文献   

20.
<正>蚜虫有苗蚜和伏蚜之分,是棉蚜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分化适应不同环境条件的两个生态型。其主要集中在棉叶背面或嫩头吸食汁液。可造成棉花上部嫩叶卷缩,中部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