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小麦D~2型胞质光敏雄性不育器官同源异型转变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证明,在晚春播条件下,北京地区晚春播长日照条件可以诱导具有Ae.crassa细胞质(属D2型细胞质)的小麦品种农林26表现雄性不育,用16个小麦品种与农林26杂交,F1晚春播,有6个组合表现近乎完全的雄性不育.应用光镜及扫描电镜系统地观察了这种小麦D2型光敏细胞质雄性不育系(PCMS)雄蕊发育的形态及细胞结构,表明这种光敏雄性不育系在长目下表现为雄蕊向雌蕊的同源异型转变,其内部结构变化不同于其它细胞质雄性不育类型;结果还证明产生雄性不育的光敏感期为小花分化期;同源异型转变发生在雄蕊原基发育时期.认为应结合分子生物学深入研究其机制,为两系杂种小麦用于生产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2.
小麦D~2型胞质光敏雄性不育器官同源异型转变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艳  张爱民  国凤利  郭小丽  聂秀玲 《中国农业科学》2001,34(3):240-243,T001,T002
 研究证明,在晚春播条件下,北京地区晚春播长日照条件可以诱导具有Ae.crassa细胞质(属D2型细胞质)的小麦品种农林26表现雄性不育,用16个小麦品种与农林26杂交,F1晚春播,有6个组合表现近乎完全的雄性不育。应用光镜及扫描电镜系统地观察了这种小麦D2型光敏细胞质雄性不育系(PCMS)雄蕊发育的形态及细胞结构,表明这种光敏雄性不育系在长日下表现为雄蕊向雌蕊的同源异型转变,其内部结构变化不同于其它细胞质雄性不育类型;结果还证明产生雄性不育的光敏感期为小花分化期;同源异型转变发生在雄蕊原基发育时期。认为应结合分子生物学深入研究其机制,为两系杂种小麦用于生产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3.
GENESIS诱导小麦雄性不育与幼穗中乙烯含量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小麦发育的 Feekes8.5时期用化学杂交剂 GENESIS进行处理 ,分别在小麦花药发育的单核期、二核期和三核期测定幼穗中乙烯释放量的变化 ,研究 GENESIS诱导小麦雄性不育与乙烯的关系。结果表明 :经化学杂交剂 GENESIS诱导后 ,幼穗中乙烯释放量在 3个时期均明显高于对照。随着 GENESIS喷施剂量的增加 ,诱导小麦雄性不育率也相应增加 ,同时幼穗中乙烯释放量也表现出相同的增长趋势。表明 GENESIS诱导小麦雄性不育的生化机理在于 GENESIS诱导小麦幼穗中乙烯释放量增加 ,乙烯释放量的变化与小麦雄性不育有直接关系。同时 ,利用乙烯合成抑制剂 (AVG)处理细胞核质互作雄性不育系后 ,内源乙烯释放速率降低 ,育性得到部分恢复  相似文献   

4.
应用化学杂交剂(CHA)诱导小麦雄性不育是小麦杂种优势利用十分诱人的途径。新型 CHA WL84811诱导小麦雄性不育的研究结果表明,它是一种高效、无副作用,优于乙烯利和均三嗪二酮等的 CHA。进一步探讨其诱导小麦雄性不育的机理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为此,我们对 WL84811诱导小麦雄性不育的细胞学形态进行了观察,现将观察结果简报如下。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研究 BAU-2诱导的雄性不育小麦花粉发育过程中的显微、亚显微结构变化,探讨了 BAU-2诱导小麦雄性不育的细胞学作用机制。观察结果表明:(1)单核小孢子发育至大液泡时期(单核小孢子中晚期)败育而形成败育花粉,是 BAU-2诱导雄性不育的原因。(2)单核小孢子败育与花药绒毡层的功能异常密切相关。(3)与小麦 T 型雄性不育系相比,BAU-2诱导产生的雄性不育小麦花粉败育程度更彻底。  相似文献   

6.
硬粒温光敏核不育小麦DT94-1的发现及育性转换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低温短光照条件下 ,筛选发现了硬粒温光敏显性核不育小麦DT94 - 1。研究证实该材料雌雄蕊生物学下限光日照为 6h ,温度为 8℃ ;雄蕊育性临界转换光日照为 8h ,温度为 14℃ ;雄蕊育性完全恢复的生物学上限光日照为 12h ,温度为 16℃。最理想的雄性不育诱导温度和处理时间为药隔期 13~ 12℃连续 3d处理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具有山羊草属(Aegilepscrassa,Ae.juvenalis或Ae.vavilovit)细胞质(均为D2型)的普通小麦品种“农林26”(Triticumaestiivm)的雄性不育和育性恢复的光周期反应.具有D2型细胞质的农林26的异质系在长日用条件下(≥15h)几乎表现为完全雄性不育;而在短日照条件下(≤14.5h)表现为高度可育.观察发现温度对降低雄性不育性没有明显影响.因此,这种类型的雄性不育性被称为光周期敏感细胞质雄性不育性(PCMS).PCMS是以雄蕊的心皮化形式表达的.组织学研究表明在雌性雄蕊中存在的不完全似胚珠结构代替了雄蕊中毡绒层细胞和花粉粒.小花的分化期是光周期敏感时期.PCMS可以用来作为一种生产杂交小麦的新方法,即“两系法”.PCMS在短日照条件下通过自花授粉被保持和繁殖,在长日照条件下与恢复系杂交生产杂交种子.与正在用的T型细胞质杂交小麦生产方法相比,这个方法仅需PCMS和恢复系.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研究BAU-2诱导的雄性不育小麦花粉发育过程中的显微、亚显微结构变化,探讨了BAU-2诱导小麦雄性不育的细胞学作用机制。观察结果表明:(1)单核小孢子发育至大液泡时期(单核小孢子中晚期)败育而形成败育花粉,是BAU-2诱导雄性不育的原因。(2)单核小孢子败育与花药绒毡层的功能异常密切相关。(3)与小麦T型雄性不育系相比,BAU-2诱导产生的雄性不育小麦花粉败育程度更彻底。  相似文献   

9.
利用链霉素在普通小麦品系BAU92和BAU3338中分别诱导出雄性不育突变,遗传分析表明其不育性分别受隐性和显性细胞核基因控制。BAU92雄性不育突变体雄性器官败育彻底,遗传稳定;BAU3338雄性不育突变体雄性器官败育不彻底,自交有较低结实率。这些雄性不育材料可作为新的小麦雄性不育道传资源。链霉素诱变小麦雄性不育具有较好重视性,可作为创造小麦雄性不育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0.
化学杂交剂BAU9403诱导小麦雄性不育研究初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新型化学杂交剂BAU9403诱导江苏麦区小麦雄性不育的效果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对小麦品种(系)ND35和扬麦158,适宜的BAU9403喷施时期、剂量组合均可诱导95%以上的相对雄性不育率。BAU9403对小麦雌性育种和种子千粒重略有不利影响。不同品种对BAU9403的反应存在敏感性差异。对于ND35,在达到相同的相对雄性不育率前提下,利用BAU9403可比利用GENESIS进行杀雄处理获得更高的异交结实产量。  相似文献   

11.
小麦杂种优势研究现状及利用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概述了小麦杂种优势利用的主要途径,即细胞质雄性不育及育性恢复系统(三系),核基因雄性不育和光温敏雄性不育(两系),化学诱导雄性不育,杂种优势F2代利用研究的现况。着重介绍了T、V、K型雄性不育利用,太谷核不育与光温敏不育利用,CHA诱导雄性不育利用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及现状。对小麦杂种优势应用于大面积生产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雄蕊心皮化、雄蕊受损和花粉发育异常等多种因素都可以导致植物雄性不育,形成败育的花粉粒。综述了在雄性不育中植物花粉败育与呼吸作用、膜脂过氧化、物质代谢和小RNA等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CHA—SC2053诱导普通小麦雄性不育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应用CHA-SC2053诱导的普通小麦雄性不育进行了细胞学和植株形态观察与应用研究。结果表明,在小麦发育的药隔形成喷施浓度为2g.L^-1CHA-SC2053250L.hm^-2,杀雄效果最佳;其诱导的雄性不育败育时期比T型胞质雄性不育系发生更早,败育更彻底,在播量为90kg.hm^-2的情况下,CHA-SC2053能使制种田中普通小麦母本接近于完全雄性不育,而又不影响其雌花育性。  相似文献   

14.
通过分析化学杂交剂SQ-1与豫北地区小麦基因型和环境的互作效应,为其在豫北地区的推广和应用提供技术和理论依据。以20个小麦品种和不同剂量(3.0、4.0 kg/hm~2)化学杂交剂SQ-1为处理,统计分析化学杂交剂SQ-1诱导小麦的相对雄性不育率以及对小麦株高、穗长等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小麦生长发育期Feeke's 8.5时,使用化学杂交剂SQ-1 3.0 kg/hm~2对小麦叶片喷施,能够诱导一些小麦品种(系)的相对雄性不育率达到95%以上且大多数小麦品种(系)的适宜喷施剂量为4.0 kg/hm~2。化学杂交剂SQ-1对小麦株高、穗长等主要农艺性状没有明显的副作用。化学杂交剂SQ-1可以诱导豫北地区小麦品种(系)雄性不育,在喷施化学杂交剂SQ-1时,应做到充分雾化,均匀喷洒,避免对小麦叶片产生灼伤。  相似文献   

15.
化学杂交剂SQ-1诱导江汉平原小麦雄性不育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江汉平原麦区,以时期为主区、剂量为副区、小麦品种为副副区再裂区的田间设计方法,对化学杂交剂SQ-1诱导小麦雄性不育的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SQ-1具有较宽的活性窗口,适宜喷施时期为Feeks8.0-9.0;(2)以3.0kg/hm2和5.0kg/hm2的SQ-1剂量对供试的3个基因型小麦材料均能诱导95%以上的相对雄性不育率;(3)SQ-1可降低小麦雌蕊育性,对小麦株高、抽穗等其他农艺性状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6.
化学杂交剂Sc2053诱导小麦雄性不育的效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化学杂交剂Sc2053诱导小麦雄性不育的效果高庆荣,孙兰珍(山东农业大学泰安271018)利用化学杂交剂诱导小麦雄性不育,是小麦杂种优势利用研究的一条重要途径。1990~1993年我们在山东农业大学泰安实习农场,对美国Sogtel公司研制,天津市农科...  相似文献   

17.
为给化学杀雄诱导小麦雄性不育研究提供杀雄彻底、成本低廉的新型化学杂交剂,在小麦旗叶露尖期(Feekes8.0)分别用0(清水,CK)、5.59、11.17和16.75mg/kg浓度的大豆除草剂豆草除“进行喷雾,研究该药剂作为杀雄剂诱导小麦雄性不育的效果及其对小麦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小麦旗叶露尖期(Feekes8.0)喷施豆草除TM,能诱导96.79%~99.06%的雄性不育;株高、穗长和小穗数均极显著〈清水处理,其对小麦的降秆作用主要是缩短了第3~5节的节间长度,而对第1-2节的节间长度影响不大;抽穗期和开花期均较对照推迟2d。在较强的杀雄效果下,豆草除。”对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与其他化学杀雄剂相同,且费用便宜,因此,大豆除草剂豆草除“有可能作为一种新的小麦化学杂交剂,应用于小麦杂种优势利用研究。  相似文献   

18.
《山西农业科学》2015,(12):1710-1714
小麦族内种属之间细胞质的遗传变异是小麦育种宝贵的遗传资源,因而对异源细胞质遗传效应的研究也愈加深入。小麦的异源细胞质遗传效应表现在细胞质雄性不育性、单倍体诱导、抗逆性、生长发育及农艺性状的小麦品种改良等诸多方面。其中,创制细胞质雄性不育系、诱导单倍体和改良小麦品种是异源细胞质遗传效应在小麦育种中的具体应用。对小麦细胞质效应的遗传特点及其在育种中的应用进行了系统总结,旨在探索细胞质遗传规律,为小麦细胞质遗传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在前期试验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化学杀雄剂Sc2053诱导四川小麦雄性不育的效果。结果表明:Sc2053诱导四川小麦雄性不育效果很子,相对不育率为94.1%-100%,参试品种50%相对异交结实率超过80%。  相似文献   

20.
从不结球白菜高代自交系中发现并育成不结球白菜同源异型突变细胞核雄性不育系HGMS(homeotic GMS).不育特征为心皮在雄蕊位置错位表达,雄蕊消失,雌雄两性花变成无雄蕊单性雌花,心皮化的雄蕊上着生有胚珠,是一种全新的雄性不育.该不育系的花瓣严重退化,长、宽变短,重量减轻;雌蕊由细长变为短粗、重量增加.进一步同工酶研究发现,雄蕊位心皮的酯酶酶带和过氧化物酶酶带与本身雌蕊酶带一致,充分表明该雄性不育确系心皮异位表达引起.并根据花发育的ABC模型推测,该突变很可能是花发育的B组基因缺失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