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为满足高等教育的高素质人才要求,针对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教学改革实践探析。课程通过优化理论教学内容,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完善教学手段、改革考核方法、建设网络教学平台等教学改革措施,教学实践证明教学质量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2.
水生动物营养与饲料学是高职高专水产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从课程定位、学生兴趣、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以及考核检查等方面进行了教学改革与探索,从而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3.
"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是水产养殖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基于教育部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和上海市教委水产学高峰学科建设等方面的需求,建立该课程的全英语授课体系非常迫切。教研室在该课程的全英语授课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从课程定位、培养目标、教学内容设计、教材选择、教学团队建设、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效果评价等方面进行了科学设计和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通过分析该课程的建设思路、具体做法、存在问题、对策建议等,为促进该课程的国际化教学及其它专业课程的全英语授课体系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方法在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河南科技大学选取水族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为研究对象,在2020级、2021级学生的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课程教学改革中引入了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并与2018级、2019级学生该课程的传统式教学模式进行比较,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认知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两种教学方法的比较结果显示,在采用混合式教学的期中成绩和期末成绩均显著高于传统教学方法(P<0.05)。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沟通交流能力,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及课程启发性均有显著的提高(P<0.05)。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有益于水产类专业的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5.
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课程群作为动物科学专业的核心课程,全面加强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课程群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课程群建设,不但能密切各门课程间的联系、实现教学资源共享,而且还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创新改革,进而培养出更多高素质、高水平的优秀人才。本文首先针对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课程群进行相应介绍;其次探讨促进课程群建设的内容及措施。  相似文献   

6.
课程思政是专业课程改革的核心。以高职院校畜牧兽医专业的专业课程动物营养与饲料为例,结合企业岗位需求和课程特点,从课程的内容重塑、课程思政目标的确定、教学载体的拓展和课程考核办法完善等方面进行改革研究,系统提出动物营养与饲料课程实现课程思政的路径,以为畜牧兽医专业课与思政课有机融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向枭  周兴华  陈建  王文娟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3):16482-16483,16485
为了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出引进"双元制",采用"PBL"教学模式,融合相关课程,调整和构建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实习的教学内容,将综合设计性实验纳入实验考核中,构建新的实习考核指标体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实习课程的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8.
水产动物疾病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针对传统的水产动物疾病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诸多缺点和不足,西南大学水产系水产动物疾病学课程组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实验教学理念,以引入开放性及科研性实验为基本思路,紧紧围绕实验内容、教学方式和考核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为了加强高职学生思维总结能力、思考能力和培养质疑精神,在跨学科视野下,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教学方法手段、新媒体的运用、考核方式方面对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改革成效显著,学生、企业满意度进一步提高.以学生为中心构建知识体系,注重思维总结,培养质疑精神,课程教学质量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0.
蒋建科 《油气储运》2011,(24):29-30
当前,关于添加剂话题已成为食品安全的焦点和热点问题,针对饲料、动物饮用水和畜禽水产养殖中的各种添加剂,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教授谯仕彦接受了记者专访。一、饲料添加剂能满足动物营养需求,提高动物健康水平记者:什么样的物质可以添加到饲料、动物饮用水和畜禽水产养殖中?谯仕彦:饲料是畜禽水产养殖的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