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华南地区植被覆盖时空特征,为生态系统调查与保护提供参考。[方法]以江西和福建省为例,将1998年、2005年、2010年、2015年、2019年5年的植被覆盖由低到极高划分为6个等级,使用土地利用研究中的动态度、转移等思路分析植被覆盖时空特征,并探讨其地形梯度效应。[结果](1)江西和福建植被覆盖以高和极高覆盖为主(78.47%~89.8%),尤其是在内陆山地丘陵区,而沿江、沿海等人口密集的城市区相对较低、面积较小;1998—2019年该区植被覆盖较好且变化的整体趋势仍是增加;最显著变化发生在2010—2015年由高覆盖转移为极高覆盖。(2)地形梯度指数显示,中等植被覆盖及以下主要分布在海拔低于200 m、坡度小于6°、地形位小于0.48的1~2级地形梯度区;较高覆盖及以上较为分散的分布在各地形梯度内,且随着覆盖度增加有向海拔高于200 m、坡度大于6°、地形位大于0.48的3~5级地形梯度区分布趋势。(3)在植被覆盖不变或改善类中,低覆盖转移主要发生在1级地形梯度,较低覆盖和中等覆盖转移主要发生在1~3级地形梯度区,较高覆盖及以上的转移在5类地形梯度均有发生且相对分散;在...  相似文献   

2.
基于地形梯度的三峡库区万州区土地利用时空变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2000年、2007年和2014年TM影像数据以及万州区DEM数据,运用GIS和RS技术、土地利用图谱变化模式、地形位指数以及地形分布指数等方法对万州区土地利用变化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2000—2014年万州区林地和耕地面积占研究区总面积的92%以上,万州区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和林地为主;耕地、林地、草地和未利用地面积减幅分别为1.08%,0.33%,0.04%,0.01%,呈现减少的趋势;水域和建设用地面积增幅分别为0.64%,0.81%,呈现增加的趋势;耕地、水域和建设用地在较低地形梯度区域的分布指数均大于1,主要分布于较低的地形梯度区域,草地在中高地形梯度区域的分布指数大于1,主要分布于中高地形梯度区域,林地在高地形梯度区域的分布指数大于1,主要分布于高地形梯度区域;万州区土地利用变化模式以稳定型为主,转移面积332 670.71 hm~2;前期变化型次之,转移面积2 629.44 hm~2;然后为后期变化型,转移面积2 600.57 hm~2;稳定型在不同地形梯度区域内分布均匀,前期变化型和后期变化型主要分布于低地形梯度区域内。该研究为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以及科学、合理地布局土地利用规划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采用2014 — 2016年《甘肃发展年鉴》的数据,对甘肃2010 — 2015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构成变化、增长趋势和区域分布变化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十二五”期间,甘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构成主要是经营性净收入,其次是工资性收入,两者合计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82.8%。在经营性净收入中,来源于第一产业农业经营的净收入占82.0%。甘肃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的比重逐年增加,经营性净收入所占比重逐年下降。工资性收入已成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重要来源。甘肃各地区经济发展差异大,其中河西走廊的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显著高于其他地区,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由于农业生态条件的限制,发展适度规模的现代农业,推进土地流转和劳动力的转移,提高农民工资性和财产性收入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陕西省2000-2018年土地利用时空演变及驱动因素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分析陕西省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因素,为促进该省土地资源综合优化配置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基于2000,2010和2018年陕西省的土地利用遥感监测数据,通过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空间自相关等方法定量分析陕西省土地利用的时空演变特征,并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其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进行分析。[结果] 各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其中,耕地面积下降最多,工矿建设用地面积增速最快,水域面积变化最小。土地利用类型受自然条件的影响,空间差异性显著。农村居民用地、未利用地、耕地、林地、草地的空间聚集性强,水域、城镇居民用地和工矿生产用地的空间集聚性性相对较弱,草地、工矿建设用地形成新的集聚区。陕北高原和关中平原土地利用转移相对频繁,陕南山区土地利用转换相对较小。榆林市和延安市主要表现为耕地向林地和草地转移以及未利用地和草地向工矿建设用地转移,西安市主要表现为耕地和农村居民用地向城镇居民用地转移。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因素是城市化发展过程中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结论] 陕西省土地利用变化区域差异较大,应因地制宜制定土地利用规划,促进人口—经济—生态之间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5.
在新时代农村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居民面临着如何增加收入的问题。以陕西省西安市空港新城北杜镇居民为例,从该镇居民面临的环境及其发展变化出发,分析影响农村居民收入的因素,找出农村居民在增收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并采取国家政策与地域条件综合运用的方法,探究农村居民增加收入的渠道。  相似文献   

6.
以1990年、2000年、2005年、2010年四个时期的土地利用覆盖数据,玛河流域DEM为基础数据来源,在ArcGIS软件和Fragstats 3.4的支持下,采用景观单元类型转移矩阵、主要景观演化类型的地形梯度分析和空间数据叠加等方法分析了玛纳斯河流域的景观格局现状和演变特征,以及这种变化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玛纳斯河流域1990—2010年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显著,荒漠、草地、水域以及林地面积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减少,耕地面积不断增加;玛纳斯河流域斑块形状总体趋向规则与简单的发展趋势;景观单元演变的地形梯度特征显著,表现为在各高程梯度、坡向梯度以及坡度梯度分布存在明显的地域分异规律,尤其与高程和坡度因子密切相关。说明玛纳斯河流域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土地利用越来越丰富,规模和强度也在增大,但影响了景观稳定性和抗干扰性能。  相似文献   

7.
目前,生态脆弱区已成为景观生态风险评价研究的热点区域之一。以黄土丘陵沟壑区陕西省米脂县为研究区,以2009年、2015年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数据,将研究区划分为耕地、林地、草地、果园、水域、城镇工矿用地和荒地7类土地利用类型,基于干扰度与脆弱度构建生态风险模型,并结合地形分布指数进一步分析了生态风险随高程和坡度梯度的动态变化规律,得出如下结论:(1)米脂县土地利用格局变化明显,耕地面积减少3 168.45 hm~2,林地与荒地面积分别增加1 102.95,1 609.47 hm~2;(2)米脂县2009年、2015年景观生态风险指数分别为0.221 7,0.228 9,且呈现西高东低,中间高南北低的空间分布格局。Ⅰ级风险主要转化为Ⅱ级风险,面积比例由28.17%降为13.59%;Ⅲ风险达到研究区面积的1/3,主要由Ⅱ风险区转化而来;Ⅳ与Ⅴ风险区面积变化不大,面积比例整体上升3.9%;(3)生态风险等级时空分布随高程和坡度梯度变化显著。Ⅰ级风险向低海拔、低坡度转移的趋势明显;Ⅱ与Ⅲ级风险均向高海拔转移;Ⅳ与V级风险在地形梯度上无明显的风险转移。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云南省国内生产总值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和协整关系分析,结果显示:国内生产总值增长是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格兰杰原因,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有不足10%的显著水平的格兰杰单项原因关系,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不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格兰杰原因。从长期趋势看,云南省国内生产总值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存在协整关系。  相似文献   

9.
以浙江省396位农户的调查数据为依据,分析计算了农村居民对新农村建设的满意度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浙江省农村居民的生活满意度不高,总体得分为63.30;采用因子分析法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收入因素对农村居民生活满意度具有一定影响但并不显著,而非收入因素中的社会生活感受、社会保障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10.
农村居民地空间格局及其动态变化研究有利于因地制宜进行居民地的整理与优化,促进农村土地的集约利用。以吉林省西部通榆县为研究区,运用GIS技术和空间分析模型,定量分析了通榆县1955年、1990年、2013年农村居民地的时空变化及空间模式的演变,并选取景观格局指数对影响农村居民地布局特征的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表明:居民地聚集度排序为:1955年 > 1990年 > 2013年。在空间尺度为45 km处,3个时期的居民地聚集程度最大,表明居民地的聚集度随着空间尺度的增加呈先增加再下降的趋势。坡度、道路和水域等景观要素对通榆县农村居民地的布局有显著影响,随着坡度和距道路、水域距离的增加,农村居民地的斑块数都有不同程度的减少。1955—2013年人口的变化与居民地面积的变化具有一致性,人口膨胀是该县居民地向外扩张的重要原因。该研究可为农村居民地的空间布局提供决策依据,为新农村建设、增减挂钩规划、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等提供应用参考。  相似文献   

11.
揭示当前多因素驱动下喀斯特槽谷区典型地貌单元土地利用转型过程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影响具有重要意义。以2005年、2010年、2014年、2017年高清影像为数据源并结合实地调研对解译数据进行了对比验证,借鉴国内外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最新研究成果,结合研究区实际情况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系数进行了修订,通过对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分析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指标计算。结果表明:(1)研究区内草地、灌木林地、山地旱地、有林地、农村居民用地、城镇用地变化显著,山地旱地转为草地、城镇、农村居民用地,草地转为有林地、灌木林地。(2)2005—2010年土地利用转型山坡较槽坝显著。2010—2014年土地利用转型主要集中于槽坝,山地旱地转为农村居民用地、城镇用地,水田转为农村居民用地,草地转为山地旱地。2014—2017年土地利用在山坡—槽坝同时发生转型。(3)喀斯特槽谷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在2005年、2010年、2014年、2017年分别为129 825.44万元、134 744.99万元、102 592.28万元、102 816.77万元。2005—2010年喀斯特槽谷区(ESV)由129 825.43万元变为134 744.98万元,增幅为1.85%;2010—2014年ESV由134 744.99万元变为102 592.28万元,下降了13.55%;2014—2017年ESV由102 592.28万元变为102 816.77万元,下降了0.11%;2005—2017年喀斯特槽谷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由129 825.43万元变为102 816.77万元,总体下降了11.61%。  相似文献   

12.
泾河上游固原县景观变化地形梯度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泾河上游固原县为研究区,采用1986年和2000年景观格局数据,利用地形位梯度指数和景观类型转移概率矩阵,对该县20世纪末景观格局的地形梯度特征及其变化规律进行了定量分析和探讨.结果表明,研究期内景观类型在地形位梯度上整体分布格局保持高低二段式结构,草地和林地景观以高地形位为优势区域,其它景观类型主要占据低地形位.由于该期间景观类型相互转化,各种景观类型在不同地形位区间上分布指数呈现出规律性变化,主要表现在低地形位上建设用地优势程度上升而耕地相对下降,高地形位上草地优势程度增加而林地相对降低,反映了人类活动主要限于低地形位地段上,对景观改造和影响程度较低,且该区不合理的景观结构状况得到一定程度的改观.  相似文献   

13.
促进农民不断增收是解决好"三农"问题的关键,地方政府一直都肩负着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重任。结合2010—2019年河南省洛阳市统计年鉴的数据,实证分析了洛阳市财政支农支出与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关系,并根据分析结果提出相关政策建议:进一步加大财政支农支出力度,不断完善农村金融体系建设,提高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率,积极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加大农业技术和教育科研的投入,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等。  相似文献   

14.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近年来,吉林省的农村经济虽取得一定进展,但就长远来看,农村消费市场还需不断完善。农村居民消费问题是实施乡村战略中重要的内容,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基于此,分析吉林省农村居民消费现状,并运用Eviews 8.0软件,通过收集2000—2018年吉林省农村居民年人均年收入、消费支出的相关统计数据,建立回归模型并进行ADF检验分析其平稳性、EG两步法协整检验及误差修正等实证分析得出二者的具体关系,得出人均年收入和消费支出之间存在长期稳定性,并对如何提高吉林省农村居民消费水平提出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15.
为探究农村居民点“三生”空间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农村居民点斑块为研究单元,运用核密度估计和高斯两步移动搜索法分析了七星关区农村居民点及其“三生”空间分异特征,借助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农村居民点“三生”空间及其两两之间的耦合度与协调度。结果表明:(1)七星关区农村居民点整体呈“大散居、小聚居”特征,其生活空间圈层结构突出,生产空间南北差异显著,生态空间则较为零散;(2)农村居民点“三生”空间功能呈现4种耦合度类型,5种耦合协调度类型,耦合协调状态服从“核心—边缘”模式;(3)农村居民点“三生”空间功能两两之间耦合协调状态呈现较强中心城区指向,其中生产—生态空间耦合协调状态较好,生活—生产、生活—生态空间较差。七星关区农村居民点“三生”空间耦合协调水平有待提升,需科学规划乡村“三生”空间,促进喀斯特山区乡村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我国农村生活方式对农村环境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30,自引:2,他引:28  
通过对江苏张家港市农村、吉林省吉林市农村、湖北浠水县等农村进行的农村环境调查发现,近年来,我国农村居民生活方式发生不利于农村环境的变化。主要表现为:能源消费结构发生变化,由利用生物能向燃煤过渡,农村大气质量面临严重的威胁;生活污染物排放量大,排放方式简单;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水平的提高和传统生活方式的延续,导致能源消耗和相应的废弃物增加;农村居民对“环保”理解的偏颇,导致不合理的环境行为;农村婚姻家庭生活方式发生变化,弱化了农村环境保护的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17.
立足当前社会上具有实际价值和重要的科学问题,以期通过本次研究,以相关计量分析理论为指导通过调整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进而改善农村居民贫困现状提供指导作用,从理论上通过切实研究为改善农村贫困居民的现状提供一条科学的方法途径。  相似文献   

18.
鲍劲 《计算机与农业》2010,(8):112-114,138
随着我国农村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居民用能显著增长。在分析概括相关学者关于我国农村用能的研究的基础上,对有代表性的文献进行梳理,归纳了农村能源的类型与特点,探讨了我国农村能源政策以及我国农村居民生产生活用能情况,总结其特点与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塔里木河下游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利用1990年,1999年TM影像及2002年CBERS影像的4、3、2(RGB)波段合成影像解译结果,运用分类结果比较法求得研究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转移矩阵,结合塔里木河下游土地利用/覆盖动态指数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90~1999年塔里木河下游大部分土地利用/覆盖动态变化处于一种动态均衡状态,只有耕地、其他林地、湖泊、水库坑塘、农村居民地处于非均衡或极不均衡状态,转入面积远大于转出面积。1999~2002年只有其他林地、河渠处于非均衡状态。从总体分析,塔里木河下游自然植被面积持续减少,沙漠化面积继续增加,生态环境日趋恶化。  相似文献   

20.
以小白菜为试验材料,利用室内盆栽试验,探索不同施肥处理及不同用量梯度处理对小白菜生长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的施肥种类对白菜的株高有显著影响;不同施肥种类及用量以及两者交互作用均对真叶数有显著影响。不同用肥处理中,株高表现最优的前三项为菌肥C梯度菌肥B梯度菌肥A梯度;真叶数最多的前三项为菌肥C梯度菌肥B梯度菌肥A梯度;产量最高的前三项为菌肥C梯度菌肥B梯度颗粒菌B梯度;根长最长的前三项为菌肥B梯度营养液C梯度水溶黄腐酸钾A梯度。综合各项指标,菌肥能有效提高小白菜株高、真叶数、产量及根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