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研究种植行距对水稻生长发育和产量及品质的影响,选取15个不同类型水稻品种为试验材料进行不同行距种植处理,设置两种行距分别为30 cm和25 cm,株距均为13.3 cm,两种行距栽培密度分别为251 000 和301 000穴·hm-2,对水稻生长发育情况和产量及品质性状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水稻品种间生长发育情况和产量及品质各指标间呈显著或极显著差异,行距30 cm处理可以显著增加水稻的株高、剑叶长和剑叶宽,提高水稻的结实率、每穗粒数,有利于产量的形成;行距25 cm处理单位面积内的有效穗数明显增大。丰粳3227、镇稻14、苏垦118、嘉优1号、嘉优3号和甬优2640等品种产量较高,经济性状突出,建议采用25 cm行距进行种植,甬优2640采用30 cm行距效果更好,南粳9108采用25 cm与30 cm均可。该研究为确定适宜栽培行距并筛选得出适宜泰州地区种植的优异水稻品种资源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按照“水稻高光效新型栽培技术要点”实施。栽培行向变为磁南偏西19-20度,行距为大行距50cm和小行距30cm的组合行,株距为15cm.水稻高光效栽培模式,可以提高行间透光率、日照强度、通透率以及水面温度,对提高水稻产量、降低水稻低温冷害和病害的发生,具有显著效果。 关键词:高光效 提高产量、提高抗逆性  相似文献   

3.
以三系杂交组合金优253和中优315为试验材料,在两种土壤耕作方式和三种栽培密度下,研究了强化栽培水稻的生长发育与产量形成。结果表明,耕作方式和栽培密度对强化栽培水稻的生长发育和产量产生明显影响。相同耕作方式不同密度下,单株分蘖数随株行距的增加而增加,单位面积分蘖数随株行距的增加而下降;抽穗期最大叶面积指数及其衰减率随株行距的增加而下降;抽穗前的群体干物质积累量随株行距的增加而下降,抽穗至成熟期的群体干物质积累量以中等密度的最大,但成熟期群体干物质积累量仍随株行距的增加而下降;茎叶干物质表观输出率随株行距的增加而下降;单位面积有效穗数随株行距的增加而显著下降,每穗总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随株行距的增加而增加。免耕条件下的强化栽培水稻产量随株行距的增加而下降,常耕条件下的产量则以中等株行距处理的最高。  相似文献   

4.
为筛选出窄行距插秧机最适宜的栽插密度,对新引进的窄行距(行距为25cm)水稻插秧机进行了不同栽培密度试验。结果表明,"花优14"作单季晚稻机插栽培,采用25cm窄行距插秧机栽插,以株距12cm为宜。  相似文献   

5.
为规范农民种植水稻的技术规程,进行水稻不同密度栽培对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栽培水稻22.5万穴/hm2,株行距为16.7 cm×26.6 cm较适宜。  相似文献   

6.
水稻高产栽培密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研究通过扩大行距的超稀植栽培试验,探讨了其对水稻的生育动态及产量性状的影响,提出了水稻再高产-≥10500.0kg/hm^2的插秧规律。  相似文献   

7.
2014年在宁夏平罗县通伏乡、灵武农场两地开展了水稻播后上水栽培密度试验。结果表明,在水稻播后上水栽培方式下,富源四号品种水稻播种密度应以播种量300 kg/hm~2、穴距10~20 cm、行距20 cm为宜,宁粳43号品种水稻播种密度应以播种量225 kg/hm~2、穴距10~20 cm、行距15 cm为宜。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不同优化栽培模式对水稻产量和资源利用率的影响。【方法】试验以常规栽培为对照(CK),设置耕层优化模式(T1),冠层优化模式(T2),行距配置优化模式(T3),耕层+冠层优化模式(T4),冠层+行距优化模式(T5),耕层+行距优化模式(T6),研究了不同栽培模式下水稻叶面积、干物质积累、产量及资源利用效率的差异。【结果】优化栽培方式有助于增加水稻叶面积、各生育时期干物质积累量、穗粒数、千粒重、结实率和产量,其中以耕层+冠层优化模式的产量最高,比对照高出19.20%,其次是耕层+行距优化模式,产量比对照高出13.92%。【结论】优化栽培模式能够增加水稻叶面积、叶面积指数,提高光温水利用效率最高,耕层+冠层和耕层+行距优化模式的效果较好,可在生产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通过水稻机械化生产高产栽培肥料配比与不同机插行距对晚稻产量影响试验,探索最佳施肥水平和机插行距,为丘陵地区高产高效水稻机械化生产提供技术支撑。试验表明:在南方丘陵地区高产高效水稻机械化生产中,中肥和26.4cm行距是较适宜施肥水平和机插行距;同时晚稻丰源优299是机械化栽插的较适宜的晚稻品种,可以在泰和县大面积推广。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田间试验,对影响水稻分析有关技术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稀植栽培能充分发挥水稻固有的分蘖特性,促进个体发育,形成良好的群体结构和受光态势,我县稀植栽培最佳播量150克,插秧期5月下旬,插秧规格9寸行距、6寸穴距,每穴插4株。本文  相似文献   

11.
依据田间试验提供的参数,对水稻3种不同行距栽培方式进行了生育性状、产量性状、经济效益的分析评价。结果表明:25 cm行距栽培方式表现最优,平均产量达11 792.6 kg/hm~2,分别较15、20 cm行距栽培增产11.2%和5.97%,经济产投比3.23∶1.00,较其他2个处理分别提高9.7%和12.6%。  相似文献   

12.
水稻到伏的原因甚为复杂,且多以风雨为起因。通过多年的观察,笔者发现水稻遭受风雨袭击时,倒伏田块的实际行距<理论行距;未倒伏田块的实际行距≥理论行距。理论行距=(剑叶长~2-颈穗长~(2**))~(1/2)。这一结论,符合勾股定理,它极简明的表达出品种、栽培和气候相互协迫与倒伏的关系;为解决水稻高产与倒伏的矛盾,指导大田生产及品种选育提供了理论参数。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水稻高产栽培合理的株行距配比和栽插密度,选取3个优质粳稻品种进行机插不同株行距对比试验。2年试验结果表明:除常农粳7号25 cm行距的产量比30 cm行距产量略高外,其他品种均是行距30 cm产量较高。  相似文献   

14.
水稻苗带轮作是在常规栽培的基础上,由原来的行距30cm放宽到40—50cm 30cm的宽窄栽培方式。宽行覆盖稻草,通过稻草还田有效地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减少污染和降低成本。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培肥地力。宽窄行栽培可充分利用边际效应,发挥品种的高产潜力,提高光能利用率。确保水稻群体发育获得高产。研究表明:苗带轮作栽培产量有明显的差异,以宽行距50cm时,穴插5株产量最高;苗带轮作栽培较普通栽培每667m^2降低成本25.5%,经济效益增加显著。  相似文献   

15.
水稻大垄双行南北插,是东北高寒山区一改传统水稻栽培模式,改变原来产量1000斤-1500斤/1000平方米提出来的栽培模式,产量可突破2000斤/1000平方米,可使产量稳定在1600斤-2000斤/1000平方米提出来的。其要点在:育壮苗、保行向、南偏西5-15度的影象,确定南北插,使每平方米保证在450个大穗(大行距为35厘米.小行距为15厘米,株距为13厘米;每平方米28簇。)可增产25%。其优势在于充分利用阳光增加光合作用的有效面积和时间,提高地温。  相似文献   

16.
通过改变栽培方向及优化种植行距能够提高籼型杂交稻的光合效率。以气象学风向类型为依据。设22.5。间距、4类8个行向处理,并配以宽窄组合行距为基础,得出本地水稻栽培优化行子为“二顺一组”,即行向午时顺光、生长期全程顺风的南偏西或近南北行向和宽窄行(50-30cm)组合栽插,其可以提高水稻光合效率,增强抗性,从而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17.
通过改变水稻栽植行距,改善植株群体透光性,从而达到增加光能利用率进而增产的目的。试验结果表明:产量及经济效益高于常规栽培。  相似文献   

18.
正水稻是世界主要的粮食作物,也是中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影响水稻产量的因素很多,主要有插秧时期、肥力水平及施肥方法、栽插密度等,栽插密度是影响群体大小的主要因素,也是栽培上影响产量的主要因素之一。在选用优质高产品种基础上采取合理的栽插密度是实现优质高产栽培的关键技术措施。水稻栽插密度的优化即是在适宜的肥力和水分条件下对栽插行距、株距和穴内插秧密度的调整。本研究以优质水稻品种垦稻26为供试品种,研究了株行距和施肥二者其互作效应对寒地稻  相似文献   

19.
秧龄与宽窄行移栽对单季晚粳常优1号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水稻超高产栽培提供相关技术依据。[方法]以杂交粳稻常优1号为研究对象,研究秧龄与行距配置对水稻群体、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小苗移栽可促进水稻及早分蘖,形成大穗,且群体干物质积累快,从而提高产量;宽窄行栽培由于窄行水稻植株间过早产生竞争,不利于水稻群体的早发,从而导致减产。[结论]小苗移栽有利于水稻高产,宽窄行不利于水稻生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不同株行距配置对吉林稻区水稻产量构成、穗部性状、光合及群体微生态环境的影响,为吉林稻区水稻科学选用合适株行距配置以及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通禾833和通禾838为试材,研究株行距配置对吉林稻区水稻产量构成、穗部性状、群体生态及光合速率的影响。【结果】产量表现为等株行距(A)宽行窄株(B)大垄双行(C),单位面积穗数和千粒重的提高是导致产量差异的重要因素;株行距配置与施氮量、株行距配置与品种、施氮量与品种的互作对吉林稻区水稻产量及产量构成要素的影响不显著。株行距配置对水稻穗部性状存在一定影响,株行距配置(A)水稻群体在改善水稻穗部性状具有一定优势。不同株行距配置水稻群体光照强度、CO2浓度、温度和湿度等环境因子具有一定差异,大垄双行(C)有利于水稻群体内部空气交换、增加CO2供应,改善中下层叶片受光态势。叶面积指数(LAI)在齐穗期及成熟期均表现为等株行距(A)宽行窄株(B)大垄双行(C),等株行距(A)与大垄双行(C)差异显著(P0.05),有效穗数的提高是主因;在齐穗期及齐穗后20 d剑叶光合速率均呈等株行距(A)大垄双行(C)宽行窄株(B)。【结论】等株行距(A)配置水稻群体产量、穗部性状以及物质生产能力均优于其他两种株行距配置,就本文所选水稻品种而言,等株行距(A)配置更适应于吉林稻区水稻生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