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建国 《北京农业》2009,(12):46-47
<正>中国的玉米育种家李登海先生最早是"山东莱州玉米研究院"的院长,大家都习惯叫他"李院长"。李院长最近获得了"建国六十年来突出贡献的百名杰出人物"的荣誉,本人认为名致实归,也在此表示祝贺。  相似文献   

2.
<正>世界夏玉米高产纪录保持者1979年秋,在山东省莱州市后邓村的一片农田里,一个轰动全国的纪录诞生了。一种名为"掖单2号"的玉米,创下我国夏玉米单产776.9公斤的最高纪录。而它的创造者是一个年仅31岁、只有初中学历的李登海。此举,让李登海一跃占据了中国玉米研究的巅峰。  相似文献   

3.
<正>在2009年全运会开幕式火炬手入场时,媒体特别报道"中国杂交玉米之父"李登海高举火炬进入会场。紧接着,新华社、电视台、报纸杂志都以大量篇幅报道农民育种家李登海培育玉米杂交种为国家做贡献的先进事  相似文献   

4.
《北京农业》2009,(12):40-40
<正>在2009年全运会开幕式火炬手入场时,媒体特别报道"中国杂交玉米之父"李登海高举火炬进入会场。紧接着,新华社、电视台、报纸杂志都以大量篇幅报道农民育种家李登海培育玉米杂交种为国家做贡献的先进事  相似文献   

5.
<正>全国著名玉米育种专家、甘肃省武威市农科院副院长万廷文研究员育成的玉米杂交新品种"吉祥1号",通过农业部植物新品种保护授权,成为甘肃省第一个通过农业部保护的玉米新品种,也成为继国内玉米种子"郑单958"之后,我国的第二大优势玉米新品种。  相似文献   

6.
正从事40年玉米高产攻关的李登海,对种子有着海一样的深情。作为一名顶尖的农民科学家,他曾在玉米地里挣扎过、彷徨过,也曾在台风刮过的试验田里抱头痛哭,含泪写下"来年再干"。那种痛无助的感觉,不时侵扰着这位"杂交玉米之父"。他期盼着,中央财政加大支持种子生产力度,给种子也入一份"保险"。  相似文献   

7.
登海3707由山东省莱州市农科院院长、我国著名玉米育种与栽培专家李登海研究员主持育成。该品种1999年由新疆昌吉州登海玉米研究所引进、试验、示范,2002年12月经昌吉州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3年1月经伊犁州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8.
专家推介     
李登海男,研究员,现任山东省国家玉米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山东登海先锋种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莱州市农业科学院院长。连续36年持续、不间断地进行玉米高产栽培攻关研究,连续多次创造和刷  相似文献   

9.
《北京农业》2012,(32):52
<正>2011年1月22日,温家宝总理在鹤壁市农科院为享誉全国的"浚单"系列玉米品种取的名字永优,已正式通过国家商标局核准注册,商标授权使用年限10年。半个世纪以来,著名玉米育种专家、鹤壁市农科院院长程相文带领他的团队先后选育出39个玉米  相似文献   

10.
高杨 《北京农业》2011,(35):48-50
<正>几经辗转来到地处黄河故道的河南省浚县,在闷热午后的一片试验田里,记者见到了让温家宝总理"忘不掉"的"老程"—玉米育种专家、河南省鹤壁市农科院院长程相文。此时的试验田小麦已收,玉米才播。坐在田埂上,谈到他毕生为之奉献的玉米育种,75岁的老人饱含深情。  相似文献   

11.
"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一个品种可以造福一个民族。"这是河南省鹤壁市农科院院长,著名玉米育种专家程相文在自己工作笔记扉页写着的一句话,这可能就是这个古稀老人跨越世纪的梦想,也是他几十年如一日坚定不移培育优良玉米品种的信念和力量源泉。  相似文献   

12.
农业信息     
《农村科学实验》2012,(7):47-48
"吉祥1号"广适高产震动全国玉米育种界全国著名玉米育种专家、甘肃省武威市农科院副院长万廷文研究员育成的玉米杂交新品种"吉祥1号",通过农业部植物新品种保护授权,成为甘肃省第一个通过农业部保护的玉米新品种,也成为继国内玉米种子"郑单958"之后,我国的第二大优势玉米新品种。据悉,"吉祥l号"丰产性、稳产性、耐密性、抗逆性等表现  相似文献   

13.
在我国育种领域,有“南袁北李”之说,“南袁”是指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北李”就是指李登海,紧凑型玉米研究的创始者,被称为“中国紧凑型玉米之父”。由于他一向低调,李登海似乎鲜为人知,但提起他培育的“掖单”系列高产玉米种子,却是家喻户晓。  相似文献   

14.
<正>本报讯近日,山东省正式启动超高产小麦、玉米创建工程,计划培育超高产小麦、玉米新品种,预计到2020年带动山东粮食增产40亿斤。山东省科技厅副厅长郭九成介绍,"超高产小麦创新示范工程"通过面向社会公开招标,小麦育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赵振东领衔的跨单位、跨学科创新团队成功中标,"超高产玉米创新示范工程"则由玉米育种专家李登海领衔的团队承担。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黄承彦说,团队将完善现代生物育种与常规育种相结合的超高产小麦育种理论与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15.
正曾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紧凑型杂交玉米之父李登海开创了中国玉米高产道路,率先育出每667平方米产量700千克~1400千克高产能力的87个玉米新品种,创造了我国及世界夏玉米的高产纪录,创出了每667平方米养活4口人的奇迹,创建了总资产超过20亿元的全国首批、农业首个国家创新型企业及控股美国先锋合资公司的"登海先锋公司"。他既是杰出的种业企业家,又是著名的农业科学家。积40年高产攻关的经验及艰苦拼搏的个中甘苦,李登海深有感触地说:科技创新是打造现代种业的根基。所以,要继续赶超世界先进水平,提高核心竞争力,发展现代种业,必须下大力气强化科技创新。  相似文献   

16.
<正>1949年9月,李登海出生于山东省莱州湾的海边渔村,父母亲期望他将来长大能出海谋生,就给他起名"登海"。初中毕业后的李登海看到家乡种的  相似文献   

17.
《北京农业》2008,(5):45-45
<正>李登海,1949年9月生于山东,1988年7月毕业于莱阳农学院遗传育种专业,现任国家玉米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主任、研究员,山东登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相似文献   

18.
这里凝聚了一支具有创新精神的团队,他们求真务实,锐意进取。10年前,北京市农林科学院领导审时度势,根据当时农科院玉米科研状况和全国玉米产业需求,为了多出品种、快出品种、出好品种,决定成立玉米研究中心。院领导提出玉米研究中心要坚持以科研为基础、以生产需求为导向,科研与生产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现育、繁、推一体的玉米产业化发展方向。10年来,玉米研究中心按照院领导的指导方针,努力践行,走出了一条以科研出成果,以成果创效益,以效益促科研的良性发展与不断创新之路。今天,玉米研究中心由最初的7名职工,8万元启动经费,发展至12个部门,近70名员工。博士7人,硕士16人,资产6000多万元。他们致力研究和开发中国玉米标准DNA指纹库构建及应用技术,率先提出和启动超级玉米种质创新和育种项目。仅"十五"以来,选育和审定玉米品种近40个,其中国审品种13个,获得科技奖励10余项,论文100多篇。主要成绩有,创出千万元"天价"转让费的"京科糯",第一个在国外审定的玉米品种,国内唯一一家玉米品种真实性司法鉴定单位,全国农业百强所,农业部(北京)原种基地等。  相似文献   

19.
<正>登海3329是山东登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著名玉米育种和栽培专家李登海研究员选育的一个超高产优质杂交玉米新品种。于2003年通过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川审玉  相似文献   

20.
徐骞 《中国农资》2014,(41):23-23
<正>九月节,天高云淡,露气将凝。在浓浓的秋意之中,北方农民又将迎来玉米的丰收。登海种业第十六试验场,两次创造了世界夏玉米高产纪录,是国内玉米新品种和超级玉米的摇篮。近日,由烟台众德集团主办的德新缓控释肥"玉米高产创建技术交流会"在山东莱州成功举行。来自山东及周边省份的逾百名农资经销商、种植大户共聚登海种业玉米试验场,参观德新缓控释肥对比试验田,见证创新肥料与优良品种结合后带来的增产效果。活动一开始,首先由众德集团农化服务部经理姚振领带领与会众人参观德新缓控释肥对比试验田,经过现场对照,使用德新缓控释肥的玉米穗位较传统施肥低5cm,表现出良好的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