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雨水资源是宁夏南部山区唯一的水资源。在彭阳县姬阳洼小流域,水资源高效利用所采取的措施主要有:结合小流域综合治理,大力建设水平梯田、改造坡耕地,就地拦蓄降雨径流;建设集雨工程,拦蓄利用庭院、道路、荒坡产生的降雨径流,发展高效节水设施农业;推广作物关键期补灌技术,结合微集雨技术,发展高效种植业、庭院经济、养殖业;推广利用库、池、窖水资源联合调度技术,利用水保骨干工程拦蓄的水资源,发展补充灌溉农业。这些措施有效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率与利用效率,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效果。  相似文献   

2.
彭阳县雨水集蓄利用技术模式与集雨节灌工程类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彭阳县自然和社会经济特点,结合生产技术研究和推广应用实际,提出了6种雨水集蓄利用技术模式:小流域集雨综合调配利用模式、坡面集雨与林草建设利用模式、道路路面集雨补灌农田利用模式、土圆井节灌工程节水利用模式、庭院经济集雨利用模式和旱作农田微集雨高效利用模式。在此基础上,提出6种集雨节灌工程:人工集水场集水、水窖蓄水节灌工程,水保骨干坝拦蓄、扬水站提水节灌工程,天然坡面集雨、拦引渠导引、水窖蓄水节灌工程,道路路面集雨、拦引渠导引、水窖蓄水节灌工程,土圆井水源节灌工程,田间微集雨节灌工程。  相似文献   

3.
土壤固化剂用于渠道防渗工程初探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集雨利用是宁南山区旱地农业持续发展的主要方向。根据宁夏南部山区自然和社会经济特点,结合生产技术研究和推广应用实际,总结提出了5种雨水集蓄利用技术模式:小流域集雨综合调配利用模式、坡面集雨与林草建设利用模式、道路集雨补灌农田利用模式、庭院经济集雨利用模式、旱作农田微集雨高效利用模式。并对国家在宁南彭阳县王洼集雨利用技术集成示范区进行了规划设计和效益分析。  相似文献   

4.
集雨补灌对玉米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该文针对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农业气候资源的特点以及该区降雨年内分布不均、水分供需不平衡的基本特点,以集雨技术及工程设施为基础,通过有限补充灌溉方式,研究了玉米在不同生长时期的补灌水量和覆膜坐水技术带来的增产效果,并分析了集雨补灌对玉米生长、水分利用效率及产量的影响。试验研究表明:在地表水和地下水严重缺乏的旱作区结合不同的微灌方式(该文试验采用滴灌),在玉米需水关键期进行集雨补充灌溉,增产效果明显,水分利用效率显著增加,表现出需水关键期有限水分供给的高效性。该研究为集雨补灌旱作区节水农业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半干旱地区集雨利用模式及其评价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集雨利用是半干旱地区提高生产力和实现区域农业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该文根据国内外近年集雨利用的研究和实践,结合半干旱地区实际,总结提出了雨水收集利用的5种模式,即庭院集雨人畜饮水利用模式、庭院集雨多种经营利用模式、人工汇集雨水农田补灌利用模式、山坡地集雨林草建设利用模式和小流域集雨综合利用模式,对这些模式雨水收集和利用特点和系统化建设效果进行分析;并对集雨利用模式的效益,特别是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评价的指标体系进行探讨,为合理和安全利用雨水资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西部旱农区水资源与调控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行西部经济大开发,水资源是制约的首要因素。要改善西部农业生产条件,加快生态环境建设,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就必须在分析水资源利用现状的基础上,研究提出西部旰作农业抗旱节水的调控技术与途径:加强水资源管理,建设节水型农业,从水资源时空调节角度出发,通过工程调水实现区域调节,建设库窑实行年季调节,拦蓄径流集雨补灌,充分利用自然降水,防止水土流失,增加覆盖防止蒸发,合理耕作促进根系深扎,最大限度地提高旱  相似文献   

7.
半干旱半湿润气候区实施集雨节灌农业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在研究半干旱半湿润气候区集雨节灌农业理论依据的基础上,提出一整套集雨节灌农业技术体系,并对集雨节灌农业的效益进行了综合评估。在年降水量为300~800mm的地域推广集雨节灌农业技术具有普遍意义,尤其在年降水量400~700mm的地域其有效性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8.
随着全球性干旱加剧与水资源问题的突出,雨水利用已成为世界范围内的一个课题。本试验采取定位观测的方法,在岚县香沟小流域研究了集雨场的规划设计与地表处理技术,观测了不同处理小区的集流量和集流效率,并对梯田作物有无补灌措施进行了对比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地面水泥抹面硬化处理集流效果最好,在目前生产技术水平下是可行的。集流补灌后,梯田增产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9.
雨水利用是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发展的生长点,该文依据干旱半干旱地区自然降水特征、农耕地分布特点、农业种植制度、作物需水与土壤水分动态变化规律,提出了“上坡春季种粮,秋季覆膜集雨,地边打窖贮水,补灌下部作物”的坡地活动式集雨及灌溉系统,并对其集雨效率、农田水分效应和系统产出效益进行了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该系统具有集水效率高、保水效果好和增产效益明显的优点,是一种适合于干旱半干旱地区的集雨灌溉农业模式。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宁夏中部干旱带自然资源状况和农业发展现状的分析,提出了宁夏中部干旱带农业发展的新思路:一是发展设施农业;二是发展旱作高效节水农业,包括:压砂、地膜覆盖、设施节灌、集雨补灌和保护性耕作等六大技术。对于从根本上突破干旱制约,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构建起农民抗旱增收长效机制,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雨水集蓄方式和利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志坚 《水土保持通报》2008,28(5):176-179,191
随着全球性干旱加剧与水资源问题的日益突出,雨水利用已成为世界范围内的一个课题。采取定位观测的方法,在山西省岚县香沟小流域研究集雨场的规划设计,地表处理技术,观测其集流量和集流效率,并对梯田作物有无补灌措施的生产效益进行对比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集流量与降雨量和降雨强度之间是乘幂关系,降雨量越大,集流量越多;降雨强度越大,集流量也越多。水泥硬化小区的集流率较高;节水措施生产效益明显。雨水集流技术已成为解决水土流失和提高旱作农业生产力的一个结合点。  相似文献   

12.
黄河生态工程砚瓦川项目以水土保持技术为载体,对沟道工程、坡面工程和塬面工程统一规划,工程、非工程措施合理配置,实现了流域上游塬面水窖、涝池等小型拦蓄工程同果园、菜园节灌补灌相结合,流域中下游坡耕地退耕种草同发展商品畜牧业相结合,坡面径流高效利用同坡面种草种树相结合,积极推行集水造林和集水种草等技术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13.
王淑英 《水土保持研究》2003,10(1):127-129,136
提出了黄土高原旱作地区非耕地径流高效利用的基本原则,研究了径流补灌水在果树、温室蔬菜、大田粮食上的补灌效应和效益,认为非耕地径流水应优先用来补灌价值较高的经济作物,其次是大株稀植作物的点浇抗旱保苗。  相似文献   

14.
集雨补灌对旱地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勇 《水土保持研究》2003,10(1):104-105,117
试验结果表明:集雨补灌显着提高了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蒸腾速率增大。无论是干旱年份或正常年份,集雨补灌的最佳时期均为拔节期,此期补灌12.24mm,较其它时期等量供水的供水效率提高2~6倍,表现出需水关键期有限水分供给的高效性。  相似文献   

15.
通过调查雨水集蓄利用与社会经济现状,分析了白银市雨水集蓄利用工程的实施现状和社会、生态效益,总结了雨水积蓄利用的经验,包括集蓄雨水是发展旱作农业的关键,集流场建设是集雨节灌的保证,科学种植是提高旱作农业产量、加快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坚持集雨节灌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相结合,修建"121"雨水集蓄利用工程等,并指出了雨水积蓄利用工程建设和运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半干旱雨养农业区集雨补灌对马铃薯田水分运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大田试验方法,研究集雨补灌对旱作马铃薯田水分运移规律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对马铃薯有效的土壤水分主要分布在80 cm以上土层,苗期补灌45 mm处理水分利用效率(WUE)最高,且收获后不同土层中滞留的水分较少;在此基础上再增加补灌量,马铃薯产量增加不显著,WUE显著降低。集雨补灌增加了马铃薯棵间蒸发量(E)和植株蒸腾量(T),90 mm高额补灌处理在前、中期棵间蒸发量较高,收获后80 cm以下深层贮水量显著高于45 mm及45 mm以下补灌处理。45 mm与90 mm补灌处理植株蒸腾量差异不显著,马铃薯生长后期,苗期补灌与薯块膨大期补灌植株蒸腾量差异亦不显著;苗期45 mm补灌处理蒸腾量与蒸发量比率(T/E)比较高,其综合用水效率较高。  相似文献   

17.
集雨补灌条件下的玉米作物-水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生态环境恶劣、水土流失严重、年内降雨分配极不平衡,集雨蓄水工程收集的雨水十分有限,每次补灌量仅为18 mm。为探讨集雨补灌条件下,各生育期补充灌溉对产量的影响程度,找出玉米需水敏感期,该文建立了集雨补灌条件下能够反映产量和阶段水分关系的数学模型。该模型以ETmin/ETa为相对腾发量(以Jensen模型为基础进行了变形),采用相对产量和相对腾发量可以消除部分因素对模型的影响,因此,以相对腾发量和相对产量作为BP神经网络的输入样本和输出样本,经过反复训练分析比较,建立了基于集雨补灌条件下的BP神经网络作物-水模型,并用实测值和变形的Jensen模型与其进行了验证比较。结果表明:该模型模拟精度明显高于变形的Jensen模型,且能够反映出玉米各生育阶段需水的敏感程度并能较好地预测集雨补灌条件下的玉米产量。同时,也探讨了模型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相似文献   

18.
秦安县崔河沟流域根据当地的资源优势和群众意愿,大搞坡改梯,在梯田地建设日先温室。利用目光温室棚面进行集雨,发展节水灌溉农业,同时还建设养殖棚,生产沼气,生产的果品和蔬菜进行保鲜贮藏提高附加值,形成了“梯田 日先温室 集雨节灌 养殖 沼气 贮藏”的“六位一体”高效综合开发治理模式,有效地提高了单位面积产量,增加了农民收入,改善了生态条件,走出了一条在浅山干旱区发展设施农业和生态农业的新路子。  相似文献   

19.
<正> 临汾地区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干旱缺水和水土流失严重制约着该区扶贫攻坚和“经济大区向经济强区战略转变”的步伐.建设高效小流域是山西省深化水保改革、优化配置水土资源、加速水保治理步伐的一项战略措施.经过几年的实践,一些小流域已初具规模,显示出了很大的优越性和极强的生命力.但是,单纯水保措施拦蓄的有限径流,远远满足不了流域内林、粮、果等增产的需求.雨水没有资源化,利用没有高效化,干旱时无水可蓄,暴雨时产生流失,导致农作物质量低劣、产量不稳,达不到优质、高产、高效的水平.为此,临汾地区全面推行了山地节水微灌高效小流域的治理方式.山地节水微灌高效小流域是以小流域为单元,将水保治理措施与小泉小水拦截调蓄措施和集雨节灌措施相结合,在综合治理水保拦蓄工程的基础上,利用较小的非生产用地或路面、荒山、荒坡、荒沟等多种集流形式,集蓄贮存雨水,辅之以先进的高新节水技术,在干旱时进行节灌或补灌,缓解自然降雨的时间分布与农作物需水规律问的矛盾,从而达到优质、高产、高效的目的.山地节水微灌变过去雨水就地拦蓄的单一模式为就地拦蓄与就地发展灌溉相结合的方式,体现了雨水的资源化和利用的高效化,既能拦蓄坡面径流,又能缓解径流对土壤的侵蚀,是聚流与控制水  相似文献   

20.
覆膜集雨与限量补灌对土壤水分及冬小麦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依据北京昌平2005-2006年冬小麦田间试验,探讨覆膜集雨和限量补灌措施对土壤水分及产量影响。结果表明:限量补灌明显的增加了田间土壤水分和耗水量,1.6 m土层耗水量比对照增加45.8%,比覆膜增加29%~39%,产量是对照的1.63~1.95倍,比单纯覆膜增产32%~58%,结合覆膜比单纯补灌略增加上层土壤水分,但产量效应不明显;在覆膜面积占种植面积40%,降雨是常年水平一半的条件下,覆膜集雨提升上层土壤水分,降低深层土壤水分,1.6 m土层耗水量较对照增加3.68%~12.23%,且对深层水的利用是对照的1.55~1.69倍,小麦抗旱能力增强,增产63%~95%, 1 m土层水分生产效率提高55.8%~73.8%;在都有覆膜的前提下,追肥比早秋施肥和一次基肥更好地保持了苗期土层水分。总体来看,覆膜结合补灌追肥和限量补灌措施抗旱增产效果显著,值得在华北地区旱地农田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