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了解和把握少数民族“村寨镇化”的发展,可以助力中国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的推进工作。本文选择海南民族村寨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在城镇化影响下海南少数民族“村寨镇化”演变中的内在逻辑,重点考察未来民族村寨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少数民族村寨镇化是乡村发展现代化的方式,在现阶段乡村振兴推进的大背景下,海南民族村寨根据当地的生态环境、产业资源、风土人情等实际情况,发挥产业各自优势,探索村寨发展新模式,吸引人才及村民返乡发展,增加了民族村寨内生动力。  相似文献   

2.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19):110-111
黔东南地区是我国少数民族村寨的主要聚集地之一,民族村寨旅游在促进当地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上具有重大影响,而随着少数民族村寨旅游的日益开发,逐渐出现了"千寨一面"、原生态风景及原真性人文受冲击、民族文化传承断层等一系列问题,只有合理应对民族村寨旅游发展问题,才能促进其长期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廖军华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4):14884-14886
探索适合民族村寨旅游发展的模式对于民族村寨旅游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笔者比较了梭嘎模式、深圳民俗村模式、郎德上寨模式3种民族村寨旅游开发模式的发展、特点、优势、劣势,认为3种模式都没有从根本上同时解决发展民族村寨经济、保护民族传统文化、保障村寨居民利益三者间的矛盾。鉴于此,笔者提出5Cs模式,即文化(Culture)、公司(Company)、特色(Characteristic)、社区(Community)、和谐(Concord),并构建了5Cs模式的运行机理,即环境保护,文化传承;政府引导,公司主导;主题定位,凸显特色;社区增权,村民获利;经济发展,社区和谐。  相似文献   

4.
罗永常 《安徽农业科学》2011,(13):7976-7978
基于黔东南少数民族村寨的资源特点和游客的体验需求,指出在体验经济背景下,民族村寨日益成为文化体验旅游的理想目的地,而围绕体验需求进行产品设计是目前民族村寨旅游开发所面临的共同问题。在具体分析民族村寨自然生态与田园风光,有形民族文化,过程性、事件性民族文化以及无形民族文化4方面旅游资源内容的基础上,提出民族村寨旅游产品设计的一般方法,指出民族村寨旅游产品开发设计应该通过"主题提炼—形象塑造—场景设计—氛围营造—项目安排—意象设计—宣传营销"等步骤来进行,建立民族村寨旅游产品的品牌形象,从而帮助游客实现"意象建立—购买冲动—参与互动—深刻体验—达到预期"的过程,不断提高民族村寨旅游产品的市场吸引力和旅游综合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5.
民族村寨的“双预”问题指的是旅游预开发民族村寨的文化保护预警问题。分析总结旅游预开发民族村寨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可以建立起文化保护的若干预警原则。在民族村寨旅游开发过程中,这些原则将有助于民族旅游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旅游扶贫开发对促进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发展的宏观经济社会效应,并不能代表和反映直接利益相关者——贫困人口的实际受益情况。村民获益性感知会直接影响旅游扶贫开发的可持续发展。从微观的视角对少数民族村寨旅游扶贫村民感知的综合效益进行实证分析,从而为民族地区动态检验和监控旅游扶贫工作的成效提供借鉴建议。  相似文献   

7.
谭平 《现代农业研究》2019,(12):140-141
在美丽乡村建设进程中,贵州少数民族村寨民宿业发展为地方经济发展与民族文化传 播提供了广阔的土壤,但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环境问题,需处理好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关系,实现 民宿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民族村寨社区参与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规划行动方案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村寨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各参与主体的积极行动,为了更好地促进民族村寨社区参与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在参阅文献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编制了民族村寨社区参与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行动方案.主要包括:1)行动方案的基本框架构建,包括行动目标的制定、行动主体和具体行动计划的确定;2)以贵州部分有代表性的民族村寨社区为例,在总体目标控制下,根据各行动目标要求及行动主体利益诉求设计具体行动方索;3)为了行动方案的顺利实施,分析了可持续发展行动方案的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9.
从建设美丽中国的视角对中国民族村寨旅游和谐发展进行探讨,通过对美丽中国理念下民族村寨旅游发展的价值选择分析,提出了新时期中国民族村寨旅游和谐发展的构想,希望对民族村寨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0.
云南澜沧老达保村是少数民族村寨建立特色文旅品牌、发展文化旅游、实现乡村振兴的典型。从产业振兴、文化振兴、人才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等5个方面阐述了老达保村文旅产业发展的现状,分析了老达保村文旅产业发展的文化优势和政策优势以及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策略,以期为少数民族村寨发展文旅产业、建设特色文旅品牌、实现乡村振兴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通过实地调查与访谈相结合对西江苗寨的旅游开发给民族村寨带来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其旅游开发层次较浅,未构建起民旅文化旅游商品产业体系,利益分配体制存不合理性;其民族文化形式与内涵等方面已经受严重负面影响。据研究结果提出:加强苗族文化保护,促进村寨观光旅游向文化体验休闲旅游转变;打造村寨民族文化旅游产品产业体系,构建苗族文化传承平台;加强物质文化景观保护措施,深入自然景观与民族文化融合的农耕文化开发;完善村寨景区利益分配与激励制度,积极拓展村民参与形式与途径,以及协同发展措施与建议。  相似文献   

12.
孙铭璐  李明 《安徽农业科学》2016,44(15):179-183
明月湾是苏州市首批公布保护的古村落,是首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之一。由于保护意识淡薄,明月湾古村一度遭到较为严重的破坏。笔者介绍了历史文化名村的相关概念及其保护对象,纵观明月湾古村的保护与开发现状,从文化遗产的角度对明月湾古村近年来的保护与开发状况进行了分析,认为明月湾古村存在保护与开发体系不完善,村民保护意识不足,部分文化遗产保护状况欠佳,并且古村开发过度、文化特色缺失等问题。笔者据此提出相关建议,强调完善历史文化名村保护体系,实施多层次、分类保护,加强宣传教育,规范管理并进行合理开发。  相似文献   

13.
周洁  牟江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5):15486-15487
以凉山彝族自治州雷波县马湖风景区为例,在实地调查风景区及村落概况的基础上,分析了璜琅村落的环境特色,包括村落历史与民族风情、景观资源与环境生态品质以及村落空间形态特征,总结了村落建设在风景区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从物质和精神2个方面探讨了璜琅村落的更新措施,一方面通过整合村落空间布局形态、整治建筑风貌、完善基础设施等措施来更新村落的物质环境;另一方面通过挖掘村落的莼菜文化,营造水乡舒适的心理环境,使自然景观与休闲文化相结合,以便于游客体验良好的心理环境氛围,进而促进璜琅村落旅游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我国传统村落研究进展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我国传统村落研究历史发展分为萌芽期、发展期、繁荣期,分析了我国传统村落研究进展,认为我国学术界对传统村落的研究趋势主要表现为从有形建筑向无形文化方向发展,从物质遗产保护向文化传承转变,从旅游开发向可持续发展保护理念转变。探讨了我国传统村落研究发展方向,强调要加强理论研究,丰富研究方法,加强对少数民族和偏远地区传统村落的调查研究,拓展传统村落保护研究的视角。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该研究旨在阐明中国农村土地产权稳定性的现状和近年来的变化趋势。[方法]于2011年底,我们在江苏与陕西2省的24个村进行了系统的调研工作。[结果]在不同的村之间农户的土地产权稳定性差异很大。在一些村中,农户的土地产权相当稳定,并且享有绝大部分的权利。在这些村庄中征地和调整土地频率都很低,当发生土地变化时,往往需要召开有村民会议。在另外一些村中,农户的土地产权相当不稳定并受到很大限制,并且村干部和上级政府对土地具有强制力。在这些村庄中征地和调整土地频率都很高,当发生土地变化时,往往不需要召开有村民会议。随着时间的推移,征地的情况越来越多,涉及的面积也越来越大。此外,土地调整的频率逐渐降低,影响范围也越来越小。[结论]该研究为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花腰傣猫猫舞文化历史悠久、底蕴丰厚,作为一种古老、独特的民间文艺形式,具有较为鲜明的地域性与族群性的村寨文化表征。在花腰傣村寨传统的生活中,它作为祭祀仪式的一部分,与花腰傣人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在当下多元文化背景下,猫猫舞也在发生演变,主要是祭祀的功能逐步弱化,而展演艺术和休闲健身的功能却在不断强化,既深受现代社会多元文化的影响,又坚守着自身独有的文化内蕴,在不断构建新的民族村寨和谐文化的进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运用满意度分析和因子分析,对新疆乡村治理农民满意度和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村干部和村民对目前乡村治理的满意度的排序相似,且村干部的满意度高于村民;村干部对农产品加工和销售、特色产品发展、农民合作组织的发展、村民收入等经济发展因子的重视程度高于村民,对于群关系、村务公开、一事一议制度、村干部选举的公开公正性等政治文化参与因子的重视程度低于村民。在调查分析基础上,提出了提高新疆乡村治理绩效的对策和路径。  相似文献   

18.
以社会文化变迁为视角,采用人类学研究,对有着土家族摆手舞之乡的河湾山寨进行田野调查,深入研究村寨变迁对摆手舞的运动形式与文化内容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河湾山寨的个体性变迁与整个社会的时代变迁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整个过程中,摆手舞的价值功能、认知程度与运动形式发生了重要变化。所以在民族村寨的发展变迁中,以政府性为主导的政策性保护措施和注重传统体育原生文化留存等是在村寨发生变迁时对摆手舞进行保护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9.
张月想  丁静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4):19770-19772
剖析了奉化市非农业生产专业村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一是生产技术科技含量和标准化程度低;二是销售零散和销售渠道不固定;三是特色效益农作物抱团合作方式难;四是奉化市非农业生产专业村村委会服务不完善。为了帮助奉化市非农业生产专业村的农民从事农业生产和经营活动,提高他们的整体收入,创办了一个新兴农村合作社:一方面,建立一个完善、科学的非农业生产专业村的合作社运行机制,具体包括充分发挥农村基层组织的统帅和桥梁作用、充分发挥行政村能人的带动作用、充分发挥行政村村民的积极参与配合作用3个方面;另一方面,在当地各级政府指导下做好非农业生产专业村合作社的"三化建设",包括着重加强规范化建设、着重加强标准化建设、着重加强品牌化建设3个方面。探讨了建立奉化市非农业生产专业村合作社的关键:一是非农业生产专业村的基层干部要有很强的为人民服务意识;二是各级政府大力扶持合作社的建立运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