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0 毫秒
1.
利用当地天敌综合治理棉蚜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棉蚜是朝阳棉区的重要害虫,由于单纯依靠化学杀虫剂防治,结果虫害越来越重。朝阳县十二台公社自1975~1981年以来,采取了利用和保护当地天敌,积极开展综合防治棉蚜,几年来收到了明显的效果。1980年全公社9249亩棉田中7817亩棉田完全未用杀虫剂,1107亩棉田基本没有使用化学杀虫剂,仅点片阶段点涂1~2次,就是在棉蚜特大发生的1981年,全社12240亩棉田中5225亩棉田完全未用杀虫剂,5220亩棉田也仅仅点涂1~2次,这两年都有效地控制了棉蚜的危害。几年来防治费用大大降低,仅十二台公社3年就节省用药资金十万多元。皮棉单产接近或略高于同类地块的纯化防棉田。实践证明这种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
棉花蚜螨繁殖率及棉蚜再猖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氰戊菊酯曾对棉蚜有极好的防治效果,而对棉叶螨防治效果极差。棉蚜抗药性的发展使药效发生了变化,近来的试验表明,该药对蚜虫药效很差,对伏蚜根本无效,100和200ppm对棉蚜已属低浓度,可使其繁殖率增加4-8倍,在田间使用氰戊菊酯可形成大的棉蚜群体。在相同浓度下一般可抑制棉叶蚜群体,使药后存活很少的棉叶螨在种间竞争中处于劣势而使群体越来越小。氰戊菊酯的复配剂-丰收菊酯弥补了氰戊菊酯的不足,可同时控制蚜  相似文献   

3.
棉田间种红花招引草蛉防治棉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棉田中间种红花带,利用红花上的桃蚜,招引、繁殖大量草蛉,以控制棉田蚜虫,取得很好效果。红花田内草蛉成虫最多年份每亩达4万多头。不间种红花的对照田,从5月开始,用药7次。在棉蚜高峰期,蚜害株和卷叶率均比间种红花田严重。间种红花的棉田,经济效益有所增加。  相似文献   

4.
冀南棉麦混作区棉花害虫综合防治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83—1985年在河北南部棉麦混作棉区设点,进行了以棉蚜、棉铃虫为主要对象的综合防治技术研究。从棉田生态系的整体出发,根据棉花、害虫与天敌各主要组成成份的特点及相互关系,尽可能利用自然因素,设计了以棉麦邻作布局、种子处理、棉田内分阶段衔接种植诱集植物油菜——春玉米——夏玉米来保护增殖自然天敌、制订合理防治指标、减少用药和加强棉田栽培管理、种植抗病品种等配套技术的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经3年来多点大田试验、示范、应用,结果表明在控制虫害、减少用药、保护增殖天敌、降低防治成本等方面效益明显。  相似文献   

5.
棉蚜是棉田前期的主要害虫,过去一直应用农药防治。1904-1988年,在江苏省射阳县的麦套移栽棉田,进行了6月底前不用农药和施用农药防治棉蚜的对比试验,结果6月底前棉田不用农药防治棉蚜,天敌总数增加47.96%,中、后期害虫减少54.54%,蕾铃期虫害减少58.62%,玉米螟蛀棉茎数明显减少。棉花的生长、产量和品质与施用农药的棉田,差异不显著。作者认为麦套移栽棉田,在雨水调匀,棉株正常生长发育的年份,充分利用棉田天敌的作用,6月底前苗期不施农药防治蚜虫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6.
在二代棉铃虫Heliothis armigera卵高峰期,一般年份用200倍,大发生年份用100倍苏云金杆菌(B.t.)乳剂喷雾防治效果达75%以上,可将虫口密度压低到经济损失允许水平以下。防治后调查生防田主要捕食性昆虫天敌比化防田高3倍左右,对伏蚜有较好的控制作用。伏蚜高峰期主要捕食性天敌与伏蚜之比,维持在1:200以上水平,可将防治伏蚜时间推迟10—15天,减少防治1—2次。  相似文献   

7.
棉蚜种群变动预测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描述一个确定性预测模型,用于模拟棉田以内棉蚜种群动态。模拟结果与陕西关中棉区实际发生情况基本相符。本模型包括1个主程序和9个子程序。输入为棉田迁入棉蚜数、棉花生育阶段、自然变温、捕食性天敌单位以及寄生天敌数。输出为每日百株棉蚜数,以线图表示之。程序语言为FORTRAN.。  相似文献   

8.
新疆棉蚜抗药性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相似文献   

9.
在分析棉花品种抗蚜性的生化机制的基础上,根据棉蚜与棉花的种间互作关系,研究了不同品种类型的棉苗因棉蚜为害而引起的生理应激反应及由此对抗蚜性表现及棉蚜种群数量消长所产生的影响。研究发现棉株在棉蚜为害条件下,体内抗蚜物质如单宁,脯氨酸和可溶性糖含量较大幅度上升,且其增长幅度,扰蚜品种明显高于感蚜品种,同时叶片颜色明显加深。讨论分析了这种生理反应即诱导抗蚜性对棉蚜种群动态可能产生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0.
性信息素诱捕防治棉红铃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80~1981年在浙江海盐和上虞进行了性信息素诱捕防治棉铃虫的大田试验。面积分别为3500、3000亩。试验证明,每亩设置3~4只诱捕盆的大面积诱捕防治能明显降低田间红铃虫雌蛾的交配率(下降68.2~96.7%),棉株受害程度也减轻,与常规农药防治的对照相比,花害率下降42.4~78.9%,铃害率下降30.3~54.4%,同时还减少了用药次数,间接起到保护天敌、减少环境污染的作用。因此认为,性信息素诱捕法有可能作为棉红铃虫综合防治中的一项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