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2013年我国草地螟发生范围小、发生程度轻、发生区域集中,继续维持2010年以来的轻发态势.总结了2013年我国草地螟各世代各虫态的时空分布特点:越冬代成虫始见期西部早东部晚、灯下蛾峰时空集中、田间蛾峰持续短,虫量低;1代幼虫发生期偏晚、发生密度低、重发区域少;2代成虫蛾峰小、滞留少,2代幼虫零星发生.分析了2013年草地螟轻发生原因为国内虫源基数小、发蛾关键时期气象条件总体不利、天敌控制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2.
2015年我国草地螟持续轻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5年我国草地螟继续维持2010年以来的轻发态势,发生面积是第3个暴发周期以来最小的年份.总结了2015年我国北方农牧区草地螟各世代各虫态的时空分布特点:越冬代成虫始见期西早东晚,灯下和田间蛾量低、盛期不明显,1代幼虫发生期偏晚、发生密度低,1代成虫和2代幼虫零星发生.分析了2015年草地螟轻发原因为虫源基数小、气象条件总体不利.  相似文献   

3.
根据雌蛾卵巢发育级别数据,对山西省黏虫常发区虫源地进行分析,并结合2012-2018年相关监测站点各代次诱蛾量数据初步推断不同地区间虫量相关性。结果表明,越冬代北迁黏虫在山西省分别形成南部、中部和北部3个滞留区域。通过构建一元线性回归方程进行分析,芮城1代蛾量与昔阳、白泉、汾阳1代蛾量极显著相关;王郭1代蛾量与汾阳1代蛾量、王郭2代蛾量与白泉2代蛾量呈显著相关。由此推测,山西省内1、2代黏虫的主要虫源地为芮城、王郭。  相似文献   

4.
寿光县应于鲁中半岛,北纬36度,具有井灌条件,麦田套种玉米长期稳定,适宜粘虫迁入栖息,是二代粘虫常发区,玉米苗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危害,需要准确及时的做好短期预报,达到适时防治。一、发生期的预测预报二代粘虫在我县发生期年度间比较稳定,黑光灯历年诱蛾资料,一代成虫迁入期多在40—50天,蛾盛期(全代蛾量的14%至84%期间)及其高峰期(全代蛾量的50%日期)在6月上中旬,正值小麦生长后期至收获期(表一),发蛾期中前期蛾(麦收前5天之前)在麦田中产卵孵化,为有效蛾;后期蛾(麦收前5天之后)产的卵未经孵化(卵期4—5天)即可  相似文献   

5.
陶家义 《植物保护》1987,13(4):18-18
我县农村近年利用物候期测报农作主要害虫的发生,效果显著。深受广大农户的欢迎。现举10例供参考: 1.小地老虎:(1)桃花一片红,土蚕发蛾到高峰;(2)满山遍野桃花开,土蚕幼虫钻出来。 2.三化螟:老兜蓖麻树开花,三化螟越冬代蛾始发。 3.二化螟:(1)蜜桔树开花,一代二化  相似文献   

6.
2014—2015年,在柳河县姜家店乡蛙田稻米基地采用性诱剂监测水稻二化螟的发生动态,分析发蛾期间的气象因子对日诱蛾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柳河县水稻二化螟全季只有一个发蛾盛期,时长28 d;发蛾期间每日的日均温、日温差都不影响当日的发蛾量;小雨、中雨影响二化螟蛾的羽化或飞行;3级以下风力、风向不影响二化螟蛾的飞行。  相似文献   

7.
朱睦钧 《植物保护》1987,13(6):47-48
我县二化螟(Chlio suppressalisWalker)1年3代或不完全4代。第一代蛾在4月底—5月上中旬盛发,主要集中于早插早稻田产卵为害,部分早插早中稻受害也重,是预测预报和防治的重点代次;第二代蛾在6月底—7月上中旬盛发,主要为害迟熟早稻和早中稻。早发年份,迟熟早稻和  相似文献   

8.
曾伟  张莉敏 《江西植保》2014,37(3):250-253
通过黏胶型性诱捕器和灯测2种方法对玉米大螟越冬代成虫的同地对比诱测结果表明,黏胶型性诱捕器监测越冬代大螟成虫效果好,其诱蛾趋势和峰型与灯诱基本趋于一致,可用于替代灯诱监测。对比分析发现,大螟性诱测的第2蛾峰高峰日,与灯诱测的雌蛾发蛾高峰期相吻合,可作为性诱简化精准预测第1代大螟发生期的重要依据,具有较强的实际指导价值。可以将该地此蛾峰日、峰日后的7 d分别作为雌蛾的发蛾高峰期、盛末期,不同地区可根据实际确定。在此基础上,再加上相应的产卵前期和卵历期,就可对第1代大螟卵孵高峰期、盛末期作出预测。该法适宜基层测报点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香梨优斑螟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香梨优斑螟对库尔勒香梨危害严重,是近几年发现的果木新害虫。经观察研究该虫一年发生3代,以老熟幼虫在树干翘皮等处越冬。各代幼虫全历期依次为56.04、46.73和240-270天。实行植物检疫和成虫发蛾高峰期用糖醋液诱杀或用敌杀死、功夫等农药3000倍夜防治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0.
丽绿刺蛾[Latoia lepida(Cramer))是柿、菠萝、芒果、椰子、八宝树等数十种农林作物的重要害虫,广泛分布于我国华中、华东、华南等地区。在广州地区,一年发生2~3代,以老熟幼虫于树干茧内越冬,幼虫一般6~8龄。1980年8~9月,我院校区内丽绿刺蛾幼虫患病大量死亡,1981年第1代幼虫又发此病,至第2~3代成为流行病。校区内及其附近绝大部分地区幼虫因此病100%死亡,仅少数地区有极少数幼虫留存下来。  相似文献   

11.
李德强 《植物保护》1982,8(6):33-33
短期预测二代粘虫(幼虫)发生量,应从发蛾开始。一般是依据杨树枝的诱蛾量,预报发生面积和虫口密度基本上是准确的;但也有以下问题: 一、可变性大。不同品种的杨树枝条,诱到蛾量不一样。同一棵杨树当年生枝条和多年生枝条,诱到蛾量也不一样,枝把更换次数和间隔时问,诱蛾量也不一样,等等。  相似文献   

12.
粘虫是莱西县小麦的主要害虫之一,多年来已成为小麦的常发性害虫,在水浇丰产田发生尤为严重,影响产量很大。二代粘虫主要为害麦田套种玉米,如防治不好玉米苗则会全部被吃光。为了摸清麦田二代粘虫发生规律,搞好测报,笔者在一代粘虫成虫大发生的年份里对一代蛾嗉囊液的含糖量每年都进行测定,如发现含糖量高,一代蛾则留在当地产卵;如含糖量达6%以下,则一代蛾就会飞走,蛾量再大也不会造成二代幼虫的大发生。笔者从1966年起历年都于一代成虫发蛾盛期在麦田进行观察,发现一代蛾量虽大,二代幼虫密度也不一定准大的规律。 方法是,在黑光灯和杨树枝把中一代粘虫蛾量“激增”(大田小麦灌浆乳熟时期),黄昏时分麦田中有大量粘虫蛾取食时目测1平方米小麦穗部蛾数;再于翌晨取杨树枝把上的粘虫蛾10头取其嗉囊液用日本产补正糖度计,逐头进行测定。  相似文献   

13.
1975~1980年在肖山县棉区应用高斯(Gossyplure)性诱剂预测棉红铃虫的发生,并用常规测报方法作比较。第一代红铃虫80%发蛾日,室内蛾峰比高斯诱蛾峰早3~10天,平均6.8天。与棉田百株棉卵高峰比较,室内蛾峰与卵峰相差8~17天,平均13.7天;高斯诱蛾与卵峰相差1~13天,平均6.8天。高斯诱蛾预测更为可靠。第二代查虫花预测50%蛾峰与高斯诱蛾峰相差2~6天,平均4.2天。虫花预测蛾峰与卵峰相差1~6天,平均2天;高斯诱蛾峰与卵峰相差3~7天,平均4.5天。两种预测方法均为可靠。第三代以二代至三代的30天期距预测与高斯诱蛾峰相差1~15天,平均7.3天。期距预测与卵峰相差2~16天,平均6.6天;高斯诱蛾峰与卵峰相差2~8天,平均4.7天。高斯诱蛾要比期距预测更为可靠。六年的二代蛾量(7/21~8/20)与青铃被害率的相关系数为r_(0.1)=0.729<0.75水平;降雨量(7/21~8/15)与青铃被害率的相关系数r_(0.05)=0.811<1-0.8561,达显著水平。根据以上关系,得到二元回归预测式为:Y=46.843+0.0176X_1—0.1235X_2。 x_1为二代蛾量,x_2为降雨量,y为青铃被害率。当y>50为重发年,y<35%为轻发年,y在35%~50%之间为中发年,求得各年的危害率理论值与实测值基本符合。应用高斯性诱剂诱蛾,越冬代单盆累计蛾量达300头时,棉仓和棉秸堆第一次喷药,此后每七天一次,直至一代蛾羽化末期;第二代150、400、700头;第三代100、250、400头,分别施药,可以提高防效,节约农药。  相似文献   

14.
曾伟 《江西植保》2013,(4):366-370
通过2011—2013年应用黏胶型性诱捕器和灯测2种方法对水稻二化螟越冬代成虫同地对比诱测试验,结果表明:性诱测第2蛾峰高峰日,与灯诱测的雌蛾始盛期相吻合,可以作为不同地理生态区和非灯诱监测区简化精准预测第1代二化螟发生期的重要依据,具有较强的实际指导价值。可以将该地此蛾峰日、峰日后的3-4d、10-11d分别作为预测雌蛾的发蛾始盛期、高峰期、盛末期,不同地区可根据实际确定和选取相应期距值。在此基础上,再加上相应的产卵前期和卵历期,就可对第1代二化螟卵孵始盛期、高峰期、盛末期作出预测。2011—2013年性诱预测结果与实际相符合。该法预测准确,简便易行,建议该技术在基层测报点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2010-2012年对云南省普洱市茶黑毒蛾Dasychira baibarana Matsumura的发生规律开展了系统调查,结果表明,茶黑毒蛾在云南普洱市一年发生5代,6-10月为茶黑毒蛾幼虫的发生高峰期,3-4代为主害代。茶黑毒蛾幼虫历期以第1代最长,平均33-34 d,其次是第5代,平均为26 d。第2、3、4代幼虫历期为20-21 d。7-9月为茶黑毒蛾成虫的主要发生期。此外,研究发现,根据茶园茶黑毒蛾的发蛾高峰日,采用历期法预测防治时期基本可行,可按照预测的时间进行防治或适当提前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16.
苹果金纹细蛾是新疆北疆地区苹果园新发生的害虫。2013-2014年,在新疆伊犁地区苹果园对苹果金纹细蛾发生为害情况进行调查,并结合室内饲养,对其形态特征及生活史等生物学特性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表明,苹果金纹细蛾在新疆伊犁地区1年发生4代。以蛹在被害叶片中越冬。翌年5月下旬出现越冬代成虫,7月中旬为第1代幼虫始发期;8月中旬和9月下旬第2、3代幼虫盛发期时,对苹果园为害率较高,可达25%~55%。  相似文献   

17.
稻纵卷叶螟是水稻的主要害虫之一,本地一年发生4—5代,以二代发蛾量较大。过去由于二代稻纵卷叶螟发生量的预报方法不够准确,影响了指导大面积的防治工作。为了寻找较切合本地区二代发生量的预报办法,笔者根据本地区1976年以来的测报资料和气象资料,找出影响稻纵卷叶螟二代发生量的主导因素(温雨系数与蛾初见期)。试图用回归分析法来探讨二代稻纵卷叶螟的发生量的预测。  相似文献   

18.
1989─1992年,对五(3)代稻纵卷叶螟为害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五(3)代稻纵卷叶螟的发生与发蛾高峰时所处的水稻生育期及田间蛾量的多少关系密切。以往以蛾量来预报其发生程度已不适用,应改为蛾量结合水稻生育期作出预报和决定防治与否。  相似文献   

19.
在湖南,根据实地饲养和利用有效积温(张孝羲,1979)推算,小地老虎发生代数,在湘西凤凰为4.3代,湘东长沙为5代,湘南郴州为5.4代。种群的季节消长型为斜坡型,如据常德1977~1984年8年黑光灯诱蛾资料,3,4(越冬代)、6(1代)、7(2代)、8(3代)及9~10(4代)月各月蛾峰日蛾量常年平均值分别为75.3、81.1、101.5、4.0、7.3及7.6头,故以越冬代蛾量最多,共156.4头。越冬代蛾常年有2个明显蛾峰,分别在3月中旬(少数年份在3月下旬)及4月上旬(少数年份在3月底)。湖南每年种植烟草100  相似文献   

20.
连续4年对沈阳地区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ée)越冬幼虫越冬后存活及发育情况研究表明,亚洲玉米螟幼虫越冬死亡率在45%~65%之间;白僵菌Beauvaria bassiana、寄蝇和茧蜂是导致亚洲玉米螟幼虫越冬死亡的主要病原菌和天敌种类,3类生物致死因子的综合控制力为22.50%~34.11%;3种生物致死因子年度间组成比例变异较大,存在互补和竞争效应,越冬后发生时期不同,白僵菌主要发生于发蛾高峰期前,茧蜂羽化期在发蛾高峰期后,寄蝇羽化期晚于白僵菌而早于茧蜂,白僵菌有越冬后再次侵染越冬代幼虫的条件;亚洲玉米螟室温下羽化期为18 d左右,雄蛾羽化和结束时间早于雌蛾,雌雄性比年度间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