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在砂糖橘秋梢抽出5 cm前喷施200 g/L氯虫苯甲酰胺SC能有效防治柑橘潜叶蛾;药后7 d再喷施1次200 g/L氯虫苯甲酰胺SC,保梢效果在93%以上。试验表明,喷药28 d后,灭虫保梢效果显著,建议防治柑橘潜叶蛾使用200 g/L氯虫苯甲酰胺SC 3 000~4 000倍液。  相似文献   

2.
为了明确20%氯虫苯甲酰胺(康宽)SC对甘蔗螟虫的田间防治效果和最佳使用浓度,为甘蔗的安全生产提供科学依据。试验以不同剂量的20%氯虫苯甲酰胺SC为处理,并以螟虫防治常用农药10%阿维.氟虫双酰胺SC(稻腾)和3%阿维菌素EC为对照药剂,进行甘蔗螟虫的田间防治试验。结果表明,在1~2龄幼虫高峰期,每ha使用20%氯虫苯甲酰胺SC300~450 mL,对甘蔗螟虫的防治效果最高可达96.7%,且药效期长,防效明显优于10%阿维.氟虫双酰胺SC等常用药剂。从使用成本与防治效果两方面综合考虑,生产上20%氯虫苯甲酰胺SC的使用剂量以375 mL/ha为宜。  相似文献   

3.
几种药剂防治水稻稻纵卷叶螟田间药效试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黄晞  方小玉  颜文好 《广西植保》2012,25(3):12-12,33
采用20%氟虫双酰胺WG、20%氯虫苯甲酰胺SC等几种药剂在早稻稻纵卷叶螟发生期进行试验,结果表明:20%氟虫双酰胺WG和20%氯虫苯甲酰胺SC防治水稻稻纵卷叶螟具有防效好、见效快、持效期长、用药量少等特点,在防治适期施药后7d、14d的防治效果都在91%以上,可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杨国平 《广西植保》2010,23(3):27-28
200g/L氯虫苯甲酰胺SC能有效防治豇豆荚螟。试验表明,喷药数日后,能有效杀灭豇豆荚螟。  相似文献   

5.
为明确10%溴氰虫酰胺OF对甘蔗螟虫的防治效果,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试验以不同剂量的10%溴氰虫酰胺OF作为处理,并以目前对甘蔗螟虫具有较好防治效果的200g/L氯虫苯甲酰胺SC作为对照药剂。结果表明,10%溴氰虫酰胺OF 1000倍对甘蔗螟虫的防效极显著高于对照药剂200g/L氯虫苯甲酰胺SC 3000倍,10%溴氰虫酰胺OF 1500倍与对照药剂200g/L氯虫苯甲酰胺SC 3000倍的防效相当,10%溴氰虫酰胺OF 2000倍对甘蔗螟虫的防效则极显著低于对照药剂200g/L氯虫苯甲酰胺SC 3000倍。建议生产上防治甘蔗螟虫时,推荐使用10%溴氰虫酰胺OF 1000~1 500倍液,在幼虫孵化高峰期喷雾防治。  相似文献   

6.
试验选用美国杜邦公司生产的20%氯虫笨甲酰胺SC与48%毒死蜱EC、18%杀虫双AS进行防治稻纵卷叶螟的田间药效对比试验。结果表明,20%氯虫苯甲酰胺SC 10ml/667m^2对稻纵卷叶螟的防效达94。2%,显著高于48%毒死蜱EC200ml/667m^2和18%杀虫双AS200ml/667m^2。因此,20%氯虫苯甲酰胺SC可在稻纵卷叶螟的防治中推广使用,建议每666.7m^2用10ml对水50妇喷雾。  相似文献   

7.
10%四氯虫酰胺SC等药剂防治水稻一代二化螟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表明,10%四氯虫酰胺SC防治一代二化螟防效较好,可以在生产中示范推广,建议每667m2用量20ml对水15kg~30kg匀喷雾。5%虱螨脲SC也可以作为20%氯虫苯甲酰胺SC(康宽)及10%四氯虫酰胺SC的替换农药,交替使用,建议每667m~2用量30ml~50ml对水15kg~30kg均匀喷雾。  相似文献   

8.
为了筛选拌种防治二点委夜蛾的有效药剂,并明确其对玉米种子萌发的安全性。本文通过培养皿法和室内盆栽试验比较了9种不同类型杀虫剂拌种对玉米种子萌发的影响以及保苗效果。结果表明,60%溴氰虫酰胺SC和20%氯虫苯甲酰胺SC拌种处理效果较好,保苗效果分别达到90.02%和70.07%,可将死苗率控制在10%以内,被害指数控制在20%以内,且对玉米出苗安全。因此,60%溴氰虫酰胺SC和20%氯虫苯甲酰胺SC可作为拌种防止玉米二点委夜蛾为害的有效药剂。  相似文献   

9.
为探索药剂处理秧苗对后期水稻二化螟的防治效果及持效期,选择200g/L氯虫苯甲酰胺SC和0.4%氯虫苯甲酰胺GR两种药剂,对水稻秧田进行不同剂量的处理试验。经过田间病虫调查与分析,200g/L氯虫苯甲酰胺SC防治水稻大田二化螟枯鞘和枯心效果较好,药后40天的枯心防效基本上达到80%以上。  相似文献   

10.
应用新型低毒药剂20%氯虫苯甲酰胺SC防治甘蔗螟虫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分别在甘蔗播种和小培土时各用药1次对甘蔗螟虫的防治均表现出良好的效果,防效达到84%以上,与对照药剂相比药效达到差异显著性水平。  相似文献   

11.
为筛选出防治水稻稻纵卷叶螟的高效药剂,对16%甲维茚虫威SC、26%甲氧·茚虫威SC、20%氯虫苯甲酰胺SC、40%氰氟虫腙·甲氧虫酰肼SC共4种杀虫剂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在稻纵卷叶螟卵孵盛期,26%甲氧·茚虫威SC 20 g/667m2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且对水稻安全,建议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2.
通过使用200g/L氯虫苯甲酰胺SC15mL/667m2和5%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ME20mL/667m2,在草地贪夜蛾低龄幼虫高峰期进行施药,单次施药对草地贪夜蛾防效可达80%以上,施药2次防效可达90%。200g/L氯虫苯甲酰胺SC和5%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ME均可作为防治草地贪夜蛾的理想药剂进行推荐和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蒙全 《广西植保》2015,28(2):20-21
在晚稻第6代稻纵卷叶螟低龄幼虫高峰期分别用10%四氯虫酰胺SC20ml/667m2、30ml/667m2、40ml/667m2及对照药剂20%氯虫苯甲酰胺SC(康宽)10ml/667m2和20%氟虫双酰胺WG(垄歌)15g/667 m2进行防治试验。试验的药剂均有良好的防效,其中10%四氯虫酰胺SC20~40 ml/667m2,防效随着用量的增加而显著提高,生产上试验的药剂均可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4.
选用20%氯虫苯甲酰胺SC等6种药剂进行防治稻纵卷叶螟试验,结果表明:这6种药剂对水稻安全性好,对稻纵卷叶螟防治效果明显,不同药剂间防效相差较大。其中以20%氯虫苯甲酰胺SC防治稻纵卷叶螟见效最快、效果最佳,药后3d、7d和15d防治效果分别达81.77%、92.82%和95.00%;其次是20%氟虫双酰胺SC,药后3d、7d和15d防效分别为80.17%、89.72%和91.12%。这2种药剂对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效果极显著优于其它供试药剂,是当前值得推广应用防治稻纵卷叶螟的理想药剂。  相似文献   

15.
为明确5%环虫酰肼SC对水稻二化螟的防治效果和使用技术,开展了本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在二化螟孵化高峰期喷施5%环虫酰肼SC防治二化螟,施药后当空白对照区为害状明显时调查,75 g/ha剂量的处理防效达到88.51%,显著高于对照药剂5%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WG和20%氯虫苯甲酰胺SC的防效,对二化螟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6.
种子处理防治稻纵卷叶螟药剂筛选及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先通过室内试验确定6种药剂处理水稻种子对稻纵卷叶螟的有效控制时长,然后通过田间试验验证直播稻、旱育手栽和机插秧3种栽培模式下氟苯虫酰胺、四氯虫酰胺和氯虫苯甲酰胺拌种对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时长及效果。结果表明,6种药剂作为种子处理药剂在相同浓度下对稻纵卷叶螟的有效控制能力及时长从高到低分别为20%氯虫苯甲酰胺SC>10%四氯虫酰胺SC>20%氟苯虫酰胺WG≥10%氟苯虫酰胺SC>10%溴氰虫酰胺SC≥24%氰氟虫腙SC,且有效药量越高,保叶时长及防效越好。田间试验证明氟苯虫酰胺、四氯虫酰胺和氯虫苯甲酰胺在3种栽培模式下对稻纵卷叶螟均具有一定的防治效果,且控制时长及防效与有效药量呈正相关。氯虫苯甲酰胺田间表现较为优异,直播稻与机插秧播种后58 d保叶效果达到100%;当氯虫苯甲酰胺有效药量达到45 g/hm 2时,3种种植模式播种88 d后的防效均在90%以上。因此,利用氯虫苯甲酰胺处理水稻种子可长效控制稻纵卷叶螟的发生,减少田间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次数。  相似文献   

17.
为筛选经济有效安全药剂防治稻纵卷叶螟,对20%氯虫苯甲酰胺(康宽)SC、10%氟虫双酰胺.阿维菌素(稻腾)SC、生物农药病毒增强Bt WP以及甲维盐WG等几种杀虫剂进行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20%氯虫苯甲酰胺SC、10%氟虫双酰胺.阿维菌素SC药剂防治稻纵卷叶螟用量分别为10 mL/667m2、30 mL/667m2时,在药后7 d的保叶效果分别为88.6%、79.7%,在药后14 d的保叶效果分别为90.9%、86.2%。20%氯虫苯甲酰胺SC、生物农药病毒增强Bt WP、200 g/667m2 5.7%甲维盐WG在药后7~14 d用量分别为10 mL/667m2、200 g/667m2、14 g/667m2时,对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效果分别为89.0%~100%、53.2%~88.3%、84.4%~97.7%,防效均超过80%;另外,1.8%阿维菌素EC 50 mL/667m2在药后14 d对稻纵卷叶螟的防效由药后7 d 76.7%上升为81.2%,可见,以上几种药剂均能作为防治稻纵卷叶螟的较理想药剂。  相似文献   

18.
为明确5%氯虫苯甲酰胺UL对水稻二化螟的防治效果和使用技术,本文开展了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在二化螟卵孵化高峰期喷施5%氯虫苯甲酰胺UL进行防治,施药后20 d,5%氯虫苯甲酰胺UL 15 g a.i/ha、22.5 g a.i/ha和30 g a.i/ha对二化螟的防效分别为74.18%、88.45%和91.32%,与对照药剂对比,22.5 g a.i/ha处理与30 g a.i/ha处理的防效极显著优于20%氯虫苯甲酰胺SC的防效。试验药剂5%氯虫苯甲酰胺UL对二化螟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掌握在二化螟卵孵化盛期至幼虫1~3龄期使用超低容量喷雾器喷施,用水量为0.6 L/667m2,推荐使用剂量为22.5~30 g a.i/ha,但在使用中,要注意和其他药剂轮换使用,以避免抗药性的产生。  相似文献   

19.
使用1%联苯·噻虫胺GR 3.5kg/667m2、20%氯虫苯甲酰胺SC 20ml/667 m2、40%氯虫·噻虫嗪WG 50 ml/667 m2、5%杀单·毒死蜱GR 5kg/667 m2进行防治甘蔗螟虫试验,药后60d的防效达90.3%~94.3%,药后90d的防效为80.1%%~90.0%。  相似文献   

20.
采用幼虫饲料混毒法测定了8种内吸性杀虫剂对橘小实蝇幼虫的毒力,以及噻虫嗪与氯虫苯甲酰胺、虫螨腈混配对幼虫的联合毒力。结果表明,新烟碱类杀虫剂对橘小实蝇幼虫的毒力较高,其中噻虫胺、噻虫嗪处理24 h后的LC50分别为0.116、0.308 mg/L。利用共毒因子法筛选出共毒因子大于20的配比后,进一步利用共毒系数法筛选出共毒系数大于120的混配组合。当噻虫嗪与氯虫苯甲酰胺虫螨腈以3∶11、15∶11混配以及噻虫嗪与虫螨腈以1∶140、1∶14混配时具有增效作用,共毒系数分别为131.3、157.9、138.7和131.1。试验结果可为确定防治橘小实蝇幼虫的药剂组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