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1 毫秒
1.
为明确不同化控剂的应用效果,在庄浪县进行了不同化控剂对旱地冬小麦主要性状及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喷施4种化控剂均对冬小麦有一定的增产作用,其中喷施吨田宝处理产量为6 321.97 kg/hm2,较喷清水对照增产7.75%;喷施磷酸二氢钾处理产量为6 261.36 kg/hm2,较喷清水对照增产6.71%,可在大田生产中予以推广。  相似文献   

2.
限量灌溉对冬小麦农艺性状与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对冬小麦不同生育时期进行水分控制,研究灌水量、灌水时间对冬小麦农艺性状和水分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生育时期灌水处理的冬小麦农艺性状得到有效改善,其中拔节期灌水能提高冬小麦的穗数和水分利用效率,孕穗期灌水能提高水分利用效率,灌浆期灌水能增加千粒重,拔节期是限量灌溉的最佳生育期。与对照相比,不同灌水时间和灌水量处理分别增产9.49%~29.64%,并以拔节期灌600m3/hm2水和灌浆期灌300m3/hm2的处理增产效果最好;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7.8%~22.7%,并以拔节期灌300m3/hm2+孕穗期灌300m3/hm2的处理水分利用效率最高,为15.7kg/(hm2.mm)。  相似文献   

3.
按照养分供应与作物需求在时间上同步以提高作物产量和养分利用效率的原则,根据小麦生长需肥的阶段性特点,基于华北平原地区农户小麦生产管理模式,研究了冬小麦春后弱苗在中后期氮肥以及磷钾硼肥综合调控措施下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响应。本研究采用裂区试验设计,其中,主区为习惯追氮(返青期一次性追施氮肥120 kg/hm)2和优化追氮(返青期追施氮肥40 kg/hm2、拔节期追80 kg/hm)2,副区为叶面喷施尿素+磷酸二氢钾(5月15日和22日各喷施1次0.1%磷酸二氢钾+1%尿素溶液)、硼肥+尿素+磷酸二氢钾(在叶面喷施尿素+磷酸二氢钾处理的基础上,5月2日扬花期增加了1次喷施硼肥)、清水(在前述喷施叶面肥的时候喷施清水)3个因素,研究了冬小麦中后期不同养分调控处理对春后弱苗冬小麦生长动态、产量和养分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冬小麦春后弱苗,采取春后优化追氮方法能够提高穗粒数,有利于干物质的积累,延长叶片持绿时间,提高小麦籽粒产量4.60%;春后无论是优化追氮还是习惯追氮,在叶面喷施尿素+磷酸二氢钾溶液条件下,扬花期喷施硼肥对小麦千粒重和产量均无显著影响;在优化追氮条件下,冬小麦生长后期叶面补充氮磷钾肥增产效果不显著,其增产效应可能被追氮后移的增产效应所掩盖。  相似文献   

4.
试验表明,喜士肥对水稻生长没有不良影响,施用喜士肥的处理株高均高于对照,均较对照增产,其中分蘖期、孕穗期、灌浆期各用喜士肥600g/hm2,对水225kg/hm2叶面喷施的处理产量最高,增产率达5.04%。  相似文献   

5.
《山东农业科学》2021,(1):77-81
试验以济麦22为材料,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以清水为对照,研究固液体聚谷氨酸、氨基酸水溶肥及尿素叶面喷施对晚播冬小麦氮磷钾养分积累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叶面肥喷施3次均可提高晚播冬小麦的叶绿素含量、干物质积累量、氮磷钾积累量。其中氨基酸水溶肥处理冬小麦产量最高,为4 585. 6kg/hm2,较对照提高50. 3%;液体及固体聚谷氨酸处理较对照分别增产47. 5%、32. 8%,增产效果显著;尿素喷施效果略低但与固体聚谷氨酸处理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6.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小麦干热风御防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观察了春小麦灌浆期喷施4种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效果,结果表明,4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均可增加春小麦穗粒数和千粒重。以万代红750 g/hm2对水450 kg喷施的效果最好,小麦折合产量最高,为6 488.89 kg/hm2,较对照增产15.0%;磷钾动力300 g/hm2对水450 kg及碧护45 g/hm2对水450 kg喷施后,小麦产量分别较对照增产11.0%和10.2%。  相似文献   

7.
姚广平  蒙星  王楠  汪娟梅 《安徽农业科学》2013,(7):2944-2944,2992
[目的]为了探讨小麦孕穗期不同追肥方式对籽粒产量和产量性状的影响。[方法]以西农9871为材料,于2009~2010年度陕西三原县在小麦孕穗期进行了5种追肥方式在小麦上的试验。[结果]土壤追施尿素的产量最高为9.4 t/hm2,比不追肥(CK)增产36.2%,叶面喷施旺得丰和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分别比CK增产18.8%和11.6%。[结论]在小麦孕穗期土壤追施尿素、叶面喷施旺得丰和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均可明显增加每穗粒数、小穗数和千粒重,进而提高籽粒产量,而叶面喷施尿素并不能明显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8.
氮钾耦合对黄芪种子产量和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以蒙古黄芪为材料,研究了氮钾耦合对黄芪种子产量和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可提高黄芪种子产量,提高蛋白质含量;施钾可提高种子淀粉含量。在黄芪现蕾期和盛花期追施尿素120 kg/hm2和喷施3 g/kg磷酸二氢钾溶液2次(间隔7 d),种子产量最高,为136.65 kg/hm2,较不追肥处理增产15.40%;结实率为54.20%,较不追肥处理提高7.6百分点;种子千粒重达到8.04 g,较不追肥处理增加0.32 g。  相似文献   

9.
化控对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穗部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探讨化学调控技术提高玉米产量的内在机理,研究了叶面配合喷施磷酸二氢钾和DA-6对玉米穗部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叶面配合喷施DA-6和磷酸二氢钾使玉米秃顶长缩短,穗粗、行粒数、穗粒数增加,从而提高了产量。苗期喷施的效果好于抽雄期喷施,且以苗期喷施DA-6 75g/hm~2、抽雄期追施磷酸二氢钾3 750 g/hm~2的处理穗部性状表现最好,折合产量最高,为12 762.44 kg/hm~2,较对照不施生长素增产13.39%。  相似文献   

10.
新型植物免疫激活蛋白维大力(VDAL)在春小麦上的应用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9 — 2020年在张掖市民乐县新天镇王什村,通过灌浆期喷施和播种期拌种新型植物免疫激活蛋白维大力(VDAL),研究其小麦相关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灌浆期喷施7.5、15.0、22.5 g/hm2处理的小麦千粒重、穗粒重均较清水对照提高;折合产量2019年分别为 9 523.0、10 040.0、10 240.0 kg/hm2,分别较清水对照增产7.04%、12.85%、15.09%。2020年分别为9 433.0、9 653.0、9 745.0 kg/hm2,分别较清水对照增产3.47%、5.89%、6.89%。2020年进行种子拌种,维大力用量86.58、173.16、259.74 g/100 kg种子处理较不拌种对照千粒重增加4.52%~7.23%;穗粒重增加3.30%~6.04%,折合产量分别为9 818.0、10 138.0、10 137.0 kg/hm2,较不拌种对照分别增产7.70%、11.21%、11.19%。综合产量表现及效益,初步认为维大力在灌浆期15 g/hm2喷雾处理或播种期173.16 g/100 kg种子拌种处理,均具有较好的节本增效作用,可在今后生产上应用。  相似文献   

11.
张艳玲 《安徽农业科学》2014,(29):10434-10436
利用商丘2014年冬小麦生育期间降水量、气温资料和冬小麦3个作物地段的产量资料,分析了干旱对冬小麦产量形成的不利影响。结果表明,前期干旱对冬小麦密度影响较大,拔节至抽穗期干旱会使冬小麦有效小穗数、穗粒数减少、粒重下降。因此建议在水源不足或灌溉条件困难的情况下,干旱时可偏重于孕穗抽穗期灌溉,既节约用水又可达到增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喷施磷酸二氢钾对所有参试品系粒重均有提高 ,但不同品系效果不同 ,库大源足型 ,粒重稍有增加 ;库源适中型粒重明显增加 ;库大源小型粒重显著增加。因此 ,小麦生长后期可以喷施磷酸二氢钾以提高粒重 ,增加产量  相似文献   

13.
氮素运筹对小麦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以优质小麦京冬8号为材料,在晋东南地区研究了氮素运筹对小麦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总施氮量为160 kg/hm2的前提下,与氮肥全部基施相比,在拔节期和孕穗期追肥可明显提高产量,以拔节期氮肥基追比例为5∶5的产量最高;返青期和拔节期追施氮肥有利于提高分蘖成穗,而且随着追氮比例的增大,分蘖成穗效果越明显;随着追氮时期后移与追氮比例的增大,穗粒数和千粒重都有逐渐增加的趋势。进一步对影响产量的成穗数(x1)、穗粒数(x2)、千粒重(x3)、花后干物质积累量(x4)、单茎产量(x5)作逐步回归分析,得出回归方程y=2 782.53+1 432.16x(4r=0.901 8**),说明产量与花后干物质积累之间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4.
为了明确华北地区冬小麦节水栽培与传统灌溉条件下氮素吸收利用特征,2008-2010年,在灌溉底墒水的基础上,设置4个水分处理:春不灌水(W0)、拔节水(W1)、拔节水+开花水(W2)和起身水+孕穗水+开花水+灌浆水(W4),测定不同生育时期植株氮素吸收量和产量。结果表明,冬小麦最高产量2年均在节水栽培处理(W1和W2)获得,氮积累量则随着灌水量的增加而增加,传统灌溉处理最高。与传统灌溉相比,节水灌溉加快了冬小麦氮素积累进程,促进了花前积累氮素向籽粒的再分配,提高了氮收获指数和生理利用效率。可见,冬小麦节水栽培在实现节水高产的同时,也改善了氮素吸收利用特性。  相似文献   

15.
2种保水剂对砂土土壤持水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营养型抗旱保水剂、沃特保水剂和冬小麦矮抗58为试验材料,在延津县砂质潮土试验基地开展了2种保水剂不同用量(0、15、30、45、60kg/hm2)和不同生育期(拔节期和孕穗期)施用对麦田砂土土壤物理性质及其持水性能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施用营养型抗旱保水剂,拔节期和孕穗期土壤容重分别平均减小3.1%、5.8%,土壤总孔隙度分别平均增大14.0%、7.3%,土壤含水量在拔节期增大,孕穗期减小,土壤持水性能在2个生育期都有所增强,并以45kg/hm2用量效果最好;施用沃特保水剂,孕穗期土壤容重平均减小5.1%,土壤孔隙度平均增大1.5%;而拔节期土壤容重、土壤孔隙度变化不明显,土壤含水量和土壤持水性能都随着用量的增加而增大,以30kg/hm2用量效果最好。孕穗期施用保水剂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比拔节期施用的效果好;2种保水剂以营养型抗旱保水剂的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6.
淮北地区高产小麦植株吸氮及土壤供氮特性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1984–1986年在不同施氮水平下,研究了植株吸氮及土壤供氮特性,试验结果:亩产400–450公斤,植株每亩总吸氮量15公斤左右。各生育期植株含氮率为:出苗至分蘖期5%左右,拔节期3%左右,孕穗期2.5%,灌浆期1.8%左右。小麦一生应在分蘖至越冬始期和拔节孕穗期出现两个吸氮高峰,前者约占总吸氮量23%,后者占33.6%。吸氮强度:每日每亩吸氮量以拔节至孕穗期最大,依次为返青至拔节和分蘖至越冬始期;氮的相对积累速率则以分蘖至越冬始期最高,其次是拔节至孕穗期。土壤氮素供应量为18–20公斤/亩;土壤供氮与植株吸氮比值:分蘖期最高为11–12∶1,拔节后为1.6–1.8∶1,孕穗期为1.2∶1。土壤供氮与生育进程之间呈4次方程,据此可求得各生育期土壤供氮指标和补差施氮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叶面喷施蚯蚓氨基酸液肥对黄瓜品质的影响,为蚯蚓氨基酸肥在蔬菜上推广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设H1(喷施0.3%KH2PO4)、H2(喷施蚯蚓氨基酸800倍液+0.3%KH2PO4)、H3(喷施蚯蚓氨基酸500倍液+0.3%KH2PO4)、H4(喷施蚯蚓氨基酸300倍液+0.3%KH2PO4)、H5(喷施蚯蚓氨基酸800倍液)、H6(喷施蚯蚓氨基酸500倍液)、H7(喷施蚯蚓氨基酸300倍液)及清水对照(CK)处理,在黄瓜挂果期进行叶面喷施,采收时测定各处理黄瓜果实的维生素C(Vc)、蛋白质、可溶性还原糖、有机酸、硝酸盐含量及糖酸比.[结果]与CK相比,采收时H2、H3和H6处理黄瓜的Vc含量分别显著增加40.0%、53.5%和38.0%(P<0.05,下同);H2、H3、H4、H6和H7处理的硝酸盐含量显著降低55.2%、85.3%、67.5%、31.6%和49.6%;H3处理的蛋白质含量显著增加31.2%;各施肥处理的可溶性还原糖含量均降低,其中H4、H5和H6处理显著低于CK;H2和H3处理的有机酸含量分别显著降低14.2%和22.8%,H5、H6和H7处理分别显著降低39.1%、44.8%和36.8%;分别与H5、H6和H7处理相比,H2、H3和H4处理黄瓜的Vc含量增加,糖酸比降低,有机酸含量较高且差异显著,硝酸盐含量显著降低60.8%、78.5%和35.5%.[结论]在黄瓜挂果期喷施适当浓度的蚯蚓氨基酸液肥有利于整体提升黄瓜果实品质,其中喷施蚯蚓氨基酸500倍+0.3%KH2PO4混合液的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冬小麦对除草剂阔世玛的耐药性,以晋农190为材料,在冬小麦拨节前、后喷施不同浓度阔世玛,研究阔世玛浓度与倒2叶中丙二醛含量(MDA)、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SOD)和过氧化物酶活性(POD)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拔节前、后处理均增加了倒2叶中MDA含量,并且二者在孕穗期、抽穗期和开花期呈显著正相关,随着阔世玛浓度的增大,冬小麦耐药性降低;拔节前喷施阔世玛未能直接引起SOD活性的升高;拔节前、后阔世玛浓度与POD活性在抽穗期和开花期呈极显著正相关,说明抽穗期和开花期冬小麦耐药性增强。从保护酶角度考虑,建议拔节前喷施0.15~0.30 kg/hm2或拔节后喷施0.30~0.45 kg/hm2阔世玛。  相似文献   

19.
喷施化学物质对干旱胁迫下小麦苗期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小麦二叶期喷施旱地龙(FA)、三十烷醇(TRIA)、尿素+磷酸二氢钾等化学物质能促进小麦根系伸长,加大根冠比. 旱地龙可有效地缩小叶面气孔开度.旱地龙和三十烷醇可提高叶绿素含量.在小麦孕穗期和灌浆期喷施这3种化学物质可显著地提高产量,以三十烷醇效果最好,其产量比对照增加2 040.9 kg/hm2.  相似文献   

20.
通过不同播期、播种密度和氮肥运筹方式对不同冬小麦品种籽粒产量及构成因子影响的研究,探讨了通过调控播期、密度及氮肥运筹方式实现不同品种丰产高效的可能性。试验结果表明,播期、播种密度和氮肥运筹方式均显著影响小麦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播期以10/15 ̄10/22最为适宜,播种密度以120万/km2 ̄240万/km2为宜,氮肥运筹方式以N210(3:5:2)最好,其次为N210(5:5)。保证供试小麦品种实现9000kg/hm2产量的高产途径为主茎和分蘖并重,适宜的产量结构为:4:4:4,即亩有效穗数39.4 ̄44.4万,穗粒数35.3 ̄40.0,千粒重40.2 ̄45.8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