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9 毫秒
1.
研究了西兰花花球生长发育过程中的抗氧化活性和主要营养功能成分的变化,为西兰花合理生产和消费提供参考。结果表明,西兰花花球在生长过程中抗氧化活性及营养功能成分不断增加。商业采收期时,西兰花中几种成分含量的高低顺序是花青素、多酚、类黄酮、Vc、叶绿素a和b、类胡萝卜素。在花球发育过程中,类胡萝卜素和花青素含量分别增加11.9倍和10.9倍,其次是叶绿素含量增加6倍左右。其他成分增加幅度较小,Vc、类黄酮、可溶性固形物分别增加2.44倍、1.44倍、1.54倍,总酚含量增加不大。  相似文献   

2.
出口西兰花病虫害绿色防控集成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病虫害绿色防控集成技术已在出口西兰花基地成功应用,是一项在蔬菜(西兰花)生产过程中值得推广的病虫害绿色防控新技术.该文介绍了出口西兰花病虫害绿色防控集成技术的主要做法.  相似文献   

3.
本文介绍了我国和主要贸易国西兰花农药残留、化学污染物、等级规格等质量安全标准的差异,结合我国西兰花出口受阻情况,分析了西兰花出口的技术性贸易措施,从标准制修订和实施标准化生产两方面提出了应对西兰花出口技术性贸易措施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西兰花对氮磷钾的需求特性及施肥效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西兰花采收期取植株样品分析氮、磷、钾含量,发现了西兰花对N、K的吸收量较多,是P的4倍,即西兰花的施肥应重点考虑氮、钾肥。玉溪市烤烟生产中为保证烤烟品质,钾肥的施用量通为N的23倍,单季吸收利用率却不高,为此烤烟收获后种植一茬西兰花既可充分利用烤烟种植后富集在土壤中的磷、钾肥,提高施肥效益,又可减轻田间病虫害的发生,是一项一举多得的农艺措施。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掠港农场瞄准打造江苏农垦现代高效农业强场的目标,大力发展外向出口型西兰花产业,在取得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获得了宝贵的经验. 随着农产品国际贸易对食品的生产方式、质量标准、认证管理及延伸、扩展性附加条件要求越来越高,农产品国际市场竞争越来越受制于市场准入制度,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日益凸显.多年以来,伴随着弶港农场出口西兰花规模的不断扩大,出口蔬菜企业时常与进口国发生贸易磨擦,西兰花产品出口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如何才能保证绿色安全农产品生产,进一步增强西兰花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实现农场出口西兰花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弶港农场探索出了成功的做法和经验.  相似文献   

6.
刘纯千 《新农业》2006,(4):15-15
营口市鲅鱼圈区芦屯镇是出口西兰花的重要生产基地,500多亩高产田已经开发种植了3个年头,生产管理经验丰富,销售势头强旺可观,产品深受外商欢迎。早春,是出口西兰花保护地播种育苗的季节。就在这时,2006年《新农业》第2期刊登的灯塔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技术人员撰写的《出口西兰  相似文献   

7.
西兰花出口的现状及产业化安全生产研究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兰花具有很高的营养和保健价值。介绍了西兰花出口现状,提出了发展环保型、低农残的西兰花发展路径;并以超大现代农业集团为例,介绍了西兰花成功出口的模式。  相似文献   

8.
<正>西兰花营养丰富,养分含量高且全面,富含蛋白质、糖、脂肪、维生素和胡萝卜素,每100 g新鲜西兰花的花球中含蛋白质3.5~4.5 g,是菜花的3倍、番茄的4倍,营养成分位居同类蔬菜之首;用其加工成菜肴风味鲜美、清香,被誉为"蔬菜皇冠"。西兰花富含抗坏血酸,  相似文献   

9.
不同光质对西兰花愈伤组织及萝卜硫素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西兰花无菌苗根诱导并继代半年的愈伤组织为材料,研究了红、黄、蓝、绿、白5种不同光质对西兰花愈伤组织及其萝卜硫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光质下愈伤组织的增殖顺序依次为白光红光、蓝光绿光黄光;不同光质下愈伤组织的可溶性蛋白含量与含水量有明显差异,红光和蓝光下含量较高,与愈伤组织增殖有一定的相关关系;红光和蓝光对愈伤组织中萝卜硫素的累积效果最佳,含量达747.33μg.g-1,为白光的1.38倍;红光和蓝光下萝卜硫素的产量最大,达260.47μg.瓶-1,为白光的1.03倍.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西兰花在江苏如东地区的种植面积越来越大,为给如东地区西兰花生产中施用西兰花专用肥提供理论依据,进行了后期追肥中施用西兰花专用肥对西兰花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施用西兰花专用肥后,能有效提高西兰花蛋白质、膳食纤维、VA及VC含量,降低碳水化合物及VE含量,部分矿物质含量也有所提升,且产量、商品性也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1.
通过田间试验探讨了腐植酸液肥、高比例钾复合肥配合施用对番茄产量、品质及生长发育的 影响,结果表明,腐植酸液肥、高比例钾复合肥配合施用有利于番茄的生长发育,具有改善番茄营养 品质的作用,产量比对照高出54.1%,净收入是传统施肥的2.78倍。  相似文献   

12.
农户行为视角下农业生产性服务对土地规模经营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我国农业生产性服务发展水平较高的水稻产业为例,在分析农业生产性服务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采用国家水稻产业综合实验站固定观察点的农户调查数据,从农户土地规模经营行为视角实证研究农业生产性服务对土地规模经营的影响。结果表明:1)当前我国农业生产性服务产中环节发展水平较高,产前和产后环节发展相对薄弱;2)农业生产性服务促进了土地的规模经营,产中和产后环节生产性服务对农户土地规模经营行为的影响更为显著;3)对不同经营规模农户而言,农业生产性服务对大规模农户土地规模经营行为影响更为显著;4)个体特征、生产经营特征对农户土地规模经营行为也存在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3.
据不完全统计,建国50多年来,甘肃省通过审定(认定)和生产上曾有较大种植面积的小麦品种达369个,其中冬小麦177个、春小麦192个,这些品种大致经历了6次更新换代,单产水平在1949年的基础上翻了约4倍,总产增加了5倍多,蛋白质含量由“六五”的12.9%上升到“九五”的15.1%,赖氨酸含量由0.36%上升到0.48%。目前小麦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播种面积大幅下滑,单产水平处于新的爬坡阶段,加工品质普遍偏低,供需矛盾加剧。因此,今后小麦育种工作应在加大种质资源信息交流的基础上,朝着选育优质专用、超高产、抗旱节水型等新品种的方向发展,提升小麦综合生产能力。  相似文献   

14.
水产品是中国最重要的动物蛋白来源之一,为中国粮食安全和营养供给做出了重要贡献。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对水产品的需求和消费有望进一步增加。为了降低未来中国水产品供给的风险,本研究系统地分析了中国水产品供给和消费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研究表明,中国的水产品主要由水产养殖和捕捞渔业供给,进口水产品占国内水产品供给和消费的比例仍低于5.00%。目前水产养殖产量已四倍于捕捞渔业产量,且捕捞渔业增长乏力,而水产养殖产量将继续增加。然而,中国水产养殖面积和水产业从业人员数近年开始逐渐降低,增加了中国水产品稳定、可持续供给的风险。由于中国巨大的水产品供给和消费体量,未来中国水产品供给仍需要坚持立足国内生产。需要提高水产养殖产量来满足中国对水产品需求的增量,同时稳定海洋和内陆捕捞产量,并以进口作为水产品供给的适当补充。需要提高水产养殖集约化水平,努力提高水产养殖单位面积产量和劳动生产效率,同时降低水产养殖引起的环境影响,实现“可持续集约化”。本研究还提出了需要加强水产品在粮食安全政策的地位、通过更好的统计数据支撑政策制定、更多和更均衡的资源投入支持水产业发展等建议。  相似文献   

15.
小豆是中国北方重要的杂粮作物,在农产品出口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由于近年来国际市场的变化,中国小豆的出口地位正面临严峻挑战。通过对河北省小豆生产、科研及市场状况的分析,从如何提高小豆国际市场竞争力、发展中国农业精品战略入手,初步探寻小豆发展的产业化道路。  相似文献   

16.
世界头足类资源开发现状及我国远洋鱿钓渔业发展对策   总被引:16,自引:11,他引:5  
头足类是世界上最具开发潜力的渔业种类之一,已成为世界海洋捕捞业的重要组成。根据1970—2016年世界各国头足类生产统计数据,利用灰色关联方法,对世界头足类渔业及其组成进行了分析;结合我国远洋鱿钓渔业的发展状况,指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发展对策。分析认为:1970—2016年世界头足类捕捞产量总体上呈现出较为稳定的增长趋势,年增长率达到3.68%,远高于同期世界海洋捕捞产量的增长率,2014年达到历史最高产量。2010—2016年,头足类捕捞产量占世界捕捞产量的比重稳定在4.5%~6.0%。不同年代柔鱼科、枪乌贼科、乌贼科和章鱼科的产量组成及其比重有所差异,主要生产国家和地区的产量排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2010年代各科所占比重依次为柔鱼类(58.41%)、枪乌贼类(11.98%)、章鱼类(8.92%)、乌贼类(8.40%)。亚洲在40多年的世界头足类渔业组成中地位极为重要,日本头足类产量从1970年代到1990年代的第1位下降到2010年代的第5位,我国从1970年代的第5位上升到2000年代和2010年代的第1位。对大洋性鱿鱼资源的认知能力、开发能力和掌控能力不足是制约我国远洋鱿钓渔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为此提出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全球远洋渔业资源调查与生产性探捕的监测体系,研制全球远洋鱿钓渔业渔海况信息服务系统,建立自主产权的渔具及标准化装备体系,研发渔获品质控制技术与溯源体系,开展基于物联网工程的远洋渔业信息化建设,建立起我国主导研究的头足类渔业资源评估体系等建议与对策。  相似文献   

17.
对美棉在中国引种和发展近150年的发展历程进行考察与梳理,美棉自1865年传入中国以后,其发展经历了3个阶段,即晚清时期的引种;民国时期的引进、改良与推广;新中国成立以后,对美棉的引种、选育与推广。可见,引种美棉是中国棉花生产发展的第一步;改良美棉和选育美棉新品种,是提高棉花产量和改善棉花品质的关键;推广美棉是中国棉花生产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8.
针对我国冬油菜生产技术效率的地区不平衡问题,以四川、湖北等11省市为例,采用2018年地区统计及农户调查数据,分别运用基于数据包络的非参数分析和线性回归方法,对我国冬油菜生产的技术效率地区差异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我国冬油菜生产技术效率存在地区差异,其中四川、江苏较高,云南、江西及上海市较低;2)我国冬油菜生产技术效率地区差异主要来源于规模效率地区差异;3)我国冬油菜生产技术效率地区差异最大的影响因素是财政支农支出,其次依次是科技人员密度、户主年龄、从事油菜劳动力数和家庭收入水平。同时,财政支农支出、科技人员密度、从事油菜劳动力数与我国冬油菜生产技术效率地区差异正相关,户主年龄和家庭收入水平与我国冬油菜生产技术效率地区差异负相关。因此,我国冬油菜生产地区在政策上应着力提升冬油菜生产规模效率,保障财政支农支出、科技人员密度和从事油菜劳动力数水平。同时,还应关注户主年龄和家庭收入水平对冬油菜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采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对我国1 707个不同规模农户冬油菜生产技术效率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油菜生产投工的产出弹性为0.153 5,处于劳动密集型阶段,且油菜种植规模与技术效率呈“U型”趋势.若消除技术无效率,会使现有油菜平均产出增加24.1%.效率损失函数显示:在小规模下,户主年龄(-3.225,估计系数,下同)、从事油菜劳动力(-0.501)、农技培训次数(-3.448)、收入水平(-0.567)、是否转包耕地(-0.366)等对技术效率有促进作用;农户家庭规模(0.476)、受教育程度(0.143)会产生阻碍作用;而在超大规模下,户主受教育程度(-0.251)、油菜种植面积(-0.171)、是否转包耕地(-0.540)对技术效率有促进作用;户主年龄(0.028)、农技培训次数(0.240)、是否外出务工(0.370)等会产生阻碍作用.  相似文献   

20.
针对中国玉米生产成本过高的问题,运用2020年中国和美国的截面数据,比较两国及中国各地区间玉米生产成本结构差异,并采用刻画等产量曲线的方法揭示玉米生产中机械投入与劳动力投入和土地投入与肥料投入的替代关系,明晰各地区玉米生产的投入特征。在此基础上,采用COST-DEA模型测算2010—2020年中国玉米主产省份的技术效率、要素投入效率、配置效率以及成本效率,分析玉米生产成本节约潜力。结果表明:玉米生产的人工成本和土地成本较高是导致中美玉米生产成本悬殊的重要原因;中国玉米生产成本效率平均为0.568,其效率损失主要来源于技术效率过低;从区域分布看,成本效率呈现西北和东北高、西南低的局面;从不同投入要素看,种子和肥料的利用率更高,土地和劳动力投入的节约潜力更大。因此,应综合提升玉米生产的技术效率和配置效率,降低玉米生产成本,提升中国农产品竞争力,保障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