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玉米果穗维管束系统的发育及其与穗粒库容的关系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何启平  董树亭  高荣岐 《作物学报》2005,31(8):995-1000
应用徒手切片和石蜡切片,系统观察了玉米穗、粒发育期间穗轴及小穗柄内维管束的分化、发育和联络,测量了不同维管束的横截面积;收集测定了果穗发育过程中果柄伤流液;探讨了穗、粒维管束的发育与穗粒库容的关系。结果表明,果穗内维管束联络系统的分化发育与穗分化相一致;穗柄—穗轴—籽粒的维管联络在双小穗期初步建成,  相似文献   

2.
迟熟中粳稻穗茎生长与每穗颖花数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盆栽条件下以粳稻品种武育粳3号和86优8号为材,穗肥施氮量设高、中、低三个水平,研究水稻植株穗分化过程中幼穗与茎的生长动态与每穗颖花数的关系。结果表明,穗分化前期幼穗生长较慢,对营养物质的竞争能力小于茎秆,86优8号(大穗型品种)穗分化前期经历的时间比武育粳3号(小穗型品种)长4 d。从抽穗前16 d开始,幼穗进入旺盛生长阶段,并与由上而下的第3节间伸长期相同,对营养物质的竞争能力超过茎秆。大穗型品种的穗茎比大于小穗型品种。抽穗期穗重、茎重与每穗颖花数呈正相关。抽穗前4~16 d穗重增长率与茎重增长率之比与颖花数也关系密切,该时期氮肥充足,穗重增加快,对促进颖花分化有利。  相似文献   

3.
种植密度对兰考矮早八幼穗分化和碳氮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大田栽培条件下,研究了大穗型冬小麦品种兰考矮早八主茎、分蘖Ⅰ、分蘖Ⅱ分蘖成穗、碳氮代谢的变化及其种植密度的调控效应.结果表明,小花分化期,主茎与分蘖幼穗分化进程差异很小,之后差距增大,且随密度增加分蘖的幼穗分化更加滞后.262.5×104苗/hm2密度下,可溶性糖含量及碳氮比优势明显,不同茎蘖间差异较大,具体表现为主茎>分蘖Ⅰ>分蘖Ⅱ.随密度增大氮含量降低,不同茎蘖间差异较小.表明在幼穗发育过程中,主茎竞争优势易引起分蘖碳素营养不良和碳氮失调,导致主茎与分蘖的差距拉大,影响分蘖成穗.  相似文献   

4.
种子大小对冬小麦苗势及其幼穗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万代  崔金梅  王化岑 《种子》2004,23(3):33-35
以中大粒品种郑引1号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粒重种子对幼苗长势及幼穗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大粒种子出苗迟,生长发育快,叶片分化持续时间短,幼苗长势壮;大粒种子的幼穗发育开始早,分化强度大,形成小穗数多.茎生叶分化总数不因粒重不同而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5.
李幸 《种子世界》2006,(8):35-35
拔节期到抽穗期是玉米旺盛生长期,茎叶增长速度决、增长量大,雌雄幼穗不断分化形成,需水量很大。抽穗开花期是需水临界期,需水量达到高峰,对水分的反应最敏感。灌浆期需要水为介质运输营养物质,需水量也较大。从拔节到灌浆期干旱会扰乱植株的正常生理代谢过程,使光合作用受抑制,合成产物量减少,而呼吸作用增强,加速物质的分解,消耗大于积累,造成营养缺乏。干旱导致萎蔫也会造成正在分化的幼穗或正在灌浆的籽粒的水分流向茎,而使幼穗分化和籽粒灌浆过程受阻,小花分化数目少。影响雄穗的抽出和雌穗的吐丝,延缓授粉,严重时会造成花粉、花丝丧失生活力,果穗上籽粒的数量减少,造成穗小、缺粒,甚至幼穗分化停止,形成空秆。  相似文献   

6.
小麦幼穗分化形成期,是决定每穗小穗数、每小穗粒数的关键时期之一。准确鉴定幼穗分化过程,对正确掌握小麦中期的肥水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幼穗分化时期的鉴别,一般用解剖镜进行直接解剖观察。此法虽准确,但需要一定设备,而且对大面积指导栽培生产很不方  相似文献   

7.
不同类型冬小麦品种拔节后幼穗低温敏感期的鉴定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摘要:以百农矮抗58、豫麦49-198、豫农949和偃展4110这4个小麦品种为材料,利用人工气候室处理,研究了冬小麦拔节期幼穗抗霜冻力随幼穗分化进程的变化规律。在药隔期前后对4个品种进行了抗霜冻力鉴定,进而分析了不同品种、冬春性以及幼穗发育进程等对冬小麦抗霜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4个品种中百农矮抗58抗冻能力较强,其他几个品种抗冻能力相对较弱。随幼穗发育进程的推进,幼穗抗霜冻力总体呈下降趋势, 从雌雄蕊末期发育进入药隔期,幼穗的抗霜冻力骤然下降,雌雄蕊分化期之前以及药隔期之后,抗霜力的下降趋势比较平缓,表明雌雄蕊至药隔期这个阶段是冬小麦幼穗分化的低温敏感期。品种的抗霜性研究适宜在该时期展开。  相似文献   

8.
黑龙江省优质早熟水稻幼穗组织培养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继馨 《中国农学通报》2001,17(6):76-77,100
用不同去分化培养基和再分化培养基对优质、早熟粳稻品种空育150、龙粳8号、上育418的幼穗进行组织培养,水稻幼穗外植体经5-8℃低温处理24hr有利幼穗愈伤组织的诱导和分化。筛选出寒地早熟粳稻幼穗组织培养最适宜去分化培养基和再分化培养基分别为N6去分化培养基和Ms再分化培养基。  相似文献   

9.
研究低温胁迫对不同抗倒春寒能力小麦品种幼穗结实性和生理特性的影响,分析抗倒春寒能力不同的小麦品种对低温胁迫的生理响应机制,为小麦抗倒春寒研究和品种改良提供理论参考。以2个小麦品种矮抗58(抗倒春寒)和郑麦366(不抗倒春寒)为材料,采用盆栽和人工模拟倒春寒处理的方法,分析研究了小麦雌雄蕊原基分化期、药隔分化期和四分体形成期0℃低温处理下小麦的结实特性和幼穗生理指标变化。结果表明,在雌雄蕊原基分化期、药隔分化期、四分体形成期进行低温处理,随处理时间的延长,2个参试品种的穗粒数均降低,但不同处理时间和品种间穗粒数降低幅度不同。雌雄蕊原基分化期低温胁迫处理24,48,72 h后,矮抗58穗粒数分别下降了6. 52%,14. 07%,22. 37%,郑麦366穗粒数下降了37. 14%,44. 43%,64. 71%;药隔分化期低温处理24,48,72 h后,矮抗58穗粒数分别下降了3. 74%,9. 05%,13. 71%,郑麦366穗粒数下降了27. 54%,37. 80%,48. 55%;四分体形成期低温处理24,48,72 h后,矮抗58穗粒数分别下降了2. 70%,4. 70%,4. 73%;郑麦366分别下降了12. 39%,29. 67%,32. 30%。随着低温处理时期的延迟,矮抗58、郑麦366的穗粒数降幅均表现下降的趋势。雌雄蕊原基分化期低温处理穗粒数下降最明显,说明雌雄蕊原基分化期对低温较敏感。矮抗58、郑麦366幼穗雌雄蕊原基分化期、药隔分化期低温处理72 h内,2个参试品种幼穗的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总体上均呈先升高后缓慢降低的趋势。矮抗58的可溶性蛋白质和可溶性糖含量及上升幅度均大于郑麦366。低温处理后,2个小麦品种幼穗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升高且均高于对照,但随着低温处理时间的延长稍有下降,其中矮抗58幼穗中SOD、POD、CAT活性和上升幅度均高于郑麦366,并且丙二醛(MDA)含量的增幅小于郑麦366。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低温胁迫后,小麦穗粒数与SOD活性、POD活性分别呈显著、极显著正相关,与MDA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POD活性、SOD活性、MDA含量可作为小麦幼穗抗倒春寒特性的评价指标,小麦抗倒春寒的生理机制表现为多方面的综合防御。  相似文献   

10.
刘福在 《作物学报》1986,12(4):279-284
糜子幼穗分化经历六个时期:0、茎叶原基分化期,Ⅰ、第一苞原期,Ⅱ、枝梗系统分化期,Ⅲ、小穗、小花原基分化期,Ⅳ、雌雄蕊原基分化期,Ⅴ、花粉粒分化形成期。其中,我们重点对Ⅴ期作了观察。糜子幼穗分化的进程因品种熟性与播期差别很大。多元相关分析表明:分化进程在0~Ⅳ各期受日平均温度与品种熟性影响,在Ⅴ期受日平均温度与出现≥30℃高温日数影响。花序顶部小穗比基部小穗提早分化一个时期,分化速度也要快一些。内部穗分化与植株外部形态的关系表现为:Ⅰ~Ⅴ期的叶龄、出现叶及Ⅰ~Ⅳ期的叶龄余数与植株主茎总叶数成线性关系。伸长节在各期也因主茎总叶数而异。不论植株总叶数多少,Ⅴ期,最后一叶出现,叶龄余数相近(1.5);开花期叶片全部展开,穗颈节伸长。叶龄指数贯彻穗分化始终,不受植株总叶数影响,是推断穗分化进程较准确的指标。  相似文献   

11.
春玉米还原糖含量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试验对春玉米的叶片、叶鞘、茎秆和雌雄穗等器官的还原糖含量的变化进行了分层次的系统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春玉米生长发育进程,各器官还原糖含量呈大幅度升降变化;拔节期和大喇叭口期叶片还原糖含量的两个峰值揭示了春玉米高产栽培需氮“前轻后重”的内在原因;生长中心器官的还原糖含量高,是器官迅速建成的生理基础;氮肥主要影响叶片的生长及生理代谢活性,进而影响叶鞘和茎秆建成,最终影响经济产量。在本地土壤条件下,产量的限制因素是“源”而不是“库”。  相似文献   

12.
王忠  顾蕴洁  高煜珠 《作物学报》1992,18(5):331-336
来自小枝梗的1条大维管束和3—6条小维管束进入小穗轴后分校出23—27条小维管束,它们其中2条通向护颖,5条通向外颖,3条通向内颖,4—8条通向浆片,3条通向子房和柱头,6条通向花丝。小穗轴中的小维管束大多被具有多孔的,相互间联络密切的厚壁细胞所包围。通向内外颖的维管束为有限外韧型维管束,木质部与初皮部分开。而通向浆片、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不同播期对山西省冬小麦茎蘖幼穗分化及产量的影响,以冬小麦新品种‘临汾8050’为材料,观察了不同播期下冬小麦的主茎分蘖幼穗分化过程及产量表现。结果表明,随着播期的推迟和蘖位的增高,幼穗分化各时期的日期推迟,幼穗分化的总历时缩短,晚播处理穗分化时间比早播处理少121天;随着播期的推迟和蘖位的增高,各分蘖幼穗分化日期推迟,晚播分蘖幼穗比早播的推迟109天;随着播期的推迟,主茎幼穗伸长期呈现短长短趋势,伸长期至雌雄蕊分化期持续时间缩短,雌雄蕊分化后各分化期基本同步;同一播期(早播、中播)随着蘖位的增高,伸长期至二棱期分化持续的时间及总历时明显缩短,之后各分化期历时相差不大;而晚播随着蘖位的增高,各分化持续的时间及总历时稍有增长;但晚播处理至小花分化期第二位蘖和第三位蘖及中播处理的第三位蘖死亡;主茎及分蘖穗的有效小穗数随播期的推迟明显减少,早播和中播有效穗数为643.58×104/hm2和601.66×104/hm2与晚播有效穗数549.38×104/hm2差异显著,产量显著降低。为此,9月25日至10月5日是山西省南部冬小麦适宜播期。  相似文献   

14.
小麦穗、小穗及籽粒差异的解剖结构及生理原因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张晓融  王世之 《作物学报》1993,19(2):103-110
小麦主茎、一蘖和二蘖的穗下节间及其下第二节间的直径、基本组织面积、维管束数目、维管束面积及韧皮部面积等均有差异;穗中不同部位小穗的小穗轴中的维管束分布也有差异;不同一小穗中,通向各小花的维管束数目和面积也有不同。在穗的发育过程中,植株及穗部器官中的可溶性糖及氨基酸的含量在不断变化而且其分配也不平衡。  相似文献   

15.
水稻植株通气系统与稻田CH4排放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傅志强  黄璜  何保良  谢伟  廖晓兰 《作物学报》2007,33(9):1458-1467
水稻植株是稻田甲烷(CH4)排放的重要通道,90%的CH4气体由水稻植株通气组织排放到大气中。探讨水稻植株通气组织与水稻CH4排放量之间的相关性,可为水稻栽培和育种实践中减排CH4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2005年早、晚2季大田试验测定了16个水稻品种CH4排放量和植株地上部各节间组织1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玉米果穗生长发育的变化规律,探索玉米结实率和秃尖形成的原因,研究不同品种和栽培条件对玉米果穗生长动态的影响。借助现代图像处理技术对2 种结实性不同的玉米果穗生长进行动态研究,对玉米穗长、穗粗、秃尖长度、果穗的体积、穗轴的体积、穗粒的体积进行测定。结果表明:(1)玉米从吐丝开始到成熟全过程果穗的生长符合Logistic 方程模拟。(2)玉米的穗长、穗粗、穗体积、穗轴体积、穗粒体积都的动态变化都是:快速增加→缓慢增加。穗粗达到最大增长速率的时间越靠后,作物才能更有效地供给果穗养分,而使果穗直径增大。从体积动态变化可以看出,生长条件差的陕单902 在吐丝14天后,果穗体积和穗粒体积的增长明显减慢,而郑单958 仍然再平缓的增长。这表明陕单902 的结实性差,在吐丝14 天之后穗粒体积的增长的速度慢,导致了玉米秃尖形成。(3)从玉米穗粒质量、穗粒与果穗的干质量比值和穗粒与果穗体积比值的动态变化可以看出:在不同的生长条件下相同品种的增长变化趋势是一致的。在相同的品种下,生长条件好的处理干质量比值低于生长条件差的。不同的生长条件同一个品种比较,生长条件好的体积比例高于生长条件差的。(4)从穗产量和果穗性状特征值上看,陕单902 的秃尖长度显著高于郑单958。4 个不同处理的玉米穗粒体积与果穗体积的比值,郑单958 的比值高于陕单902,要提要玉米的产量并且防止秃尖性状的发生就要注重在吐丝7~14天的管理。  相似文献   

17.
以辽宁稻区典型的直立穗型品种辽粳5号与日本典型的优质米品种秋田小町杂交构建的重组自交系群体(recombination inbred lines, RIL)为试材,在高氮和低氮2种施肥模式下种植,调查RIL群体茎秆维管束、穗部和产量性状,分析减氮对三者的影响及其相互关系,探讨在减少氮肥施用量的同时维持产量稳定的可能途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施氮模式下,RIL群体的茎秆维管束性状、穗部及产量性状均呈现连续变异,符合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遗传特点。氮肥减施后, RIL群体水稻的单茎穗颈和倒二节间维管束数目、单株穗颈和倒二节间维管束面积减少,一次枝梗数减少,一次和二次枝梗结实率、总体结实率和千粒重增加,单穗重增加,穗数减少,产量降低。茎秆维管束性状与穗部和产量性状关系密切,单茎维管束性状与穗颈粗、一次枝梗数、二次枝梗数、穗粒数、着粒密度、千粒重和单穗重大多呈显著至极显著的正相关,单株维管束面积与穗数和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氮肥减施后,RIL群体中不减产类型株系的主要特征是:低氮条件下仍能维持稳定的分蘖和茎秆维管束的分化,保证穗数和穗颈粗稳定,单茎穗颈和倒二节大、小维管束数目、单茎倒二节大维管束面积和单株倒二节大维管束面积无显著变化,一次枝梗数变化不显著。在减施氮肥的条件下,选用茎秆维管束发达,穗数和穗颈粗稳定的水稻品种,有可能实现减氮不减产的目标。  相似文献   

18.
在甘蔗生长前期用100mg/L 浓度乙烯利对桂糖11号和新台糖20号进行叶面喷施。结果表明:⑴乙烯利处理使新台糖20号叶片中维管束密度、维管束中的后生导管和韧皮部面积均明显增大,并使硅含量提高,锌含量降低;⑵乙烯利处理对桂糖11号的叶片维管束面积、维管束中后生导管面积和韧皮部面积以及叶片的维管束密度都没有影响,但提高了叶片中硅、镁和锌的含量。  相似文献   

19.
基因型和供水对小麦维管系统发育的效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不同灌水条件下对不同冬小麦基因型的旗叶至倒四叶、主茎基部第 2节间及穗下节间维管束结构进行了观察分析。结果发现 ,叶片维管束数目随叶位下降而依次递减 ,存在明显基因型差异且集中表现于顶部三叶片。冬前水对小麦叶片维管束数目发育有明显促进 ,春季返青后供水对其促进作用很小 ,但对叶片大小促进作用明显。水分和养分输导组织在茎秆结构中体现出基因型差异。完全控水条件下水分及养分输导组织发育均受到抑制 ,不同供水对叶片形态及维管束结构的发育均有明显效应 ,供水对前者效应大于后者。拔节水对茎秆维管系统发育起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不同生态条件下籼粳稻杂交后代亚种特性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以中优早8号×丰锦F6重组自交系群体为试材,在辽宁和四川两个不同的生态区种植,研究亚种特性变化的结果表明,两个地区都呈偏粳分布。不同生态条件下亚种特征性状发生了明显变化,总体上四川表现比辽宁更加偏粳,进一步分析显示籼及偏籼型四川比辽宁表现更加偏籼,而粳及偏粳型更加偏粳。生态条件对程氏指数6性状的影响因性状而异,1~2穗节长、叶毛四川比辽宁偏粳,籽粒长宽比、抽穗时壳色四川比辽宁偏籼。生态条件对程氏指数6性状间和程氏指数与维管束性状间的相关性也有显著影响。籼粳稻杂交后代的维管束性状在不同生态条件下有显著变化,四川穗颈大维管束数比辽宁明显减少,而穗颈小维管束数和第二节间小维管束数明显增加,大小维管束比降低,大维管束比增加。总体上虽然有大小维管束比籼型>粳型,大维管束比籼型<粳型的趋势,但是大小维管束比和大维管束比不能作为籼粳稻分类的指标,籼粳稻杂交后代亚种特性与维管束性状已经重新组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