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3 毫秒
1.
鱼类黏液中含有许多非特异性抗菌活性成分,在自然条件下可抵抗微量病原菌的侵害,是鱼类先天性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对新兴养殖鱼类星斑川鲽免疫相关组织脾脏、肾脏、后肠及皮肤黏液中抗菌物质的抗菌活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星斑川鲽各免疫相关组织的提取物具有抗鳗弧菌、溶藻弧菌、副溶血弧菌和爱德华氏菌的活性。各组织的抗菌物质对温度不敏感,分别在37、50、70和95℃不同温度中处理10 min,95℃处理的样品抗菌活性显著下降,而其他温度处理后抗菌活性则变化不明显。体表黏液抗菌物质的抗菌活性在酸性条件下强于碱性条件。溶菌酶与黏液及各组织的抗菌物质作用后,其抗菌活性略有下降,胰蛋白酶和蛋白酶K处理后则没有明显的变化,并且黏液及各组织的抗菌物质具有较高的溶血活性。经凝胶过滤层析的初步鉴定结果表明,各组织的抗菌活性物质可能是分子量较小的物质。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明梯级电站开发下金沙江下游鱼类群落的结构特征及主要环境驱动因子,于2017年对春季和秋季金沙江下游尚未建成的乌东德和白鹤滩水电站江段以及已下闸蓄水的溪洛渡和向家坝水电站江段应用多网目复合刺网进行了鱼类群落定量研究,同时运用多种统计分析方法分析了鱼类多样性特征以及鱼类群落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研究发现仍保持正常流水未成库区的乌东德和白鹤滩江段鱼类群落与已成库区的溪洛渡和向家坝江段有着明显的差异。在仍为峡谷激流型生境的江段,鱼类组成以土著特有鱼类为主,优势种为喜流水的圆口铜鱼C. guichenoti、泉水鱼P. procheilus、犁头鳅L. fimbriata;而在已蓄水的库区江段,鱼类组成多为长江中下游常见种类,优势种为喜静水缓流的?H. leucisculus、飘鱼P. sinensis、似鱎T. wwinhonis。应用典范对应分析对鱼类群落与环境因子做了相关分析,发现影响金沙江下游鱼类群落的主要环境驱动因子包括水深、总固体悬浮物、电导率、pH和水温等。这些研究结果为制定金沙江下游鱼类种质资源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相关管理政策提供了基础与支撑。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海水养殖业以及盐碱水域养殖业的蓬勃发展,鱼类病害问题已相当严重,而且抗菌药物的使用与淡水养殖中同样普遍。然而,有关海水、半咸水对抗菌药物药效的影响我们所知甚少,相关的研究报道鲜见,给这类药物在海水或盐碱水域的合理使用带来困难,因此开展这课题的研究显得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4.
海浪 《中国水产》2009,(1):69-69
之一:重要养殖鱼类品种改良的遗传和发育基础研究 目前,品种和病害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鱼类养殖进一步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因子。开展重要养殖鱼类品种改良的遗传和发育基础研究,通过筛选和鉴定与鱼类生殖、生长、抗病和抗逆等经济性状相关的功能基因及其分子标记,在理论上揭示鱼类生殖、生长、抗病和抗逆等主要经济性状和重要生命现象的分子机理,奠定鱼类品种改良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鱼类可以分泌不同种类的带有正电荷的氨基酸短肽分子——抗菌肽(antimicmbialpeptides,AMPs),用于机体防御机制。抗菌肽具有广谱抗菌、热稳定性好、抗菌机理独特等优点,成为免疫学的研究热点。本文简要综述了鱼类抗菌肽的主要功能研究进展,讨论了其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为了研究不同鱼类胰α-淀粉酶基因5'端调控序列转录因子差异与鱼类食性分化之间的关系。通过PCR克隆测序和查询NCBI数据库,获得32种鱼类胰α淀粉酶基因5'端824 bp序列,并对鱼类胰α淀粉酶基因5'端序列进行转录因子和系统发育分析。按不同的营养类型将鱼类分为杂食性、植食性和肉食性,通过百分比相似性分析不同食性鱼类的胰α淀粉酶基因转录因子的组成差异以及转录因子与鱼类食性的关系。结果显示:不同食性鱼类的胰α-淀粉酶基因5'端序列存在转录因子种类差异,植食性-肉食性鱼类差异主要体现在E47、C/EBPalpha、NF-Y和Pax-2,植食性-杂食性差异主要体现在deltaEF1、MyoD、NF-Y、AREB6和Pax-2,杂食性-肉食性差异主要体现在GATA-1、SRY、MyoD、HFH-8、AREB6、Pax-2、STAT5A和AP-1。系统发育结果与传统形态分类学大体相符,相同食性的鱼类并没有聚为一类。鱼类胰α-淀粉酶基因5'端调控序列中与食性分化相关的转录因子有E47、C/EBPalpha、NF-Y、Pax-2、deltaEF1、MyoD、AREB6、GATA-1、SRY、HFH-8、STAT5A和AP-1;胰α-淀粉酶基因5'端序列的转录因子与鱼类食性分化具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鱼类重要免疫器官抗菌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鱼类是重要的水产养殖动物,因其分布范围广,涉及区域多,极易遭受外源压力的影响,故病原菌对鱼类的危害最大。鱼类病原菌多样,致病原因复杂,广泛存在于环境中并易于传播,严重地威胁鱼类养殖业的健康发展~([1])。近年来,随着集约化养殖规模的扩大,病原菌感染导致鱼类大量死亡,限制了产业的发展~([2-3])。因此,一些研究者聚焦于鱼类抗菌的免疫机制探索~([4-6])。免疫系统的响应机制是鱼类抵抗寄生虫、细菌和病毒威胁的防线~([7]),其中,重要免疫器官的抗菌机制探讨是鱼类免疫学研究的核心。  相似文献   

8.
鱼类肠道菌群影响因子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肠道菌群在维持肠道健康、促进肠道发育、抵抗病原入侵、调节机体能量吸收和脂质代谢过程中均发挥重要作用。在鱼类学研究中,由于种类繁多、食性差异大、生存环境复杂多变,导致鱼类肠道菌群方面的研究面临巨大挑战。本文在总结常见鱼类肠道微生物组成的基础上,着重介绍了鱼类饵料组成、水环境因子、物种、基因型、发育阶段、养殖模式及投喂策略对鱼类肠道菌群影响的相关研究进展,并对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以期为鱼类肠道菌群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正>随着食品安全相关法律的建立健全和社会食品安全意识的提高,养殖水产品的质量逐渐提升,养殖模式也随之升级换代。本研究对13个地市的养殖鱼类进行调查,对比分析了36种养殖鱼类,其中草鱼和鲢鱼养殖范围最广且养殖面积最大,威海鱼类养殖总面积最大,饲料主要为配合饲料和鲜、冻杂鱼等。调查结果显示渔药使用是影响养殖鱼类产品质量安全的最大风险因子,建议优化管理体系,严控各环节风险因子,提高全民水产品质量安全意识。  相似文献   

10.
鱼类生长被看作是复杂的随机过程。籍助于能够评估单因子的影响及其综合作用的相关分析法,研究了苏联水库欧鳊 Abramis bram(L)和梅花鲈 Cymnocephalus cernwus(L)的生长。结论是:在任何一时间里,生长参数均取决于内外环境因子复杂而呈动态的综合作用。见之于文献的有关一些因子作用的相互矛盾意见,可以用这些因子的作用有所改变来解释。对于水库鱼类影响最大的是水温。  相似文献   

11.
席峰  颜立立  潘春霖  翟少伟 《水产学报》2023,47(10):109419-109419
恩诺沙星(enrofloxacin, ENR)是一种吸收分布快、血药浓度高、药效持久和生物利用度高的抗菌素,在鱼类疾病防治中广泛应用。然而,近年来,鱼类与养殖环境ENR药残事件对人类与生态的安全影响,已成为公众日益关注的焦点。本文在归纳鱼类ENR消除研究基础上,从ENR自身结构与性质,ENR与鱼类种类、发育阶段、组织差异、生理与病理状况、给药剂量与给药方式,以及温度、盐度、光照等环境因子关系,对鱼类ENR药残成因进行追溯分析。首次分析发现并提出底栖鱼类较其他水层鱼类易于形成ENR药残蓄积的假说,其可能与沉积环境有机质丰富,易于吸附ENR,底层黑暗环境无法光解ENR,底层鱼类从沉积环境吸收、富集ENR有关,建议对底层鱼类ENR休药期重新研究界定,对其ENR药残机制进行着重研究。首次提出基于选择突变窗理论的ENR大剂量给药模式,是引发当前鱼类与环境ENR药残主要根源。据此,提出基于ENR最小抑菌浓度的ENR减量给药方案,联合具有抗菌和促解毒功能的传统中草药,以达到ENR减量增效,降低ENR耐药性,促进ENR药残从养殖鱼体消除,缩短鱼类ENR休药期,降低养殖环境ENR药残的目的。同时,为减少鱼类ENR的环境来源,应结合进行环境ENR消除技术研究。本文可为养殖鱼类ENR科学用药与药残风险控制提供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2.
环境因子对鱼类胚胎发育影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崔立娇 《齐鲁渔业》2010,(11):47-50
<正>鱼类和其它动物一样,死亡率最高的时期乃是个体发育的早期阶段。鱼类的正常胚胎发育受环境条件的制约,温度、盐度、氧气、水污染是影响鱼类早期生命最敏感的几种主要因子。影响鱼类个体发育早期阶段(胚胎)的正常形态学结构的一些生态因子的研究是很重要的。因此,本文通过报导关于鱼类胚胎发育、特别  相似文献   

13.
我国是水产养殖大国,随着高密度、集约化养殖模式的发展,养殖中各种病害频繁发生,大量甚至提前使用抗生素进行病害预防相当普遍,抗生素的残留及耐药性对我国水产养殖业造成了严重影响。在纷纷寻求抗生素替代物的背景下,抗菌肽具有广谱抗菌性,较抗生素而言具有独特的抗菌机理,养殖过程中使用抗菌肽不易产生耐药性菌株,又具有提高鱼类等水生动物的生产性能及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等作用,正逐渐成为替代抗生素的新型抗菌药物而用于水产养殖中。目前有关抗菌肽在水产养殖上的应用研究主要集中在鱼类等水生动物自身产生的抗菌肽以及作为饲料添加剂的外源性抗菌肽。外源抗菌肽经摄食途径进入肠道,改善鱼类肠道的肠绒毛、肠皱襞高度及肌层厚层等组织形态结构,促进消化吸收功能;调节肠道菌群结构,在杀灭肠道有害微生物的同时增加益生菌含量,改善肠道微环境;在提高肠道消化酶活性和抗氧化能力等方面保障鱼类的肠道健康,同时提高鱼类生产性能、改善其品质、增强鱼体抗氧化和免疫功能[1-3]。笔者着重从水产养殖中抗菌肽饲料添加剂的来源及其与肠道菌群、肠道组织结构、肠道消化功能等相关研究进行总结分析,探讨存在的问题和对策,为抗菌肽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特别是保护鱼类肠道健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正鱼类应激性疾病是鱼类为了抵御对其产生危害的应激因子而产生的非特异性、生理性紧张状态的生理反应。危害鱼类的应激因子主要有鱼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因子突变(如水质遭到严重破坏、水温突变、气候突变、气压突变等)、鱼体自身免疫力下降以及高密度、起网、分池、运输等。应激因子超过鱼类耐受程度时,就会发生应激性疾病。  相似文献   

15.
鱼类抗菌肽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抗菌肽是一类广泛存在于生物界的小分子短肽,具有广谱的抗菌、抗病毒、抗寄生虫及抗癌等生物活性。它是鱼类自身先天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结构复杂,种类多样。本文综述了目前发现的鱼类抗菌肽的结构特点、种类、生物学功能、抗菌机制以及基因工程上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6.
鱼类的葡萄糖感知与糖代谢调节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为加深对鱼类糖的感知与代谢调控的认识,本文综述了鱼类的葡萄糖感知与摄食调控、糖代谢调控等领域的研究进展。鱼类的下丘脑不仅是中枢葡萄糖感受器所处的主要部位,同时也是食欲调节中枢。leptin、ghrelin、CCK、NPY等内分泌因子均能调控鱼类对糖的感知与摄食。另一方面,鱼类糖代谢受到胰岛素、GLP-1、ghrelin、CCK、NPY、SS等内分泌因子和糖、脂、蛋白质等营养素的双重调节。尽管鱼类对糖的利用能力低于陆生动物,但鱼体内亦存在较完善的糖的感知、摄食与代谢调节机制。因此,将来的重点工作应在于研究鱼类中枢神经系统整合营养和内分泌等信号的机制,研究草食性鱼类、杂食性鱼类在糖耐受力及糖异生调控机制上与肉食性鱼类存在的差异。  相似文献   

17.
王艳玲  赵金良  赵岩 《河北渔业》2020,(5):46-50,62
为深入了解环境胁迫对鱼类免疫反应机制的影响,针对目前鱼类免疫系统研究现状以及各环境胁迫因子下鱼类免疫指标变化的一般规律进行综述,并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一些方向。  相似文献   

18.
脂肪酸对鱼类免疫系统的影响及调控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左然涛  麦康森  徐玮  艾庆辉 《水产学报》2015,39(7):1079-1088
替代脂肪源的开发和利用是解决鱼油短缺问题的必然选择。然而,随着替代水平的提高,鱼体常常表现免疫水平和抗病能力降低。鱼油替代的本质为脂肪酸替代,深入研究脂肪酸与鱼类免疫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本实验综述了脂肪酸对鱼类免疫性能的影响及调控机制。饱和脂肪酸会降低鱼类免疫力,而适量添加n-3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LC-PUFA)、共轭亚油酸(CLA)或提高n-3/n-6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的比例有利于鱼体免疫力发挥;饲料中脂肪酸主要通过细胞膜结构、信号传导、类花生四烯酸、细胞因子和类固醇激素等途径对鱼类免疫进行调控。脂肪酸与鱼类的免疫性能具有高度相关性,而调控机制的研究尚有较大空间。未来研究应该侧重于以下几个方面:脂肪酸对免疫相关转录因子的调控机制;鱼类肠道脂肪酸组成改变与菌群结构和免疫性能之间的相关性;环境因子对鱼体脂肪代谢和免疫力的影响;非脂肪酸成分(矿物质、维生素)对鱼类脂肪酸代谢和免疫过程的调控机制。  相似文献   

19.
在河流生态学研究中河流等级是一种用于评价河流生物多样性及环境特征的重要分类标准。有研究表明不同河流等级中鱼类群落结构具有明显的差异性,但鱼类群落结构是否与河流等级及其影响的环境因子有明显的内在关联性还有待深入研究。本文以太子河流域为研究区域探究河流等级与鱼类群落分布之间的关系以及鱼类群落分布特征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响应关系,并将太子河主要支流作为独立流域单元进行相同等级河流之间鱼类群落分布差异的比较。对太子河流域125个点位鱼类群落和水环境理化特征的调查结果显示,太子河流域鱼类群落结构在不同河流等级之间有显著差异,而且鱼类多样性与丰富度在三级河流最高,指示种分析表明洛氏鱥与北方条鳅是上游河段的指示种,短须颌须鮈与东北雅罗鱼是中游河段的指示种,?、大鳞副泥鳅及鰕虎鱼类是下游河段的指示种;摄食功能群在各级河流也有显著差异,杂食性鱼类的比例及物种数在三级河流和五级河流较高,昆虫食性的鱼类在一级河流和二级河流比例较高,昆虫食性鱼类的物种数在五级河流较高。 各等级河流之间总氮和氨氮有显著差异;相同等级河流之间鱼类群落结构也有显著的差异性,其电导率、水温和氨氮等环境因子具有显著差异性。本研究结果表明,太子河流域不同河流等级鱼类群落结构有显著的差异,相同等级河流的鱼类分布特征也有显著差异,但这种鱼类群落结构的空间差异性不受水环境理化因子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杜楠  张婷婷  赵峰  张涛  庄平 《中国水产科学》2021,28(12):1621-1631
河口水域是鱼类重要的栖息生境, 在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开展河口水域生境质量的评价研究, 对了解河口水域的生境功能现状以及提供科学管理依据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河口水域鱼类生境质量评价的研究方法及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主要集中在 3 个方面: (1)基于鱼类数量分布特征: 通过鱼类的数量分布特征与环境因子之间的相关关系, 探究鱼类物种的适宜生境分布格局; (2)基于鱼类生存表现特征: 筛选鱼类生活史各阶段的生存表现特征指标, 对不同功能类型的生境进行质量评价; (3)基于鱼类的群落结构特征: 通过构建鱼类群落评价指数, 对河口水域鱼类生境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对河口水域鱼类生境质量的评价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河口渔业生态功能的变化机制, 并可为合理管控河口沿岸的人类活动、研发河口水域生境质量监测预警技术、科学开展河口生境保护和修复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