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东北民猪的染色体组型及分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采用外周血淋巴细胞短期培养方法,骨髓细胞染色体直接制片技术,以及G—分带、C—分带和银染技术,对东北民猪的染色体组型、G—分带带型以及结构性异染色质的分布.18S+28S rDNA的定位和数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东北民猪二倍体细胞染色体数为2n=38。雄性为18对常染色体和1对性染色体XY;雌性为18对常染色体和1对性染色体XX。根据染色体测量结果,将所有常染色体分为四组:A组1—5对,为近中着丝点染色体;B组6—7对,为近端着丝点染色体;C组8—12对,为中着丝点染色体;D组13—18对,为端着丝点染色体。性染色体X为中着丝点染色体,其大小介于8号与9号染色体之间。Y为最小的中着丝点染色体。东北民猪染色体的G—分带带型与国内外其它品种的G—分带带型基本一致。经胰酶—Giemsa分带处理后,同一染色体在不同的长度可以显示出不同数目的G—带;染色体越长,所显带的数目就越多。C—分带分析揭示,东北民猪染色体的着丝点区均有结构性异染色质的分布,其中1—4号,13—18号染色体的着丝点区显著的深染,13—18号染色体的着丝点区,结构性异染色质分布范围大并呈现多态现象。几乎整个Y染色体都有结构性异染色质的分布。银染分析揭示,18S+28S rDNA定位于8号和10号染色体的次缢痕处,每个细胞18S+28S rDN A的分布范围为1—3  相似文献   

2.
采用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法,分析并比较了美系獭兔与皱襞型獭兔的染色体核型。结果表明:美系獭兔和皱襞型獭兔二倍体细胞染色体数均为2n=44,其中21对常染色体、1对性染色体,性染色体XX(♀)、XY(♂)。常染色体分为4组,A组(1~9号)为中着丝粒染色体,B组(10~13号)为近中着丝粒染色体,C组(14~17号)为近端着丝粒染色体,D组(18~21号)为端着丝粒染色体;X为近中着丝粒染色体,Y为端着丝粒染色体。两组兔常规染色体核型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3.
用骨髓细胞染色体制备法研究了豚鼠染色体核型及带型。结果表明:豚鼠染色体核型为2n=64,雄豚鼠为XY,雌豚鼠为XX;在常染色体中,亚中着丝粒或近端着丝粒的染色体有14对、端着丝粒的有17对;X染色体为中着丝粒,Y染色体为端着丝粒。所有染色体均能出现明显的C带带型,其中常染色体和X染色体的着丝粒部位被深染,两个臂均为浅染;Y染色体几乎全部深染,极易识别。染色体标本经G显带技术处理后,豚鼠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的着丝粒区均浅染,两臂上显示出清晰的G-带带型。Ag-NOR s位于1、19、20号染色体上,Ag-NOR s的众数为3个,分布范围1~6之间,Ag-NOR s具有多态性,在不同的染色体上银染的颗粒大小、深浅度不同。  相似文献   

4.
用骨髓细胞染色体直接制片技术,以及G分带、C分带、银染带技术,对昆明种小鼠、BALB/C近交系小鼠、BALB/C近交系裸鼠的染色体组型、G分带带型、结构性异染色质的分布、18S+28S rDNA的定位和数目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三种鼠二倍体染色体数为40,均为端着丝点;裸鼠的第3号染色体有明显的浅染色区,15号染色体也有浅染色区;各种小鼠的G带带型基本一致,与已报道的小鼠标准G带带型基本相符;C带分析结果,昆明种小鼠所有常染色体管丝点区包括X染色体均有结构性异染色质的分布;呈大小不等的浓染,而体臂着色浅淡,仅Y染色体的着丝点及体臂呈均一深染,极易辨认,需BALB/C近交系小鼠的第1、7,18号染色体浓染点缩小。裸鼠第3号染色体浓染点很大,而第1、7、11号染色体浓染点缩小。银染分析显示昆明种小鼠Ag-NOR数目众数为7条,分布范围为3~8条。BALB/C近交系小鼠、裸鼠的Ag一NOR众数均为5条,分布范围为2~7条。  相似文献   

5.
采用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技术,对环江香猪染色体作了核型分析。结果表明,环江香猪正常的二倍体细胞染色体数2n=38,其性染色体为X Y(♂)、X X(♀)。18对常染色体分为A、B、C、D四个形态组,核型呈10sm 4st 10m 12t。染色体为中着丝点染色体,大小介于第9对和第10对染色体之间,Y染色体为最小的中着丝点染色体。  相似文献   

6.
采用骨髓细胞染色体直接制片技术和银染带技术,对金黄地鼠染色体组型和Ag-NoR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我国饲养的金黄地鼠二倍体细胞染色体数为2n=44,5、10、14、20号染色体及X、Y染色体均为中部着丝点,16、17、19、21号染色体为端着丝点,6号染色体为近端着丝点,其余染色体为近中着丝点。银染分析显示金黄地鼠Ag-NoRs数目众数为3个,分布范围为1~5个,分别定位于12、13、18、20号染色体上。  相似文献   

7.
蒙古牛和延边牛的染色体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于汝杨  斯琴 《中国牛业科学》1992,18(2):18-22,F003
做了4头蒙古牛(♂)和12头延边牛(11♂,1(?))的染色体研究。做了两种牛的常规染色、C带和核仁组织者区银染色的核型和蒙古牛的G带核型分析。蒙古牛的Y染色体为亚中着丝点,而延边牛为中着丝点,存在形态上的差别,但他们的大小均位于24—25号常染色体之间。蒙古牛和延边牛的Ag—NORs均定位于2.3.4.11.28号常染色体末端,但发现延边牛的Ag—NORs也定位于21(或22)号染色体末端。根据两种牛的Y染色体和Ag—NORs多态性讨论了它们的起源问题。  相似文献   

8.
隐性白羽肉鸡(农大系)的染色体核型和G-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鸡胚成纤维细胞系制备染色体和G显带技术,对隐性白羽肉鸡的染色体核型和G带带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其二倍体染色体数目2n=78,性染色体组成为ZZ(公)和ZW(母)。根据着丝粒位置,1号,8号,Z和W为中着丝粒染色体;2号和7号为近中着丝粒染色体;4号为近端着丝粒染色体;而3,5,6,9,10,11和12号均为端着丝粒染色体,而另26对染色体为无法辨别的点状染色体。研究分析了前12对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的G带带型,并绘制了包含165条带(其中75条阳性带)的G-带模式图。  相似文献   

9.
采用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方法,对洛阳地区八点黑獭兔的染色体核型与G-带带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洛阳八点黑獭兔的二倍体染色体数为2n=44,公兔的染色体核型为44,XY;母兔的染色体核型为44,XX。21对常染色体中,1~8号染色体为中着丝粒染色体,9~11号染色体为近中着丝粒染色体,12~17号染色体为近端着丝粒染色体,18~21号染色体为端着丝粒染色体。X染色体为近中着丝粒染色体,Y为最小的端着丝粒染色体。八点黑獭兔的带型基本上与其他家兔品系的染色体带型一致。  相似文献   

10.
采用骨髓法制备经营田鼠染色体标本片,并对其染色体核型和G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经营田鼠体细胞染色体数为2n=38,雄性染色体核型由18对常染色体和1对异配型性染色体XY组成,雌性为18对常染色体和1对同配型性染色体XX组成。1~9号为端着丝粒(t)染色体(包括Y染色体),10号为近端着丝粒(st)染色体,11~18号为中央着丝粒(m)染色体(包括X色体)。19对染色体共分布有370条G带(雄性365条),其中深带190条,浅带180条。因此,经营田鼠的染色体数目、G带具有明显种的特征,与其他鼠类不同。  相似文献   

11.
用C带、G带、RBA带、核仁组织者区银染色和常规+RBA带连续染色技术研究了我国南方的9头温岭高峰公牛、2头母牛和1头温岭(♀)利本赞(♂)的杂种公牛的染色体。温岭牛2n=60,公牛xy,母牛xx,x为一大的亚中着丝点杂色体,Y为小的近端着丝点染色体。杂种公牛的Y为小的亚中着丝点染色体。温岭牛的Ag—NORs除定位于2、3、4、11、28号染色体上之外,在21号染色体上也有银染颗粒,但出现频率很低。21号和28号染色体末端Ag—NOR出现频率分别为每细胞0.11个和1.79个。温岭牛中存在2/27罗伯逊易位。  相似文献   

12.
采用常规及分带技术,对Wistar系大鼠染色体研究的结果如下:2n=42;1;X号染色体为亚端着丝点染色体;2~10;Y号为端部着丝点染色体;11~13号为亚中部着丝点染色体;14~20号为中部着丝点染色体.染色体G-带与天津Ⅰ系大鼠G-带基本一致.染色体Ag—NORs定位于11,12,13以及X号染色体上,分布范围为1~7个,众数为6个.染色体C-带明显者为4~8,10~12,14~19,X号染色体,C-带不明显者为1~3,9,13,20,Y号染色体.  相似文献   

13.
鲁西牛的染色体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40头鲁西牛(♂37,♀3,2n=60)染色体的 G 带,R 带,C 带及Ag-NOR,着重分析了 y 染色体的形态及带型。在常规 Giemsa 染色的分裂相上,y染色体和小的常染色体形态相近。经常规—C 带连续染色,准确识别出 y 染色体之后测量了18条 y 染色体,臂比为3.19,属亚端着丝点染色体。y 染色体的着丝点区和短臂与常染色体的着丝点区和短臂在 G 带、C 带的带型上差别很大,表明构成它们 DNA的硷基成份有差别。统计的152个细胞的 Ag-NOR 中,平均每细胞 Ag-NOR 数为5.81±1.38,变化范围2—9。按染色体长度排列,NOR 位于2、3、4、11、22(或21)和28号常染色体末端。第22(或21)号染色体上存在 NOR 在其它牛种上尚未有过报道。  相似文献   

14.
利用细胞体外培养,对尕里巴牛的染色体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尕里巴牛的二倍体染色体数目为2n=60.共有29对常染色体和1对性染色体.所有常染色体均为端部着丝点染色体;X与Y性染色体均为亚中着丝点染色体.研究发现,尕里巴牛染色体中还存在三倍体和四倍体.  相似文献   

15.
晋南黄牛的染色体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晋南黄牛为实验材料,做了染色体的常规分析。测量了各号染色体的相对长度、着丝点指数及臂比,并做了染色体的C带、R带及银染核仁组织者区(Ag-NORs)的分析。染色体常规染色及C带、R带分析表明:晋南黄牛公牛的核型为2n=60,XY。Y染色体有两种形态,一为近端着丝点染色体,另一为中着丝点染色体。Ag-NORs定位于第2、8、4、11、21(或22)及28号常染色体的末端,银染频率为每细胞6.109。讨论了另一品种双核型现象。认为晋南黄牛是我国北方普通牛与南方肩峰牛两大牛群汇合的交汇点之一。  相似文献   

16.
秦川牛的染色体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秦川牛(12♂,3♀)染色体的核型、G带、C带及Ag-NOR_s的研究表明:秦川牛品种内Y染色体存在多态现象,Y染色体有中、亚中和近端着丝点染色体。中和亚中着丝点Y染色体G带和C带与普通牛(Bos taurus)相同,近端着丝点Y染色体G带和C带与瘤牛(Bos indicus)相同。根据Y染色体多态性,讨论了秦川牛起源的多元性。统计了2002个细胞的Ag-NOR_s数目,每细胞Ag-NOR_s数变化范围3~10个,平均5.473±0.316。  相似文献   

17.
草原红牛染色体核型与C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外周血淋巴细胞短期培养及常规染色体标本制备技术,研究了草原红牛染色体核型及C显带,并着重分析了Y染色体的形态。结果表明:草原红牛二倍体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为2n=60,公牛为XY,母牛为XX,常染色体为端着丝粒染色体,X染色体为亚中部着丝粒染色体,Y染色体为中部着丝粒染色体。草原红牛C带带型特征与已报道的普通牛C带特征相一致:所有常染色体着丝粒区深染,常染色体臂和整个X染色体为浅染,Y染色体为半深染。  相似文献   

18.
贵州香猪染色体核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贵州香猪(久仰香猪、剑白香猪、从江香猪)为试验组,长白猪为对照组,用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对其染色体核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各香猪类型及长白猪淋巴细胞染色体数均为2n=38;香猪染色体核型组成为10sm 4st 12m 12t,长白猪则为8sm 4st 14m 12t;性染色体雌性均为XX,雄性均为XY,X、Y属中着丝粒染色体,Y是中着丝粒染色体相对长度最短的一条;3,5,6,7和9号染色体的臂比值各香猪类型与长白猪相比,差异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1,5,6,8,9和11号染色体的相对长度各香猪类型与长白猪相比,差异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香猪类型间也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9.
1 家兔的染色体组型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时 ,常用的方法有两种 :一种是根据染色体长度依次下降的顺序排列 ;另一种是先按着丝点位置将染色体分组 ,每组内部再按染色体大小顺序排列。目前 ,多采用第二种方法。染色体大小的测量 ,一般以有丝分裂中期的染色体长度为准 ,因为此时的数值比较稳定 ,可反映出染色体大小的差异。家兔的染色体数目为 2 n=44,XY,李来记 (1 988)将家兔核型分为 4组 :A(1~ 9)中着丝点、B(1 0~ 1 2 )近中着丝点、C(1 3~ 1 7)近端着丝点、D(1 8~ 2 1 )端着丝点。陈勇夫等 (1 980 )也将家兔染色体分为 4组 ,却略有不…  相似文献   

20.
美洲狼尾草的体细胞染色体数为2n=14。染色体绝对长度为3.39~5.30μ,相对长度变化在53.35±2.10到85.33±2.27,臂比值为1.19±0.06至2.24±0.33.1~6号染色体为中间着丝点染色体,7号为在短臂上具一随体的近中着丝点染色体,染色体组型为2n=14=12m+2 sm(sa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