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麝,又称香獐,是我国特有的保护动物之一。麝香是弛名的中药材。它具有活血止痛、通经活络、消炎解毒、芳香开窍的功用。  相似文献   

2.
麝又名獐子,是珍贵的药用动物,经济价值很高.雄性麝香腺囊的分泌物——麝香,具有芳香开窍、通经活络、活血止痛、消炎解毒、排脓生肌等功效.以麝香为原料的中成药有290余种.麝香是一种名贵的定香剂.麝为草食动物,食量小,饲养成本低,是山区农民致富的门路之一.  相似文献   

3.
麝俗称"香獐",是中国特有的经济动物之一。雄麝香腺囊的分泌物-麝香,是驰名中外的珍贵药材。中国应用麝香防治疾病已有近2 000年的历史。麝香具有芳香开窍、通经活络、活血止痛、消炎解毒的功用,很多临床急救和常用的中成药都以麝香为原料。  相似文献   

4.
林麝     
林麝又名香獐,因雄麝在脐部和生殖器之间有香囊,能分泌和贮存麝香故得名。据了解,麝香是珍贵的中药材和优质定香剂,具浓郁香味,穿透力强,对中枢神经系统有兴奋作用。目前,国际市场的麝香价格一克卖价在500元左右,胜过黄金的价格。  相似文献   

5.
<正> 麝是鹿的一种,属偶蹄目、麝科,是一种珍贵的哺乳草食性反刍动物。 1 麝的用途 麝是主要的药用动物之一,麝香是百药之王,《本草纲目》上把麝香誉为“神品”,有“通诸窍、开经络、透肌骨”之功效,现代医药科学把它归为动物药或中草药。麝香也是名贵的香料,在日用化学工业中可作定香剂,是制作高级香水的原料,麝的皮毛做褥垫和皮革,麝肉质细腻鲜美,具有较高的食用价值,其腿被人们称作“香麂腿”,成为馈赠亲朋的高级食品。  相似文献   

6.
在陕西暨全国开展人工养麝60周年之际,通过梳理天然麝香市场国家政策、下游药厂和医院变化来了解天然麝香市场需求变化情况,汇总全省麝类养殖规模和养殖者数量、类型及下游药厂参与程度情况,结合国家机构估算的天然麝香市场需求量、麝类养殖种群雄雌比例和成幼比例、成熟雄麝产香平均水平来估算供需平衡时的麝类养殖规模,揭示麝类养殖市场前景广阔,以及麝类养殖行业整体机遇、天然麝香市场垄断风险。  相似文献   

7.
安谈红 《吉林农业》2010,(8):211-211
麝,是我国兽类中经济价值极高的资源动物。雄麝的麝香腺分泌物——麝香,是带有神秘色彩的中药。其疗效显著,无毒副作用,并且香气浓郁、散射而持久,也深受香料工业的偏爱。文章从麝的分布状况,习性及生境和药性特征及作用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8.
林麝,又名香獐、香子,属哺乳纲、偶蹄目、鹿科。动物学专家根据其体型大小及毛色分为三种:麝、马麝及林麝。麝香是我国传统的名贵药材和高级香料。养一只成年雄麝,年产麝香收入2000—3000元。  相似文献   

9.
<正>3月21日林麝一年产出20克"软黄金"麝,又称为麝獐、香獐,包括原麝、林麝、黑麝与喜马拉雅麝。林麝是麝属中体型最小的一种,成年林麝一般体长70厘米、肩高47厘米、体重7公斤左右。麝香,是由雄麝肚脐和生殖器之间的麝香腺分泌出的一种名贵中药材。由于麝香性温、无毒、香气馥郁,因此既可以制成香料,也可以入药,目前人们养麝  相似文献   

10.
<正>3月21日林麝一年产出20克"软黄金"麝,又称为麝獐、香獐,包括原麝、林麝、黑麝与喜马拉雅麝。林麝是麝属中体型最小的一种,成年林麝一般体长70厘米、肩高47厘米、体重7公斤左右。麝香,是由雄麝肚脐和生殖器之间的麝香腺分泌出的一种名贵中药材。由于麝香性温、无毒、香气馥郁,因此既可以制成香料,也可以入药,目前人们养麝  相似文献   

11.
目前,中国境内的所有麝科(Moschidae)、麝属(Moschus)兽类都已被国家列为二级保护野生动物进行严格的保护,除了严禁对它们进行猎捕外,其产品的市场贸易也受到极其严格的控制。当然,它们所生产的麝香也不例外。因而靠猎捕野生麝来取得麝香,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已是不可能。而麝香,这种名贵的天然动物香料在中药材市场上的需求却是很大的。据测算应在2000kg以上。在这2000kg麝香的背后,  相似文献   

12.
中国的麝资源及其保护与利用现状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综述了目前我国麝资源的种类、分布、种群数量变化和经济价值。从非法猎捕、盗卖麝香,麝栖息地破坏严重和人工养殖关键技术尚待突破等方面具体分析麝资源保护利用现状及麝资源减少的原因,提出了在麝种群密度较高的地区建立麝自然保护区,加强麝资源保护与管理;加大科研投入,全面提高人工养麝技术水平;加强政府宏观调控,把麝麝香产品标识纳入法制程序等相应的保护和利用对策。  相似文献   

13.
驯养马麝麝香产量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圈养雄性马麝(Moschus sifanicus)的麝香生产,确定马麝个体来源、亲本来源、取香时间、年龄及饲养管理模式对其麝香平均产量的影响,为高生产力麝类驯养及发展可持续麝香供给提供参考。【方法】在甘肃兴隆山马麝繁育场进行人工取香,对取香马麝进行个体识别和数据收集,准确记录麝香产量(用吸水纸吸去表面浮液后的麝香重)。【结果】驯养雄麝的年平均麝香产量为((7.90±0.17)g,n=732),产香区间为0.00-34.20 g;雄麝来源影响其平均麝香产量,野捕雄麝的年均麝香产量((8.76±0.27)g,n=272)显著高于驯养繁殖雄麝((7.39±0.22)g,n=460)(P<0.05),但雄麝父母来源对其平均麝香产量的影响不显著(P>0.05),繁殖前取香和繁殖后取香的麝香产量也缺乏显著差异(P>0.05);受驯养管理模式的影响,马麝麝香产量的年度间差异显著(P<0.05);个体年龄影响其平均麝香产量(P<0.05),麝香产量的高峰年龄段为1.5-8.5岁。【结论】驯养雄性马麝的麝香产量与个体来源、年龄和饲养管理模式有关,父母来源和取香时间对麝香产量无显著效应(P>0.05)。  相似文献   

14.
提高哺乳期仔麝成活率的八项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麝又名香獐、麝鹿,属偶蹄目(Aritiodactyla)麝科(Moschidae)麝属(Moschus),是东亚特产种,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因雄麝分泌的外激素——麝香是名贵的中药材和香料而成为具有较高经济利用价值的物种。麝香为295种中成药的必需原料之一,是传统中医药  相似文献   

15.
前是万丈悬崖,后是紧紧围捕的猎人,这两只雄麝环顾四周,突然毅然低头撕裂自己的麝香囊,然后冲下悬崖。这就是传说的投岩麝退香。麝因能分泌麝香,可谓兽类中的“香妃”,但它们却没有香妃那么幸运,它们因香闻名于世,也因香招来杀身之祸。  相似文献   

16.
麝香鼠俗名青根貂。是一种产香、肉、皮毛药用、保健化妆品高效经济动物。与麝鹿齐名,过去生产的中药保健品、化妆品所需的动物香料都是靠麝鹿分泌的麝香和灵猫分泌的灵猫香。现在麝鹿已成频于灭绝的动物,其麝香原料及产品已被禁用。灵猫不仅繁殖难、饲养难,灵猫香极少,且杂质较多,在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17.
<正> 麝香名出《神农本草经》.为鹿科动物林麝、马麝或原麝成熟雄体香囊中的分泌物.经干燥而成。过去野麝多在冬春季猎获后割取香囊,阴干即得扁圆形或类椭圆形囊状体的“毛壳麝香”。剖开香囊除去囊壳,就是“麝香仁”。野生者.麝香仁质柔、油润、疏松,其中颗粒状者习称“当门子”。现在野麝是国家严禁随便猎捕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因此,目前市售麝香多系从家养之麝的香囊中直接取出的麝香仁为其主要药源。家麝所取之麝香,多呈颗粒状、短条形或不规则、表面不平、显油性,微有光泽的团块;与野生者一样.呈紫黑色或深棕色,质柔软,微有弹性.香气特异.由于麝香珍贵紧缺,易于掺杂制假.故应注意鉴别。药检时常用的物理方法有:  相似文献   

18.
麝——又名獐子,香獐.麝的主要产品为麝香,经济价值甚高,市场收购价为2万元/公斤.过去人们为了获取麝香,一般都采取野蛮猎杀方式.我国60~70年代活体取麝香在四川首次获得成功,随着繁殖及取香技术的完善,为人工养麝创造了良好的基础. 麝主食青菜,每胎平均产仔2~3头,活体取香年取香15克,可取15年共200克,成年麝、仔麝的成活率、受精率、产仔率均为80~90%.据有关专家介绍,目前国内驯化麝极少,10年内为种源市场,养一对麝卖种、卖香至少年获利2000元以上.综上所述,人工养麝实为一项大有前途  相似文献   

19.
麝科动物所有种以其资源珍稀、分泌麝香而成为珍稀类药用反刍动物典型物种之一。人工圈养种群研究及其产业的稳健发展有力地促进了麝类资源保护及以麝香产品开发相关的中医药事业发展。随着饲养规模、生存环境、生产性能等的逐步变化,麝类动物健康养殖相关技术研究需要进一步探索、完善。结合现有研究资料及在林麝饲养生产实践经验基础上,对林麝胃肠道、下泌尿道中几种疾病病因、临床症状、剖解结果与用药效果等方面进行了探索、阐述,期望对麝健康养殖科学饲养管理及相关疾病的诊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林麝常见病的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银才 《农技服务》2004,(10):41-43
林麝是麝属中体型最小的一种。雌雄均无角,耳长直立,端部稍圆。雄麝上犬齿发达,向后下方弯曲,伸出唇外;腹部生殖器前有麝香囊,尾粗短,尾脂腺发达。四肢细长,后肢长于前肢。体毛粗硬,呈橄榄褐色,并染以橘红色。下颌、喉部、颈下以至前胸间为界限分明的白色或橘黄色区。臀部毛色近黑色,成体不具斑点。雄麝所产麝香是名贵的中药材和高级香料。其常见病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