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1 毫秒
1.
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生态文明意识调查分析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文明意识是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源动力和前提条件。以山东省为例,对17个地市的34个社会主义新农村试点村和51个对照村进行了生态文明意识调查。调查内容包括生态文明认知度、公民环保态度、生态文明行为现状及生态文明建设的评价与期望四个部分。调查结果表明,与全省平均水平相比,山东省社会新农村试点村中农民生态文明认知度有所提高,但未转化实际行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生态文明意识仍有待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2.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起着战略性、基础性和决定性的作用。笔者结合建设新农村的具体要求,通过分析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现状中存在的问题,指出了在建设新农村时期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必须要处理好自然资源开发与人力资源开发的关系,要加强农村保障体制和组织化程度建设,要重视农村教育的战略地位、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的主导地位、建设学习型社会的根本地位,这样才能培育新农民,全面提高农民素质,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人力支持和智力保障。  相似文献   

3.
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日渐突出。以现代林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为基础,分析了两者的关系,论述了生态文明建设中现代林业发展的重要性,提出了现代林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路径,旨在进一步提升林业发展水平,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发展夯实基础。  相似文献   

4.
2006年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起步之年,中央提出,新农村建设包括“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5项内容,它们之间既递进而又相辅相成。生产发展是基础,没有发展何谈富裕与文明。  相似文献   

5.
北京市循环农业综合评价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循环农业是循环经济在农业领域的实践,是实现新农村建设生态文明和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必然选择。文章根据循环经济的“3R”原则,构建了北京市循环农业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与计量模型,并运用该模型对北京市循环农业发展进程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北京市循环农业的发展还处在起步阶段。  相似文献   

6.
笔者通过对环洞庭湖地区农村进行实地调研,发现许多农村存在产业结构缺乏特色、基础设施水平不高、乡风文明陈旧滞后、生态环境破坏严重、民主制度不够健全等五个方面的问题。论文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建设目标,对构建环洞庭湖地区新农村技术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和政治文明等"五个文明"作了深入的思考,并提出了"五个文明"建设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7.
林业既能在环境保护中发挥重要作用,又能在经济发展中起带动作用。加快林业发展、改善生态环境,对推进新农村建设、建设生态文明、增进民生福祉和优化生态环境等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重点对华安县存在的林业问题及对策展开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在建设生态文明的背景下发展林业建设,就要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核心,建设有利于生态文明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林业体系,因此,加强林业管理和制度建设就成为保障林业建设和成果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努力建设美丽中国,是我们党新时期执政理念的提升,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核心是按照生态文明的要求,通过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繁荣、生态良好、人民幸福。这样的目标,为我们大力发展现代花卉业指明了方向,拓展了空间,赋予了新的使命。作为花卉行业工作者,我们倍感振奋,也深感任务艰巨、责任重大。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林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息息相关。主要探讨了生态模式下的林业栽培管理技术,希望能够为相关工作者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低碳型新农村建设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环  仪坤秀 《中国农学通报》2010,26(18):359-363
低碳经济成为全球意志和中国的现实选择。如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顺利进行,提高农民收入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这是新农村建设中面临的根本问题。本文阐述了低碳型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意义和关键举措。  相似文献   

12.
李文政 《中国农学通报》2009,25(19):353-356
中国农村的贫困问题依然存在,并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一大障碍。当前,中国农村贫困治理存在着相对贫困问题突出,贫困人口返贫率高,实际贫困人口数量较大等问题。为此,必须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改革户籍制度,打破二元社会结构,建设传递机制,完善农业金融立法,加大对农业农村农民的资金支持力度,把土地处置权上升为土地资本功能,发挥贫困地区剩余劳动力优势,完善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13.
新农村建设是中国实现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的一个必经阶段,但在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问题上如何分清轻重缓急,标本兼治,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则是众说纷纭,观点分歧较多。对新农村建设中的一些障碍进行了分析,探讨了中国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路径选择问题。  相似文献   

14.
基于农业循环经济理论的山西省新农村建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循环经济是一种新型经济发展模式,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对于农业生产条件薄弱的山西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介绍农业循环经济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农业循环经济与山西省新农村建设的关系,指出了山西省新农村建设中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阻碍,进而提出山西省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十九大报告和中央一号文件做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生态宜居和美丽乡村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核心内容,涉及到农村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治理、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乡村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等方面。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我国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与美丽中国的宏伟目标相比,农村环境问题仍较突出,主要体现在农村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和黑臭水体污染、农业生产造成的环境污染、农村乡风文明落后等。本文在综述近年来国家对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建设政策支持的基础上,重点对美丽乡村建设面临的问题和困难进行研究分析,通过总结浙江省湖州市美丽乡村建设的典型案例,提出了美丽乡村建设需要关注的几个关键问题,旨在为各地提供美丽乡村建设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6.
范金宝 《中国农学通报》2007,23(12):465-465
重视和发展农业是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键。当前传统农业发展模式制约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探寻适合农业快速发展的方式,对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两种发展方式进行了比较,得出发展现代农业不仅是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需要,而且也是提高中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和建设新农村的必然选择。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因此,要发展现代农业必须首先提高农民对发展现代农业的认识,并依靠科技培养现代化的新型农民;为加快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必须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为满足新农村建设的需要,还应构建符合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新型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以及加大财政资金转移支持力度等措施。  相似文献   

17.
基于低碳经济视角下首都新农村可持续发展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低碳经济”的概念首先是由英国在《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的白皮书中提出的,其目标是减缓气候变化和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低碳农业经济能够减少农业排放大量温室气体,应对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威胁,并实现首都新农村可持续发展。笔者从低碳产业、低碳农业、低碳工业、低碳环境、碳汇减碳五个方面提出低碳农业经济在首都新农村可持续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8.
韩国新村运动中的文化建设经验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杜丽华 《中国农学通报》2011,27(20):178-181
韩国在20世纪60年代组织实施的“新村运动”中,农村文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功。文章总结了韩国新村运动中的文化建设经验:充分发挥政府的职能;重视农民的“精神启蒙”;注重农民的教育培训;注重村容环境的改观;政府给予财政支持等。指出中国当前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应该落实政府责任,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重视农民教育,培养新型农民;创新农村人文生态环境,打造新村镇。  相似文献   

19.
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农村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方面面,离不开资金这一关键要素的支持与保障。利用统计年鉴资料和问卷调查资料,分析研究并揭示出中国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中支农资金供给体系存在的六大问题,提出构建支农资金保障体系的总体目标与原则,构建出现代农业建设的支农资金保障体系的逻辑框架,最后提出构建支农资金保障体系可供采用的六条对策思路。试图为理论研究提供一个分析框架,为实践决策部门提供决策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The laggard status of rural human settlement environment of mountain region in Yunnan Province affected the balanced development between city and countryside, so accelerating its construction is the urgent need of rural development. In this paper,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realistic influence of traditional pattern of rural human settlement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in Yunnan mountain region are expounded. Moreover, it puts forward the construction pattern, which depends on the development of small towns by analyzing the connection among natural environment characteristics, society and economy innovation and the pattern of human settlement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At last, several advices are brought forward for the actual action of rural human settlement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in futur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