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积极推进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目标,我们要从各个方面着手,采取积极措施,推进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八大报告独立成篇系统论述"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首次提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这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传承与创新,是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做出的科学判断和重大抉  相似文献   

3.
推进新农村建设,是党中央从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出发,着眼于统筹城乡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地处经济发达地区的苏州,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因地制宜。积极探索适合自身实际的新农村建设之路。通过实地调查,笔者深切地感受到苏州的新农村建设加快了苏州地区的城乡一体化,已逐步形成了基础设施配套、功能区域分明、产业特色鲜明、生态环境优美、经济持续发展、农民生活富裕、农村社会文明、镇村管理民主的具有苏州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模式。其为经济发达地区的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式。  相似文献   

4.
对山西省太谷县的3个典型自然村进行分析,其中郝村属于农业部在山西省确立的惟一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小王堡村和董村是省、市政府确定的典型的新农村建设试点村,他们在新农村建设模式的选择方面,都立足地方经济,发挥区域优势,彰显自身特色,以发展现代农业为核心,在引领新农村建设方面,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和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5.
湖南省隆回县石门乡井塘村共有132户598人,耕地440亩。在县农村能源办和乡政府的指导下,该村走出了一条“发展生态农业,促进乡风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成功之路。  相似文献   

6.
岳绍军 《中国农学通报》2012,28(23):177-180
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背景,为全面促进新农村体育发展,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从农民直接体育行为、间接体育行为、智力体育行为三个方面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民体育投入现状进行了全面调查与深入研究,最后给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7.
发展林业是山区新农村建设的现实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山区经济社会相对落后的具体情况出发,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难点在山区,应当高度关注山区。从生态、经济、社会等方面的需求满足看,林业必将在山区新农村建设中大有作为。因此,在山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必须选择以林为主,综合开发,山区林业应当走以生态建设为主,发展林业产业,加快建立现代林业产权制度,完善林业分类经营管理制度,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等路径,在重视和解决三农问题的同时,高度关注和切实解决发展林业与山区新农村建设问题。  相似文献   

8.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幕徐徐拉开,“十一五”规划《建议》勾勒出的新农村景象令人向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重大历史任务。这项惠及亿万农民、关系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举措,包含了五个方面、二十个字的基本要求:“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生产发展、生活宽  相似文献   

9.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现阶段解决“三农”问题的主要突破口,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依据“燃烧理论”这一理论工具并借鉴中国华西村和韩国新村运动的实践经验得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应从农民主体入手,充分利用中国农村丰富的人力资源,改变农民精神贫困、依赖懒惰的思想状态,激发、点燃他们的创业精神和合作意识。这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功的根本所在。  相似文献   

10.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已经在我国快速展开,作为农村建设重要内容的农村文化建设已形成广泛的社会共识.毋庸置疑,研究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以文化唯物主义为视角,探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何以可能,阐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客观性.在丰富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同时进一步指出,整体提升是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目标,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应充分保障和尊重农民的文化发展权,自由发展与外部输入相结合是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正确路径.  相似文献   

11.
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的国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平衡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农用地、建设用地、生态保护三者之间的矛盾,从国土空间开发角度,分析了生态文明建设对国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需求,在土地资源、矿产资源、地质环境、生态环境4个方面构建了国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技术方法,以湖南省汨罗市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认为:承载力评价应由社会经济和人口驱动转变为资源环境禀赋和开发利用程度驱动,定义国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内涵为一定空间范围内既能够支撑区域经济发展又不破坏其生态环境的可开发规模和强度及支撑保障能力。汨罗市的实证评价结果显示汨罗市国土资源环境承载力盈余的有10个乡镇,承载力均衡的有4个乡镇,承载力超载的有1个乡镇,与实际情况相符。研究结果为精细化、差异化制定相关政策、规划等提供了可能,达到了统筹国土空间合理配置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As a large province committed to developing ecological civilization,Jiangxi province is among the top provinces that boast the largest amount of traditional villages.Although maintaining a relatively intact ecological environment,Jiangxi Province is relatively backward in economy,which makes it an urgent mission for the local authorities to vigorously develop traditional village tourism.But many traditional vil ages landscapes have been destroyed in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 since there is no specific guidelines or regulations.This paper analyzed the development of Youshan Village-a traditional village that has made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in developing its tourism resources while conserving its original landscape features,concluded the methods and principles of constructing traditional village landscapes of Jiangxi province and expected to further explore the development mode for prospering tourism in the traditional villages.  相似文献   

13.
山东生态茶园建设模式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生态茶园建设是有机、无公害茶生产的基础。作者通过对山东茶区土壤、空气、水质的调查分析,认为在山东主茶区发展生态茶园是可行的,并从防护林建设、茶园施肥、幼苗期茶园间作模式三个方面进行了试验研究,总结出了山东生态条件下,生态茶园建设的初步模式,为山东生态茶园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为建设美丽中国云南篇章,与全国同步实现小康社会。通过以云南省为研究空间载体,拟克服突破生态环境偏重单要素的传统评价方法,筛选构建区域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方法,运用GIS空间分析手段,探讨云南省生态环境及空间分异特征,并针对性的提出云南省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思路对策。结果表明:云南省环境容量中等、生态环境较脆弱、生态环境重要性较高、自然灾害频发;生态环境空间分异明显,可分为综合平衡区、效率主导区、环境主导区3个功能区。  相似文献   

15.
山东省主要野生观赏草资源及其评价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观赏草作为一类新型景观植物,在城市绿地建设和生态景观建设中有很大的应用价值,目前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相应的研究也较少。笔者就观赏草的概念、应用价值、应用前景等方面进行了简要介绍,并根据多年调查对山东地区主要野生观赏草的种类、景观特点、分布进行了初步描述。调查表明,狼尾草等13种野生观赏草在山东地区极具发展潜力,并分别加以详细介绍。  相似文献   

16.
为深入了解区域生态文明的水平及其演进特征与影响因素,本文从生态现状、生态保护、生态经济、生态文化四个方面构建了生态文明评价体系,采用灰色关联模型,评价了河南省2005-2015年生态文明水平。结果表明:(1)2005-2015年,河南省生态文明整体水平在逐渐改善,全省生态文明指数平均值为0.460、年平均增速1.92%,但地区增长较不平衡,水平越高城市的增长速度就越快,反之亦然。(2)2005-2015年,河南省生态文明水平出现两级分化现象、地域差异明显,呈现豫西南高、豫东北低的空间特征。(3)各子系统的生态文明指数依次为:生态现状>生态文化>生态保护>生态经济;生态文明指数(C1)与生态现状(C2)和生态文化(C5)的关联度最高,关联系数分别为0.9454和0.9210,呈显著相关(p<0.05)。(4)影响河南生态文明水平的因素依次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X25)、人均耕地面积(X6)、人均公园绿地面积(X8)、环境污染治理占GDP的比重(X17)、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X18)。  相似文献   

17.
竹子基因资源收集保存及抗寒性初步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2014年10月-2015年3月对山东省、江苏省和江西省境内有代表性竹子分布区进行基因资源调查与收集,共收集种质31份,分别保存于威海文峰基地与济南历城区唐王基地资源圃。(方法)连续2年调查其成活率、萌笋率及抗寒性,并利用隶属函数法对31份种质进行了抗寒性综合评价,(结果)初步评价结果是:“桂竹”、“金明竹”等7个竹种适应性强,(结论)适宜山东省栽植并可开发利用,为山东省竹种引进及促进竹林景观恢复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在国家乡村振兴的战略背景下,针对乡村中赋存的地质遗迹和化石资源,探讨如何在有效保护的基础上,发挥其科学普及和研学旅游功能,以带动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就业。文章提出了“化石村”的概念以及如何建设化石村的建议。总结了中国第一个化石村——湖北远安化石村的建设成效和建设经验,并提出了在全国推广化石村品牌的设想。为指导化石村的建设,避免盲目开发,笔者建立了一套化石村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9.
为分析山东省土地利用变化格局,以期为土地管理决策、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利用山东省1997—2008年各市土地利用详细变更数据,选取农耕用地、牧草用地、园林用地、水域用地、城乡居住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和未利用土地等7种土地利用类型,在定量模型支持下对山东省不同时段及其内部不同区域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格局进行了模拟和分析。结果表明:1997—2008年,山东省未利用地、耕地减少幅度较大,水域用地面积增长最显著;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动态度为0.96%;水域、交通用地、未利用地变化较为显著,其变化动态度分别为25.85%、2.26%和-2.14%。此外,各市耕地、园地、未利用土地和牧草地的相对变化率相距悬殊,证明山东省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具有显著的区域性差异。该研究揭示了山东省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特征,对土地可持续利用、生态农业建设与人地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