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试验采集奶牛场不同牛舍内外空气、污水和土壤的样品并测定样品的细菌含量,分析牛舍室内外空气、污水、土壤中细菌分布情况,为改善奶牛养殖环境提供参考。结果表明,畜牧场舍内空气、污水、土壤细菌平均含量分别为2.97×10~4个/m~3、2.72×10~7个/L、3.30×10~4个/g;舍外为0.84×10~4个/m~3、1.39×10~7个/L、3.19×10~4个/g。其中,舍内的细菌密度基本高于舍外的;另外,犊牛舍和兽医室的细菌含量较泌乳牛舍低。相关分析表明,空气与污水中细菌数的相关系数为0.631(P0.05),相关显著。综上可见,牛舍室内外的细菌含量有所不同,以室内较高;不同牛舍以犊牛舍相对较低;同时,空气中的细菌含量与污水中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旨在了解奶牛场及附近环境中空气中细菌和真菌组成及污染水平。采用ANDERSEN-6级空气微生物样品收集器和RCS-1离心式采样器在奶牛舍和场外25m距离采集样品并鉴定细菌和真菌,每周在早晨、中午和晚上各采样一次。结果表明:奶牛场内外测定的细菌和真菌数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中场外细菌总数和真菌总数比采样周期中相应舍内总数低97.4%~98.0%和85.2%~99.4%。在625个细菌样品中,革兰氏阳性菌其中葡萄球菌属和链球菌属的菌株在场内外的空气样品中最常见,革兰氏阴性菌比例最低,主要由肠细菌和莫拉菌属和假单胞菌属。在225个真菌菌落中鉴定到9种霉菌属,在奶牛场及附近环境中均以曲霉属、青霉属、根霉属和酵母菌属为主。结论:奶牛场及附近环境空气质量存在一定程度的生物污染,对人的健康形成潜在威胁。  相似文献   

3.
目前,奶牛饲养主要是以规模化饲养方式为主,其奶牛场日常管理比较全面、技术水平要求也较高,包括奶牛场环境卫生、饲养管理等,只有应用规范化奶牛场日常管理技术,做好这些工作,才能提高奶牛生产性能,增加奶牛养殖经济效益,把奶牛场经营好。1奶牛场环境奶牛场内必须干净卫生,安静舒适;牛舍宽敞明亮,通风良好,阳光充足,食槽内没有发霉变质及吃剩杂乱的饲料,地面上清扫干净,牛床上没有粪便和污尿,舍内干燥不潮湿、温度适宜、空气新鲜.  相似文献   

4.
屋顶隔热奶牛舍内的温热环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芜湖市三山奶牛场,测定了舍内气温、湿度及钟楼内侧和屋顶内、外表面温度。春季舍内空气温度14:00时最高为20.3℃,屋面外表面温度达到40℃以上,比屋面内表面温度高约20℃;全天湿度范围在80.8%~86.1%。夏季屋顶隔热层的热阻实测值(0.1589 m2.K.h/kJ)为设计热阻(0.2344 m2.K.h/kJ)的67.79%,舍内温度与屋顶内表面辐射热强度呈正相关,屋顶辐射热每增加1 mW/m2(屋顶内表面温度上升0.4℃),舍内空气温度就升高0.21℃。经测算屋顶高4 m以上可减缓太阳辐射对舍温的影响,应因地制宜选择畜舍类型、屋顶高度与隔热层厚度。  相似文献   

5.
58.搞好牛舍卫生 目前有不少奶牛场(户)牛舍卫生消毒工作不到位,粪便得不到有效处理,舍内空气污浊,奶牛长期在这种环境下饲养,不仅有损健康,而且严重地影响产品质量和人的健康,最终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失。为此必须尽快加以整治。  相似文献   

6.
以猪舍内小气候和采样点细菌数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多元回归分析、相关性分析和LSD多重比较分析等对舍内小气候和细菌数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小气候中温度、湿度、气压、风速和养殖密度数据与空气中细菌数的关系,对空气中细菌数进行预测.结果发现,影响猪舍空气细菌数量的各因素按影响程度依次为:养殖密度、温度、风速和湿度,通过控制各小气候的数值可以达到减少舍内空气中细菌数的目的.利用LSD多重比较对两种规模猪场采食地点细菌数进行分析可知:用饲槽和地面扬撒的方式进行饲喂二者细菌污染情况差异显著,细菌数比较说明用饲槽饲喂优于地面扬撒饲喂.  相似文献   

7.
清粪方式对蛋鸡舍内空气环境质量及粪便理化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刮粪板清粪和传送带清粪两种方式对蛋鸡舍内空气环境质量和粪便理化性质的影响,选择两栋建筑结构相似的阶梯式蛋鸡舍,分别采用刮粪板和传送带清粪方式,在夏季和冬季监测舍内空气环境质量及蛋鸡粪理化性质。结果显示:夏季刮粪板舍内PM0.5显著低于传送带舍(P0.05);而冬季两舍间PM0.5和PM0.5~2.5颗粒数差异均不显著(P0.05);清粪时,刮粪板清粪较传送带清粪对舍内粉尘颗粒数的影响更大。夏季和冬季刮粪板舍内空气中细菌总数显著低于传送带舍(P0.05)。夏季和冬季刮粪板舍蛋鸡粪的含水率均显著高于传送带舍(P0.05);全氮含量刮粪板舍低于传送带舍,且夏季差异显著(P0.05)。结果表明,传送带清粪方式对舍内空气质量的影响小,而且清出的蛋鸡粪含水率低、总氮高。  相似文献   

8.
随着奶牛养殖业的发展.奶牛粪便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就奶牛场粪便对空气、水源和土壤等的污染及产生原因和开发处理进行探讨.促进绥德县奶牛养殖业得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夏季气温较高,空气闷热、潮湿,蛋鸡正常生产受到严重影响,有的甚至中暑死亡。因此,在炎热的夏季做好舍内日常管理及产蛋鸡群的饲养管理工作,对蛋鸡保持稳产、高产,创造较好的生产效益非常重要。1保持舍内卫生鸡舍要每天清扫两次,保持舍内清洁卫生,尤其要将舍内鸡粪及时清理干净,若舍内粪便太多,会由于舍内温度高,使鸡粪发酵,产生大量有害气体,增加舍内温度及舍内有害气体量,影响鸡群的健康。2保持舍内通风通风可以加快舍内空气的流动速度,夏季搞好舍内通风,不但可以保持舍内空气新鲜,降低舍内温度,而且还可以减少舍内空气中有害气体及病原微…  相似文献   

10.
试验旨在对商品肉鸡层叠式立体养殖模式的环境参数进行监控,分析不同季节笼养肉鸡环境参数的差异,为科学养殖提供数据支撑。选择规模化肉鸡养殖场的同一栋鸡舍,在秋季和冬季饲养周期中,采用分次多点测量法,连续监测3~6周龄肉鸡舍内温度、湿度和空气质量,测定点均匀分布在舍内4个位置,比较秋季和冬季舍内环境参数的变化。结果显示,在肉鸡生长后期,冬季舍内环境温度略高于秋季,差异不显著(P>0.05);秋季舍内湿度显著高于冬季(P<0.05),两个季节的温湿度均可满足不同日龄肉鸡生长需求。有害气体和微生物检测结果显示,冬季舍内氨气浓度略高于秋季,差异不显著(P>0.05);冬季舍内二氧化碳浓度显著高于秋季(P<0.05);同时冬季舍内空气微生物总菌数显著高于秋季(P<0.05)。层叠式立体笼养肉鸡舍内温度在不同季节可保持恒定;在冬季饲养期,舍内湿度降低,二氧化碳浓度升高,空气微生物总菌数升高。因此,冬季饲养肉鸡在做好保温的同时应适当增加通风换气。  相似文献   

11.
人工梭梭林对沙地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取民勤生长20年的人工梭梭林沙丘和流动沙丘为对象,研究梭梭林发育过程中沙丘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数量的变化以及二者之间的相关性,旨在探讨人工梭梭林对沙丘土壤形成的影响,为干旱区沙化土地治理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营造梭梭林使其林内土壤得到较好的改善。1)土壤粘粒、粉粒和细砂粒含量分别增加71.51%,70.64%,12.09%;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水解氮、速效钾、速效磷和CaCO3含量均增加;2)细菌、放线菌数量分别增加38.43%,32.52%,真菌数量减少75.38%,土壤碱化程度得到缓解;3)在50~100 cm土层,梭梭蒸腾消耗使土壤水分含量相对减少;4)土壤微生物和土壤理化性质均具较好的相关性,尤其是真菌和放线菌数量与pH值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P<0.05),有机质含量与细菌和真菌数量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5);土壤微生物数量与土壤粒度大小、土壤含水量之间呈线性关系且不显著(P>0.05)。可见,梭梭林的建立有利于改善土壤物理结构,提高土壤肥力,加快沙地成土进程。  相似文献   

12.
1. An experimental rig, designed and built to simulate conditions found in commercial poultry chilling systems, was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varying air temperature and chilling duration, and the effect of chlorinated water sprays, on the microbial load present on the skin and in the body cavity of freshly eviscerated poultry carcases; deep muscle and skin temperatures were monitored during chilling at three different temperatures. 2. During dry chilling for 2 h, total viable microbe counts (TVC) and counts of coliforms and pseudomonads from the body cavity fell by between half and one log unit; smaller reductions were observed in samples from the breast skin. 3. The situation changed when chlorinated water sprays (50, 100 or 250 ppm available chlorine) were applied for the first hour of chilling; spraying carcases enhanced the reduction in numbers on the skin; the effect was most pronounced with 250 ppm chlorine; conversely in the body cavity, the general effects of sprays was to increase contamination by up to one log unit. 4. There was no evidence that sprays increased the rate of chilling. 5. When carcases were held overnight in the rig at 11 degrees C after chilling, microbe counts on dry-chilled carcases remained stable, but increased on carcases that had been sprayed with chlorinated water.  相似文献   

13.
连续2年对青海玉树高寒草甸的3种不同利用草地(天然草地、灭鼠草地、灭鼠+围封草地)的微生物类群及微生物量碳、氮、磷空间含量及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分析不同利用方式下土壤微生物特征及其变化规律.以探讨不同利用措施对玉树退化草地土壤微生物的影响.结果表明:同一利用方式下,不同土壤层(0~5, 5~10和10~15 cm)土壤各微生物类群主要分布在土壤表层,且数量均随着土壤深度增加而减少.不同利用方式下,同一土壤层内,灭鼠和灭鼠+围封草地对土壤细菌、真菌与放线菌和微生物各氮素类群数量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微生物量碳、氮和磷含量均表现为灭鼠和灭鼠+围封草地显著高于天然草地;各草地类型中微生物数量是细菌>放线菌>真菌.表明天然草地经灭鼠和围封处理利用时均有利于草地土壤中微生物的活动,有利于草地的自然更新和保护物种多样性.  相似文献   

14.
青海玉树不同海拔高度草毡土微生物数量及影响因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稀释平板法探讨了不同海拔高度土壤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与生境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海拔样地真菌数量差异显著;AM-2样地细菌、真菌数量最大;AM-3的放线菌数量最大;而AM-4的细菌数量、真菌数量、放线菌数量均为最小值;相关性分析表明,细菌、真菌、放线菌与海拔、地下生物量呈显著正相关;与土壤含水量呈极显著负相关.这表明,土壤微生物受到地下生物量及土壤含水量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15.
草地生态系统土壤酶活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土壤酶在土壤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研究土壤酶活性对于探讨草地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及其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土壤酶的研究历经20世纪50年代以前的奠定时期,20世纪50-80年代的迅速发展时期和20世纪80年代以后与其他学科相互渗透的时期。土壤酶主要来源于土壤微生物,分为六大类,即氧化还原酶、水解酶、转移酶、裂合酶、连接酶和异构酶。本研究总结了不同退化程度、施肥、放牧、土壤微生物、季节变化等因素对草地生态系统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退化程度的加重,土壤酶活性呈降低趋势;施肥在一定程度上能增强土壤酶活性;轻度放牧会使土壤酶活性增加,重度放牧会使土壤酶活性降低;土壤微生物与土壤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土壤酶活性随季节变化有一定的规律性波动。最后,本研究对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的退化、恢复和治理与土壤酶活性关系的研究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草地生态系统;土壤;酶活性  相似文献   

16.
松嫩草原羊草群落水分生态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采用自行设计的蒸散仪和加拿大产自动气象设备,研究了松嫩草原羊草群落的水分生态问题,结果表明,生长季晴天条件下,羊草群落的蒸散、蒸腾速率的日变化基本呈双峰曲线,但秒同月份差异显著。环境因子对群落蒸腾作用的影响是综合性的,其中太阳辐射为主导因子,并与群落的蒸腾速率呈极显著相关。温度、相对湿度、土壤含水率的日变化与群落蒸腾速率的日变化相关关系均不明显。降水量、蒸散量、土壤含水量和植物含水量构成土壤-羊草  相似文献   

17.
极端干旱区旱生芦苇叶水势变化及其影响因子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新疆塔里木河下游绿洲-荒漠过渡带干旱环境下的旱生芦苇为研究对象,结合对气象因子、土壤水盐和芦苇叶水势的实地监测资料,分析了不同地下水埋深下芦苇叶水势的日变化特征,研究了影响芦苇叶水势变化的主导环境因子,揭示了反应芦苇叶水势变化的环境因子的指示性和指示阈值。结果表明,1)地下水埋深越下降,芦苇叶水势的日变化单峰趋势越不明显,表现为逐渐降低的变化趋势;2)随着地下水埋深的下降,0~110 cm土层土壤含水率逐渐减小,芦苇水平根分布深度逐渐下移;3)在极端干旱区,芦苇的生存策略为“较高的土壤水分有利于芦苇群落的扩展,较低的土壤水分则促进单棵芦苇的生长”。4) 土壤含水率和气温是影响干旱区旱生芦苇叶水势发生变化的主要因素,芦苇生长的适宜土壤水分范围为10%~20%,(18.07±5.28)%的土壤含水率和(33.48±1.44)℃的气温为影响芦苇叶水势发生变化的临界阈值,土壤含水率>(18.07±5.28)%和气温<(33.48±1.44)℃时,芦苇叶水势不发生显著变化。该研究可为减轻芦苇受旱程度、维持芦苇正常生长、及时补充水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动态模拟研究   总被引:12,自引:5,他引:7  
李东  黄耀  吴琴  明珠  靳代樱 《草业学报》2010,19(2):160-168
利用高寒草甸区植被、土壤和气候等资料,借助Century模型研究了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的动态。以2003年7月-2005年7月逐月气象观测资料为输入变量,模拟了自然条件下高寒矮嵩草草甸0~20cm土壤微生物呼吸CO2-C通量季节变化。模拟值与观测值进行的回归分析显示,二者具有较好的一致性(R2=0.89,P<0.05)。土壤有机碳动态模拟表明:1)自然条件下高寒草甸土壤有机碳在经历了一个快速积累过程后,积累速率逐渐趋于缓和,最终达到并接近稳定状态。稳定状态下0~20cm土壤总有机碳库约7597.50~7694.10gC/m2。其中活性、缓性和惰性土壤有机碳组分占土壤总有机碳储量的2.80%,58.50%和38.70%。2)过去45年(1960-2005)高寒草甸土壤有机碳呈振幅较为稳定的波动变化,但这种变化主要是土壤有机碳各组分波动变化的结果。气候波动对土壤有机碳影响主要与温度变化引起的惰性土壤有机碳库的变化有关,二者呈显著负相关(r=-0.548,P<0.01)。降水量对土壤有机碳及有机碳各组分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9.
放牧主要通过影响草地生态系统中土壤的理化性质(土壤含水率、孔隙度、微生物和有机物含量的构成)来影响整个生态系统温室气体的排放。草地生态系统土壤中,植物根系的呼吸作用、土壤微生物的活动以及各种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为温室气体的主要来源。本文在阐述草地生态系统温室气体排放机制和作用的基础上,主要从放牧管理模式、放牧强度、放牧动物等放牧作用对草地生态系统温室气体的排放情况进行了综述,就今后放牧对草地生态温室气体的研究重点和方向进行了展望,总结了适合不同放牧条件下整个生态系统温室气体的减排措施。  相似文献   

20.
为探究荒漠草原向灌丛地人为转变过程中土壤微生物及其酶活性的响应特征,选取宁夏东部荒漠草原近30年典型草地-灌丛地镶嵌体区域的荒漠草地、草地边缘、灌丛边缘、灌丛地为研究样地,开展各样地不同微生境(植丛和空斑)下的0~20 cm土层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数量、微生物生物量及其酶活性特征研究。结果显示:随转变过程各样地土壤水分、土壤有机碳、全碳、全氮以及全磷含量分别由6.84%、8.54 g·kg-1、22.67 g·kg-1、0.85 g·kg-1、0.32 g·kg-1显著下降至1.78%、5.85 g·kg-1、6.63 g·kg-1、0.16 g·kg-1、0.23 g·kg-1P<0.05),pH无明显变化。细菌数量呈先降后升变化,荒漠草地略高于灌丛地,真菌数量呈“下降-上升-再下降”非线性变化,灌丛地略高于荒漠草地,放线菌数量下降趋势明显。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分别由87.66、5.94 mg·kg-1显著下降至9.94、1.85 mg·kg-1P<0.05)。过氧化氢酶、碱性磷酸酶、蔗糖酶和脲酶活性呈显著波动或线性下降趋势,荒漠草地均显著大于灌丛地(P<0.05)。土壤微生物特性和酶活性在各样地不同微生境均表现为植丛显著大于空斑(P<0.05)。随着植被转变过程土壤水分、全碳、全氮与土壤微生物(放线菌、土壤微生物量碳氮、过氧化氢酶、脲酶、碱性磷酸酶)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土壤有机碳、全磷与土壤微生物量碳、脲酶呈显著正相关(P<0.05),pH与土壤微生物无显著关系(P>0.05);放线菌数量、过氧化氢酶、碱性磷酸酶和脲酶活性与微生物量碳、氮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细菌、真菌数量和蔗糖酶活性与微生物量碳、氮呈正相关(P>0.05)。荒漠草原向灌丛地过渡转变过程,虽各指标存在升高、降低或过渡边界效应,但当过渡到灌丛地均显著低于荒漠草地,表明该年限灌丛地土壤微生物活性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