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稻草覆盖还田晚稻免耕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98-1999年,在宁远县五里阉村进行了不同稻草还田方式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晚稻采用稻草覆盖还田免耕栽培可以降低田间水温和泥温,增加土壤有机质和钾素,避免大田生长前期微生物与水稻发生争氮的矛盾,有利插后返青分蘖,改善水稻的经济性状,增加有效穗、总粒数、实粒数,降低空秕率,从而有效地提高晚稻产量和经济效益。提出了稻草覆盖还田免耕栽培的主要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2.
稻田施用不同有机肥的效益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余雄波 《作物研究》2006,20(2):121-123
2005年在临湘市进行了紫云英、厩肥、稻草和精制有机肥分别在早稻田、晚稻田施用的小区试验,以探索几种主要有机肥对水稻生长发育、产量、经济效益及土壤培肥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有机肥对早、晚稻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能增加水稻单产,提高种粮效益;能增加土壤有机质,降低容重,对土壤有良好的培肥改良作用。早稻应以紫云英为有机肥主要肥源,晚稻田应以稻草还田为主。  相似文献   

3.
稻草覆盖还田晚稻免耕节水栽培技术应用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005年在宁远县大枧头村进行了稻草覆盖还田晚稻免耕节水栽培技术试验示范,结果表明,晚稻采用稻草覆盖还田免耕节水栽培技术可以降低田间水温和泥温,有利于插后返青分蘖,能有效改善水稻的经济性状,从而明显提高晚稻的产量。同时可以减少灌水次数,节约大量灌溉用水,具有较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4.
2011—2015年在长汀县稻草还田长期效果监测点开展的试验结果表明,连续稻草还田腐熟对耕地土壤性状及后季水稻产量有明显影响,其中土壤容重降低明显、有机质、全氮、速效钾含量增加显著,后季水稻产量随实施年度的增加,增产效果明显,表明应用稻草还田腐熟可获得理想的经济、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5.
<正>南安市稻草资源丰富,是重要的有机肥资源之一,直接还田利用,对改良土壤、培肥地力,维持土壤养分平衡,具有重要作用。但由于稻草不易腐烂,不利晚稻土壤犁翻耕种,农民直接将稻草直接还田作为肥料的积极性很低,甚至直接焚烧,既浪费资源又造成环境污染。为了推进南安市秸秆还田的工作,七月中旬在南安市码头镇的"南安市圆梦农业专业合作社"和"南安市联兴家庭农场"推广应用由上海联业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谷霖"牌微生物腐秆剂,结合机械收割粉粹稻草,将稻草平铺、紧压于田面,撒上2 kg腐熟  相似文献   

6.
稻草还田对土壤养分及水稻生物量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稻草还田作为最便捷的水稻秸秆利用方式,对水稻生产和土壤培肥具有重要意义。为探明稻草还田对土壤养分和机插水稻生长的影响,设置稻草还田(HR)和稻草不还田(BR)两个处理,通过测定水稻生育特性和产量等指标,土壤全量养分和速效养分等性状,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稻草还田能显著降低机插水稻株高达4.1cm,使每蔸水稻平均增加3.2个有效分蘖,显著增加水稻有效穗数达22.54%,从而显著提高水稻成熟期生物量达18.95%,增加当季水稻产量达18.88%,其中穗部生物量增幅达15.3%。稻草还田显著增加成熟期水稻地上部总氮、磷、钾素积累量,其中穗部氮、磷、钾素积累量增幅分别为13.2、5.2、4.73 kg/hm^2。稻草还田能显著增加种植后土壤碱解氮含量达14.67%。  相似文献   

7.
稻草还田的效应研究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稻草是一种很好的有机肥料。从1998-2005年在桃江进行了稻草还田试验,结果表明,稻草还田不仅能提高稻谷产量,早晚稻平均增产7.4%,而且能改善土壤结构,培肥地力,降低化肥施用量,减少农业面源污染,提高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8.
稻草还田腐熟可以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对水稻生长的经济性状指标有一定的影响,稻草还田腐熟后提供的氮、磷、钾营养元素可以减施化肥用量。试验中与无稻草还田常规施肥相比,稻草还田腐熟,以氮磷肥用量减少10%,钾肥用量减少10%~20%为宜,可使当季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0.1~0.2 g/kg,提高0.3%~0.6%,而产量、产值和纯收益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9.
稻草覆盖还田对华南双季晚稻物质生产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杂交稻天优998为材料,设置稻草覆盖还田和无稻草还田2种处理和4种氮肥处理,并进行了连续2年的田间试验。稻草覆盖还田可以显著提高晚稻产量,4个施氮处理表现一致。在产量构成因素中,有效穗数对产量的贡献最大。稻草覆盖还田促进水稻分蘖,最高茎蘖数和分蘖成穗率协同提高,最终使有效穗数显著增加。稻草还田增强群体物质生产能力,叶面积指数和叶片叶绿素含量 (SPAD值)提高,最终提高了地上部干物质量。稻谷产量与不同时期的叶片叶绿素含量、地上部干物质量及茎蘖数呈极显著正相关。在稻草覆盖还田的情况下,增加前期施氮量对稻谷产量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0.
稻田春玉米秸秆还田对晚稻和土壤肥力的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讨玉米秸秆对稻田土壤肥力及晚稻产量的影响,2001~2002年在岳阳进行了玉米秸秆还田试验。设2种玉米秸秆还田量水平即100%和50%,以不还田为对照。两年研究表明:(1)在稻田环境下,玉米秸秆易于腐解;(2)玉米秸秆还田后,土壤有机质及全量N,P,K含量均呈小幅度下降,速效N,P含量下降幅度较大.而速效K增加;(3)玉米秸秆还田对晚稻有较好的增产效果.  相似文献   

11.
烟田稻草还田技术的研究概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简要介绍了国内外稻草还田的现状,主要探讨了稻草还田对土壤的培肥作用及稻草还田对烟田主要病虫害的发生、对烟草生长发育、烟叶产量、质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阐述了水稻机械收割过程中将稻草直接铡碎还田,可为土壤微生物提供能源及培肥地力,进而提高水稻产量的重要意义,并提出了稻草直接还田应注意的事项和稻草还田后本田管理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3.
晚稻施肥效果及最佳经济施肥量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为了探索晚稻最佳经济施肥量,完善水稻施肥指标体系,于2006~2007年在耒阳的两个乡镇实施了6个晚稻“3415”肥效试验。汇总分析这些试验结果表明:晚稻产量6000kg/hm2的最佳经济施肥量分别为:N119.7kg,P2O5 17.85kg,K2O48.75kg;比农民习惯施肥减少33.6kg纯量化肥,相当于减少化肥成本144.9元;稻草还田4500kg/hm2可增加产量249kg。该结果对大面积晚稻生产节本增效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稻草还田免耕抛秧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2—2003年的试验结果表明,稻草还田免耕抛栽水稻的生长具有前缓、中快、后稳的特点,与常耕抛秧相比,一般立苗和分蘖盛期分别推迟2 d和8 d,苗峰前10 d生长发育快,全生育期变化不大,成穗率高4.84个百分点,使稻田土壤表土层容重小7.8%,土壤孔隙度和毛管孔隙度分别增加3.98和1.8个百分点,有机质含量较高,有利于改善土壤理化性状。稻草还田能提高免耕抛秧的产量,在简比试验中,稻草还田免耕抛秧比非稻草还田免耕抛秧增产2.10%~2.84%,比常耕抛秧增产3.77%~5.71%;小区对比试验中,稻草还田免耕抛秧比常耕抛秧增产4.75%。  相似文献   

15.
肖艳松  柏连阳  陈坤  谭琳  陈桂华  尹丽 《作物研究》2006,20(Z1):545-548
简要介绍了国内外稻草还田的现状,主要探讨了稻草还田对土壤的培肥作用及稻草还田对烟田主要病虫害的发生、对烟草生长发育、烟叶产量、质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马铃薯稻草包芯栽培的发展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正>农作物栽培覆盖稻草后,实现稻草间接还田,可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能为农作物生长提供钾、硅和微量元素等营养成分,又改善了耕作小气候、  相似文献   

17.
阐述了水稻机械收割过程中将稻草直接铡碎还田,可为土壤微生物提供能源及培肥地力,进而提高水稻产量的重要意义,并提出了稻草直接还田应注意的事项和稻草还田后本田管理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8.
在施用化肥的基础上,对有机肥及稻草还田施用效果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有机肥及稻草还田增加了平方米收获穗数及每穗疑花数,水稻明显增产。  相似文献   

19.
为了阐明有机物料还田的作用和效果,探索合适的秸秆还田方式,为我国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对稻秆和紫云英单独还田和协同还田对水稻产量和土壤有机碳的影响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显示,有机物料与化肥混施不仅能促进土壤微生物分解、提高土壤中碳组分含量,还能为土壤提供新鲜有机物,增加微生物多糖,增强团聚体的稳定性,进而提高水稻产量。稻秆中碳和钾含量丰富、碳氮比值非常高,而紫云英中氮素含量很高、碳氮比值非常低,两者协同还田后能调优碳氮比值的平衡,更有利于作物吸收养分,不仅能提高早稻产量,对晚稻养分的存储也具有一定的后效作用。最后还指出了当前秸秆还田存在的问题,为探索有机物料科学还田方式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20.
通过总结涟水县稻茬小麦的气候、土壤、还田稻草腐解等方面特点以及稻草全量还田的成功经验,提出了涟水县稻草全量还田小麦生产技术方案。该方案实施成效表明,在秋冬季不灌溉的条件下,当地种田大户、家庭农场等规模化种植者可获得一播全苗和500 kg/667 m~2以上的产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