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草莓的贮藏保鲜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草莓以其鲜艳的色泽、香甜的口味和丰富的营养深受大众的喜爱,是老少皆宜的高档水果。但同时草莓又是一种非常"娇气"的水果,皮薄易伤,水分散失很快,易受细菌微生物的侵害而腐烂变质,常温下放置1~3d就开始变色、变味,这些都为其采收后的贮藏和运输带来诸多不便。从对草莓的生理特性分析入手,集中介绍了几种贮藏保鲜草莓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水果气调贮藏保鲜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气调贮藏作为一种有效的水果采后保鲜技术得到广泛的研究,商业化应用成效显著。本文对近年来水果气调贮藏的适宜参数、气调贮藏对水果采后品质、生理及腐败微生物的影响及简易气调贮藏的发展现状和气调贮藏前水果预处理方法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指出气调贮藏保鲜技术的发展方向和需要深入研究与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海南绿橙贮藏保鲜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海南绿橙低温贮藏的适贮温度、贮藏方法以及1-MCP处理对海南绿橙贮藏保鲜的效果进行了研究,比较了7种不同的保鲜处理方法对海南绿橙货架期的影响。结果表明,海南绿橙低温(0~8℃)贮藏适宜温度为5~6℃,采用BD-1热带水果涂膜保鲜剂及无纺布保鲜袋包装,贮藏效果最佳,贮藏期可达100天以上,商品率达100%。而1-MCP处理对海南绿橙保鲜效果不明显;货架期期间采用BD-1热带水果涂膜保鲜剂涂膜+控湿袋+无纺布保鲜袋处理,货架期可达15天。  相似文献   

4.
西瓜种植大户和经营西瓜生意的个体户,只有注重西瓜的贮藏保鲜,才能确保西瓜在当季或错季卖个好价钱。(1)库内堆藏选择八成熟的西瓜,采前2~5天喷布0.1%的多菌灵或托布津溶液消毒。早晨用剪刀从果柄1~2cm处割下,立即用0.002%~0.003%的2,4-D溶  相似文献   

5.
国内外水果保鲜技术发展状况及趋势分析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简述了水果采后生理、贮藏特性以及国际先进的水果保鲜技术,重点介绍了MAP气调保鲜的特点与意义,并综述了水果保鲜技术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及今后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6.
气调保鲜技术在果蔬贮藏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果蔬收获后,消耗体内营养进行呼吸,其呼吸强度直接影响其新鲜度,通过对贮藏环境中温度、湿度、氧气、二氧化碳和乙烯浓度等条件的控制就能抑制果蔬的呼吸作用,减缓新陈代谢,减少水分丧失、腐烂及病虫害的发生,最大限度地保持果蔬产品的新鲜度和商品性,延长贮藏期和销售的货架期。1.保鲜技术果蔬的贮藏保鲜方法很多,主要有简易贮藏、通风库贮藏、辐射保鲜、化学保鲜、冷库贮藏及气调贮藏等。简易贮藏、通风库贮藏设备简单,投资少,但贮藏效果差,贮藏期短,腐烂损失大。辐射保鲜与化学保鲜在部分水果上有一定适用性,一般应与冷藏相结合,但存在辐…  相似文献   

7.
我国果蔬采后损失严重,尤其是热带亚热带水果在贮藏运输和商品流通过程中很容易腐烂变质。因此,首先有必要了解热带亚热带水果贮藏的特点,并采取相应的采前与采后配套技术措施,形成贮运保鲜系统工程体系,才能有效地提高其贮运保鲜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局局长张天佐在水果贮藏保鲜技术培训班上表示,蔬菜和水果是鲜活农产品,收获后仍然进行着呼吸和营养消耗的生命活动,产后损失率达15%~30%,采取有效贮藏措施对防止果菜变质腐烂,保持营养成分和品相极为重要。去年以来,国家启动“农产品产地初加工”项目,支持各地建设保鲜贮藏、通风烘干等设施,帮助农民增收致富。  相似文献   

9.
1.贮藏条件果皮较厚、果肉致密、心室少、干物质含量高、抗病性强的番茄品种较耐贮藏,不同成熟度的番茄其贮藏期相差较大,以绿熟期或微熟期采收为宜。贮藏适温为11℃~13℃,相对湿度为85%,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均为2%~5%。2.贮藏方法(1)石灰水贮藏法先配好5%的石灰水,并通入二氧化硫气体,使溶液的pH值达到6,然后将番茄全部浸入封闭容器,可贮藏60天,好果率达98%左右,但食用前要用6%的双氧水浸泡24h,清水冲洗干净即可。此法适于小规模贮藏。(2)冷库贮藏法将库温控制在11℃~13℃、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在85%左右为宜。夏季主要是防暑降温,白…  相似文献   

10.
花生是我国重要的油料作物和经济作物,其产量、品质和出口在国际市场上均具有竞争优势。介绍了原料花生贮藏技术研究的基本概况,包括我国花生生产现状,贮藏特性,花生品质对贮藏效果的影响,花生贮藏期间生理变化,贮藏影响因素和贮藏条件等方面,综述了国内外原料花生贮藏技术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