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1 毫秒
1.
王凯 《南方农业》2022,(6):63-65
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愈发严重,因此生态林业工程建设活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为促进生态林业工程建设,结合实际情况分析了生态林业工程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政策引导、完善相关法律制度体系、提高对生态林业工程建设的认识等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2.
辽宁西北地区生态问题分析与生态保护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全国 《水土保持研究》2004,11(3):98-99,125
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除科学技术外,政策将起到重要的作用。辽宁西北地区生态问题的产生和发展有其自然、社会、经济原因。解决这些问题需从重视植被的生态效益、依靠科技进步、划定生态功能分区、增加投入、完善法律法规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3.
林业技术有着巨大的优势,能够极大提高我国生态林业的建设效率和建设质量。为了解决我国的环境污染问题,必须大力发展生态林业,并在生态林业建设中大力推广林业技术。相关工作人员必须不断研究和完善林业技术,解决林业技术在生态林业应用过程中的问题,不断提高林业技术的应用水平,切实推动我国生态林业的建设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相似文献   

4.
代兴志 《南方农业》2022,(4):105-107
林业是我国经济建设布局中的重要内容,为促进我国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应重视林业生态建设,落实生态保护理念,夯实现代林业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增长基础.因此,为保护我国林业资源,确保林业发展中的生态、社会及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对林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展开讨论,提出了生态保护理念下我国林业发展的具体思路,包括完善生态管理制度、加大...  相似文献   

5.
林业生态修复现状及对策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林业是城市生态建设的重要基础和主体,林业生态经济建设代表了现代化林业的建设发展方向,林业的发展需要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还有经济效益相结合,在城市中建立起完善的林业生态经济体系。基于此,以广东省为例,重点分析广东省林业生态经济发展现状和主要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探讨了林业生态修复的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6.
做好森林资源管理,能够为我国环境保护及经济建设作出一定的贡献与支持。从生态林业发展的角度完善森林生态系统的管理,能够在平衡我国经济建设发展、满足时代变化需求的基础上,实现生态林业统一发展的战略目标。以森林资源管理的重要性和发展现状为导向,分析有效完善森林资源的管理模式,提出生态林业发展水平的改革与完善策略,以期促进森林资源管理工作稳定发展与进步。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我国开始大力推进林业生态保护与天然林保护,这项政策对于保护我国林业资源以及推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重大意义。基于此,以广西地区为例,结合广西地区林业生态及天然林现状,提出有效保护措施,以此提升广西地区的林业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8.
在新形势下,加强生态公益林管理是林业科学发展的根本要求,也是实现林业生态建设的必然趋势。时代在不断变化,一成不变的生态公益林管理模式已无法适应现代林业发展的需求,也不利于完善现代林业管理体系。基于此,以广西资源县为例,从实际出发阐述了资源县自然资源概况,分析了资源县生态公益林管理现状,并提出了加强生态公益林管理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通过多年的林业发展,四川省逐渐形成了一套完善的林业发展体系,其对于生态环境保护的作用日益凸显。在生态环境压力持续提升的背景下,我国其他地区也要学习四川,借助林业发展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基于此,对四川省林业发展的历史进程进行了梳理,并系统分析了林业发展对于生态环境保护所起到的关键性作用,以期为相关研究与实践工作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社会和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我国对于林业发展的重视程度不断增加,尤其是近几年发布了一系列关于生态林业的相关政策,林业建设正式发展的黄金时期。发展林业不仅可以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大量的木材,还可以为我国生态建设提供有力保障,生态林业建设是生态系统建设的重要部分。但在林业发展过程中,首先要进行的是林业调查规划设计,这是发展林业的基础工作。  相似文献   

11.
西北干旱区生态用地概念及其功能分类研究   总被引:24,自引:2,他引:24  
阐明了西北干旱区生态用地概念与定义 ,并依据功能将其划分为人工型与自然型两大类。其中人工型生态用地包括农业绿洲型和城镇绿洲型 ,自然型生态用地包括自然保护区型、山区水源涵养林型、天然绿洲型、湿地型、荒漠植被型和夹荒地型 ,分析了每种类型生态用地服务于主体生态系统的功能。并指出该区近期生态用地的研究重点应集中于生态用地资源评价 ,掌握其数量、质量及其空间分布规律 ;确定生态用地在西北干旱区以及区内不同流域中所占合理比例 ;定量化研究生态用地与生态用水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郭慧  王兵  牛香 《水土保持通报》2014,(6):131-133,139
为了对退耕还林工程的生态效益进行全面、系统、科学地定量化评估,首先综合中国森林区划,退耕还林区、森林生态站和DEM数据,并与GIS空间分析相耦合构建了中国退耕还林生态效益监测网络。该网络包含130个退耕还林生态效益监测区,共布设157个监测站,其中已经建设79个,计划建设78个;其次利用全国退耕还林县级单位数据对网络规划布局结果进行了精度评价,总精度达到96.2%;最后指出了不同退耕还林区生态效益监测的主要侧重点。该网络可以实现对中国退耕还林工程区内生态要素的连续观测与清查,为退耕还林工程的生态效益评估提供数据支撑,并为辅助决策分析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岸堤水库汇水区林业生态修复工程设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前水源地水土流失和水资源污染等问题日益严峻。针对临沂市岸堤水库汇水区存在的生态问题,在对现有森林植被状况、林业生态现状调查分析的基础上,运用流域生态修复、森林健康经营、生态型林果生产经营等先进营造林技术,采取封山育林、退耕还林、工程造林、重点示范区建设等一系列措施,进行了科学合理的林业生态修复设计,并探讨了水库汇水区林业生态修复的途径与方法。  相似文献   

14.
北方土石山区生态修复与水源涵养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生态文明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与和谐共生的必然要求,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态环境的现实需要、建设美丽中国的实际需要。针对太行山区生态系统严重退化、环境容量与承载力低下、基础设施薄弱、自然条件与资源禀赋较差、贫困程度较深等问题,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太行山中段东坡的低山丘陵区进行生态修复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通过30年的研究实践,提出并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北方土石山区生态修复治理体系,为山区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以及扶贫攻坚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经验与示范。本文通过30年研究历程回顾、研究与展望,总结了土石山区生态修复与水源涵养的进展与展望。太行山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主要经历了3个阶段:一是研究初始阶段(1986—1996年),确定了退化山地生态系统恢复的途径与技术理论,建立了以水土富集为中心的林业生态工程。二是提升发展阶段(1997—2007年),这一阶段主要是研究了影响退化山地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关键因子与影响机制,并提出了有效的技术措施与解决方案。具体说来,在径流林业研究方面,研制出了太行山水土富集工程带间距计算公式;在降水资源转化与水分运移规律研究方面,明晰了岩土二元结构体的降水-土壤水-裂隙水的基本补给路径,揭示了岩土界面"优先流"与裂隙网络"优先流"的运行转化规律,阐明了浅层风化裂隙岩体渗流的动态变化特征及对植被耗水过程的响应关系;在降水资源调控利用研究方面,研制出了生物集雨新材料、营养调理剂和生物集雨面建造施工工艺。三是全面创新阶段(2008年—),重点探讨了山区生态产业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问题,研发了经济林土壤扩蓄增容技术、石质山地困难立地造林技术、经济林生态隔离带调控技术、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区沙产业开发技术,以及林下经济、循环经济、生态旅游等生态产业化技术体系。下一步将在目前研究的基础上,向人口密度较大、人类活动频繁的雄安新区上游山区扩展,重点开展以国土绿化、景观建设、水源涵养、水土流失治理、污染防治为主要内容的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生态环境与气候变化监测,研究现代干扰条件下山地灌丛生态系统向森林生态系统的演替过程及主要驱动因素,山地水旱灾害形成机制、降水资源调控与水源涵养,以及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山地生态经济体系,为构建结构稳定、功能完善的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体系与水源涵养功能体系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为山地生态系统经营管理,实现其生产、生态功能和系统稳定性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青海东部黄土高原寒区退耕还林地人工林的水分生产力水平,2001—2003年对青海省大通县退耕还林的人工林进行了群落蒸散测算、标准地生物量调查和解析木分析,并研究了青杨灌木混交林、白桦紫果云杉混交林、华北落叶松纯林、紫果云杉纯林、白桦纯林等11种林分类型退耕还林人工林的林木水分生产力。结果表明:1)3 000株/hm2左右密度的林分是该区较为适宜的造林密度标准;2)在目前的技术经济水平条件下,2 1003333株/hm2密度的青杨灌木混交林成林、白桦纯林、紫果云杉纯林和白桦紫果云杉混交林水分生产效率居所有林分之首,其水分生产力指标可作为该地区常规造林技术条件下乔木成林的水分生产力标准;3)3000株/hm2左右密度的青杨灌木混交林、白桦紫果云杉混交林、紫果云杉纯林和白桦纯林成林的水分生产潜力基本达到了目前当地林木的最大生产能力。表明上述林分类型的造林模式可作为今后退耕还林工程和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6.
林权改革是促进林业发展的根本措施.为研究林权改革是否对环境产生影响,于2011年7-8月,选择江西遂川,福建三明、永安,辽宁清原,北京怀柔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1)林权改革对森林生态环境有明显的影响,尤其对森林生物多样性、森林旅游和森林水源涵养有显著的影响;2)农民(林农)对林权改革的态度、家庭年收入水平、文化程度和性别对环境影响评价结果也有一定的影响.林权改革涉及面广,并涉及国家生态环境安全和农民的长远利益,建议开展环境影响的评价研究,以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稳定、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As the area of the world’s forests shrinks, the management of production forests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paramount for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Australia, public debate and controversy about the management of production forests during the later decades of the 20th century resulted in governments adopting sweeping top-down changes to forest policy, with regional forest plans a cornerstone of this process. This paper reviews the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outcomes of two such processes, the Southeast Queensland Forests Agreement (Australia) and the Northwest Forest Plan (United States). Several key lessons are identified. First, these plans are significant steps forward in the struggle to conserve forest biodiversity while providing for production of timber. Second, expanding the conservation reserve system by itself does not necessarily ensure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especially if reserves are traded off for increased timber harvesting in forests outside of reserves or if certain important elements of biodiversity are not accounted for either by conservation forests or production forests. Third, reserves often need active management to restore diversity in previously-logged forests and reduce fuels that have accumulated as a result of fire exclusion. Fourth, the current plans fall short of the comprehensive whole-of-landscape, multiple-ownership approach needed to support long-term sustainable forestry and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Fifth, adaptive management was not adequately institutionalized and sometimes misapplied, although, in the case of the Pacific Northwest, a major regional monitoring strategy was developed and partially implemented. Finally, ecological science suffered in the collision with the socio-political decision-making process due to the limited scope that was left for testing and evaluating the new approaches to forest management. We conclude, based on the evaluation of the two regional plans, that regional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goals may be better achieved by implementing sustainable forest management practices across all ownerships and involving all stakeholders and the broader community.  相似文献   

18.
秦汉以前,黄土高原是林草茂密、山青水秀的地方,许多古籍和碑文都有“美哉斯阜,临广泽而带清流”之类的称赞。自春秋战国以来,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屡遭人为破坏,包括战争破坏、滥伐森林营造宫殿、樵采、毁林开荒等,而主要祸根却是广种薄收、轮荒耕种,致使黄土裸露,沟壑纵横,水土流失严重,经济十分贫困落后。治理方针必须包括“建造植被,制止水土流失和林牧为主,粮食自给”这两个基本对策。只有坚持这个治理方针,实现黄土高原青山绿水、林茂粮丰和经济繁荣的目的便指日可待了。  相似文献   

19.
甘肃祁连山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价值评估   总被引:26,自引:1,他引:26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引起各界对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视,推进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建设,采用影子工程法、市场价值法、替代花费法、机会成本法、收益资本化法等,对祁连山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进行评估,得出祁连山每年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总价值为2430亿元。其中涵养水源为930亿元,保育土壤为564亿元,固碳制氧为269139万元,净化空气为741亿元,保护生物多样性151亿元,森林景观与游憩价值168750万元。  相似文献   

20.
应用森林健康理论,分析得出威胁八达岭林场森林健康的主要因素为病虫害、森林火灾、森林组成以及林分结构不合理,森林粗放管理,气候干旱与雪折。提出了保护和恢复八达岭林场森林健康经营的目标与原则。研究认为,八达岭林场应构建地带性森林植被恢复,低质林分结构调整,生态疏伐,近自然化森林健康目标树经营,生态修复5种森林健康经营模式。通过八达岭森林健康项目区监测样地空间数据库、121个小班及其细班空间数据库的建立,结合所构建的具体模式,构建了八达岭森林健康示范区的240个细班经营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