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试验旨在通过体外瘤胃发酵法研究高精料饲粮中添加不同剂量3-硝基酯-1-丙醇(3-NOP)对甲烷产量及甲烷菌区系的影响。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共设4组,对照组(C组)、低剂量组(LD组)、中剂量组(MD组)、高剂量组(HD组),分别向发酵底物中添加0、0.4、0.8、1.2 mg 3-NOP。体外发酵培养24 h。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各3-NOP处理组瘤胃甲烷产量和每克可降解底物的甲烷产量均显著降低(P<0.05),但氢气产量和每克可降解底物的氢气产量显著增加(P<0.05)。HD组瘤胃干物质降解率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每克可降解底物总产气量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与对照组和LD组相比,MD组瘤胃发酵Simspon指数显著降低(P<0.05)。各3-NOP处理组瘤胃甲烷球形菌属(Methanosphaera)的相对丰度显著低于对照组。研究表明,3-NOP通过对甲烷菌甲基辅酶M还原酶的特异性抑制作用,改变了瘤胃甲烷菌区系结构,降低了甲烷产量。  相似文献   

2.
选取3种典型的植物油:菜籽油、豆油和亚麻油,利用体外培养系统进行体外发酵,研究植物油的类型和添加水平对瘤胃体外发酵和甲烷生成的影响。3种植物油分别添加底物干物质的3%、5%和7%,未添加植物油组为对照,共10个处理,每个处理设3个重复。结果表明,菜籽油对甲烷产量无显著影响(P>0.05),豆油7%添加水平显著抑制了甲烷生成,而亚麻油所有添加水平均显著降低了甲烷生成量(P<0.05)。在豆油和亚麻油处理组中,随着添加水平的提高,甲烷产量线性下降(P<0.01)。3种植物油均显著改变了瘤胃发酵模式,随着植物油中所含不饱和脂肪酸不饱和度的增加,乙酸和丁酸的摩尔比例显著降低,丙酸摩尔比例显著升高(P<0.05);植物油添加水平的提高显著降低了乙酸和丁酸摩尔比例,显著升高了丙酸摩尔比例(P<0.05),乙酸丙酸比例显著降低。本试验结果表明植物油降低甲烷的效果跟其来源和添加水平有关;随着植物油添加水平的提高和所含不饱和脂肪酸不饱和度的增加,甲烷生成量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3.
本试验应用Rusitec系统研究壳聚糖对体外瘤胃发酵特性的影响。发酵体系由400 mL瘤胃液、400 mL缓冲液、70 g瘤胃内容物和20 g饲粮(装于尼龙袋内,精粗比为40∶60)组成,采用单因子完全随机设计将Rusitec系统的发酵罐分为4个处理,壳聚糖的添加量分别为0(对照组)、500、1 000、1 500 mg,每个添加量2个罐,重复进行2期试验,即每个处理4个重复,每个重复1个罐,每期预试期7 d,正试期2 d。检测甲烷产量、产气量、挥发性脂肪酸浓度及养分降解率的变化。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500、1 000、1 500 mg组甲烷产量分别降低了17.71%、31.67%、50.37%,差异显著(P<0.05)。2)添加壳聚糖显著降低了各时间点乙酸和丁酸浓度以及乙酸/丙酸(P<0.05),显著提高了丙酸浓度(P<0.05);添加壳聚糖显著降低了总氮、氨态氮、尿素氮浓度(P<0.05),显著提高了微生物氮浓度(P<0.05)。3)1 000、1 500 mg组粗蛋白质降解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4)甲烷产量,总氮、氨态氮、尿素氮、微生物氮、乙酸、丙酸和丁酸的浓度,乙酸/丙酸以及粗蛋白质降解率与壳聚糖添加量间呈显著的线性关系(P<0.05)。由此可知,壳聚糖能改变瘤胃微生物发酵模式,提高发酵液丙酸浓度,降低乙酸浓度,减少甲烷生成,提高能量利用,同时减少蛋白质在瘤胃中的降解。  相似文献   

4.
本试验从瘤胃氢代谢生物化学过程的角度出发,研究硝酸钠和2-溴乙烷磺酸钠(BES)对瘤胃甲烷生成的抑制机制。选用2只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成年湘东黑山羊作为瘤胃液供体,设对照组、硝酸钠组(添加剂量分别为0.10、0.20和0.40 mg/m L)和BES组(添加剂量分别为0.63、1.26和2.52 mg/L),采用全自动体外模拟瘤胃发酵设备,进行24 h体外瘤胃发酵试验,测定产气量、氢气和甲烷的产量和含量、挥发性脂肪酸产量及组成。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添加硝酸钠和BES后,甲烷产量显著降低(P0.05),并且随添加剂量增加,呈现线性下降的变化趋势(P0.05)。低剂量硝酸钠(≤0.20 mg/m L)对产气量、起始底物降解速率、乙酸、丙酸产量和乙丙比无显著影响(P0.05);高剂量硝酸钠(0.40 mg/m L)显著提高了氢气产量及含量,显著降低了产气量、甲烷产量及含量、起始底物降解速率和总挥发性脂肪酸产量(P0.05);添加BES对产气量、起始底物降解速率和总挥发性脂肪酸产量没有显著影响(P0.05),但显著增加了氢气产量及含量(P0.05),显著降低了乙丙比(P0.05),发酵类型向丙酸型转变。由此可见,硝酸钠减少甲烷生成依靠其氢池和瘤胃微生物毒性作用,而BES减少甲烷生成依靠抑制甲烷产生,对气体生成和饲料的降解影响很小。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饲粮中添加槲皮素对肉牛瘤胃体外发酵特性及甲烷产量的影响,采用单因子试验设计,分别在体外发酵底物中添加0、0.5%和1%的槲皮素,以不添加槲皮素为对照组,在39℃下进行瘤胃厌氧培养发酵,记录不同时间的产气量(GP),测定48 h的发酵液pH、氨态氮(NH3-N)浓度、挥发性脂肪酸浓度(VFA)和甲烷产量,同时,利用体外两步法测定发酵48 h后的干物质降解率(DMD)。结果显示:1) 48 h后,1%槲皮素组产气量、甲烷产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各组间pH无显著差异(P> 0.05);0.5%和1%槲皮素组NH3-N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2)槲皮素对干物质降解率无显著影响(P> 0.05); 0.5%和1%槲皮素组的乙酸、丁酸和总VFA均无显著差异(P> 0.05),1%槲皮素组丙酸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因此,肉牛饲粮中添加槲皮素会降低肉牛瘤胃体外发酵产气量、降低NH3-N的含量、提高丙酸的含量,降低甲烷的产生量,其中以添加1%的槲皮素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6.
通过体外产气法研究了生石膏对瘤胃发酵、甲烷生成及微生态的影响。按单因子试验设计,在底物中分别按其干物质的0(对照组)、1.25%(低水平组)、2.5%(高水平组)添加生石膏,每个组设4个重复,进行24h体外发酵培养。结果显示,随生石膏添加水平升高,乙酸与总挥发性脂肪酸浓度、乙酸与丙酸的浓度比、12和24h产气量、氢的生成量及甲烷菌数量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降低,而丙酸占总挥发性脂肪酸的比例与原虫数量极显著(P0.01)升高;生石膏添加会显著(P0.05)或显著(P0.01)降低12和24h甲烷产量,而高水平添加会显著(P0.05)降低丙酸浓度与乙酸占总挥发性脂肪酸的比例。结果表明,生石膏可通过减少氢的供应量和抑制甲烷菌生长而降低体外甲烷产量,同时会促进原虫增殖,致使2种添加水平的相对甲烷抑制潜势没有显著(P0.05)差异。  相似文献   

7.
利用人工瘤胃体外产气法研究不同精粗比(0:1和1:1)日粮类型时中链脂肪酸对甲烷产量的影响。结果显示,体外培养24h,添加脂肪酸对甲烷产量的抑制作用不受日粮类型的影响(P>0.05);与不添加酸的对照相比,添加50mg未酯化月桂酸(C12:0)及月桂酸和肉豆蔻酸(C14:0)以3:2的比例组成的混合物(50mg)可分别抑制甲烷产量的22.2%(P<0.01)和11.8%(P<0.05);添加50 mg未酯化C14:0使甲烷产量降低3.4%(P>0.05);不同日粮类型上饲料产气量、瘤胃液pH值和氨氮浓度差异显著(P<0.01)。  相似文献   

8.
试验旨在研究包被γ-氨基丁酸(GABA)对延边黄牛瘤胃微生物体外发酵特性的影响。采用体外批次培养法,各处理组分别在培养底物中添加0(对照组)、30、60、90和120 mg的GABA(干物质基础),每处理3个重复,39℃条件下分别厌氧培养0、1、3、6、9和12 h。结果表明:试验组乙酸(6和12 h)和试验组丙酸(6 h)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120 mg组(1和3 h)乙酸/丙酸值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120 mg组(3和6 h)产气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120 mg组(1和6 h)氢气(H2)产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60(3和9 h)、90和120 mg组(3、6、9和12 h)甲烷(CH4)产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60(12 h)、90(3、6、9和12 h)和120 mg组CO2产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包被GABA对瘤胃体外发酵特性有以下影响:提高体外发酵的乙酸、丙酸、丁酸及总挥发性脂肪酸(T-VFA)浓度;降低总产气量;降低CO2和CH4产量。试验条件下,添加90 mg包被GABA,比较有利于延边黄牛瘤胃微生物体外发酵。  相似文献   

9.
为明确氯化稀土对延边黄牛瘤胃微生物体外发酵的影响,试验在高精料日粮条件下(73),利用体外静态模拟发酵法,设计了0、500、1000和2000mg/kg 4个氯化稀土添加剂量组,经过恒温培养箱39℃培养12 h,在设定的时间内测定pH值、气体(气体总量、H2、CH4、CO2)产量、氨氮浓度(NH3-N)及挥发性脂肪酸(VFA)浓度。试验结果表明,氯化稀土添加量在设定范围内,对pH值无显著影响(P>0.05);产气量随发酵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加,其中500mg/kg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氯化稀土提高了CO2产量,3 h时500mg/kg处理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12 h时1 000mg/kg处理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同时氯化稀土提高了H2产量,9~12 h时500mg/kg处理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12 h时2 000mg/kg处理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氯化稀土在一定添加量范围内能够降低瘤胃液中氨氮浓度,其中6~12 h时间段500、1 000mg/kg处理组与对照组相比显著降低(P<0.05),其余各组无显著变化(P>0.05);TVFA、乙酸含量在3 h时2 000mg/kg处理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12 h时氯化稀土处理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丙酸、丁酸无显著影响(P>0.05),氯化稀土提高了VFA中乙酸/丙酸的比值,在12 h时,1 000、2 000mg/kg处理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研究初步表明,氯化稀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延边黄牛的瘤胃微生物发酵功能,并以1 000mg/kg添加量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10.
采用压力读取式体外产气法,研究了肉桂油、牛至油及其主要成分肉桂醛、香芹酚在0(对照组)、50、200、500、750 mg/L 5个水平下添加对瘤胃甲烷产量、氨氮浓度、各挥发酸浓度等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植物挥发油及其主要单体时,瘤胃甲烷和总挥发性脂肪酸产量随添加浓度的增加而降低,但高浓度添加(500,750 mg/L)时,显著抑制瘤胃发酵。添加50 mg/L的牛至油和肉桂油可分别降低甲烷13.3%和21.2%,而对总挥发性脂肪酸影响较小。200 mg/L挥发油添加降低了氨氮浓度和乙丙酸比,但也显著降低了总挥发性脂肪酸。牛至油和肉桂油对瘤胃发酵的影响与其主要成分肉桂醛、香芹酚具有相似趋势,但香芹酚和肉桂醛对瘤胃发酵的抑制作用强于牛至油和肉桂油;挥发油及其主要组分的添加水平是影响其作用效果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葡萄籽精油对体外瘤胃发酵和甲烷生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体外培养法研究发酵底物精粗比7∶3条件下,添加100,150和250μL/L葡萄籽精油对瘤胃发酵和甲烷产量的影响。采用气相色谱仪测定甲烷产量,培养24 h后,测定挥发性脂肪酸、pH、氨态氮浓度和原虫数。结果发现,添加葡萄籽精油100μL/L和150μL/L与对照组相比提高累计产气量、发酵液pH值(P<0.05)、乙酸摩尔比例,降低甲烷浓度(P<0.01)、丙酸、丁酸、戊酸和支链挥发性脂肪酸摩尔比例。葡萄籽精油添加量为150μL/L降低氨态氮浓度及瘤胃原虫数,添加100μL/L葡萄籽精油提高总挥发性脂肪酸。试验表明,适宜添加量的葡萄籽精油可以改变瘤胃发酵模式,增加丙酸乙酸比例,抑制甲烷生成。  相似文献   

12.
甘草提取物对绵羊瘤胃体外发酵及甲烷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水平的甘草提取物对绵羊瘤胃体外发酵及甲烷产量的影响。选择3只安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卡拉库尔羊作为瘤胃液供体,通过体外产气法进行甘草提取物添加水平的筛选试验。以绵羊基础饲粮为底物,其中分别添加0(对照组)、0.5%、1.0%、3.0%、5.0%、7.0%的甘草提取物,分别培养6、9、12、15、18、21、24 h,研究其对瘤胃发酵参数(产气量、培养液pH、挥发性脂肪酸浓度、氨态氮浓度及甲烷产量)的影响,并应用多项指标综合指数进行评定。结果表明:24 h发酵结束时,5.0%组、7.0%组的产气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甘草提取物对培养液pH和氨态氮浓度无显著影响(P>0.05);试验组乙酸、丙酸浓度(除0.5%组21 h)均低于对照组;发酵24 h结束时,7.0%组甲烷产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多项指标综合指数1.0%组>0.5%组>7.0%组>3.0%组>5.0%组。结果显示:本试验条件下,添加1.0%甘草提取物最有利于体外发酵。  相似文献   

13.
本试验旨在研究海南霉素对荷斯坦奶牛瘤胃发酵模式及甲烷产量的影响。试验选用3头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体况相近的中国荷斯坦奶牛,采用3×3拉丁方试验设计,试验分为3期,每期15 d,试验设负对照组(不添加任何添加剂)、正对照组(添加10 mg/kg莫能菌素)和海南霉素组(添加7.2 mg/kg海南霉素)。结果表明:饲粮中添加海南霉素后,除在采食后2 h显著提高奶牛瘤胃内pH(P<0.05)外,其他时间均无显著影响(P>0.05);采食后0、2、8和10 h,海南霉素组氨态氮(NH3-N)浓度均显著低于负对照组(P<0.05),而采食后6 h,海南霉素有抑制NH3-N释放的趋势(P=0.06);采食后0、2、4和6 h,海南霉素组乙酸浓度及乙酸与丙酸的比值与负对照组相比均显著降低(P<0.05),丙酸浓度显著升高(P<0.05),总挥发性脂肪酸和丁酸浓度没有显著变化(P>0.05)。海南霉素显著抑制了瘤胃甲烷的产生(P=0.02),海南霉素组的奶牛甲烷呼出量为216.50 L/d,比负对照组降低了14.03%。由此得出结论:饲粮中添加海南霉素可以改变奶牛瘤胃的发酵类型,使其更趋向于丙酸型发酵,并显著降低动物的甲烷呼出量。  相似文献   

14.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水平葡多酚对绵羊瘤胃体外发酵参数及微生物区系的影响。以3只健康的安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绵羊作为瘤胃液供体动物,在精粗比为50∶50的全混合日粮中分别添加0(对照组)、200、400、600、800 mg/kg葡多酚作为发酵底物,体外发酵48 h后测定发酵参数、产气量、甲烷产量、微生物区系,每个添加量设置6个平行。结果显示:1)与对照组相比,添加400、600 mg/kg葡多酚组发酵液pH显著提高(P0.05),发酵液氨态氮(NH3-N)和微生物蛋白(MCP)浓度随着葡多酚添加量的增加有线性下降的趋势(P=0.052、P=0.050),但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2)与对照组相比,各添加葡多酚组甲烷产量均显著降低(P0.05),添加量达到400 mg/kg及以上时产气量显著降低(P0.05)。3)与对照组相比,添加不同水平葡多酚均显著降低丁酸比例(P0.05),且添加200 mg/kg葡多酚有提高乙酸比例的趋势(P=0.053),添加400 mg/kg葡多酚显著提高异丁酸比例(P0.05)。4)与对照组相比,添加不同水平葡多酚线性降低了产琥珀酸丝状杆菌、溶纤维丁酸弧菌、原虫和甲烷菌数量(P0.001、P=0.041、P0.001、P0.001),添加200 mg/kg葡多酚组黄色瘤胃球菌数量显著提高(P0.05),添加800 mg/kg葡多酚组黄色瘤胃球菌数量显著降低(P0.05)。综上所述,葡多酚对绵羊瘤胃体外发酵具有调控作用,显著影响微生物区系,降低甲烷产量,在本试验条件下适宜添加量为200 mg/kg。  相似文献   

15.
研究旨在探讨添加不同水平的壳聚糖对奶牛人工瘤胃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试验利用体外培养技术,采集健康荷斯坦奶牛的瘤胃液,以精粗比为40:60的配合饲料为发酵底物,配制人工瘤胃体外培养液。设置5个处理,每个处理6个重复。对照组不添加壳聚糖,试验组分别添加0.3%、0.6%、1.2%和2.4%的壳聚糖,体外厌氧培养24h,分别于培养时间为12和24h时,测定反应体系中CH4、CO2和N2O的产量。结果表明:1~12h,人工瘤胃中CH4的产量随壳聚糖添加剂量的升高,呈现一次线性降低趋势(P=0.074)。13~24h,随壳聚糖添加剂量的升高,各培养瓶中CH4的产量呈现显著的一次线性(P=0.05)降低。此外,人工瘤胃中CO2和N2O的产量与壳聚糖没有显著的剂量依赖关系(P0.05)。由此可见,添加适宜剂量的壳聚糖可以降低瘤胃CH4的产量,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大气的温室效应。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旨在探讨添加无患子皂甙(SAD)对瘤胃发酵及甲烷产量的影响。通过体外培养法,以玉米粉、羊草粉(50∶50)为底物,设置对照组(无添加)、添加底物量1.5%的茶皂素组(TS,正对照)和SAD(与TS相同皂甙量),测定培养12、24 h后各组产气量和甲烷产量,以及24 h培养液的pH值、挥发性脂肪酸浓度、氨态氮浓度和原虫数。结果表明:在12 h和24 h时,SAD组产气量均提高(P<0.01和P<0.05)。12 h时,SAD和TS组甲烷产量均显著降低(P<0.05),24 h时达到极显著(P<0.01)。SAD和TS组总挥发性脂肪酸浓度提高(P<0.01和P<0.05),SAD组乙酸和丙酸浓度增加(P<0.05和P<0.01),TS组丙酸浓度提高(P<0.05)。SAD组氨态氮浓度及培养液中原虫数极显著降低(P<0.01),TS组显著降低(P<0.05)。上述结果表明,添加SAD可促进瘤胃发酵,抑制原虫生长,减少甲烷产生。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采用体外培养技术,研究了葡萄渣添加水平和水稻秸秆对牛瘤胃发酵气体动力学、消化率和发酵特性的影响。采用完全随机试验设计,试验因素为2×4阶乘,即两种类型的水稻秸秆(3%尿素处理和未处理),4种(0、2、4、6%)葡萄渣添加水平。结果表明,在底物中添加2%、4%和6%的葡萄渣显著影响气体动力学(P<0.05),但显著降低了累积气体产量(P<0.05)。在体外,尿素处理秸秆添加2%葡萄渣有较高的消化率(P<0.05),同时尿素处理组添加葡萄渣较其他组显著提高微生物含量(P<0.05)。添加葡萄渣可显著增加挥发性脂肪酸总浓度,尤其是丙酸(P<0.05),而甲烷产量显著降低(P<0.05)。添加葡萄渣后细菌数量增加,原生动物数量减少(P<0.05)。在本试验条件下,用3%尿素处理水稻秸秆,再添加2%葡萄渣可以改善体外气体动力学、消化率、丙酸、挥发性脂肪酸总量浓度和细菌数量,同时降低乙酸与丙酸的比例、原生动物数量和甲烷产量,结果揭示了葡萄渣可以提高瘤胃发酵的潜力,并有可能提高反刍动物的生产效率。  相似文献   

18.
为探索红花油对瘤胃微生物发酵动力学的可能影响,试验以安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中国美利奴羊作为瘤胃微生物的供体动物,采用体外产气量法研究饲粮添加不同水平的红花油对绵羊瘤胃发酵动力学的影响。红花油的添加水平分别设0(对照组)、1%、2%和3%。结果表明:日粮添加2%和3%的红花油使产气速率和最大产气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不同水平的红花油并未显著改变发酵液pH值、NH3-N浓度、CMCase及XYLase活性(P>0.05)。3%组的DM降解率略低于对照组(P<0.05),但与其他2个处理组差异不显著(P>0.05)。各处理组的NDF降解率较对照组也略有降低(P<0.05)。总挥发酸(TVFA)浓度、乙酸、丙酸摩尔百分比和乙丙酸比等指标各组间均差异不显著(P>0.05)。综上所述,饲粮中添加不超过3%水平的红花油对绵羊瘤胃发酵动力学没有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9.
本试验采用体外产气法研究在体外培养液中添加牛至油对绵羊瘤胃发酵特性和甲烷产量的影响。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试验设计,在培养液中分别添加0(对照)、100、200、300和400 mg/L牛至油,每组5个重复。发酵12 h后,测定总产气量、甲烷产量及培养液p H,总氮、氨氮、尿素氮、蛋白氮浓度及挥发性脂肪酸浓度和比例。结果表明:1)培养液中添加100、200、300和400 mg/L牛至油均显著升高了培养液p H(P0.05);高添加水平(300、400 mg/L)的牛至油显著降低了培养液总挥发性脂肪酸浓度和丙酸比例(P0.05),显著升高了培养液乙酸比例和乙酸/丙酸(P0.05),抑制了瘤胃发酵。2)与对照组相比,除100 mg/L牛至油组外,其余各试验组培养液氨氮浓度均显著降低(P0.05)。3)高添加水平(300、400 mg/L)的牛至油在显著降低甲烷产量的同时也显著降低了总产气量(P0.05)。由此可知,牛至油能调控瘤胃发酵和降低甲烷产量,但过高添加水平对绵羊瘤胃发酵有抑制作用,体外条件下最适添加水平为200 mg/L。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旨在通过体外发酵试验研究蜜蜂肽对瘤胃发酵参数及甲烷气体排放量的影响。本试验选用健康、体重[(40±3)kg]相近的高山美利奴羊(n=4)作为瘤胃液供体。试验采用单因子试验设计,共3个处理,在每千克干物质基础上,分别添加0、0.75、1.50 mg的蜜蜂肽,每个处理7个重复。发酵24 h后,冰水终止发酵,收集产气和发酵液,测定瘤胃发酵液pH,确定蜜蜂肽对发酵液气体产量、挥发性脂肪酸浓度以及部分微生物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体外发酵24 h,与不添加蜜蜂肽相比,添加0.75 mg蜜蜂肽能显著提高瘤胃内乙酸比例和乙酸/丙酸(P<0.05),显著降低丙酸比例(P<0.05),显著提高甲烷产量(P<0.05),有提高瘤胃pH(P=0.080)和普雷沃氏菌数量(P=0.078)的趋势。综上所述,在体外发酵24 h条件下,蜜蜂肽对绵羊瘤胃发酵有一定影响,能够调节绵羊瘤胃发酵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