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本试验选用栽植在青枯病病圃和无青枯病地上的三个抗青枯病品种:桑抗6号、桑树抗7号、抗青10号和一个青枯病敏感品种:塘10×伦109为材料。以丙酮抽提其根、茎混合干物,用圆滤纸片法测定其丙酮抽提浓缩液对青枯病菌的抗菌活性,研究抗病品种和非抗病品种的抗菌物质间的诱导差异。结果发现:健株的丙酮抽提浓缩液对青枯病菌无抗菌活性,病株的丙抽提浓缩液对青枯病菌有抗菌活性,且因品种不同其抗菌活性存在差异,其顺序为抗青10>桑抗7号>桑抗6号>塘10×伦109,表明:罹病桑树由于青枯病菌感染而诱导产生某些抗菌物质。薄板层析(TLC)分析表明:桑树品种不同,其抗菌物质的谱带有差异。用无土栽培悬浮菌液接种法测定四个桑品种抗青枯病的能力与其诱导产生的抗菌物质对青枯病病菌的抗菌活性大小完全一致,说明桑树抗青枯病的能力与其抗菌物质的抗菌活性有正相关倾向。  相似文献   

2.
桑芽枯病、桑拟干枯病是桑树枝干主要病害,这两种桑树病害常常混生并发共同为害。近年来引进的早生高产桑品种,抗寒能力相对较低,桑芽枯病、桑拟干枯病呈上升  相似文献   

3.
陈汉文 《广西蚕业》2007,44(A02):6-6
桑芽枯病、桑拟干枯病是桑树枝干主要病害,这两种桑树病害常常混生并发共同为害。近年来引进的早生高产桑品种,抗寒能力相对较低,桑芽枯病、桑拟干枯病呈上升趋势,发生面积不断增加,病情逐年加重,直接影响到桑园的产量和质量。  相似文献   

4.
桑芽枯病、桑拟干枯病是桑树枝干主要病害,这两种桑树病害常常混生并发共同为害.近年来引进的早生高产桑品种,抗寒能力相对较低,桑芽枯病、桑拟干枯病呈上升趋势,发生面积不断增加,病情逐年加重,直接影响到桑园的产量和质量.  相似文献   

5.
许梅 《四川蚕业》2004,32(2):14-15
桑芽枯病、桑拟干枯病是桑树枝干主要病害,这两种病常常混生并发共同为害。近年来我市引进的早生高产育71—1桑品种,抗寒能力相对较低,桑芽枯病、桑拟干枯病发生呈上升趋势,特别是冬季低温冻害严重发病率更高,影响桑园产量。为此笔者对该两种病进行调查研究,探讨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6.
以不同抗性的四个桑树品种为材料,对桑青枯病菌侵染桑树发病过程中叶片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所有抗痛和感病品种的叶片接种青枯病菌后,过氧化物酶活性均有所提高,但易感品种塘10×伦109的过氧化物酶峰值活性及上升幅度远小于中抗杂交组合的翁抗1×抗10、283×抗10和LK5×抗10的酶峰值活性和上升幅度。抗感品种之间过氧化物酶活性变化的差异有一定规律性,可作为一种生化指标来鉴定品种对桑青枯病的抗性。  相似文献   

7.
桑树品种对黄化型萎缩病抗病性与过氧化物酶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雷国新  靳永年 《蚕业科学》1995,21(4):219-222
不同抗黄化型萎缩病能力的桑品种枝皮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表明,品种间同工酶带差异明显,其酶带数目与桑品种抗病性成正相关。不同抗性品种接种类菌原体(MLO)后,经不同时段过氧化物酶同工酶酶带区和酶带数与未接种的无明显差异,但酶带均有不同程度的加强,且随着接种后经过日数的增多而加强。因此,认为过氧化物酶是桑树抗MLO的机制组分之一。  相似文献   

8.
许剑 《江苏蚕业》2013,(3):24-25
桑芽枯病、桑拟干枯病是桑树枝干上的主要病害,这两种病常常混生并发一齐为害。文章调查了桑芽枯病、桑拟干枯病发生规律,提出了综合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9.
姚开明 《四川蚕业》2008,36(4):36-37
<正>桑芽枯病、桑拟干枯病是桑树枝干主要病害,这两种病常常混生并发共同为害影响桑叶产量。随着早生高产育71-1桑品种面积  相似文献   

10.
许梅 《江苏蚕业》2004,26(3):15-16
<正> 桑芽枯病、桑拟干枯病是桑树枝干主要病害,这两种病常常混生并发共同为害。近年来引进的早生高产桑品种,抗寒能力相对较低,桑芽枯病、桑拟干枯病呈上升趋势,发生面积不断增加,病情逐年加重,影响桑园的产量和质量,因此笔者对该两种病进行调查研究,探讨两种病的综合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11.
桑树内生细菌的分离及生防益菌的筛选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对不同品种健康桑树植株组织中的内生细菌进行分离,共得到229个菌株。探讨了较合理的内生细菌分离纯化方法,对内生细菌数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桑树根、茎、叶柄、叶片、花蕾等组织内均存在大量的内生细菌,且不同品种及组织中内生细菌的数量均存在差异。离体抑菌作用测定表明,229株桑树内生细菌中,有42株(18.3%)菌株对桑树炭疽病菌有拮抗作用,有25株(10.9%)菌株对桑粘格孢菌有拮抗作用;以上67株菌种又有8株菌株对多种病原真菌都有抑菌作用,表现出较强抑菌活性,具有作为生防菌的应用潜能。对8株内生拮抗菌株进行了细菌学鉴定,结果表明,菌株G21、G49、Y12和J26归属于芽孢杆菌属(Bacillussp.),G82和J50归属于假单孢菌属(Pseudom onas sp.),Y33归属于欧文氏菌属(Erwinia sp.),B19归属于短小杆菌属(Curtobacterium sp.)。  相似文献   

12.
以Fusariumsolanif.sp.mori菌接种诱导的育2号桑枝皮经丙酮提取,抗菌活性追踪溶剂萃取得乙酸乙酯提取物活性部位,进一步反复柱层析和制备薄层层析得到M1、M2、M3和M44个植物防卫素成分。其中M2、M3;和M4经波谱解析和文献对照,证明为MoracinC,G和N。  相似文献   

13.
中国野桑蚕DNA多态性研究初报   总被引:16,自引:5,他引:11  
用RAPD技术对浙江省、陕西省和重庆地区的野桑蚕及家蚕品种C1 0 8和大造进行了DNA多态分析。结果发现 :中国野桑蚕具有极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 ,就DNA多态性而言 ,不仅地区之间有很大的差异 ,同一地区不同个体之间的DNA多态性差异也类似家蚕品种之间的差异 ;同时 ,野桑蚕也与家蚕有较大的相似性 ,其共有的DNA带数高达 1 3 6%,相似系数也在 0 6以上 ,这从另一个侧面证明家蚕是从野桑蚕进化而来的  相似文献   

14.
桑赤锈病菌干旱型生理小种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我国北方干旱地区采集的病原菌,经与南方普通型的病原菌进行致病性、侵染对湿度的适应性和菌丝侵入寄主组织的适存性等比较试验,发现该病原菌属于桑锈孢锈菌的干旱型生理小种,并提出用湖桑32号、湖桑7号和黄鲁头等桑品种作为对桑锈孢锈菌生理小种的鉴别寄主。  相似文献   

15.
从鲁桑种质资源中选拔抗病品种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蒯元璋  刘文安 《蚕业科学》1996,22(3):140-144
从山东鲁桑(MorusmulticaulisPerr.)地方品种资源中,选用30个品种进行抗桑黄化型萎缩病、桑疫病、桑炭疽病、桑里白粉病、桑污叶病的综合鉴定,并调查产量性状,选拔出青黄桑、黄芯采桑、小白条3个抗病的优良品种。  相似文献   

16.
詹永乐 《蚕业科学》2007,33(1):98-101
桑叶中乙醇酸氧化酶活性是筛选低光呼吸桑品种的重要指标。采用测定乙醛酸苯腙(GPH)变化量的方法,对不同品种桑叶及用Na2S和草酸处理后桑叶中的乙醇酸氧化酶(GO)活性进行测定的结果表明:不同品种桑叶的GO活性存在显著差异,最大差异近3倍;用Na2S处理桑叶可以提高乙醇酸氧化酶活性,0.5~2.0 mmol/LNa2S处理可使GO活性比对照升高100%~130%;用草酸处理桑叶可以降低乙醇酸氧化酶活性,50~200 mmol/L草酸处理可使GO活性比对照下降49.6%~98.9%。  相似文献   

17.
桑平疹干枯病(Massaria mori Miyake)是一种桑树的枝干病害,在浙江省分布较广,为害较重,发病率最高可达100%。经研究发现,本病菌存在无性时期,在PSA培养基中能形成分生孢子器,厚垣孢子以及有性时期的子囊和子囊孢子。明确了本病菌的分类地位应隶属于子囊菌亚门,腔菌纲、格孢腔菌目、格孢腔菌科。本病的发生和寄主、病原的生态环境有关,接种发病率分别为30%,60%。因品种不同,形成愈伤组织有差异,直接影响变色部分的长短。本病菌在越冬后,于次年3月引起初次侵染,均从伤口侵入,一年内有重复感染。完成本病菌的生活史需要35—58天,接种潜育期一般为18天。在12月低温8℃时,子囊孢子萌芽率仅1.5%,故桑树整枝宜在1月份低温时进行。  相似文献   

18.
桑树新品种农桑12号、农桑14号的鉴定成绩与栽培技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早生中熟桑树新品种农桑12、14号经区试鉴定,hm2桑产叶量分别比对照种荷叶白增加18.73%和29.78%,分别显著和极显著高于对照;万头蚕产茧层量分别比对照高8.03%和6.12%。分别极显著和显著高于对照。抗桑黄化型萎缩病和桑疫病强于对照。桑蓟马、红蜘蛛等为害明显轻于对照。生长势旺,发根力强,可用扦插繁殖,农艺性状优良,适应性广。  相似文献   

19.
桑属植物形态系统数值分类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白胜  柯益富 《蚕业科学》1998,24(2):63-66
首次应用形态系统数值分类法聚类分析,取桑属的大量形态性状经加权量化处理,采用计算机统计分析,对桑属12个种、2个变种及20个栽培品种进行了系统发育、进化趋势及亲缘关系的研究,探讨了形态系统数值分类法在桑树系统学研究方面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