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鸡法氏囊病是引起草鸡死亡的主要疾病.陔病是由鸡法氏囊病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发病率高.主要侵害幼鸡和青年鸡,发病急,病崔短。以白色水样下痢和法氏囊损伤为主爱特征,3~6周龄鸡最易感,鸡体感染后,病毒通过法氏囊皱襞上皮进入组织.使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消失,不能产生B细胞而导致严重的免疫抑制。  相似文献   

2.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引起的传染病,有血清Ⅰ型和Ⅱ型,但只有血清Ⅰ型才能引起鸡发病[1]。由于法氏囊是鸡的中枢免疫器官,病毒主要侵害鸡法氏囊,从而使病鸡的抗体生成受阻,造成免疫抑制,因而导致接种失败,抵抗力明显下降,诱发混合或者继发感染其他  相似文献   

3.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是以破坏鸡的中枢免疫器官——法氏囊为主要发病机理的病毒性传染病。鸡法氏囊病毒能引起鸡生理机能障碍,导致钙盐排出过多过快而使鸡体缺钙,血中钙离子含量骤然降低引起鸡体衰竭。  相似文献   

4.
一例鸡传染性法氏囊病并发巴氏杆菌病的诊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TBDV)引起的鸡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法氏囊是鸡机体的免疫器官,法氏囊受到病毒感染能导致鸡机体免疫抑制,对各种疫病的抵抗力降低,因此常继发感染或混合感染其它疫病.如果没有及时得到有效的治疗,可引起鸡只大批死亡,  相似文献   

5.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又叫传染性腔上囊病,是由病毒引起的鸡的一种高度接触性、急性传染病。本病以损害法氏囊引起法氏囊病肿大、出血,病鸡拉水样、白色稀便为主要特点,传播迅速,病程短,死亡率高。由于传染性法氏囊病的鸡只发生免疫抑制和免疫缺陷,从而降低了机体的免疫应答反应,降低了机体对接种其他疫苗的免疫效果,给养鸡  相似文献   

6.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引起的以破坏鸡的中枢免疫器官——法氏囊为主要发病机制的病毒性传染病,因该病在1957年首次确诊于美国东海岸特拉华州的甘保罗镇,因此又称之为甘保罗病(Gumboro Dis-ease)。该病的危害不仅是鸡只死亡、淘汰率增加、影响增重等直接经济损失.更重要的是病毒损伤法氏囊而导致免疫抑制.使病鸡对大肠杆菌、腺病毒、沙门氏菌、鸡球虫等病原更易感,对马立克疫苗、新城疫疫苗等免疫接种的免疫应答下降或丧失。  相似文献   

7.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又称鸡传染性腔上囊病(简称IBD),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引起幼鸡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其发病率高、病程短,且无明显的季节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幼鸡感染后,可导致免疫抑制,并可诱发多种疾病或使多种疫苗免疫失败。在世界养鸡的国家和地区广泛流行。是我国近几年来严重危害养鸡业的重要传染病之一。  相似文献   

8.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是由鸡传染性法氏病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接触性、免疫抑制性疾病。该病发病突然(潜伏期2~3d)、病程短(7~8d)、呈双尖峰死亡曲线。此病对养鸡业危害巨大,该病毒诱发免疫抑制,使鸡体对多种疫苗的免疫应答能力下降,容易引起并发或继发其他多种疾病。  相似文献   

9.
从发生法氏囊病(IBD)的免疫肉鸡群的法氏囊病料中分离到1株病毒。该病毒致使非免疫鸡胚病变、死亡和鸡胚成纤维细胞病变。将其5代内细胞培养毒回归非免疫鸡胚和适龄鸡,复制出类似于野毒引起的鸡胚病变和典型IBD病例,鸡的死亡率为1/3 ̄2/3。其5代细胞毒的灭活制剂,使非免疫鸡在接种后21天或32天100%出现IBD琼扩阳性。  相似文献   

10.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对流免疫电泳诊断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试验建立了诊断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对流免疫电泳(CIE)技术。试验结果表明,该法的敏感性较琼脂凝胶沉淀试验至少高4倍,并具有快速、敏感、特异等特点。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是一种由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引起的急性高度传染性疾病。肉鸡感染后死亡率很高,通常死亡率约为10%-90%,如并发其他疾病,则死亡率更高。早期快速准确的诊断是防治本病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是由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接触性、免疫抑制性疾病,是严重威胁养鸡业发展的传染病之一。本文简要概述近几年来我国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发病特点、控制对策及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2.
以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和实验室诊断等方法确诊了1990年6~9月在河南省某肉鸡场暴发的鸡传染病为鸡新城疫(ND)和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混合感染,并伴发了大肠杆菌病。本文还就发病的原因及其对策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种毒接种量、比例及接毒时间的调整,促使鸡新城疫(ND),支气管炎(IB),法氏囊病(IBD)三株弱毒在同一鸡胚细胞上增殖并研制成鸡新城疫,支气管炎、法氏囊病三联细胞弱毒。经16批次五万余只不同品种雏鸡的接种试验及对抽检雏ND血摄制抗体(HI)检测和ND标准强毒攻击结果表明:首次接种后10天的雏鸡ND血凝抑制抗体达6Log2以上,与单苗组试验组比较无明显差异。且首次接后33天和二次种后30天,  相似文献   

14.
本病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引起的一种严重危害雏鸡的免疫抑制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病原主要侵害鸡的体液免疫中枢器官——法氏囊,使病鸡法氏囊的淋巴细胞受到破坏,降低或不能产生免疫球蛋白,导致免疫机能障碍。  相似文献   

15.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又称鸡传染性腔上囊病.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接触传染性疾病,是危害养禽业的主要疫病之一,以法氏囊发炎、坏死、萎缩和法氏囊内淋巴细胞严重受损为特征。该病发病率商,死亡率一般为5%~15%.能够引起雏鸡的免疫抑制,使病鸡对大肠杆菌、腺病毒.沙门氏荫、球虫等病原更易感,使马立克,新城疫等疫苗接种的反应能力下降。  相似文献   

16.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是危害我国养鸡业发展的主要疾病之一。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主要侵害鸡的法氏囊,导致法氏囊损伤和免疫抑制,使得鸡群对多种疫病的易感性增高,其免疫抑制机理尚不清楚。研究表明,IBDV能诱导体外培养细胞发生细胞调亡,并推测细胞调亡是传染性法氏囊病感染鸡群免疫抑制的机理。为了阐明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导致免疫抑制的机制,以便更好地为IBD的防治提供新的方法和手段,我们对IBDV人工诱导SPF鸡胚法氏囊细胞细胞调亡进行了初步研究。种毒为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院提供的IBDV-H株,滴度为LD;。IO“”·mL-‘;S…  相似文献   

17.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是由传染性法氏羹病毒(IBDV)引起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我省于八十年代初发生IBD,十多年来虽然该病早已被重视并不断采取各种措施防治,但仍未得到彻底控制。目前,河北省虽引进多种IBD疫苗用于预防接种,但免疫效果不一,失败现象多发,致使法氏囊病广泛流行.九六年五月至八月间,邯郸地区门诊!BD病例急剧增多。我们从158个病例中随机分析测个病例,通过实验室血清学检验均为阳性,从临床调查统计表明,发病日龄多为3-8周龄,IBD病鸡群发病率达60—70%,死亡率10一用%,如果继发其它感染,死…  相似文献   

18.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又称传染性法氏囊炎或腔上囊炎,是由法囊病毒(IBDV)引起的鸡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和免疫抑制性疾病.发病率高,病程短,具有"一过性"特点的传染病.其特征:排白色稀粪,法氏囊肿大,浆下有胶冻样水肿液.多发于3~6周龄幼鸡.本病主要侵害鸡的体液免疫中枢器官——法氏囊等淋巴组织,发生可逆或不可逆的免疫抑制,影响疫苗的免疫应答,导致免疫失败,可引起其他细菌性疾病.鸡大肠杆菌病是由大肠埃希氏菌的某些血清型引起的禽类的一种传染病.病的主要病变和特征是胚胎和幼雏死亡,有败血症、气囊炎、腹膜炎、卵巢炎、输卵管炎、脐炎等病变.法氏囊病与大肠杆菌病的混合感染往往能加重鸡的病情,使感染率和死亡率明显提高,所以及时确诊病因,对症下药是防控和治疗该病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浙江地区传染性法氏囊病毒野毒株鉴定及理化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浙江省六个地市的7株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法氏囊组织处理后,直接在鸡胚上接种于成纤维细胞盲传2-15代,均能不同程度产生特征性细胞病变效应(CPE),并通过病毒血清中和试验、动物回归试验、电镜观察、琼脂免疫扩张试验、理化特性测定等证实分离的7株病原为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  相似文献   

20.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是由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引起的鸡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以3-6周龄的幼鸡多发。病理变化主要为法氏囊肿胀、出血、坏死和萎缩,胸、腿部肌肉出血,肾脏肿大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