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草海水生植被演替系列的数量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单保庆  王刚 《草业学报》1998,7(2):23-33
采用双向指示种分析(TWINSPAN)多元等级分划分类方法和无趋势对应分析(DCA)排序方法,对草海湖泊水生植物群落的空间分布及演替动态进行了研究,并以分类结果为基础,计测了典型群落的群落位,用来探讨植物群落在水分梯度上的渐变过程。结果表明,草海湖相植物系列随着水分梯度的变化,呈现出有规律的替代性,群落带状分布十分明显;水生群落多为单优势种群落,组分种少,结构简单;内源性富氧化是水生群落演替的主要动力之一;人类活动对湖区景观格局和植物种群动态有着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内蒙古短花针茅群落数量分类及环境解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群落分布格局与环境(环境因素、空间因素、生物因素)之间的关系一直以来便是生态学研究的热点。为了探讨环境对内蒙古短花针茅群落结构格局的影响,运用双向指示种分析法(two wayindicatorspeciesanalysis,TWINSPAN)对内蒙古自治区202个短花针茅群落进行数量分类,并结合环境因子、空间因子(各3个)运用除趋势典范对应分析排序方法(detrendedcanonicalcorrespondenceanalysis,DCCA)分析了环境因子、空间因子、环境因子与空间因子交互作用及其他因素对内蒙古短花针茅群落结构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1)TWINSPAN 将内蒙古202个短花针茅群落在第4级水平上分为16个群丛;2)DCCA 前2排序轴集中了大部分信息(75.3%),第1,2排序轴分别突出反映了群落结构格局在热量、水分梯度上的变化,结合TWINSPAN 划分的群丛类型构建了内蒙古短花针茅草原生态系列图式;3)因子分离分析表明,环境因子对群落结构格局的解释能力为70.7%,其中26.5%为单纯环境因子引起,空间因子解释能力为55.6%,其中11.4% 是独立于环境因子的,44.2% 是环境因子和空间因子交互作用导致的,未能解释的部分达17.9%,结合其他研究有力地证明了“环境因素对植被的可解释程度是植被本身的复杂性决定的,植被越复杂,环境的可解释程度则越低”。  相似文献   

3.
用曼氏血吸虫抗原特异性的保护性单抗D6多次免疫新西兰大白兔,从1只免疫兔分离得到的免疫血清在ELISA试验中对单抗D6的反应,比对血吸虫的其它两株同亚型抗原特异性单抗N(122)和N(34)的反应强,能强烈地抑制单抗D6识别曼氏血吸虫尾蚴抗原(CAP)和虫卵抗原(SEA),而不能抑制单抗N(122)和N(34)识别CAP和SEA。多次实验的结果还证明,单抗D6免疫兔血清不能识别CAP和SEA,正常兔血清不能抑制单抗D6识别CAP和SEA。单抗D6免疫兔血清经饱和硫酸铵和结合有正常小鼠血清蛋白的免疫亲和层析柱纯化后,其免疫原性不变。这些结果说明,免疫兔血清中含有抗保护性单抗D6的抗独特型抗体。日后可用它免疫动物,探索抗独特型抗体疫苗在血吸虫病免疫预防上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饲粮类型和蛋白质水平对早期断奶仔猪生产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选48头28±2日龄断奶仔猪(平均体重约5.5千克),随机分成8组,采用2×4设计研究2种饲粮类型与4个粗蛋白质(CP)水平(22、18、17和14%)对仔猪生产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①低蛋白质饲粮使仔猪血浆尿素氮(PUN)含量和腹泻指数显著降低(P<0.05或0.01)。②采食全植物蛋白型饲粮的仔猪,其平均日增重(ADG)和平均日采食量(ADFI)低于(P<0.01)采食复合蛋白型饲粮的仔猪。前者的料肉比(F/G)趋于高于后者,但差异不显著(P>0.05)。前者的PUN含量高于(P<0.01)后者。③对于ADG、ADFI和PUN指标,存在饲粮类型×CP水平的交互作用(P<0.05或0.01)。④全植物蛋白型饲粮和复合蛋白型饲粮取得最大日增重的CP水平(%)分别为18.9和19.9。试验结果表明,复合蛋白型饲粮的饲养效果优于全植物蛋白型饲粮。饲粮类型不同,蛋白质的适宜水平也不同。  相似文献   

5.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S1基因在昆虫细胞中的高效表达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将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 I B V) S1 基因 c D N A 克隆至含有起始密码 A T G 的转移载体 p S X I V V I+ X3/4,构建成重组转移质粒 p S X I V V I+ X3/4 S1. Holte,再与粉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 Tn N P V S V I- G D N A( O C C- , gal+ )共转染 草地夜蛾( Sf9) 细胞, 经空斑纯化得 到已插入 S1 基 因并能形成多角体 的重组病毒 Tn N P V( X3/4) S1. Holte O C C+ 。以重组毒株感染 Tn5 B1 细胞,在不同时间收取感染了病毒的细胞进行 S D S P A G E 与 W estern 印迹检测。 Tn N P V( X3/4) S1. Holte O C C+ 在感染的细胞中高效表达了 S1 基因,表达产物为约 100 000 的融合蛋白,与预计的表达修饰后的产物大小相符,推测此蛋白已糖基化。 S D S P A G E凝胶薄层色谱分析结果显示,感染病毒后 48、72、96 h, S1 蛋白分别占细胞内总蛋白量的 287% 、358% 、371% 。  相似文献   

6.
南方山区草地植被理论类型及演替导向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生态学的基本原理,通过植被与环境条件互作关系的分析,将我国南方山区草地划分为C型、C-S型、C-D-S型、S型、S-D型和D型(C为竞争,S为压力,D为干扰)等7个植被理论类型,探讨了这几类草地演替(或改良)的主要导向措施,并提出了“导向演替”和“非导向演替”的概念和意义。  相似文献   

7.
用PCR技术从同一兔出血症病料扩增和检出2种病毒核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 P C R 和 R T P C R 技术,对兔出血症病毒核酸作了鉴定。分别设计合成 2 对 P C R 扩增特异性引物,即按兔出血症病毒中国分离的 N J株核酸序列合成 1 对引物( N J引物),按德国分离的 F R G 株核酸序列合成另 1 对引物( F R G 引物),进行 P C R 和 R T P C R。从纯化的病毒核酸样品和感染 D J R K 细胞的病毒核酸样品中,均扩增出 2 对引物范围内的特异性核酸片段, N J引物扩增产物为 364 bp, F R G 引物扩增产物为 513bp。模板用 R Nase 消化后,仍出现 364 bp 带,用 D Nase S1 消化,则此带消失;反之,用 D Nase S1 消化,出现513 bp 带,用 R Nase 消化,则此带消失,证实前者模板为 D N A,后者为 R N A。 Southern 杂交试验证实, P C R扩增出的核酸片段与各自的地高辛标记特异性探针发生强阳性杂交反应。由此认为,在兔出血症病毒感染中,同时存在着 2 种不同核酸型的病毒。  相似文献   

8.
从母牛接种过A组BRV株NCDV-Lincoln(P1:G6)苗的两个吡邻牛场分离到两株牛轮状病毒(BRV),编号为NS-1和NS-2,Northern-blotting试验表明,NS-1和NS-2有相的的A组RNA电泳模式,而且全部基因片段同源,体外中和试验表明,NS-1株病毒能被G6特异性单克隆抗体(McAs)和抗BRVB641株(P5:G6)豚鼠高免血清(GPAS)中和,但不被G10特异性M  相似文献   

9.
参照澳大利亚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 I B D V)00273 毒株基因组序列设计的 1 对引物,位于 V P2 高可变区两端,通过 R T P C R,扩增了 5 个 I B D V 山东分离株 V P2 基因的 607~1 080 位核苷酸片段(aa203~306)。 P C R 产物经纯化后,分别用 Dra Ⅰ、 Sac Ⅰ、 Ssp Ⅰ、 Pst Ⅰ和 Sau3 A I共 5 种限制性内切酶( R E)进行消化处理,结果 5 个分离株均为 Dra Ⅰ(- )、 Sac Ⅰ(- )和 Sau 3 A I(+ ), L C2 和 T A 株为 Ssp Ⅰ(+ ), L C1 和 J N 株为 Ssp Ⅰ(- ), L C1 和 L C2 株为 Pst Ⅰ(+ ), J N、 L L 和 T A 株为 Pst Ⅰ(- );5 个分离株的酶切图谱与美国变异株迥异,而 T A 株与日本超强毒株 9011 相类似。5 个分离株与现用疫苗株对比,至少在 V P2 可变区内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可能是 I B D V 接种免疫鸡群仍然暴发 I B D 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0.
从国外引进的犬瘟热病毒(CDV)、犬细小病毒(CPV)、犬腺病毒-2型(CAV2)和犬副流感病毒病毒(CPIV)四联弱毒样品中,分离筛选出增殖性良好的CPV0XN1,CAV2-XN3和CPIV-XN4株。另外还通过离体异种细胞交叉传代,获得的CDV-XN1112弱毒株;从狂犬病毒株疫苗样品中筛选出ERA836株。经试验证明这5株病毒在5代以内可作为制苗用种毒。采用静置和旋转培养法高滴度扩增这5株弱  相似文献   

11.
关帝山亚高山灌丛草甸群落的数量分类与排序研究   总被引:24,自引:5,他引:19  
应用数量分类(TWINSPAN)和DCA排序方法,对关帝山灌丛草甸群落进行了多元分析,TWINSPAN分类结果表明,该地区亚高山植被可分为灌丛群落、草甸群落2大类,包括8个群落类型,分别位于不同的海拔高度.DCA排序结果与TWINSPAN分类分析结果一致,并可知决定亚高山植物群落类型分布的环境因子主要是海拔高度和地形因子.  相似文献   

12.
汾河太原段河温滩草地植被的数量分类与排序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4  
采用双向指示种分析法和除趋势对应分析法对汾河太原段河漫滩草地植被做了分类和排序研究,结果将汾河太原段草地群落划分为17个群系,并论述了各群系的特征。DCA排序进一步说明了群系的分布格局与土壤水分、质地和人为干扰的密切关系。种的DCA排序结果证明对群落生境有明确的指示作用,能客观反映群落的生境特征,此外,还讨论了群落的演替趋势。  相似文献   

13.
山西太行山南段峡谷区荆条灌丛数量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煜倩  聂二保 《草业科学》2009,26(11):32-36
以太行山南段峡谷区荆条Vitex negundo群落为对象,沿不同海拔布置样方,应用TWINSPAN和DCA相结合的方法,对样方进行数量分类和排序,并进行了环境解释。TWINSPAN等级分类把47个样方分为11个群丛,DCA排序结果同TWINSPAN分析结果相吻合。DCA结果揭示出,其中第一轴显著地反映出各个群系的坡向变化趋势,而第二轴则反映出坡度的梯度变化,表明样方所在地的坡向和坡度是决定群丛分布的主要环境因素。  相似文献   

14.
向春玲  张金屯 《草业科学》2009,26(12):13-18
采用双向指示种分类法(TWINSPAN)、除趋势对应分析法(DCA)和典范对应分析(CCA)相结合的方法,对东灵山亚高山草甸进行数量分类和排序,将该草甸分为7个群落类型,分别位于不同的海拔高度。分类结果很好地反映了植物群落类型与环境梯度之间的关系,并在DCA二维排序图上得到了较好的验证。DCA排序轴反映了海拔高度、坡度和垃圾数的梯度变化,表明海拔高度、水热条件和旅游干扰是影响植物群落变化的主要生态因子。CCA排序结果与DCA的排序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5.
陈明林  涂传林 《草业学报》2012,21(1):93-102
湿地是自然界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生态景观和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近来,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对湿地资源的过度开发及不合理利用,造成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遭到严重干扰及破坏,极大制约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因此,对湿地保护与恢复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以安徽省级自然保护区沱湖湿地为研究对象,通过访谈、调查、TWINSPAN分类和DCA排序等方法,对沱湖湿地的环境状况、植物多样性和群落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沱湖湿地生态环境退化明显,水生群落组成简单,主要由菹草组成,珍稀濒危植物有野莲、野大豆和野菱3种。DCA二维排序较好地验证了TWINSPAN的分类结果,其纵、横坐标都反应群丛所处生境的梯度变化。结合沱湖水域和水生生态系统的特点,分别从政策法规、技术方案、保护策略、建设模式方面提出生态重建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6.
研究不同退耕年限草地植物群落的数量分类对恢复草地生态环境有重要意义。以宁夏南部典型草原区退耕草地为对象,借助植被数量生态学方法,对退耕1、2、3、5、6、8、9、11、15、16、20和21年的草地植物进行物种多样性分析、数量分类和排序,并研究植物群落演替序列与土壤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1)随着退耕年限的增加,物种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地上生物量均呈增大趋势。2)应用双向指示种(TWINSPAN)和除趋势对应分析(DCA)把12个不同退耕年限的样地划分为5个群落类型,TWINSPAN分类和DCA排序结果吻合,DCA排序进一步证明了TWIINSPAN分类的合理性。3)植被的演替序列为:猪毛蒿+狗尾草+早熟禾群落→赖草+披碱草群落→长芒草+赖草群落→赖草+野豌豆群落→长芒草+赖草+披碱草群落。4)通过冗余分析(RDA)得出,退耕年限的长短对草地植物生长的土壤环境产生一定影响,退耕前期土壤全磷和土壤有机碳含量较高;退耕中期土壤速效磷和土壤全氮含量较高,退耕后期土壤速效钾和土壤有机碳含量较高;这与不同退耕年限植物群落的TWINSPAN分类有密切联系。随着草地退耕年限的增加,草地植物群落演替序列不断优化,草原结构更加合理,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17.
中昆仑山北坡策勒河流域生态因素对植物群落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为探讨干旱区山地生境对植被格局的影响,以中昆仑山北坡策勒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在对海拔1960~4100m范围内63块样方进行植被学调查的基础上,采用18个环境指标描述群落的空间位置、地形和土壤特征。利用双向指示种分析、无偏对应分析和无偏典范对应分析,从植物种、群落与环境的生态关系方面探讨研究区的植被分布格局,并给予合理的环境解释。为消除环境因子中存在的冗余变量,采用前向选择法及MonteCarlo检验,筛选出对植物群落产生显著影响(P<0.05)的环境因子参加分析。结果表明,1)采用TWINSAN数量分类方法,将植被划分为4个群落类型;2)对于特定的研究区域策勒河流域,制约群落类型、植物种分布格局的主要因素是海拔,即水、热2个环境因子,同时物种丰富度随着海拔增加呈单调递增趋势;3)对群落产生显著影响的环境因子主要有海拔、pH等6个变量。DCCA排序图明显反映出排序轴的生态意义,第1轴突出反应了群落所在环境的海拔,沿第1轴从左到右海拔逐渐升高,各群落也沿着海拔依次分布。相比于其他区域,干旱区山地物种稀少,植被格局分异明显,其中海拔是环境因子中对植被群落分布起决定性作用的因子,利用数量生态学方法可以有效的揭示其植被群落同环境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Analysis of a Landsat TM image from a rangeland near Peddie, Eastern Cape, revealed differences in two vegetation indices (normalis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 NDVI, and moving standard deviation index, MSDI) between communal and commercial rangeland. It was suggested that the difference in the MSDI reflected differences in rangeland condition. To assess whether or not any differences could be detected in the field, vegetation parameters were recorded (cover, species composition) along ten, paired 20-m transects. Based on species forage factors for commercial live-stock production, the commercial grassland was in a significantly better condition than the communal land. The commercial farmland had a higher occurrence of palatable species while the communal land was richer in non-palatable species. A TWINSPAN classification and the NDVI and MSDI values confirmed the marked difference between the communal and the commercial land. Both the vegetative field survey data and the satellite imagery showed that the communal land was transformed in comparison to the commercial land, and this difference can be attributed to differences in land-use.  相似文献   

19.
The degradation gradient technique was used to quantify rangeland, condition in areas ranging from poor, trampled areas close to watering points to well managed areas in a semi-arid, sweet grassland of southern Africa. Ecological values were linked to species by means of their individual positions on the degradation gradient. These species were further classified according to ecological index values. Identification of indicator species for purposes of rangeland condition assessment was done by using the correlations between the relative composition and the rangeland condition value of a species. Index values and Gaussian distribution curves were used in calculations to determine rangeland condition. The accuracy of these methods was tested and the best results were obtained by using the species curves of Themeda triandra and other species which dominate at other positions along the gradient. The advantage of this technique lies in its simplicity and ease of use. Another advantage is the fact that only the most important indicator and dominant species in the study area are used to determine rangeland condition.  相似文献   

20.
祁连山北坡天然草地植被以高寒草原、山地草甸、山地草甸草原、山地草原和山地荒漠草原等类型为主,对这5种天然草地地上生物量观测结果显示,地上生物量在5类草地植物群落间差异显著(P<0.05),其季节动态规律均表现为单峰型,在8月下旬达生物量峰值。5种草地类型地上生物量以山地草甸(100.24 g/m2)最高,其他依次为山地草甸草原(71.24 g/m2)、山地草原(70.20 g/m2)、高寒草原(52.40 g/m2)和山地荒漠草原(20.44 g/m2);用Logistic方程模拟的地上生物量增长曲线表明5类草地群落地上生物量均未达到其环境最大容纳量。不同草地类型地上生物量与降水量、土壤平均含水量的累加值均呈正相关关系。在各种类型草地中,不同土层含水量对地上生物量的影响均不同,根系主要分布层内的含水量与地上生物量显著相关(P<0.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